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後出師表》6個不解,打了多少人的臉

2020-12-22 豫薦你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後出師表》6個不解,打了多少人的臉?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這些說法都出自《三國演義》。稍微有些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正史上的諸葛亮其實只北伐了五次,姜維北伐則是有十一次。有位喜愛看三國影視劇的網友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蜀漢地處天府之國,易守難攻,國土面積雖然小了一點兒,但以諸葛亮的治國能力,完全可以將蜀漢打造成三國最富裕的國家,國家富有,人民生活幸福,豈不美哉?為何一定要北伐呢?連年北伐,不僅勞民傷財,還掏空了蜀漢的國力。蜀漢滅亡,諸葛亮和姜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實乍一看,這位網友說得似乎沒毛病啊,帶著一系列的疑問,筆者重新翻閱史書和諸葛亮文集,其實他寫給劉禪的《後出師表》中,早就給出了答案,也正好可以解釋這位網友的疑問。

諸葛亮曾經因為北伐寫過兩篇《出師表》,後世為了區分,將其稱為《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前出師表》曾入選中學課本,是必備的章節,從內容上看,它更像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的諄諄教導,文中寫道先帝創下這點基業不容易,自己因為北伐不在劉禪身邊,希望他能任用賢臣,遠離小人,不要辜負先帝的苦心和自己的囑託。

《後出師表》因為原文很長,而且作者存在爭議,所以並沒有入選中學課本,但一般情況下,文史界是支持《後出師表》出自諸葛亮之手。

《後出師表》的核心觀點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呢?《後出師表》第一句就給出了標準答案:「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

劉備認為東漢末年只能存在一個國家政權,那就是「漢」。根據《蜀書先主傳》的記載,劉備當初稱帝建立蜀漢政權,一是因為曹丕篡漢,二是漢獻帝身死,大漢後繼無人(儘管史書考證漢獻帝並沒有被曹丕殺死,但三國時期的人卻並不知道這一點,成都方面的人都以為漢獻帝已亡,還集體為他戴孝。)諸葛亮這簡單的一句話,傳達了至少三個意思:

第一, 國家不能同時存在兩個政權,曹丕是賊,竊取了漢家的天下,我們和他勢不兩立。

第二, 我們的政權才是正統的,儘管現在淪落到偏僻的蜀地,但也絕對不能偏安一隅,是我們的東西我們一定要奪回來。

第三, 這話是先帝說的,不是我諸葛亮說的,北伐也不是我個人的主意,而是先帝授權我這麼做的。

第一句話,就讓劉禪無法拒絕他北伐的請求,諸葛亮實在是高明。劉禪縱使有千萬個不願意,面對「先帝」這兩個字也不得不妥協。如果說諸葛亮第一句是拿劉備來壓劉禪,那麼接下來的文字才是句句在理,讓劉禪不得不同意他北伐的決定。

「為什麼一定要北伐」的具體原因

《後出師表》第二句說,敵強我弱,這些先帝比誰都清楚,他也知道以臣的才能去北伐討賊,勝算不大。但是,如果我們不北伐討賊,總有一天也會被賊所滅,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所以先帝決心託臣北伐,沒有任何的疑慮。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後出師表》創作於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前夕,由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所以他第二次北伐,朝堂上難免出現一些非議。諸葛亮為了消除劉禪的疑慮,也為了讓這些非議閉嘴,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

首先是北伐時機的選擇上,為什麼要這個時候北伐呢?因為曹魏一方面要平息西方的叛亂,一方面又要應對東方孫權的進攻,疲於奔命。

諸葛亮認為北伐的時機到了,「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接下來,諸葛亮用自己的「六個不解」來反問劉禪。

第一個不解:高祖皇帝手下謀士如雲,尚且數次陷入危境,然後才轉危為安。陛下不如高祖皇帝,手下謀臣又不如張良、陳平等人,難道想憑藉長期相持,安安穩穩就能平定天下嗎?

第二個不解:當初劉繇、王朗也各自佔據州郡,但談到安守之計時,動不動就搬出古代聖賢的話,把大家搞得滿腹疑慮,心懷畏懼。今年不去徵伐,明年不敢徵討,坐視孫策強大,最終整個江東都被吞併。這是為何?

