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賊不兩立?漢獻帝說:漢早就沒有了,只剩下三個漢賊在掐架呢

2021-02-13 拾趣史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拾趣史」,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最新內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這似乎已經是歷史定論,但是不知道當時的西川老百姓贊不贊成這個說法。而諸葛亮自己制定的「隆中對」和他寫的《出師表》就有不同的說法,證明是在自己手裡,把一個「天府之國」治理得「益州疲敝」。

我們來看隆中對時候諸葛亮是怎麼說的:「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這省略號後面的一句話除了用在暗弱的劉璋身上,用在劉備和諸葛亮這兩位「仁君」和「能臣」身上也很合適。因為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當上漢中王,到蜀漢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上《出師表》誓師北伐,短短的八九年功夫,已經是「益州疲弊」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了。

按理說,劉備在三國群雄中,是一個比較仁慈的君王,而諸葛亮人品也很高尚,還有老成持重直言敢諫的趙云為老百姓說話。再加上諸葛亮搞農田基本建設也很有一套,現在漢中地區還保留著諸葛亮修建的七十多處水利工程,有的現在還能用。可是老百姓怎麼就變窮了呢?而且這種窮可不是諸葛亮危言聳聽或者自謙之詞,到了蜀漢後期,連吳國的使臣薛珝也說益州已經是「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有菜色。」

把個天府之國的老百姓餓得面有菜色,但是對外戰爭卻一直沒有停止。而且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都是興師動眾主動出擊,或者說主動挑起戰端——這似乎也不能完全歸咎於諸葛亮姜維窮兵黷武。諸葛亮《後出師表》裡面的十個字道出了諸葛亮姜維的終極目標,也道出了益州人民苦難的根源:「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說白了,就是誰都想當皇帝。而要當上皇帝,就必須「一將功成萬骨枯」,於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我們知道,益州範圍最大的時期包含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以及湖北河南小部分,甚至包括緬甸北部,面積達到一百多萬萬平方公裡,但是最多的時候人口卻只有九十二萬,而常備軍卻要超過十萬。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裡也無奈地表示:一年之間「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有官職的武將損失了一千多個,其中絕大部分死於戰場,劉備挖空心思找來的四方精銳,就這麼被打沒了。

不管諸葛亮在農業上的發明有多實用,但是土地總得有人種。十五次大規模戰爭,打的是糧食和人口,精壯男子常年徵戰,不但耽誤了農事,也耽誤了「人事」——沒有時間繁衍生息。

筆者一直不明白「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十個字的真正含義,特別是分不清誰是漢誰是賊。因為按照正史記載,在漢獻帝還活著的時候,除了曹操表面上尊奉之外,劉備和孫權根本就是徹頭徹尾的割據軍閥。也是在漢獻帝活著的時候,曹丕、劉備、孫權紛紛先稱王后稱帝。

也就是說,曹孫劉似乎都是「漢賊」,所以所謂的「漢賊不兩立」,實際是三個漢賊在互相爭鬥,而真正的「漢天子」,卻在當一個上山採藥治病救人的「山陽公」。如果真問漢獻帝劉協:「到底誰是漢誰是賊?」漢獻帝一定很淡定地把草藥放進背簍:漢早就沒有了,只剩下三個漢賊在掐架呢……

【免責聲明】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部分文章為轉載,並不用於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儘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END-

感謝大家的閱讀,你的閱讀是對小編的鼓勵,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的話,小手輕移點一下右下角,點「 好 看 」,謝謝對小編的支持,小編一定每天給你們帶來更多資訊。

