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陽市的人們在語言、風俗等方面和湖北比較相似,信陽人更是不會說河南話的河南人。信陽卻為何屬於河南省,而不劃給湖北省呢?
圖-河南省地形圖、信陽位置
信陽市位於河南省南部,和南邊、東邊分別和湖北、安徽接壤。信陽是信陽位於中國地理分界線淮河的上遊,淮河從境內穿過,自古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稱。愛喝茶的人都知道信陽毛尖,是非常好的一種綠茶,信陽被譽為中國毛尖之都。
信陽面積約1.89平方千米,在河南省各地級市中面積僅次於南陽,排名第二。信陽戶籍人口約880萬,也是人口大市。信陽也稱為申城,而且比上海稱申城的資歷更老,要早好幾百年。
圖-河南省地形政區圖
信陽雖然屬於河南省,但是信陽人可以是最不像河南人的河南人,為什麼要這樣說呢?最主要的一點是信陽人不會說河南話,河南其他地區的人也大都聽不懂信陽話。甚至有些信陽人不但不會說河南話,而且竟然聽不懂河南話。
如果按比較學術的說法,信陽話屬於信蚌語片,聽起來和安徽話、湖北話很相近,甚至有些地區的方言和江西話很相似。和江西話相似是因為有不少信陽人是清朝時期江西移民的後代。
圖-信陽市地形政區圖
另外,信陽人的飲食習慣也和河南有很大區別。河南人愛吃麵,但是信陽人卻愛吃米,和湖北相似。信陽人和武漢人一樣也愛吃熱乾麵,並且熱乾麵做得比武漢的熱乾麵還好吃。
信陽人的語言和生活習慣和湖北更相似,和河南其他地區的人有很大的區別,而且信陽距離武漢約200公裡,距離鄭州300多公裡,按說應該劃給湖北省更好,卻為何屬於河南省呢?
圖-信陽市位置地形圖
其實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們需要從信陽的地理位置來分析一下。信陽位於淮河上遊,在古代,有個很流行的說法叫守江必守淮。信陽扼守淮河上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就不言而喻了。突破信陽,淮河一線的防禦基本就崩塌,南下直接威脅合肥、南京。
除了水路戰略位置重要以外,陸路的重要性更勝一籌,西去可從方城道直插南陽盆地,威脅另外一個華中地區的軍事重地襄陽。南下除了兵指合肥外,還有幾個可以直插華中地區的重要關口。信陽古代也稱義陽,熟悉歷史的人看到這個名字,應該就會想起著名的義陽三關。
義陽三關就在信陽西南,處於桐柏山和大別山的交界處。三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關口從西往東分別是:平靖關、武勝關和九裡關。這幾個古代的關口如今在哪裡呢?
圖-義陽三關平靖關、武勝關、九裡關
平靖關在三關中是最西邊一個,大概位置在桐柏山脈的五峰嶺、鳳凰山之間,省道S224走的是平靖關,其中有一段號稱一線天,光看這個名字就知道山勢是多麼的險峻了。
九裡關在東,位於信陽市羅山縣西南的兩山之間山谷中,京港澳高速G4走的就是九裡關。
武勝關居中,是三關中最重要的關口,位於雞公山南邊的峽谷中,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氣勢,國道G107、京廣鐵路就是走的武勝關。
三關大致為三角形,成掎角之勢。古代義陽三關是信陽向南通往湖北的必經之路,其重要性實在是怎麼形容都不為過。
圖-信陽地形圖
從信陽出發,向南過義陽三關,可達另外一條重要的戰略通道隨棗(隨州—棗陽)走廊。沿隨棗走廊向西北可取南陽盆地,亦可威脅鎮守漢水的襄陽;如果繼續向南過了孝感,武漢就近在咫尺了。拿下長江中遊的重地武漢,長江防線崩塌在即,江南再無天險可依。沿江而上荊州沒得跑,順江而下,南京危在旦夕。
這是由北向南攻擊,如果由南向北攻擊的話,義陽三關一樣能發揮其重要的戰略性作用,感興趣的朋友不妨自己推演一下。
義陽三關作為兵家必爭之地,在古代戰爭中,圍繞義陽三關的經典戰例不在少數。其中讓人感觸最深的,就是春秋時期吳楚之間發生的柏舉之戰。吳國三萬軍隊,遠程奔襲大敗20萬楚軍,典型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這場戰役以奇襲制勝,指揮家就是大名鼎鼎的孫武。當時就是從淮河轉進義陽三關,快速突進達到突襲的戰略目標。吳國對楚的這一戰,戰果是輝煌的,最後把楚都城郢都(荊州)都給打下來了。
圖-吳楚柏舉之戰示意圖
古代劃界大多遵循「山川形變」的原則,但是元朝便帶入了「犬牙交錯」的理念,這樣的例子很多,像漢中被劃入陝西等。信陽在宋朝的時候還是歸屬於荊湖北路,但是元朝時期卻被劃入河南江北行省,也是這樣的原因。
這樣犬牙交錯的理念一直延續下來,以至於今天看到的信陽依舊屬於河南省。如果從河南省的地圖上仔細看的話,有沒有覺得信陽作為河南省最南邊的市,向南突出的有點兒不太協調?目的就是掌控湖北的命門,就像西邊的襄陽位於南陽盆地的南部邊緣,掌控河南的命門一樣。
圖-信陽市航拍圖
總之,儘管信陽人和河南其他地區的人有很大差別,儘管信陽人和湖北人有很多相似之處,卻歸屬於河南省,是有深層的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