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帝進行曲:中國古代開國君主的皇權開幕式(三國篇)

2020-12-23 澎湃新聞

文 | 江隱龍

三國天命的書面爭奪戰

東漢末年,曹魏、孫吳、蜀漢通過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各自對天命的繼受。然而因為三國最終均未能統一天下,所以這種正統自始至終都缺乏著功業上的呼應。三國之中,曹魏為強,孫吳、蜀漢為弱,曹魏與其餘兩國之間一直兵戎不斷,而後二者面對曹魏之強,一直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結盟關係。三國之間雖然實力相差明顯,但幾十年來彼此的邊界幾乎沒有明顯的改變,所以三國的天命也基本上只在各自的疆域內才稱得上合法有效——這一歷史奇觀,在三國時代也算得上前無古人。

從政治角度來看,三國時代的三足鼎立與春秋戰國的群雄爭霸有著本質的不同:曹魏、孫吳、蜀漢三個政權均自認為是正統,並明確提出了以統一天下為目標,彼此之間在政治底線上沒有妥協的餘地,所以終究不能相容。而戰國時代眾諸侯之上畢竟還有一個公認的周天子,各自的地位如何各憑實力,所以既能出現秦昭襄王嬴稷與齊湣王田地並尊「東西二帝」之事,也能出現田地為各國合力攻秦而去帝號之事。

戰國時代的帝號無非是強弱尊貴之別,而三國時代的帝號則意味著正統僭閏之分。弱國自認其弱,依然可以存續甚至「十年修養十年教訓」以求逆轉未來;而僭國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立足於世的。這是曹丕、劉備、孫權必須稱帝的理由,也將主導著他們對另們兩位皇帝的態度。

從軍事上來看,亂世之中各憑實力,本沒什麼問題——如果曹、孫、劉三家不稱帝,也的確沒什麼問題;統一天下後再稱帝,也沒什麼問題。問題在於三家在鼎立之勢未結束的時候就各自稱帝,天命卻不會因此一分為三,那麼如何面對其它兩國的地位呢?

三國局勢

這其中,曹魏與蜀漢,是絕對的「火土不容」。曹丕代漢,近效王莽,遠仿堯舜,其正統的基點在於漢朝末代君主的禪位。曹丕的天命要「生」,則漢朝的天命必須「死」,非如此則天命不可易代。劉備繼漢,其正統的基點在於曹丕弒君篡位,劉備身為漢室宗親不能不興起討逆的大旗。劉備的天命要「生」,則曹丕的天命必須「死」。這其中,因為曹丕是代漢者,又在軍事經濟等方面佔有絕對優勢地位,所以尚能有允許劉備稱藩的餘地;而劉備立國主要依靠其天命正統,又處於弱勢地位,更加沒有絲毫妥協的餘地。

反觀孫權,他要稱帝,既沒有曹丕接受禪位的「程序合法」,又沒有劉備自立的「血統合法」,所以其天命基礎在三國之中最為薄弱。然而孫權在政治層面的餘地也因此更大:他可以自立,也可以向曹魏或蜀漢任何一方稱藩,只要時機得當,此舉並不會給孫權統治的合法性以太大的打擊。三國之中,孫吳最後立國,其原因正是其開國君主孫權為保證其疆域安全,暫時向代漢的曹魏稱藩,直到國內外局勢穩定時,孫權才最終決定稱帝。

源於這一番政治背景,三國之間的稱呼便顯得意味深長。可以說,三國在彼此的交流中打造出了一部正統之爭的外交教科書,為這一悠悠亂世增添了一道奇異的色彩。

天命的書面爭奪戰,首先爆發在曹魏與蜀漢之間。蜀漢以正統自居,對於「弒君篡位」的曹魏直接稱呼為「賊」,或是進一步稱呼為「北賊」、「魏賊」,並不以國相待。這一語境,在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大量作品中均有體現: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後出師表》

「臣當竭盡愚力,討賊興漢。」《明心表》

「頓兵相持,坐而須老,使北賊得計,非策之上者……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絕盟好議》

