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人才如過江之鯽,文爭武鬥,分分合合,給我們奉獻了一場有關智慧與韜略的饕餮盛宴,而司馬懿在大眾看來無非是這場盛宴的一碟小菜。但是事實上,三國再精彩,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等再聰明,卻也都是在為司馬懿做嫁衣,最後還會是三家歸司馬。
隨著大戲的落幕,隱居於後的收盤者悄然現身,那就是這場智慧盛宴的拾掇者司馬懿。因此,我認為,應該為大家還原那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並闡釋他何以能笑到最後的原因。
勝者為王?剩者為王!
翻遍正史野史,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無論是《晉書》還是《資治通鑑》,如果用兩個字形容司馬懿,一是贏,二是剩。所謂贏,是指司馬懿是最後的贏家,三國非統一於魏而是統一於晉,最終的贏家不是曹家而是司馬家。
所謂剩,是指司馬懿幾乎熬死了所有同時代的英雄豪傑。僅就曹氏一族來說,司馬懿一人陪著曹家玩了四代人——曹操、曹丕、曹叡 、曹芳。其嶄露頭角於曹操時代,備受重用於曹丕時代,大展宏圖於曹叡時代,乾綱獨斷於曹芳時代。
這樣來看,曹家之敗亡,司馬家之勝利,與司馬懿剩者為王的關係更大。在那個群雄競起、人才輩出的動蕩時代,贏是終極目的,每個人贏的訴求不同,有人鞠躬盡瘁,以攻為守,勞師遠徵;也有人韜光養晦,隱忍待時,等對手先後逝去,自然不戰而勝。
顯而易見,司馬懿就是韜光養晦的典型,其實我更願意稱其為'剩'者為王。'剩'者不但是因為自然壽命長、活的年齡大,首先是要能活下來。身居亂世,聰慧如諸葛亮不也是'苟全性命於亂世'嗎?然而,郭嘉以體弱早亡,楊修以逞能身喪,荀 因憂慮而死。更可惜的是,諸葛亮 53 歲就殞命五丈原,周公瑾 36歲病逝巴丘,一代戰神關雲長早早敗亡麥城。
也許是天妒英才,三國時代多少英雄豪傑如流星般閃過,只留下剎那間的輝煌便煙消雲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剩'者首先必須是適者。大浪淘沙,砥礪成金,只有真正適應各種複雜環境者才能存活下來。
除了生命更長之外,司馬懿能夠「建立」晉王朝還與其性格息息相關。在司馬懿身上有幾個性格是他成功的關鍵。
其一,韜光養晦。在三國那個「衣冠不能自安」的年代,如何能在這亂世當中存活下來是一門很高的藝術。特別是在愛才如命又多疑好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曹操門下,這些身懷絕技、胸有韜略、腹有良謀的人能受到重用,同時也可能因為一點點錯誤而命喪刀下。華佗、楊修之死,讓年輕的司馬懿深有感觸。為了能夠活下去,司馬懿只能韜光養晦、深藏不露。
到了曹芳時期,司馬氏與曹爽爭權的關鍵時刻。為了取得最終的勝利,司馬懿不惜裝病,史載:「持杯飲粥,粥皆流出沾胸」,以至於曹爽都認為司馬懿「尸居餘氣,形神已離,不足慮矣」。在後來的高平陵之變當中,司馬懿一改往日的病懨懨,生龍活虎的發起了這場政變,拿下了曹魏的實際控制權,為晉王朝的建立奠定基礎。
其二,隱忍等待。比起韜光養晦,隱忍是一種更高的境界。因為韜晦是客觀環境催逼下的迫不得已,而隱忍是主觀意志要求下的自我壓抑。隱忍者都在等待時機,一旦時機來臨,便爆發出磅礴之勢。曹操在世的時候,因為「三馬同槽而食」的疑夢,所以司馬懿不敢出頭,時刻隱忍著,直到曹丕繼位,司馬懿才顯露才華。
最能體現司馬懿隱忍的一件事,便是諸葛亮的「巾幗婦人之飾」的侮辱。史書曾載,諸葛亮為激司馬懿出戰,派人給司馬懿送來「巾幗婦人之飾」。這在古代乃奇恥大辱,連司馬懿屬下軍士都忍受不了,而司馬懿卻不為所動,繼續堅壁據守。
其三,謹慎處事。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是個小心謹慎的人,但是與司馬懿比起來,那可算是小巫見大巫。《三國演義》裡面的空城計雖然是杜撰出來的,但是卻是現實當中司馬懿的性格體現。空城計裡面的諸葛亮,面對司馬懿大軍壓境,坐守空城、焚香彈琴。而提軍十萬之眾的司馬懿謹小慎微,竟然連試探一下都不敢,後軍當前軍,即刻撤兵。其謹慎的性格可見一斑。
其四,當機立斷。史稱司馬懿「雄略內斷,英猷外決」。處事果斷,善於把握機會是司馬懿的一大優點。關於司馬懿的當機立斷,從討孟達一仗可以看出來。當司馬懿看到了孟達有了反叛之心後,面對諸將的勸諫,司馬懿當即說出了:「此其相疑之時也,當及其未定促決之」。隨即派兵出發,原本一月的路程,司馬懿率大軍八日到達,孟達來不及反抗,很快兵敗被殺,真是「兵動若神,謀無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