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三國中的曹操和劉備誰是漢誰是賊?

2020-12-25 石頭訴歷史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話出自《三國志 諸葛亮傳》,這話是諸葛亮借劉備之口說出來的,這話的意思是說:漢朝與賊不能並存,有我無你,帝王的事業不能偏安一隅。

言外之意就是漢朝與賊一定要拼個你死我活,只能活下來一個,想要維護帝王事業,而不是待在偏僻的地方苟且享樂,而是應該打回中原,在華夏的最中心位置建立政權。

那麼問題來了,誰是漢,誰是賊?

劉備認為曹操是賊,認為曹魏篡奪了漢朝江山,扣押了漢朝皇帝,原因很簡單,因為曹魏不姓劉,而姓曹,自劉邦白馬盟誓以來,漢朝皇帝都是姓劉的,哪怕中間出了一個王莽,也很快被劉秀取代,所以劉備認為曹操是賊。

劉備的政治口號也是興復漢室,劉備出身漢室後裔,一直以漢室宗親自居,同時一生的追求就是為了重建漢朝,雖然最終劉備稱帝,但那是在曹丕篡位之後,為了繼續漢朝的法統,劉備才稱帝了,劉備建立的國號仍然是「漢」,並且在劉備建立漢政權同時供奉了兩漢時期所有的皇帝,延續了漢朝的香火,從理論上講,劉備就是「興漢」。

曹操認為劉備是賊,因為曹操打著大漢正宗皇帝漢獻帝的旗號,統一了整個中國北方,除了西南劉備建立的漢政權,以及東南孫權建立的吳政權之外,整個天下盡歸曹魏政權,從理論上說,曹魏政權繼承了東漢政權的大部分國土面積、人口、影響力,並且曹丕的皇帝位是大漢末代皇帝漢獻帝正兒八經禪讓的,這在理論上說,就是合法合理的,比劉備擅自稱帝要合法。

並且當時以及後世的朝代,都是以曹魏為正統的,這從史書上的記載來看也能看出來,比如《三國志》,記載曹魏的最高領導人的傳記來稱「紀」,比如曹操的傳記叫《武帝紀》,而劉備的傳記叫《先主傳》,孫權的傳記叫《吳主傳》,看過史書的人都知道,紀才是皇帝的傳記說法,因此在理論上曹操所建立的曹魏政權是正統。

誰是漢,誰是賊這個問題,站在不同的立志來看待,得出的答案也不一樣,站在劉備的立志,當然認為曹操是賊,站在曹操的立志則認為劉備是賊,而站在孫權的立場上看,誰是漢賊無所謂,只要我的吳政權延續下去就行,所以這個問題,是根本無法回答的。

但是,如果以漢朝末代皇帝漢獻帝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的話,那麼答案是:全都是賊,包括劉備、曹操、孫權三個政權都是賊

漢獻帝劉協這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做傀儡時間最長的皇帝,從他一出生,漢獻帝就是傀儡了,他的命運一直在別人手中,從來不在自己手中,9歲時被奸賊董卓立為皇帝,並被董卓控制,如果當時9歲的劉協懂事的話,他一定會認為董卓就是賊。

後來,劉協又被王允控制,被李傕與郭汜控制,最終被曹操控制,在劉協心目中,曹操就是漢賊,所以才有了衣帶詔劉協的反抗,但劉協無力擺脫曹操,為了活命,只能苟延殘喘,但內心深處,劉協無時無刻不想著殺了曹操,所以從劉協的角度看,曹操就是最大的賊。

而劉備與孫權呢?劉備雖然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但做的卻是自己的買賣,從來沒有管過漢獻帝的死活,即使是衣帶詔事件,劉備起初也並不想參與,後來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讓劉備感到曹操在懷疑他,劉備才參與了衣帶詔,到最後劉備稱帝,劉備一天也沒有想過救出漢獻帝,所以漢獻帝也認為劉備是賊,打著興復的旗號,卻幹著謀取私利的事。

至於孫權,在漢獻帝的眼中無異是割據一方的地方軍閥,根本不會管漢朝皇帝的死活,整個天下,又有誰會為了漢朝而努力救援呢?沒有人,所以漢獻帝也認為孫權是賊。

如果站在歷史客觀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的話,那麼答案是:劉備、曹操、孫權都不是賊

東漢政權發展到了漢獻帝時期,東漢存在的根基已經毀滅,而且根本沒有能救活的可能,這就像一個患了絕症的人一樣,什麼時候死只是時間長短問題,東漢的滅亡是歷史發展的客觀因素,並不因為哪個人而滅亡,滅亡的規律是一個朝代已經走到了末路。

既然是東漢已經要滅亡了,那麼作為在亂世中崛起的劉備、曹操、孫權三方勢力,都是憑藉各自的能力與實力崛起的,他們的崛起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曹操不能在赤壁之戰中擊敗孫權與劉備的聯軍,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存在,但是歷史就是歷史,已經發生了,是不可能會改變的,只能順應時代的潮流而發展。