蜀漢僅一州之地,如果劉備不是漢室宗親,很難想像劉備居然能在成都立國並自稱天子。事實即便如此,劉備在嚴重缺乏功業基礎的情況下稱帝,也依然遭受著強烈的質疑。蜀漢名臣劉巴認為此舉「以示天下不廣」,費詩認為「大敵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如果將劉備視為漢朝正統皇帝,那他可能是漢朝歷史上最不具備稱帝前提的皇帝,而為了補足這一短板,蜀漢必須以北伐為國策,曹魏的「賊」性有多深,蜀漢的正統性就有多強。

諸葛亮像

反之,曹魏雖然沒有統一天下,但其功業基礎比蜀漢畢竟強了太多。曹丕之你曹操統一了包括中原在內的整個北方,曹丕有著漢帝親為的禪位大典,曹丕稱帝後連實力強過蜀漢的孫權也立刻稱藩——孫權稱藩後在名義上已經是曹魏的臣子,其轄地自然也是曹魏的疆土,也就是說直到孫權再次自立前,當時的天下只有曹魏與蜀漢兩個國家。

也因為曹魏的功業基礎太好,其對待蜀漢的態度也可以更加寬容。曹魏佔據中原,可以當之無愧地自認為「中國」、「華夏」,而蜀漢則只能算是一個地方性割據勢力。與其同時,漢朝已經滅亡,當今天下只有蜀沒有漢,所以曹魏稱呼蜀漢一般用「蜀」或者「裔土」這樣形容窮鄉僻壤的詞語,比如王朗在《與許靖書》所說 的:「永與華夏乖絕,而無朝聘中國之期緣,瞻睎故土桑梓之望也……劉將軍之與大魏,兼而兩之,總此二義……子雖在裔土……」或是劉曄議軍政時所言的:「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

諸葛亮稱曹魏為「賊」,而王朗尚能將劉備稱為「將軍」,蜀漢看似正邪分明,其實背後正凸顯了其實力上的羸弱,故而不得不過分強調其天命正統。曹魏與蜀漢對彼此的稱呼雖然不一,但雙方均能在各自的天命理論中體系內自恰,那孫吳呢?

孫吳的開國君主在曹丕代漢後適時稱藩,自然與天命無緣。當時孫權與蜀吳之間爆發了一場規模巨大的夷陵之戰,孫權求和不得,也不容其不向曹魏低頭。劉備死後,蜀漢由諸葛亮執政,迅速與孫權交好並開始籌備北伐事宜,孫權遂下定決心自立為帝。

三足鼎立,兩弱結盟抗強是求存之道,然而孫權稱帝一事,卻讓蜀漢在政治上陷於兩難的境地。蜀漢政權的合法性在於其君主的漢室血統,孫權稱帝意味著叛漢,這時作為漢朝的繼承國,如何能與這樣一個僭國結盟?然而不結盟勢必不能對抗強大的曹魏。面對孫權稱帝之舉,蜀漢群臣多有主張斷絕盟約者,此時諸葛亮立排眾議,將政治訴求強壓了下去。他如此說道:「權有僭逆之心久矣,國家所以略其釁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今若加顯絕,讎我必深,更當移兵東戍,與之角力,須並其土,乃議中原。彼賢才尚多,將相輯穆,未可一朝定也。頓兵相守,坐而須老,使北賊得計,非算之上者。」

劉備像

這一番言語,完全以軍事壓倒政治,其表述需要極大的勇氣。從國策層面來看,如此直白的論調,在三國時代甚至是整個中國歷史都是不多見的。這誠然是諸葛亮的無奈之舉,而且此舉也的確有著不容忽視的消極影響:劉備以漢室正統自居,待其死後的執政者卻與叛漢的孫權保持了聯盟關係,這已經危及到了蜀漢政權的合法性來源。此後,諸葛亮又遣使與孫吳約定合力北伐,中分天下,在法律層面承認了吳帝與漢帝的平等地位,此時的諸葛亮可以說已經放棄了——至少是從形式上放棄了蜀漢的天命。真正的天命是絕不可平分的,蜀漢立國,其正統性來源主要依靠其天命理論,而現在諸葛亮居然權宜而棄之,這對蜀漢人心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