第三個不解:曹操的智謀遠超別人,用兵如孫武、吳起,但卻「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何況臣才能低下,想不冒一點風險就平定天下,這又怎麼可能?

第四個不解:曹操五次攻打昌霸都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也以失敗告終;任用李服,李服卻密謀陷害他;任用夏侯淵,夏侯淵被戰敗而亡。先帝都稱讚曹操的才能,他尚且有這麼挫敗,何況臣呢?臣又怎能保證一定打勝仗呢?

第五個不解:臣進駐漢中還不滿一年,就喪失了趙雲將領及部曲將官、屯兵將官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等士卒一千餘人。這些人都是各地聚集起來的真正精英,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擁有的;如果再過幾年,這些精英就會越來越少,最多剩下三分之一,到時候我們拿什麼去對付敵人?

第六個不解:如今士兵疲乏百姓窮困,但戰爭卻不會跟隨人的意願而停息。戰爭不止,等著挨打和出去進攻,所耗費的勞力民力其實是對等的。如果不趁現在主動出擊進攻敵人,難道拿益州一州之地,和敵人九州之地打持久戰嗎?

諸葛亮通過六個不解,闡明了自己的觀點,也駁斥了那些不支持北伐的人,從他的六個不解來看,倒推出不支持北伐的人所持的觀點無非如下,和現在的鍵盤俠如出一轍:

守著蜀地挺香的,幹啥要北伐?(第一個不解)

現在未必是北伐的好時候。(第二個不解)

北伐這麼冒險的事兒,丞相不能親自去,差一員大將就可以了。(第三個不解)

你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用錯了人導致失敗,你能保證這一次能打勝嗎?(第四個不解)

能不能等幾年再北伐?(第五個不解)

連年北伐興師動眾,勞民傷財。(第六個不解)

諸葛亮用6個不解,狠狠地扇了那群不支持北伐的人一記響亮的耳光。

最後諸葛亮總結,戰事是最難判斷的。當年先帝在荊州敗給曹操,曹操以為天下大局已定,但是後來先帝和孫吳聯合起來,不僅於赤壁大敗曹操,而且西取川蜀之地,出兵北伐漢中,還斬了夏侯淵的腦袋,這是曹操萬萬沒想到的。就在復興漢室的大業即將成功之時,孫吳背棄盟約導致關羽兵敗被殺,先帝在秭歸兵敗,曹丕當了皇帝,這些都是無法預料的。臣能做的,不過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罷了。至於成功亦或者是失敗,順利還是困難,不是臣能預料的。

如果網友足夠了解三國的歷史,足夠了解諸葛亮的為人,再去細品《出師表》中的內容,就會更加明白,當初杜甫為何會寫出《蜀相》這麼傳唱千古的詩歌,而你卻不能。

《蜀相》唐 杜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如果有機會去成都,你會選擇去武侯祠拜祭一下千古一相諸葛亮嗎?我一定去!

本文系「豫薦你」原創,圖片來自網絡!

