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孫權的東吳,它的地盤,文臣謀士、武將以及它的興亡史

2020-12-21 騰訊網

吳國(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東吳的興亡史:

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人,孫武后人,孫策、孫權之父。少年時,因殺賊有功,被薦為校尉。黃巾起義時,孫堅率一千五百餘人隨朱儁到中原鎮壓黃巾,後轉戰於涼州和荊州江南諸郡。董卓之亂時,孫堅參加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在洛陽意外得到玉璽。隸屬於袁術。在奉命進攻荊州刺史劉表之時,在峴山被劉表部下黃祖射殺。

孫策字伯符,孫堅死後,孫策統領部眾,約於194年向袁術獻玉璽後借三千兵馬離開袁術,開始向江東發展,得周瑜等人相助,逐劉繇,降王朗,殺許貢。196年獻帝遷許都以後,孫策拒袁術而聯曹操,受封為吳侯。199年,孫策擊破廬江太守劉勳,吞併其部,並取得豫章郡地。200年孫策出遊打獵,被許貢門客刺殺。

孫權字仲謀,孫策死,孫權統眾霸江東。208年孫權由吳徙治京城,籌劃赤壁之戰,勢力達於荊州;210年吞併交趾士夑,取得東南半壁。211年孫權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為建業。219年孫權破關羽,佔有荊州六郡。夷陵之戰勝利,限制了蜀漢出峽發展。

229年,孫權稱帝,遷都建業,國號吳。有揚、荊、交三州。有戶五十二萬餘,人口二百三十萬,吏三萬餘,兵二十三萬。

東吳諸將以私兵隨孫氏徵戰,孫吳屢以國家佃客賜給功臣,功臣往往擁有多至於數縣的俸邑,因而逐漸形成武將世襲領兵的制度。同時,江南也出現了像吳郡的顧、陸、朱、張那樣的佔有大量土地和童僕,而且各有門風,世居高位的大族。他們和世襲領兵的武將同是東吳政權的主要支柱。孫權死後吳日趨衰弱,而魏在司馬氏消滅淮南地區三次軍事叛亂後日趨強大。司馬氏以先滅漢後取吳作為國策,而在滅漢、代魏後又忙於新朝定製,吳政權暫得延續。269年,羊祜命王濬在益州籌建水師,並預定攻吳的軍事方略。279冬,西晉滅吳之戰開始,280三月攻下石頭城,孫皓降晉,吳亡。

東吳的疆域:

孫吳共有四個州,分別為揚州、荊州、廣州、交州。孫吳的疆域範圍,北至廬江郡(現江蘇中部),南通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達交趾郡(廣西東部),東臨東海,涵括我國現今浙江、福建、江西、廣東、湖南省的完整地區,以及江蘇、廣西、安徽、湖北省和重慶、上海市、還包括現今越南的北部地區。

東吳的文臣武將:

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十二虎臣::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

武將:陸抗、凌操、宋謙、諸葛恪、馬忠、祖茂、劉基、朱然。

文官謀士:張昭、張紘、顧雍、諸葛瑾、陸績、虞翻、步騭、闞澤。

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歷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則為59年)。魏黃初年間,孫權名義上依附於曹魏,並受封吳王。黃龍元年(229年)5月23日,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孫吳正式建國,隨後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孫吳大力發展經濟,對江南地區的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天紀四年(280年)5月1日,孫吳亡於西晉,標誌著中國漢末三國以來割據局面的徹底結束。

