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中學生必背的一首千古名篇,它是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前夕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諸葛亮在文章提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劉禪的殷切期望,言辭懇切,真正詮釋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即便到千年後的今天,《出師表》讀起來依舊感人至深,讓人潸然淚下。那麼,當年劉禪看了情真意切的《出師表》後有何反應呢?要了解劉禪對《出師表》的態度,就要明白他對諸葛亮究竟是什麼態度。
易中天在《百家講壇》中說過這樣一段話,「不長的一篇《出師表》十處提到先帝……先帝如何如何、先帝如何又如何,某某事情是先帝定下來的,某某人是先帝看重的,某某人『先帝稱之曰能』,陛下應該如何如何,臣呢是受了先帝的委託,如何如何報效先帝,全是講先帝。」
易中天還說:「所以將心比心,他就等於對一個人說,你看你爸活著的時候什麼什麼,你爸原來如何如何,你爸是怎麼怎麼交代的。那別說是一個皇帝是吧,就是一個平民家的男孩子,他也受不了一個人整天在耳朵旁邊說你爸如何、你爸如何。我爸如何、我爸如何,那朕呢?朕如何?不爽嘛。我倒不是說諸葛亮這個說得對還是不對,我這裡沒有判斷對錯的問題,我只是說劉禪不爽。」
所以,在易中天看來劉禪看了諸葛亮《出師表》後,他的反應只會是兩個字,「不爽!」陳壽對劉禪的一句評價非常到位,「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劉禪在任用賢明的大臣時,就是一位頗有作為的帝王,但是一旦寵信小人,就成為了昏庸了帝王了。
劉禪在位41年,他的前半生都是跟隨諸葛亮以及諸葛亮選的蔣琬、董允、費禕。這四個人輔佐時,劉禪還能規規矩矩做皇帝。劉備白帝城託孤時,劉備要求劉禪做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禪也遵從了劉備的教誨,朝廷大小事務都由諸葛亮決斷。
可這也帶來的一個不好的後果,劉禪處處要聽從諸葛亮的,他內心很不爽。要知道劉禪繼位時只有16歲,因為諸葛亮的緣故,他必須呆在宮中天天學習如何處理政事。劉禪直到諸葛亮去世後才出宮一次,他去參觀了對蜀漢農業生產最重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陳壽中在《三國志》中對這件事大書特書,當時人們議論紛紛,有人甚至說:「要是丞相還在世,劉禪還能去都江堰嗎?」堂堂一國皇帝,好不容易出去一趟,主要目的還不是遊玩,結果還被人說閒話,他能爽嗎?這就好比你父母天天要你好好學習,你是何種心情?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