豫薦你,一位熱愛歷史的文學青年,以正史為主,不喜歡篡改和曲解歷史,寫文以資料為準,歡迎關注了解更多真實歷史。

相關焦點

  • 出師表的存在有意義嗎?諸葛亮是寫給誰看的?劉禪真答應北伐了嗎
    導語:諸葛亮這一輩子都在為當年吹的那個牛填坑,他年輕的時候遇到人就說自己跟管仲樂毅一樣,一定可以做一番大事業。這牛既然吹出去了,諸葛亮又是一個好面子的人,所以他當然要想辦法努力完成這個夢想。---《三國志》為此,諸葛亮可謂是殫精竭慮,每天都吃不好睡不好,就想著怎麼幫助劉備這個窮苦人成為大富翁。起起落落以後,劉備還是把這個爛攤子交給了諸葛亮。諸葛亮心裡百感交集,眼看著牛皮就要被吹破了,恢復漢室江山的志向也無法實現了,這個時候的諸葛亮,必須要通過北伐,完成這些事情。
  • 古文賞析——諸葛亮《後出師表》
    今天我睡了一個懶覺,快9點才起床,導致整天頭腦都很舒適,下午臥在沙發上看書的時候,無意間看到了《古文觀止》的後出師表。很多人上學時都背過前出師表,今天帶大家賞析後出師表,權當為少年生涯的缺失畫上句號。後出師表【諸葛亮】版本:清 · 吳楚材、吳調侯編選,吳兆基編譯;長城出版社出版,1999年3月第一版。PS:在讀文章之前,看到編選、編譯人的筆名,大家有沒有熟悉的感覺?本篇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
  • 《後出師表》真偽細節,薛丁格的貓!
    《後出師表》的寫作時間是建興六年,也即公元228年,恰好是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之前所上,與前出師表相差正好一年。第一次北伐雖然失敗,但並非慘敗,而是功敗垂成。對這次失敗,諸葛亮心裡懊惱是肯定的,但不至於頹喪成這樣。事實上,他根本沒有一蹶不振,反而摩拳擦掌,積蓄力量準備再大幹一場。隨後的第三、第四次北伐打得都不錯。(第二次後文另有分析)
  • 諸葛亮明知北伐不能成功,為什麼一直堅持北伐?原因很簡單!
    回復「揭秘」,看欲罷不能,聞所未聞的野史奇談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先勝後敗,蜀軍遭受了多少損失,損失了哪些將領
    不過,大家的統一看法就是諸葛亮在街亭之戰中錯用了馬謖。不過,除此之外,諸葛亮在戰略戰術上是否有偏差呢?在諸葛亮兵出祁山,取得了大好形勢後,諸葛亮和曹魏雙方都面臨著選擇。曹魏的問題是救不救隴右。如果要救隴右地區,就必須從關東派遣兵力。可是千裡迢迢去救援,有著種種不利因素。一是長途跋涉,精疲力竭。二是時間緊迫,恐怕會貽誤戰機。三是客場作戰,後勤供給困難。
  • 諸葛亮北伐目的是什麼?諸葛亮北伐真正原因揭秘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制定了北伐的戰略,六年間六出祁山伐魏,但最後的效果卻不盡人意。
  • 【諸葛亮之七】諸葛亮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上)
    後主劉禪建興四年(226年),曹魏文帝曹丕病死,子曹叡繼位,稱魏明帝。當時魏朝有議論稱,可乘諸葛亮在漢中,出兵討伐。曹叡亦有此意,但孫資認為漢中南鄭險阻,大舉興兵必導致天下騷動,費力過大,提出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待魏國強大,蜀、吳必自降,於是曹叡暫緩出兵。諸葛亮認為,曹魏政權更迭,新君剛立,是北伐的良機。
  • 諸葛亮的《出師表》感人至深,劉禪看後作何感想?易中天:很不爽
    《出師表》,中學生必背的一首千古名篇,它是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前夕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諸葛亮在文章提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劉禪的殷切期望,言辭懇切,真正詮釋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即便到千年後的今天,《出師表》讀起來依舊感人至深,讓人潸然淚下。那麼,當年劉禪看了情真意切的《出師表》後有何反應呢?要了解劉禪對《出師表》的態度,就要明白他對諸葛亮究竟是什麼態度。
  • 諸葛亮《後出師表》
  • 諸葛亮北伐(1):北伐準備
    諸葛亮北伐是一個頗值得說的事,受限於很多謠傳之類的,很多人對於諸葛亮的北伐了解並不夠準確,所以我們這個系列的文章也就是詳細的說一說諸葛亮的北伐。「子午谷奇謀」4.第二次北伐5.第三次北伐、曹真伐蜀、陽溪之戰6.第四次北伐7.第五次北伐感謝大家支持。
  • 我為什麼要重走北伐路
    為了完成一個承諾,他殫精竭慮,窮儘自己的智慧和精力,並願意為之付出生命。世人都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是文眼,我倒覺得「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才是真正讀懂了諸葛亮的用心。 我的一個朋友告訴我:他當初讀《出師表》,讀出的是頤使氣指的權臣味道。