相關焦點

  • 三國正史中,哪個謀士最厲害?
    談起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謀士,那真是皓若星辰,人才輩出,各領風騷。
  • 三國時期頂級謀士排名
    波瀾壯闊的三國時期,也是歷史上能人輩出的一個時代,文臣武將層出不窮。兵法謀略、爾虞我詐,你來我往,形成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戰爭史詩,一直為後世所津津樂道。而謀臣是參與和策劃這部歷史大舞臺的主導力量,他們的計策甚至能夠左右對未來的走向。
  • 三國第一強將呂布:文臣武將皆是良才,為何還是一敗塗地?
    呂布在我們心目中一直是「三國第一強將」的形象。他從邊防部隊的一名小兵,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曹操、袁紹所懼怕的大英雄。呂布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豪華的文臣武將陣容。雖然他手下營地的人數不多,但戰鬥力很高,是三國時期非常著名的精兵。可惜高順沒有被呂布重用,白白浪費了一位這麼好的將才。據史料記載,高舜為人清正嚴肅,從來不愛喝酒,聽起來就是一個好男人,好將軍。他指揮的部隊也是非常厲害的精銳,被稱為「陷陣營」。如此厲害的士兵,可以為呂布衝鋒陷陣,萬死不辭。他多次向呂布提建議,呂布知道他的忠心,卻始終沒有採納,也沒有重用他。
  • 三國排名前五的謀士,諸葛亮排第三,第一無可爭議!
    三國之中最出名就是武將,三國亂世,戰亂時期,天下諸侯紛紛起兵,很多武藝高強的人便紛紛出山去為國家效力,其中最出名的武將有呂布,關羽,典韋,張飛,許褚等等,每一個人在三國演義裡被羅貫中的刻畫都變得栩栩如生,如同神明,而其中除了武將,那麼能左右三國亂世的就必屬三國之中的謀士。
  • 三國謀士們的見識,究竟有多大差距?
    三國亂世武將們,執銳攻堅光芒四射;謀士們,縱橫捭闔光彩奪目。
  • 三國五大謀士排行榜,三國時期最強的五位軍師
    最終以曹操、孫權、劉備割據一方,形成三國鼎立之勢。而在三國鼎立的背後,更是各大謀士雲集之場所,也是這些謀士智慧的交集。閱讀《三國演義》,我們無不為他們的智慧所折服。他們一方面各位其主,一方面為了展現自己的謀略,無不窮盡之智慧。排第五名 龐統 劉備的謀士龐統,「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 三國時期:十大謀士排行榜(第6名到第10名)
    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人才輩出,百家齊放的時代。其天災,人禍,戰亂的特殊環境造就一批英雄好漢,梟雄能人的歷史人物。這篇介紹三國時期:十大謀士排行榜(第6-第10位)第10位:賈詡(147-223)善終洛陽,終年77歲。曾任董卓、張繡、曹操謀士。賈詡之所以能坐上:十大謀士末班車,其實智慧不容小覷,排位再升幾名亦不過份。
  • 三國時,東吳的大都督為什麼身體都不好?
    三國時期,東吳的大都督為什麼身體都不好?這要分什麼情況來說了。先說一下大環境。大家都知道,南方由於氣候溫暖甚至是炎熱,而且溼度很大。所以,南方人的壽命普遍比北方人要短一些。比如,世界公認,印度人的壽命要比中國人短。
  • 三國時期最強20位謀士排行榜!
    第十五名:諸葛瑾  三國時期吳國大臣,諸葛亮之兄,諸葛恪之父。經魯肅推薦,為東吳效力。胸懷寬廣,溫厚誠信,精通為官之道,方方面面應付自如,算得上是個孫吳政壇的不倒翁,深得孫權的深深信賴,努力緩和蜀漢與東吳的關係,曾於劉備伐吳之際出使求和,但未成功。孫權稱帝後,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從他所歷任的職位上看,似乎有點文武全才的味道,比弟弟諸葛亮還要強。
  • 三國時期十大頂級謀士,袁紹孫權劉備各得其二,其餘皆在曹操帳下
    在整個三國時期,真正能決定天下局勢其實並不是那些手握重兵的諸侯,而是他們手下的謀士、軍師等人。這些人都堪稱是各個勢力的「中樞神經」,負責處理陣營中的大小事務,而其中能力最為突出的幾人則被稱為頂級智囊,三國時期排的上號的幾大戰役或者政治事件都出自他們之手。