相關焦點

  •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三國中的曹操和劉備誰是漢誰是賊?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話出自《三國志 諸葛亮傳》,這話是諸葛亮借劉備之口說出來的,這話的意思是說:漢朝與賊不能並存,有我無你,帝王的事業不能偏安一隅。曹操認為劉備是賊,因為曹操打著大漢正宗皇帝漢獻帝的旗號,統一了整個中國北方,除了西南劉備建立的漢政權,以及東南孫權建立的吳政權之外,整個天下盡歸曹魏政權,從理論上說,曹魏政權繼承了東漢政權的大部分國土面積、人口、影響力,並且曹丕的皇帝位是大漢末代皇帝漢獻帝正兒八經禪讓的,這在理論上說,就是合法合理的,比劉備擅自稱帝要合法。
  • 中國人的「漢賊不兩立」
    《論語.子路第十三》裡說「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一句話,倘若不「正名」,那麼忙什麼都是白忙乎。那麼什麼叫「正名」呢?
  • 劉備曾說: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為何他還要稱帝?
    經過多年的角逐之後,孫權、曹操、劉備三人脫穎而出,各種割據一方,誰也奈何不了誰。到了公元220年,其中年紀最大的曹操病逝,其子曹丕很快就放棄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逼迫漢獻帝退位,建立了曹魏,率先稱帝。第二年,劉備便不甘落後的成都稱帝,雖然號稱繼續的是漢室的皇位,實際上建立的卻是屬於自己的政權。反倒是孫權最沉得住氣,一直到劉備去世,吳蜀兩方關係修復才稱帝。
  • 漢賊不兩立與王業不偏安,曹丕劉備和孫權的稱帝理由
    按照一般的封爵做法,封公爵也就是一個郡的封地,但曹操讓漢獻帝的朝廷給魏郡大量增加屬縣,作為自己的封地。凡此種種,都是在為代漢做準備。打個比方說,就好比父親栽樹,澆水,施肥,等到秋天果實快成熟的時候,父親去世了,兒子繼位,於是不費什麼力氣,就輕而易舉的獲得豐收的果實。曹丕就是這個摘果子的兒子,曹操已經把什麼都做好了,他只要水到渠成、順水推舟就可以完成這個過程。
  • 亂套了: 曹操送三個女兒給漢獻帝 漢獻帝送兩個女兒給曹丕
    畫風好像有些不對?總之,漢獻帝遇到曹操,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至少在表面上,曹操還是挺尊重漢獻帝的。或者說,他願意給外界留下尊重漢獻帝的印象。而在此前,漢獻帝不管是跟著董卓還是跟著李傕,都像是一隻螻蟻,分分鐘都可能會被捏死。所以,漢獻帝在曹操身邊,有驚無險地當著他的傀儡皇帝。直到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操的兒子曹丕繼位,才被迫禪讓於他。
  •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其實後面還有一句,一直被世人忽略
    在煮酒論英雄之時,曹操說天下英雄只有劉備跟他自己,其實目的已經非常明顯了,就是想趁機幹掉劉備,或者將他軟禁!不過在曹操說過天下英雄只有他和劉備之時,天空突然打驚雷,劉備嚇得將手中的湯匙掉落在地!而後面不改色的將湯匙撿起來!
  • 神一樣的操作:曹操嫁3個女兒給漢獻帝,曹丕娶漢獻帝2個女兒
    漢獻帝是東漢最後一位皇帝,曹操自196年迎天子於許都後,漢獻帝一直在曹操控制之下,直到220年曹丕篡漢,漢獻帝才算解脫。有意思的是,曹操把3個女兒嫁給了漢獻帝,曹丕稱帝後又娶了漢獻帝的2個女兒,簡直是神一樣的操作,曹操、曹丕父子目的何在呢?
  • 曹操、曹丕為什麼都不敢殺漢獻帝?曹操不稱帝真實原因揭秘
    而司馬師直接弒君,根本不把皇帝放眼裡,不過當時曹魏的實際掌權者也已經是司馬師跟司馬昭了。其實曹操當年想稱帝也就一句話的事,為什麼這句話曹操就那麼難開口呢?實際上曹操心中還是有敬畏之心的,而且一生也都是漢城。漢獻帝從稱帝的第一天起,就註定是被挾持的命,而且在那個位置上整天還提心弔膽,前半輩子都沒過過平靜的生活,如果漢獻帝沒有這個漢室血脈的話說不定日子還會過的更舒坦一些。
  • 漢獻帝劉協,最恨之人不是曹操和董卓,他才是真正的漢賊!
    今天要說的這位,便是三國前期大漢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劉協!劉協是漢靈帝劉宏的次子,自小就聰明伶俐,很是機警,也深受漢靈帝的喜愛!他的母親名叫王榮,邯鄲人,被漢靈帝封為美人,生下劉協後,受到何皇后的嫉妒,慘遭毒殺!
  • 為什麼又說曹操不交權,才是對漢獻帝最好的保護
    所以,我們印象之中的漢獻帝,應該是一個唯唯諾諾的形象,被曹操牢牢控制在手掌心,想要反抗但屢次被曹操打壓,屬於一個悲情皇帝。但是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為啥被曹操這樣的梟雄控制在手中,漢獻帝居然還敢反抗?