  • 諸葛亮的《出師表》為何不提趙雲魏延,卻點名了籍籍無名的向寵?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沒有提及名將,只提到了一個無名小卒,表面上這個問題輕描淡寫,很好回答。因為我們只要跟風,不動腦子回答,答案信手拈來就是。無非是,趙雲、魏延要跟諸葛亮先生到前線去,出師北伐了,要對蜀後主交代後方的事。向寵軍紀嚴明,又組織能力,有執行力,當然值得劉禪依靠了。
  • 讀《出師表》為什麼要哭
    總之,當我意識到我在學的東西不是冰冷的簡單拼湊的文字,而是文人、豪傑在時勢中飄搖著卻還想要在歷史的風口浪尖上緊握盛衰成敗的吶喊,我才開始用心去讀《出師表》。這時候我才知道讀《出師表》為什麼要哭。現在才知道在這些小說虛構的傳奇故事背後,諸葛亮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劉備見到諸葛亮之時四十七歲(孔明寫《出師表》,第一次北伐時也才四十六歲),奔走半世,髀肉復生,只能廁身劉表席上。這時候劉備已經跟過了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和劉表,處處不順,沒有寸土之地。
  • 諸葛亮的智慧,出師表中如果沒有這句話,後果不堪設想
    對於《出師表》,很多人應該都不陌生。中國歷代對於《出師表》的評價都非常高。南宋詩人陸遊就在他的詩文裡提到:」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而諸葛亮也以自己一生的操守和行為,受到後世的推崇。相比之下,司馬懿雖然贏得了戰爭,可在後世的評價卻不高。
  • 情深意切的《出師表》為何沒能打動劉禪?勸諫,諸葛亮做對了嗎?
    《出師表》韓愈曾說:「讀諸葛亮《出師表》,不墜淚者,其人必不忠」。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志士讀來,無不涕淚橫流。再想通過原定計劃北定中原變得希望渺茫,這便使得諸葛亮的後半生始終為北伐而努力。但國內政局卻是諸葛亮出師後最放心不下的問題。時年劉禪二十歲,「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文中切切,只願其開張聖聽,嚴明賞罰。「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昔日,先帝白帝城託孤,「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諸葛亮《出師表》: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在古代,蜀相諸葛亮一直是「忠」的代名詞,多少文人以他為榜樣,渴望輔佐君王,報效國家。評價諸葛亮,最貼切的一句話,莫過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一篇《出師表》,道盡了諸葛亮的治世賢能和耿耿忠心。三國鼎立的形勢形成後,中原的曹魏實力最強,蜀漢的實力最弱。諸葛亮雖輔佐劉備,建立了鞏固的蜀漢政權,但是偏安一隅始終不是長久之策。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諸葛亮決定自己要用策略,現在魏國領兵的是曹真,諸葛不想跟曹真的大軍對抗,這樣對抗是不明智的,如果能把曹真的大軍拖住,然後來個聲東擊西之策,那真的是太好了!諸葛亮決定自己發出消息,說要從斜谷道進軍,讓趙雲和鄧芝駐軍與斜谷道,來吸引曹真的主力!然後諸葛亮自己率領前往祁山,進行攻打祁山,這樣曹真的主力就不能來支援祁山,因為被趙雲拖住了!
  • 諸葛亮北伐是一個戰略失誤嗎?
    內亂平定後,諸葛亮依舊不急著出兵北伐,他先做好的是蜀漢民生工作。這裡舉幾個重要產業的例子。農業——興修都江堰、九裡堤。《水經注·江水》:「諸葛亮北徵,以此堰為農本,國之所資,以徵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成都志》:「縣西北十裡,其地窪下,水勢易趨,漢諸葛孔明築堤九裡捍之。」
  • 諸葛亮一生的4個錯,一次選錯了人,一次看走眼!北伐失敗不奇怪
    小說裡面確實將諸葛亮的一些事情過多的神話,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自然會有七情六慾主觀因素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其實在諸葛亮的身上或多或少地也存在著幾個缺點,他也會犯錯。也正是因為下面這四個主要的敗筆直接或間接導致了最終諸葛亮未能北伐成功遺憾命喪五丈原。
  • 告訴你一個從來沒人講過的諸葛亮北伐
    ————————————————————————————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亂之後,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漢中,開始思考北伐的問題。 蜀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寫下膾炙人口的《出師表》,辭別後主,進屯漢中,為北伐做最後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