千古傷心舊事,一場談笑春風
殘篇斷簡記英雄,總為功名引動
古今多少風雲,盡在博覽眾史
三國時期,諸葛亮是一位名氣很大的謀士,號稱臥龍先生,曾幫助劉備打下漢室江山。那麼,劉備是如何得到這樣一位優秀的謀士的呢?相信大家都清楚三顧茅廬的故事,但最初還是水鏡先生在背後推薦,才得以使諸葛亮一展雄心抱負,不過,水鏡先生剛舉薦過諸葛亮就後悔了。這是為何呢?
起初,水鏡先生之所以舉薦諸葛亮,還是因為司馬徽的家族幾百年來世代受漢室的恩惠,並且他現在的一些人脈也是他先輩給他留下的家底所帶來的。所以說水鏡先生對漢室仍懷有深厚的感情,並且還帶有一點同情心。
儘管當時的漢室的大勢已去了,水鏡先生仍然希望自己的好學生諸葛亮,能夠輔佐一心想要光復漢室的劉備。再者就是水鏡先生十分了解自己的學生諸葛亮是那種擁有抱負的人,所以自然需要找一個能讓他把才華和抱負發揮到極致的人,而劉備正好符合要求,就投其所好地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
當時的劉備除了有一個振興漢室的口號和一個將近空的漢室之外,基本上就什麼都沒有了。要城池沒有城池,要兵馬沒有兵馬,要糧草還沒有糧草,要人才沒人才。不過,在諸葛亮到來之後,就提出來了三分天下的方法,並幫助劉備取得益州,而後又佔領了三國的重要城池荊州,真的是百年難得的一位奇才。
可是,水鏡先生司馬懿剛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就後悔了,並聲稱「孔明雖得其主,但不得其時也,可惜!可惜!」。果然,自從關羽死後,荊州失守,蜀漢就衰敗了,而後,劉備又去世,劉禪繼位,面對這樣內憂外患,諸葛亮又迫切想要完成先主北伐的遺願,就先自亂了陣腳,北伐自然失敗了,最後,諸葛亮也因為過度的勞累而身心疲憊,慢慢地就垮下了。
所以說,北伐失利,歸其原因還是時機不對,蜀漢垮臺,雖然後來蜀漢慢慢站起來了,可是關羽的死亡便導致荊州失守,而後,先皇又去世,只留下扶不起的阿鬥,諸葛亮一邊要為了先主的遺願北伐,又一邊需要教育劉禪,自然顧不過來了,最後,只能以北伐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