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孫吳後多認「守江必守淮」,是因為江淮間擁有層層水網可以就北方政權對南方的吞噬進行層層阻擊,當然了,所謂的「守江必守淮」歸根結底就是國力不行,真正國力雄厚者,亦不在意這些。
但,我們今天不討論國力的問題,就「守江必守淮」這一話題來進行探討。「守江必守淮」真正的原因在於長江不可守,若想守長江、保南方則「必守淮」,因為長江缺乏縱深,並無法形成有效的防禦。
長江流域中下遊流速較緩,有許多地方可以直接橫渡,也就是說長江中下遊易攻難守。攻方可以輕易繞過守方的陣地,從渡口繞到防守方的側面,給予致命一擊。所以長江作為南方地區的最後一道防線作用十分有限,形成縱深防禦,必須江淮一體,形成縱深防禦。
如1949年我黨百萬大軍下江南,以3野8個軍35萬人,組成東突擊集團,在粟裕、張震指揮下於揚中至靖江段渡江;以3野7個軍30萬人組成中突擊集團,在譚震林指揮下於安徽裕溪口至樅陽鎮段渡江;以2野9個軍35萬人組成西突擊集團,在劉伯承指揮下於樅陽鎮至望江段渡江。這便可看出長江並無縱深可言,也能從側面印證必須江淮一體。
其次,就古代戰爭言,守衛長江其實就是守衛南京這一重要經濟城市。南京的經濟依靠主要是湖平原,其中主要是蘇錫常鎮地區,而這些地區基本上都是長江沿岸地區。也就是說只要敵方渡江成功,基本上便能威脅到南京的經濟根基。哪怕不能馬上攻下南京,只要將這些地區佔領下來,迎接南京的唯一命運便是「坐困」,破城之時時間上的問題。
所以必須在江北尋找縱深,這便引出了長江以北的重要河流--淮河。而我們「守江必守淮」中的淮,指的其實便是泗陽、蚌埠、合肥等地。如果能將這些地區進行有效控制,那麼就可以在江北形成戰略支點,如此一來敵軍便無法繞過這些重點城市直撲長江,起到保障南京和南方地區的安全。
再者,古代的淮河、泗水等水系校現代更加發達,發達的水網系統對北方的軍隊而言是一個巨大的障礙。發達且複雜的水系可讓守方避免直接遭受北方騎兵的衝擊,同時還可可以從後方源源不斷的向支點要塞輸送糧草輜重和援兵。如此一來,來自北方的敵軍的推進將會收到巨大的阻力,從而保證南京的安全。
就算讓北軍渡過了淮河,對於渡淮北軍而言,補給線瞬間增長,水土氣候瞬間改變,勢必機動力下降。守軍完全可以將主力收縮至長江北岸,以逸待勞,同時敵軍的側翼也將暴露在守軍威脅之下。只要充分利用淮南之地利,靜待時機,騷擾敵軍補給線,消耗並殲滅其有生力量。
哪怕這些都不行,主力也可暫過長江,暫避敵軍鋒芒。彼時的敵軍雖飲馬長江,但仍需安撫淮南地區各軍鎮、打造戰船等。以空間換時間,重整兵馬,或者遣使與之求和也未嘗不可。東晉、南朝對北朝、南宋對女直,大都如此。
說到底「守江必守淮」,其實說的是「江淮一體」,淮南、江北之地利不可失。當然了這樣的縱深防禦之策於淮南的百姓來說是一個災難。江淮防線說到底是淮南、江北的百姓們用他們的生命財產鑄成的。
南方政權重兵此地,可加強防禦、震懾外邦,若天下有變,即可揮師北伐,北定中原。守江必守淮同時又可以解釋為王業不偏安。
文/像素說,歡迎關注,了解更多精彩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