當然,也正如諸葛亮的使者鄧芝所言:「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並魏之後,大王未深識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枹鼓,則戰爭方始耳。」既然是天命,終究不能中分,這一點孫權不僅心知肚明,甚至可以與蜀漢的使者直言,也算是一時豪傑了。

諸葛亮因為結盟而削弱的漢朝的天命,然而對於孫權來說,這一次結盟在政治上則有著無以倫比的利好。相比於曹丕和劉備,孫權太缺乏稱帝的政治資本了,而現在蜀漢——名義上的漢朝繼承國已經正式承認孫吳的天命了,這一政治事件成了孫吳天命理論最強大的基礎。孫權既不想承認蜀漢的天命,又需要蜀漢的天命為其地位背書,得失進退之間的矛盾,非個中人難以體會。

孫權像

蜀漢與孫吳既然已為盟國,則彼此獨立且相互尊重對方的一半「天命」,官方稱呼自然也依對方的國號而定。蜀漢稱孫吳為「吳」,孫吳稱蜀漢為「漢」,這是國與國之間的禮儀。然而,在私下裡,孫吳的群臣則一向以「蜀」或「西蜀」相稱,比如孫權所說的「吾待蜀不薄,聘享盟誓,無所負之。何以致此?又司馬懿前來入舒,旬日便退,蜀在萬裡,何知緩急而便出兵乎?昔魏欲入漢川,此間始嚴,亦未舉動,會聞魏還而止。蜀寧可復以此有疑邪」,或是鍾離牧所言的「西蜀傾覆,邊境見侵,何以御之」,可見蜀漢的國威,也僅止步於外交禮節了。

當然,兩國為避免這一尷尬,不約而同地在通關文書中採取了另一個淡化政治取向的作法:蜀漢稱孫權為「東尊」、「東家」、「東主」,稱自身為「西朝」。諸葛亮在與其兄——同時也是孫吳臣——諸葛瑾的書信中,也用「東西」二字:「贊述東西,歡樂和合,有可貴者。」三國時代的三分天命,就在這樣的小心翼翼中,一直延續到西晉滅吳。

在日後的歲月裡,中國還有不少大分裂時代,然而三國時代的天命路線依然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這不源於三國本身,而源於後世歷史的陰差陽錯。如果三國中有任意一國能統一天下,那在日後的史書中將會出現明確的正統與僭閏。然而,三國最終由代曹魏自立的西晉統一,而西晉速亡,漸變成了偏安於江南的東晉,這一幕又與蜀漢何其相似……三國時代的天命論,就在這一段歲月中成為後來人稱帝時不可不辨明的歷史課程。

