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東吳的興亡史:
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人,孫武后人,孫策、孫權之父。少年時,因殺賊有功,被薦為校尉。黃巾起義時,孫堅率一千五百餘人隨朱儁到中原鎮壓黃巾,後轉戰於涼州和荊州江南諸郡。董卓之亂時,孫堅參加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在洛陽意外得到玉璽。隸屬於袁術。在奉命進攻荊州刺史劉表之時,在峴山被劉表部下黃祖射殺。
孫策字伯符,孫堅死後,孫策統領部眾,約於194年向袁術獻玉璽後借三千兵馬離開袁術,開始向江東發展,得周瑜等人相助,逐劉繇,降王朗,殺許貢。196年獻帝遷許都以後,孫策拒袁術而聯曹操,受封為吳侯。199年,孫策擊破廬江太守劉勳,吞併其部,並取得豫章郡地。200年孫策出遊打獵,被許貢門客刺殺。
孫權字仲謀,孫策死,孫權統眾霸江東。208年孫權由吳徙治京城,籌劃赤壁之戰,勢力達於荊州;210年吞併交趾士夑,取得東南半壁。211年孫權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為建業。219年孫權破關羽,佔有荊州六郡。夷陵之戰勝利,限制了蜀漢出峽發展。
229年,孫權稱帝,遷都建業,國號吳。有揚、荊、交三州。有戶五十二萬餘,人口二百三十萬,吏三萬餘,兵二十三萬。
東吳諸將以私兵隨孫氏徵戰,孫吳屢以國家佃客賜給功臣,功臣往往擁有多至於數縣的俸邑,因而逐漸形成武將世襲領兵的制度。同時,江南也出現了像吳郡的顧、陸、朱、張那樣的佔有大量土地和童僕,而且各有門風,世居高位的大族。他們和世襲領兵的武將同是東吳政權的主要支柱。孫權死後吳日趨衰弱,而魏在司馬氏消滅淮南地區三次軍事叛亂後日趨強大。司馬氏以先滅漢後取吳作為國策,而在滅漢、代魏後又忙於新朝定製,吳政權暫得延續。269年,羊祜命王濬在益州籌建水師,並預定攻吳的軍事方略。279冬,西晉滅吳之戰開始,280三月攻下石頭城,孫皓降晉,吳亡。
東吳的疆域:
孫吳共有四個州,分別為揚州、荊州、廣州、交州。孫吳的疆域範圍,北至廬江郡(現江蘇中部),南通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達交趾郡(廣西東部),東臨東海,涵括我國現今浙江、福建、江西、廣東、湖南省的完整地區,以及江蘇、廣西、安徽、湖北省和重慶、上海市、還包括現今越南的北部地區。
東吳的文臣武將:
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十二虎臣::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
武將:陸抗、凌操、宋謙、諸葛恪、馬忠、祖茂、劉基、朱然。
文官謀士:張昭、張紘、顧雍、諸葛瑾、陸績、虞翻、步騭、闞澤。
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歷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則為59年)。魏黃初年間,孫權名義上依附於曹魏,並受封吳王。黃龍元年(229年)5月23日,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孫吳正式建國,隨後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孫吳大力發展經濟,對江南地區的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天紀四年(280年)5月1日,孫吳亡於西晉,標誌著中國漢末三國以來割據局面的徹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