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其實後面還有一句,一直被世人忽略

2021-02-07 九月九閱讀免費

公元200年,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並且曹操說了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曹操當時就認為整個天下稱為英雄的人就只有劉備跟他曹操!其實當時眾多諸侯尚在,如袁紹,袁術,劉表,呂布等。曹操不僅僅是說了這樣一句話,他曾經還講過「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從這句話之中,足以看出曹操從骨子裡面是一個非常心黑的一個人,寧可錯殺100絕對不會放錯一個!

在煮酒論英雄之時,曹操說天下英雄只有劉備跟他自己,其實目的已經非常明顯了,就是想趁機幹掉劉備,或者將他軟禁!不過在曹操說過天下英雄只有他和劉備之時,天空突然打驚雷,劉備嚇得將手中的湯匙掉落在地!而後面不改色的將湯匙撿起來!對曹操說,「聞雷尚且如此,何以英雄?」劉備數句掩飾過去!這便是歷史上有句的聞言失箸的典故!

劉備意識到自己終為曹操所忌,於是抓住平定袁術的機會,向曹操請命抗袁!一時不察的曹操竟然同意了劉備的請命,於是劉備就抓住機會,逃離曹操!公元201年,劉備無奈之下只得投奔劉表,後來被曹操打敗於新野,不過此時劉備身邊多了一個神機軍師諸葛亮,後來諸葛亮聯合東吳抗曹實現當日《隆中對》所講之戰略布局!公元208年,在赤壁大敗曹操!

在赤壁之戰過後,劉備得到荊州。並且,逢人便說「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我與漢賊誓不兩立!其實這便是劉備的收人戰略,首先見到有才識的人他都會如此,先訴說自己的困境,再與他人達成共識,趁機就收人!在他人不知不覺之中便中了劉備下的套!就連臥龍先生諸葛亮都是這樣,劉備當年請諸葛亮下山之時,那可是唱了一齣好戲,又哭,又跪的,就差沒上吊了!

公元212年,劉備結識川蜀名士張松,並且用同樣的方法收穫了張松的心!讓張松成為自己的說客,不但說服法正,並且還支付劉備入川,於是劉備假意幫助劉璋對付張魯,實為取益州!終於與劉璋決裂,在經過1年有餘的戰鬥後,劉備最終於公元214年得到了益州,但此時劉備仍然是偏安一隅!這與他一生的志願「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還相差甚遠!於是劉備厲兵秣馬,終於在公元219年,與曹操發生大戰,歷史上稱為「漢中之戰」,劉備在此戰之中,打敗生平宿敵曹操,並且收回漢中城池!劉備一躍成為漢中王!

公元220年初,曹操病逝,不過其子曹丕稱帝,劉備在眾人的支持之下在公元221年稱帝於成都!雖然曹操已死,但「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劉備仍然沒有做到!後來劉備強行對東吳用兵致使蜀漢國力大減!自己也命喪白帝城,嗚呼,臨終之前託孤諸葛亮繼續興復漢室!劉備的意思是「克復中原,除死方休」,這句也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後半句,沒錯劉備也為此付出了一生!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網站上部分文章為轉載,並不用於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儘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感謝大家的閱讀,你的閱讀是對小編的鼓勵,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的話,小手輕移點一下右下角,點「 好 看 」,謝謝對小編的支持,小編一定每天給你們帶來更多資訊。