  • 盤點: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將都有哪些?
    很多人對於三國時期的曹操存在很大的誤解,雖然曹操過於奸詐,但是確實是一個人才,這也是很多人稱他為梟雄的原因。但是實際上他手下的大將數不勝數,謀士也比其他兩國多很多。從這方面也可以看得出曹操本身還是有值得稱讚的地方的,那麼曹操都有多少謀士那?
  • 號稱比周瑜還強的謀士,與孫權師傅齊名,以一人之力力保江東
    孫權能夠稱帝,正是因為手下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其中周瑜被認為是孫權手下貢獻最大的功臣,周瑜的智謀和諸葛亮不相上下。但是今天咱們說的這位,他是孫策被刺殺時留給東吳集團的文臣,他一句話就避免了曹操滅吳的想法,只因為他去世的較早,沒能與三國眾位謀士一較高低。
  • 孫權對周瑜的真實態度是什麼?看孫權是怎麼對周瑜的兒子的
    孫策留給孫權的班子是,他父親孫堅時期的一部分老臣,以及他在江東創業期間招攬的文臣武將。而在孫策自己招攬的文臣武將之中,周瑜在孫策還在世的時候,地位就已經非常高了,遠在其他文武臣僚之上。  孫策臨死時,給孫權的遺囑是「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 孫權的能力這麼弱,為什麼他的小弟都那麼厲害?
    一直以來,我們在為三國謀士和武將排名爭論不休,但看所有的排名總是引來無數爭議,各有各的心中排名,而且各有各的依據,但是,無論怎麼排名
  • 劉備舉全國之力伐吳慘敗、損失5位武將、4位謀士!
    引言:三國後期,關羽發動荊襄之戰,被東吳所擊敗並且戰死。劉備為關羽報仇,舉全國之力伐吳。在集結兵力之時,張飛被手下範強、張達殺害,帶著張飛首級投奔東吳。這兩件事情加起來,劉備對孫權更加怨恨。於是舉全國之力伐吳,不聽勸諫,結果大敗。
  • 三國頂尖人物全上陣:八大文人排名、八大謀士排名、八大武將排名
    下面是三國演義的八大文人排名、八大謀士排名、八大武將排名。智勇足備的姜維八大文人排名第一名、蔡邕蔡邕是漢朝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代表作品:《漢史》。第二名、曹植曹植是中國歷史上著名詩人,才思敏捷,才華橫溢,出口成章,代表作品:《七步詩》。
  • 三國時期,袁紹扮演著什麼角色?
    準確的說袁紹不是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他是東漢末年的一個著名人物。但是袁紹卻是引出三國時期的重要角色。袁紹靠著四世三公的顯赫家世背景,在東漢末年的亂世迅速聚集了一撥和他一起打拼的文臣武將,經過多年的發展,袁紹接連拿下并州、青州和冀州,最後在和公孫瓚的戰爭中取得勝利,拿下幽州,至此袁紹拿下四州之地,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軍閥。
  • 東吳大都督為什麼個個風光
    周瑜指揮赤壁大戰成就千年風光曹操南下荊州,在劉表的兒子投降得到了荊州水軍後,順勢南下,想一舉解決江南東吳政權,進而統一全國。孫權內心裡是想和曹操一戰的,但江南的一班文臣卻覺得東吳力量太弱,大多傾向於投降。魯肅單獨勸諫孫權,說只有他孫權不能投降,並勸他將周瑜從前線調回來。
  • 三國時期東吳著名人物
    孫堅,東漢末年將領、軍閥,東吳政權的奠基人之一。據傳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孫權,三國時期孫吳的建立者,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
  • 赤壁之戰後,魏國佔天時,東吳據地利,蜀漢有人和,誰的優勢最大
    當然有用,你要知道漢室衰微惡意,但是並沒有亡啊,天下人依然是認定三國還是漢朝的江山,所以只要曹操一直挾持著天子,那就能號令天下群雄,把持漢室朝政至高無上的權力。2、孫權佔據地利優勢,東吳盤踞東南我們再來看看東吳孫權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