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諸葛亮躬耕地,南陽《出師表》組碑版本多,襄陽出洋相莫笑話!

2020-12-23 騰訊網

襄陽人從南陽複製出「出師表」後又反過來黑南陽:南陽出師表是從項城複製的。不過,無知之言哪能計較,南陽出師表組碑其實有3個版本,就連南陽人也未必有幾人知曉,襄洋蠻子們出點洋相也就見怪不怪了。

南陽人心靈手巧,千百年來留下了數不盡的寶貴遺產。就整體而言,南陽的「烙畫 玉雕 出師表」在全國最具知名度,被稱為「南陽三寶」。 三寶中的「出師表」特指陳列在南陽臥龍崗的依嶽飛墨本鐫刻的諸葛亮出師表石刻組碑,號稱「三絕」碑。

南陽的《出師表》石刻組碑共有3個版本:1.宋代之前陳列在南陽武侯祠前的石刻(宋版),該組碑書寫人、鐵筆均不得而詳,石碑也沒了下落。2.由清代南陽知府任愷主持的依徐州彭城嶽飛墨本李發祥鐵筆鐫刻的組碑(任版),即現陳列於臥龍崗組碑。3. 由清末南陽鎮守使田作霖主持的依項城藏嶽飛墨本吳良德雙鉤馬應選鐵筆在南陽鐫刻的組碑(田版),現藏於河南省項城市博物館。

(南陽陳列的任版出師表組碑)

《出師表》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出師北伐時上奏給後主劉禪的陳事文書,全文一千三百餘字,貫穿「忠貞」二字。文章充分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決心收復中原的抱負,在文表中,他首先指出蜀國在三國鼎立中所處的不利地位,勸勉劉禪「振作奮起,開張聖聽」,要求他「執法公允,賞罰嚴明」,接著向後主劉禪推舉了一批誠實善良有智慧的賢士,希望劉禪信任和重用他們。然後引用兩漢興衰的歷史教訓,指出「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興隆;親小人遠賢人此後漢頹廢」的原因,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最後追述了先主劉備「三顧茅廬」的厚恩和託孤的重任,表達了作為一位老臣對蜀漢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貞思想。

嶽飛揮筆錄名文

諸葛亮一直是嶽飛心中敬慕的英雄,早就有心拜謁,在公元1138年8月14的這一天,南宋名將嶽飛抗金北伐路過南陽,便到臥龍崗拜謁先賢諸葛亮,時逢天陰下雨,便留宿在臥龍崗,夜深人靜的時候,掌燈觀看了武侯祠內歷代文人墨客、雅士所贊諸葛亮的碑文石刻,當他讀到留在壁間讚頌諸葛亮的詩詞文章及前、後《出師表》時,感慨萬千、夜不成寐,一直坐到第二天天亮。天亮時,武侯祠道長給嶽飛敬茶時索字,嶽飛激動的心情無法平靜下來,於是揮淚手書了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寫完之後,又草書「還我河山」四個大字。嶽飛那種鬱悶之情才稍稍得以舒展。

同樣的報國情懷 ,同樣的北伐艱途,同樣的複雜後方,同樣無奈和失望,同病相憐,無限共鳴在其中。

在跋文中嶽飛詳細地道出自己為何寫諸葛亮《出師表》的原因:紹興戊午秋八月,當時正是愛國與賣國,主戰與媾和之間的矛盾達到高潮,而主戰派以嶽飛為代表,又無法扭轉皇帝和姦臣秦檜賣國媾和的浪潮,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嶽飛統軍過南陽,拜謁他心目中的英雄,在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內品讀諸葛亮的《出師表》,不覺得被諸葛武侯的「忠貞」所感動,回想自己「精忠報國,誓志收復河山」,希望也能像諸葛亮一樣為蜀漢國建功立勳,可是由於皇帝趙構的命令,眼看就要實現收復河山、一統大業的夙願則毀於一旦。當時金兵還發出:「憾山易,憾嶽家軍難」的口號,與他在《五嶽祠盟記》中抒發「迎二聖復還京師,取故土再上版圖」的豪言壯志,熱烈憧憬著「他時過此,勒功金石,豈不快哉」的願望則毀於一旦。