相關焦點

  • 劉備曾說: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為何他還要稱帝?
    說到此處,我們不禁會產生這樣一個疑惑——諸葛亮在《後出師表》開篇寫道:「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意思是說,劉備曾立誓與漢賊誓不兩立,並表示漢室絕對不會偏安一隅。那麼,他為什麼一邊聲稱自己繼承的是漢室的皇位,一邊在成都稱帝,從此偏安一隅了呢?這是自己打臉嗎?對於這個問題,小編有以下幾種猜測。
  •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三國中的曹操和劉備誰是漢誰是賊?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話出自《三國志 諸葛亮傳》,這話是諸葛亮借劉備之口說出來的,這話的意思是說:漢朝與賊不能並存,有我無你,帝王的事業不能偏安一隅。劉備認為曹操是賊,認為曹魏篡奪了漢朝江山,扣押了漢朝皇帝,原因很簡單,因為曹魏不姓劉,而姓曹,自劉邦白馬盟誓以來,漢朝皇帝都是姓劉的,哪怕中間出了一個王莽,也很快被劉秀取代,所以劉備認為曹操是賊。
  • 中國人的「漢賊不兩立」
    在「評法批儒」時一度被踢進法家陣容、又因和另一個「偽法家」曹操「不兼容」被踢回來的「諸葛孔明老先生」,在版權可能存疑的《後出師表》中劈頭大喝「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兩句恐怕是中國傳統「黑白邏輯」最形象、最貼切的概括。
  • 漢賊不兩立與王業不偏安,曹丕劉備和孫權的稱帝理由
    漢為君,魏為臣,曹操挾持漢獻帝多年,壓根不把天子放在眼裡,早就已經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君臣名分大義所在,是不能亂的。而且,一開始還有傳言說,曹丕篡位後鳩殺了漢獻帝,問題就更加嚴重了。因此,在曹丕篡漢的消息傳到益州之後,在劉備一方的角度看,曹丕是篡位逆賊,是肯定不能承認其合法性的。而漢獻帝又沒有進一步的準確消息,所以,就成了諸葛亮等人勸進時所說的「無君」的狀態。
  • 漢賊不兩立?漢獻帝說:漢早就沒有了,只剩下三個漢賊在掐架呢
    這省略號後面的一句話除了用在暗弱的劉璋身上,用在劉備和諸葛亮這兩位「仁君」和「能臣」身上也很合適。因為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當上漢中王,到蜀漢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上《出師表》誓師北伐,短短的八九年功夫,已經是「益州疲弊」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了。
  •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諸葛亮的繼承者都有何人?
    導語:談及蜀漢,諸葛亮是不可避免的人物,而在五丈原病逝之後,蜀漢卻依舊熬過了不少年頭,後主劉禪暫且不談,那麼接下去扛旗的又有何人呢?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不僅僅留下了「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遺業,更是指定了兩位接任者:蔣琬、費禕。事實上,在《出師表》中這幾人便是「榜上有名」,都是諸葛亮的左膀右臂,可以說「四相」治理的三十載時間裡,是蜀漢最接近於夢想的時刻。
  • 忠誠,美妙的謊言:說好的漢賊不兩立,皇叔你卻叛變了
    于和偉曾憑藉新三國中對宅心仁厚的劉備的演繹被觀眾熟知,而此次顛覆宅心仁厚的劉皇叔人設出演曹操,成為該劇一大看點,在B站的官方宣傳視頻中,于和偉出現的鏡頭被不少類似「三國竟然是一個人的分裂」「皇叔你叛變了」「說好的漢賊不兩立呢」「不想當曹操的劉備不是好演員」等彈幕刷屏。
  • 其背後真正的原因或無奈、或王業不偏安
    自孫吳後多認「守江必守淮」,是因為江淮間擁有層層水網可以就北方政權對南方的吞噬進行層層阻擊,當然了,所謂的「守江必守淮」歸根結底就是國力不行,真正國力雄厚者,亦不在意這些。但,我們今天不討論國力的問題,就「守江必守淮」這一話題來進行探討。
  • 三國中佔據2/3天下的魏國為什麼不去主動攻打蜀國,而是經常被攻打
    其實,造成這種攻守異形的情況,主要的問題是出在了實力強大的魏國身上。 魏國雖然看上去實力強大,實際上並不名副其實。 因為,魏國自從建立之後,政權總體上處在一種比較搖擺的狀態,讓魏國難以安定下來集中力量去執行統一天下的大戰略。
  • 三國中佔據2/3天下的魏國為什麼不去主動攻打蜀國,而是常被攻打
    其實,造成這種攻守異形的情況,主要的問題是出在了實力強大的魏國身上。魏國雖然看上去實力強大,實際上並不名副其實。因為,魏國自從建立之後,政權總體上處在一種比較搖擺的狀態,讓魏國難以安定下來集中力量去執行統一天下的大戰略。
  • 《出師表》在古代能讓文人志士淚下沾襟,為何今人卻哭不出來?
    宋趙與時在《賓退錄》中說的,「讀諸葛孔明《出師表》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也;讀李密《陳情表》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也 ;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而這些基本都總結出來,古代文人墨客面對《出師表》的一個普遍態度,基本都是為之涕泗。為何古代一讀《出師表》就能淚下沾襟,而如今大家讀之,卻無甚感覺?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實後面還有一句,只有後人才敢說出
    司馬師在前線戰亂中受傷,大將軍印一直緊握手中,等到司馬昭趕到軍中,司馬師已經奄奄一息,只說出一定要守住將軍印便吐血身亡。司馬昭掌權後,與其父親司馬懿,兄長司馬師,司馬昭更加的跋扈專權,魏帝曹髦不甘心做一個傀儡皇帝,提筆寫下潛龍一詩。詩中描述一條因傷受困的龍,無法跳出深潭,只能看到泥鰍、鱔魚等在自己面前張牙舞爪,對此表達自己無法施展抱負的痛苦心情。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其實後面還有一句
    甚至在民間廣泛流傳著一句話:「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到底是不是這樣呢?郭嘉原本為袁紹帳下謀士,只因看透袁紹此人,謀多而決少,絕對不能成就大事,也不是做大事的人,於是經過荀彧的推薦來到曹操的帳下,從此便跟隨曹操一起打天下。曹操覺得郭嘉是他的奇佐,其戰略及謀略都超乎他的想像,而最終都能達成非同尋常的效果。自從,郭嘉加入曹操之後。
  • 臥龍、鳳雛者得一可安天下, 其實後面還有一句, 劉備聽了估計會大哭
    臥龍、鳳雛者得一可安天下, 其實後面還有一句, 劉備聽了估計會大哭眾所周知,適逢亂世國家就會出現一種「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的慘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