相關焦點

  • 稱帝進行曲:中國古代開國君主的皇權開幕式(漢末篇)
    東漢末年的混戰在中國歷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正是以這一時代為背景寫成了長篇歷史小說,因為這一小說的廣泛流行,三國時期的人物直到幾千年後依然能夠家喻戶曉。中國歷史經歷夏商周三代的孕育、秦漢的發展,到東漢末年已經有著充足的文化、科技、謀略積澱,故而能夠締造出一個蔚為壯觀的時代。
  • 稱帝進行曲:中國古代開國君主的皇權開幕式(隋朝篇)
    晉、宋之王,近於正體,於是乎未忘中國,穆公之志也。齊、梁、陳之德,斥之於四夷也,以明中國之有代,太和之力也。」高歡並未稱帝,所以說出這番話說並沒有政治負擔;在他眼中,蕭衍所建的南朝梁在很多中原士人心中依然是正朔,而一個「復」字,間接印證了南朝齊也是正朔所在。如果天命早在南朝宋時期北移已成為共識,那高歡又怎麼有這樣的疑慮呢?北朝的北齊、北周,南朝的宋、齊、梁、陳,其開國君主的皇位均源於禪位。
  • 稱帝進行曲:中國古代開國君主的皇權開幕式(兩宋篇)
    郭威稱帝的十年之後,陳橋驛出現了另一位黃袍加身者:趙匡胤。「陳橋驛兵變」後,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逼迫後周末代君主周恭帝柴宗訓禪位,並改國號為宋,史稱北宋。兩年後,趙匡胤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統一戰爭。
  • 唐宋元明清:中國古代18個朝代國號的由來!
    「夏」是從「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變為部落名,遂成為國名,這便是不少歷史學家認為的中國世襲王朝的起始。據《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夏」意為「中國之人」。 :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 末代君主:漢獻帝 首都:長安、洛陽 楚漢相爭後,劉邦正式稱帝,因曾被項羽封為漢王,便以「漢」為國號,後世人們稱之為漢朝。
  • 盤點古代雙手過膝的名人,有帝王將相還有女傑
    劉備依靠他的努力,在白手起家的薄弱基礎上,創建了蜀漢政權,不管是劉關張的故事,還是劉備與諸葛亮的故事,至今流傳不衰;第二個帝王級垂手過膝人物,是結束三國的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在他未稱帝時,大臣何曾就對司馬昭說他「發委地,手過膝,此非人臣之相也」,後來司馬炎果然結束了亂紛紛的三國,創立晉國,並有了「太康盛世」,雖然晉國的創建大多為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的功勞,但司馬炎才有帝王之命;第三個垂手過膝的帝王級人物
  • 《慶餘年》:看宰相林若甫與慶帝的角逐,淺談古代皇權與相權之爭
    中國傳統政治制度中的相權與皇權相比就如此不值得一提嗎?秦始皇實行中央集權制,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在地方設立郡縣,皇帝可以層層管轄直至基層,皇權顯著提高。然而,全國的政務悉數交由皇帝一人,使秦始皇分身乏術。在這樣的情況下,「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的丞相正式出現在歷史舞臺上,中國長達兩千餘年的皇權和相權的鬥爭就此展開。
  • 王者榮耀中的中國古代英雄盤點——三國篇
    三國時期的英雄可以說是王者榮耀中人物最多的一支隊伍。我們把這些人物分為魏、蜀。吳三國,依次進行介紹。劉備像蜀漢開國皇帝,三國時期的仁義君主,一生都活在馬背上,白手起家第一代表人物。《三國志》評價劉備的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
  • 【揭秘】中國歷史上皇權與相權的博弈
    從君臣之禮的角度,君臣之間的舉止性禮節,不僅僅是臣下向君主施行,而且君主也向臣下施用儀制。比如站立禮中,君主向臣下所施行的主要是「揖禮」,即後世所說的「作揖」。在那個時代,無論是禮制,還是史事,都有君向臣「 拜」的記錄,也就是君主向臣下跪拜。《戰國策.秦策三》記載秦昭王懇請範睢幫他,也是「秦王跪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 農民皇帝朱元璋開創明朝的千古奇謀 揭開了劉備稱帝的真面目
    朱元璋正是在這一方針下,一步步完成統一中國的帝業的。 了解中國歷史的人會發現,中國歷代的開國皇帝基本上都是奉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方針,而那些急於稱王的基本上都沒有好下場,陳勝、項羽、袁術、劉玄等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 三國的君主沒一個能統一天下,是因為三人太強或太弱?
    三國 時期曹操劉備孫權沒有一個君主能統一是三人都太強了還是三人都太弱了?」引起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小編也就此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三國的君主沒一個能統一天下並不是因為三人的強弱之分!其實對歷史真正有了解的朋友們應該知道,有些事情並不是依靠人就能改變,而是要結合那個時代,且中國的歷史從來都不是長期大一統的時代,就像小編常說的那句「形勢大過人」一樣。秦、漢之後和隋、唐之後都是割據亂世為主的時期,而晉、宋政權的統治力都是極其衰弱的。