  • 「衣帶詔」背後的秘密:董承、劉備,誰是漢獻帝的忠臣?
    《三國演義》之中,引用了胡衝撰寫的《吳歷》一書中的片段,不靠譜地營造出一個劉備被曹操監視居住的惡劣環境,劉備盡力韜光養晦,尋機逃出,而漢獻帝對他榮寵有加,加封左將軍,又認了皇叔,董承也拉他看了衣帶詔,結盟誅殺漢賊
  • 曹丕當皇帝後為何不殺漢獻帝? 曹丕和漢獻帝之間是怎麼樣的關係?
    曹丕當皇帝後為何不殺漢獻帝? 曹丕和漢獻帝之間是怎麼樣的關係?時間:2020-04-10 18:44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曹丕當皇帝後為何不殺漢獻帝? 曹丕和漢獻帝之間是怎麼樣的關係? 曹操的後繼者曹丕,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病逝,長期以來是漢代的英雄,但更是令人尷尬。
  • 為什麼曹操、曹丕不敢殺漢獻帝,而司馬家的司馬昭卻敢弒君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曹魏取代東漢王朝的過程中,不管是曹操還是曹丕,都不敢殺漢獻帝劉協。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曹操、曹丕不敢殺漢獻帝,而司馬家的司馬昭卻敢弒君呢?一首先,在筆者看來,三國時期,曹操、曹丕沒有殺漢獻帝劉協,司馬昭卻敢弒殺曹髦,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 曹操迎回漢獻帝就能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什麼袁紹不去做?
    然後呢?然後袁紹派了一隊人馬,給漢獻帝送了些許禮品,聊表了為臣的一片忠心。而曹操卻是帶著兵、帶著糧,親自跑到洛陽把漢獻帝接回了根據地許昌。所以,肯定要問:袁紹是不是傻啊?當時,最兵強馬壯的諸侯就是河北袁紹,曹操在他面前就是渣滓級的存在。只要他說一聲:我要接天子,那就沒人敢跟他搶。
  • 漢獻帝被曹丕篡位封為山陽公後,為什麼不去投奔劉備?
    答:劉協為什麼不去投奔劉備?這個問題很好解釋:第一,死人是沒有辦法去投奔劉備的;第二,劉協在曹操手下做了幾十年的傀儡,為何還要再去劉備手下做傀儡?曹丕從漢獻帝劉協手裡接受禪讓,與其說是叛亂謀反,倒不是說是漢魏的正常迭代。並且曹丕還算是有仁君之相,沒有出手趕盡殺絕,在登基之後還冊封劉協為山陽公,封地在山陽。
  • 漢獻帝是真心禪讓嗎?他幫了曹丕一個大忙,難怪可以善終
    5個年號,說明漢獻帝這顛沛流離的一生。漢獻帝這一生中,用了5個年號。其實每一個年號,都代表著一段不平凡的經歷,這是其他皇帝很難體驗到的。可是公元189年,朝局動蕩,董卓入京後,漢家天下蕩然無存,這一年擁有光熹、昭寧、永漢三個年號。後來甚至將這三個全都廢了,改回了中平。第三個年號初平,公元190年,袁紹帶領各路諸侯前往討伐董卓,董卓打不過這幫人,就一把火燒了洛陽城,將漢獻帝帶去長安,改年初平。這個年號用了4年。
  • 漢獻帝為何要把兩個女兒送給曹丕?有三個原因,都跟曹操有關
    漢獻帝的退位,屬於三國大事件,這點在《三國演義》中表現得最清楚,雖然看著很虐心。先是在朝廷上華韻發炮,希望漢獻帝學習堯舜禪讓,漢獻帝當然不答應,意思就是三個字:憑啥啊?跟著就是兩位「能觀天象」的大臣出現,用天意和圖讖說話,比如,「其讖曰:鬼在邊,委相連;當代漢,無可言。
  • 曹丕篡漢時,漢獻帝若不配合,要跟曹丕魚死網破,會有怎樣後果?
    於是,曹丕篡漢便開始了。漢獻帝雖萬分不舍,以至於他都把曹操的女兒,自己的皇后曹節推到前臺來,卻也未能阻止。那麼在當時情況下,若漢獻帝不配合,要跟曹丕魚死網破,親自提劍來誅殺曹丕,結果會不會有所改變呢?這並非異想天開,而是還真發生過。
  • 如果劉備復興了漢室,劉備會大政奉還漢獻帝嗎?
    那我們想像一下,假如劉備真的統一天下,那麼他會將大政奉還給漢獻帝嗎?可以十分肯定的說,不可能!而且永遠不可能!除非太陽打西邊出來!劉備素有帝王之志,甚至他的帝王之心萌生的比曹操、袁紹這些人萌生的更加早,我們來看看他而是的志願:長大以後必定要乘羽葆蓋車。
  • 漢獻帝劉協:搶走江山,給我一個賢惠的好老婆曹節,此生何憾?
    建安十八年,操進三女憲、節、華為夫人,聘以束帛玄纁五萬匹,小者待年於國。意思是,212年,剛剛進位魏公的曹操,一次就把三個女兒(曹憲、曹節、曹華)嫁給漢獻帝劉協。漢獻帝劉協給的聘禮是捲成筒狀的布匹,與黑裡透紅的絲綢,共五萬匹。當時,其中有因年齡太小、而不適合出嫁的女兒,就讓她仍待在娘家,算是定下了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