作為三國鼎立的三方勢力,劉備、曹操、孫權都不是賊,而都是英雄,都是在亂世中崛起的英雄,他們都在歷史的塵埃中留下了自己的影響力。

相關焦點

  •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其實後面還有一句,一直被世人忽略
    在煮酒論英雄之時,曹操說天下英雄只有劉備跟他自己,其實目的已經非常明顯了,就是想趁機幹掉劉備,或者將他軟禁!不過在曹操說過天下英雄只有他和劉備之時,天空突然打驚雷,劉備嚇得將手中的湯匙掉落在地!而後面不改色的將湯匙撿起來!
  • 劉備曾說: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為何他還要稱帝?
    經過多年的角逐之後,孫權、曹操、劉備三人脫穎而出,各種割據一方,誰也奈何不了誰。到了公元220年,其中年紀最大的曹操病逝,其子曹丕很快就放棄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逼迫漢獻帝退位,建立了曹魏,率先稱帝。第二年,劉備便不甘落後的成都稱帝,雖然號稱繼續的是漢室的皇位,實際上建立的卻是屬於自己的政權。反倒是孫權最沉得住氣,一直到劉備去世,吳蜀兩方關係修復才稱帝。
  • 漢賊不兩立與王業不偏安,曹丕劉備和孫權的稱帝理由
    在這個過程中,群臣最主要的說辭是引用讖緯和天象,也就是當時的太史令許芝及一大群以通春秋著稱的宿儒名臣為主的大臣。實際上,早在曹操生前,就已經開始進行以魏代漢的準備了。先是進封魏公,然後又進封魏王,受九錫,建宗廟,夫人稱王后,世子稱魏王太子。按照一般的封爵做法,封公爵也就是一個郡的封地,但曹操讓漢獻帝的朝廷給魏郡大量增加屬縣,作為自己的封地。凡此種種,都是在為代漢做準備。
  • 漢賊不兩立?漢獻帝說:漢早就沒有了,只剩下三個漢賊在掐架呢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這似乎已經是歷史定論,但是不知道當時的西川老百姓贊不贊成這個說法。而諸葛亮自己制定的「隆中對」和他寫的《出師表》就有不同的說法,證明是在自己手裡,把一個「天府之國」治理得「益州疲敝」。我們來看隆中對時候諸葛亮是怎麼說的:「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 中國人的「漢賊不兩立」
    可見「正名」不僅關乎「品牌公信力」,也關乎實實在在的利益(當時師傅之於弟子可不光賺幾塊鹹肉做學費,弟子出將入相,當師傅的可不光顏面有光這麼簡單),儘管這件事是否真的發生過很難講,但的確符合儒家學說的一貫邏輯:非黑即白,我白你黑,有白無黑,灰色同樣是需要被排斥的。
  • 忠誠,美妙的謊言:說好的漢賊不兩立,皇叔你卻叛變了
    其中飾演曹操的于和偉側身回眸,單手握劍,目光兇狠,霸氣側露,儼然一代梟雄之勢。于和偉曾憑藉新三國中對宅心仁厚的劉備的演繹被觀眾熟知,而此次顛覆宅心仁厚的劉皇叔人設出演曹操,成為該劇一大看點,在B站的官方宣傳視頻中,于和偉出現的鏡頭被不少類似「三國竟然是一個人的分裂」「皇叔你叛變了」「說好的漢賊不兩立呢」「不想當曹操的劉備不是好演員」等彈幕刷屏。
  •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諸葛亮的繼承者都有何人?
    導語:談及蜀漢,諸葛亮是不可避免的人物,而在五丈原病逝之後,蜀漢卻依舊熬過了不少年頭,後主劉禪暫且不談,那麼接下去扛旗的又有何人呢?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不僅僅留下了「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遺業,更是指定了兩位接任者:蔣琬、費禕。事實上,在《出師表》中這幾人便是「榜上有名」,都是諸葛亮的左膀右臂,可以說「四相」治理的三十載時間裡,是蜀漢最接近於夢想的時刻。
  • 真正的三國是怎樣的?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算不算漢朝延續?
    劉秀在剛坐上大漢皇帝位後,他的情況,論資歷,實際和三國中的劉備幾乎是一樣的。而劉秀與三國劉備所不同的是,在後來實力的奠定上,劉秀進行了長達十二年的「統一戰爭」並獲得成功!而三國時期的劉備,卻遲遲走不出「北伐」屢伐屢敗的陰影,最後就連神機妙算的軍師諸葛亮,也在北伐途中病亡。  登基稱帝後的劉秀,他先後平定關中,降銅馬,滅赤眉,後又消滅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結束了農民戰爭,以及軍閥混戰和地方割據的局面,從而實現全國大一統局面。
  • 如果劉備復興了漢室,劉備會大政奉還漢獻帝嗎?
    來看看《三國志》中的記載: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叔父子敬謂曰「汝勿妄語,滅吾門也!」因此,就算劉備擊敗曹操、孫權,統一三國,他也不可能扶持漢獻帝。實際上,不光劉備,其他所有諸侯,他們統統都打的是「匡扶漢室,誅滅國賊」的口號,這是諸侯們慣用的政治手段;只不過劉備多了一個皇叔的身份,他口中的「扶漢除賊」看起來更加真實一點。