  • 自秦朝後一百多位開國皇帝中,哪個生肖居多?
    在秦朝完成統一大業後,我國古代出現了近五百名皇帝,開國皇帝有一百多,以下給大家介紹各個朝代的開國皇帝的生肖。 秦朝開國皇帝嬴政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滅掉六國,一統天下,自稱為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出生,公元前257是虎年。
  • 十七、三國殺武將技能典故之曹操篇
    目前,三國殺OL與曹操相關的武將有三個,標曹操、界曹操和神曹操,本篇全部涵蓋,以後出了新將再做補充
  • 劉裕稱帝後,是如何對待司馬家族?根本原因是什麼?
    辛棄疾所說的「寄奴」便是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劉裕素有「南朝第一帝」的美譽,史學家譽之為「定亂代興之君」,他稱帝之後整頓吏治、輕徭薄賦、廢除苛法,關心民間疾苦,為了消除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還多次率軍北伐,「氣吞驕虜一如猛虎」開創了江左六朝疆域最為遼闊的時期,可以說劉裕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
  • 古代官職制度:三省六部制分解宰相權力,皇權達到巔峰!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繼三公九卿制之後的另一套中央政府機構組織形式。它的形成標誌著相權由漢代的領袖制到隋唐的委員制的演變形成。相權一分為三歸於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中書省作為古代皇帝直屬的中樞官署之名,是封建政權執政中樞部門。早在漢朝就已經開始設立,曹魏時改稱中書監,晉朝以後稱為中書省,主要還是為了秉承君主意旨以及發布皇帝詔書,是中央政令的最高機構。
  • 西周開國君主 周武王姬發
    -前1043年),西周青銅器銘文常稱其為珷,岐周(今陝西岐山)人,周文王姬昌與太姒的嫡次子,西周王朝的開國君主,被後世尊崇為古代明君。約前1050年文王崩,姬發繼位,號為武王,尊其父西伯昌為文王,沿用「受命」年。武王繼位後,繼承父志,重用賢才治理國家,周國日益強盛。約前1046年,武王聯合幾大部族,討伐商朝,是為牧野之戰。殷商被滅,紂王自焚於鹿臺。
  • 在古代,龍是怎麼成為中國皇權的象徵的?
    古代,龍,確實是「王權」的象徵,這比說「皇權」更準確,因為「君王」們還沒自稱「皇」的時候,龍與王權就結合在一起了。《易》早不早?《易.乾》曰:「飛龍在天」。《疏》云:「飛龍在天,猶聖人之在王位。」對此,絲毫不必懷疑。那麼,「龍是怎麼成為中國皇權象徵的?」第一,在於「龍」在上古文化中實在處於核心地位。
  • 古代「皇權不下縣」是什麼意思?
    兩個意思,一是很多地方皇權是管不到的,二是縣令就是國家最小的官員了,而我們現在縣級對於老百姓來說級別很高了,因為縣以下機構還很多。這是為什麼呢?說好的「威加四海」呢?原因是這樣的,對於皇帝來說,他的需求就是保住自己的皇位,然後收賦稅,只要老百姓不造反,給自己交賦稅,其它的事情也沒必要操心。
  • 老外眼中的三國三大君主
    很多國外媒體也對我國這次大閱兵做了報導和點評,於是布布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外國人是怎麼看待我們三國的三大君主的呢?於是布布就忍不住手賤查了下……曹操是三國首屈一指的強大君主,他的外號是「性別為雄性的巨鳥」(梟雄),他的個頭與拿破崙類似,他的敵人甚至稱呼他為「東方的尼祿」(尼祿是古羅馬暴君,外國翻譯者可能認為這樣更好理解)。
  • 一個流氓、一個和尚,卻成了中國古代得國最正的開國皇帝
    中國的許多開國皇帝,或者是前朝舊臣見時局混亂,趁機起事奪得皇位,比較典型的如李淵,本是隋朝太原留守,隋末天下大亂時,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攻佔長安,建立唐朝;或者欺負孤兒寡母奪得天下,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宋祖趙匡胤,周世宗柴榮死後,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位,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得皇位。
  • 驚現陳朝開國皇帝陳霸先一脈後裔!
    陳霸先(503年—559年),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今浙江長興)長城下若裡人,大漢太丘長《潁川郡始祖》陳寔之後,南北朝時期陳朝開國皇帝。陳霸先南徵北戰,先任廣州府中直兵參軍,再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通過平定「侯景之亂」,漸進而為王,再受梁禪稱帝,557年10月在建康《南京》,建立大陳國,改元永定,是為陳武帝,在位三年,陳國曆時三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