  • 三國中佔據2/3天下的魏國為什麼不去主動攻打蜀國,而是常被攻打
    所以,在曹操去世後在洛陽的青州、徐州兵就發生了騷亂,直接威脅到了曹魏的政權穩固。青州地區曾經是曹操起家的重要基本盤,曹操在的時候這些人聽話,曹操不在了他們就開始打算單幹。由於曹丕剛剛繼位,地位還不穩固,只能以安撫為主,並且逐步採取措施剝奪當地軍閥的兵權。
  • 三國中佔據2/3天下的魏國為什麼不去主動攻打蜀國,而是經常被攻打
    所以,在曹操去世後在洛陽的青州、徐州兵就發生了騷亂,直接威脅到了曹魏的政權穩固。 青州地區曾經是曹操起家的重要基本盤,曹操在的時候這些人聽話,曹操不在了他們就開始打算單幹。 由於曹丕剛剛繼位,地位還不穩固,只能以安撫為主,並且逐步採取措施剝奪當地軍閥的兵權。
  • 蜀漢的國號是蜀還是漢?劉備繼承了漢獻帝的衣缽?屬於割據政權
    其實劉備所在帝國內部,壓根不可能有人叫自己的國家為蜀漢,因為他們心中只有大漢,而且有恢復中原的想法,哪裡可能這麼稱呼自己呢?還有就是吳國那邊,當時諸葛亮和孫權籤訂了協議,支持兩帝並存的局面。說到底,三國就是一個爭奪地盤的過程。誰的拳頭大,誰就能做老大。顯然曹操的拳頭很大,所以他做了三國之中的老大。其實漢朝這種正統思想,是劉備所用的一種道德武器,他就是要讓大家不斷回想漢朝的好,以此獲得更大的利益。
  • 漢昭烈帝劉備:三國最強「勵志哥」
    公元191年,劉備成為平原國相,基本和郡太守平級,相當於是一個廳局級官員了。194年,陶謙提拔劉備做了豫州刺史,第二年,更是託付後事,讓劉備做了徐州牧,相當於後世的省委書記兼軍分區司令。劉皇叔一躍進入高級官員的行列。然而,接下來,三國第一猛將呂布卻成了劉皇叔的夢魘。公元196年,正當劉備躊躇滿志,出擊迎戰袁術的關口,呂布奇襲下邳,抄了劉備了老窩,還擄走了劉備的老婆。
  • 稱帝進行曲:中國古代開國君主的皇權開幕式(三國篇)
    蜀漢以正統自居,對於「弒君篡位」的曹魏直接稱呼為「賊」,或是進一步稱呼為「北賊」、「魏賊」,並不以國相待。這一語境,在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大量作品中均有體現:「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出師表》「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 三國亂世,武力智力都不如逃跑能力!曹操劉備,誰的逃跑力更強?
    曹操和劉備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英傑,當他們遇到危機時往往能逃出生天,除了武力、智力、逃生的能力也很重要啊!這次的主題,就是想來討論一下,曹操、劉備誰的逃生本事厲害。說到逃跑,大家可能會想,那不用比了,最強的不就是「跑路之王」劉備嗎?
  • 亦敵亦友的曹操和劉備,在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糾葛
    三國時期雖然有三個政權,但是曹魏和蜀漢應該是最受關注的兩個政權,而劉備和曹操這兩個開創者或者說奠基者,他們的形象也相當的豐富和鮮明。曹操和劉備可以說是一對宿敵,然而在另一方面,他們在創業前期的關係卻比較融洽。即便關係破裂成為仇敵,多少也有一些英雄相惜的味道。那麼這兩個風雲人物,在漢末三國時期的亂世中有怎樣的糾葛呢?
  • 漢末三國,不平凡的建安二十四年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對漢末三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裡,發生了太多的事。在這一年裡,曹魏、劉備集團、孫吳三方上演了一次次生死博弈。94版三國曹操劇照曹魏集團219年初,曹操的心腹大將夏侯淵在定軍山被斬殺,漢中爭奪戰中失利,南陽發生叛亂
  • 夷陵之戰並不是意氣用事,劉備一世梟雄,看到了東吳的命門
    小時候看三國,覺得劉備是個好人,就喜歡劉備。有點閱歷後覺得曹操能文能武,天下九州得其六,開始覺得曹操厲害。深入了解之後才覺得劉備白手起家而三分天下,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比曹操更傳奇。至於孫權,偏安一隅,痛擊隊友,治國能力雖強,也稱不上是英雄。如果關羽北伐成功,蜀漢滅曹魏,東吳可以稱臣,孫權不失劃地封王,還能做一世漢臣。
  • 三國一家親:劉備和曹操應該是什麼親戚關係
    今天,我們以一道三國推理題開啟閱讀之旅:已知,曹操和丁夫人結了婚,丁夫人的妹妹丁氏嫁給了夏侯淵,夏侯淵的侄女夏侯氏嫁給了張飛,張飛和夏侯氏育有兩女(人稱「張氏」),兩位張氏嫁給了劉禪,劉禪是劉備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