「宋版」《出師表》組碑

宋代之前陳列在南陽武侯祠前的石刻,該碑組只是出現在嶽飛的跋文裡,書寫人、鐵筆均不得而知,石碑至今沒有下落。

跋文是這樣記述的:「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遇雨遂宿於祠內。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辭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淚手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鬱耳。嶽飛並識」。

「任版」《出師表》組碑

南陽臥龍崗碑廊裡的《出師表》石刻是由二十一塊石刻組成的;是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鑲嵌在武侯祠左側的碑廊,正、反雙面陰線鑿刻。《出師表》碑刻被後人稱讚為:「三絕」碑。

一絕是,文章絕:丞相文章。陸遊曾寫詩讚道:「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餘」。古人還說:「讀《出師表》不落淚者有不忠之說」!由此可見,人們對《出師表》的評價之高。二絕是,書法絕:嶽飛的字龍飛鳳舞,蒼勁峭拔。浩然正氣流露筆端。嶽飛的書法歷來為書法愛好者所推崇。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還寫下:「書如其人」四個大字來評價嶽飛;毛主席生前也十分喜歡臨摹嶽飛的書法,而且從中汲取了不少精華。三絕是,刻工絕:我們看到鑿刻在石碑上的字鐵劃銀鉤,宛如手書,沒有給人視覺上任何雕琢之感,匠師能做到身臨其境把嶽飛字的靈魂刻了出來,可見匠師李發祥高超的雕刻技法。

清代時南陽知府任愷(字樂如,清代寧夏人,以吏員授任河南典史,同治六年(1867年)升任河南南陽府知府)對嶽飛過南陽手書諸葛亮《出師表》這件事情非常重視,派人四處打聽。同治十一年(1872年),他發現《嶽少保(嶽飛)書武侯出師二表》拓本遺失在徐州彭城。於是,出高價買回。光緒二年(1876年)三月,他親自題跋,在南陽選拔最優秀的匠師李發祥把拓本摩刻在石頭上。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日本鬼子想要奪得《出師表》碑刻,被我愛國人士和南陽武侯祠老道及時掩藏起來,才得以保存下來。

1959年成立河南省南陽市博物館時建《出師表》廊坊一處,對觀眾開放。《出師表》石刻早已成為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國寶《出師表》石刻,於2007年,南陽市博物館把《出師表》碑廊的每一塊石刻都用玻璃鑲嵌起來,加以更合理的保護。

「田版」《出師表》組碑

此碑系清末南陽鎮守使田作霖所刻。他在南陽當鎮守使期間,得知當年武侯祠道士得到的嶽飛墨本,被袁世凱叔父袁保恆在陝西關中督餉時所得。田作霖欲在故裡項城縣王明口鄉田老家村建嶽飛廟。他從袁世凱家袁文誠處借來墨本,在南陽鉤勒上石(雙鉤吳良德,鐵筆馬應選)。1919年,他利用牛車將整套石刻運至老家,此外還有一對聯刻石:「海為龍世界,天是鶴家鄉」,系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之手跡。後因宅基未確定,而且建嶽飛廟未果,遂嵌于田氏宗祠壁間。這套碑刻共21塊。碑文自右向左豎向排列,前表11塊,後表10塊,橫向排列者,像幅巨大的橫披。碑文內容是三國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書體行、草兼備,字大小長短不等,字大者280釐米,小者88釐米,長者35釐米,短者2釐米。

(南陽蒲山石南陽人刻 陳列在項城)

(南陽鎮守使田作霖)

此碑「後表」最後一塊有嶽飛跋,後又附田作霖楷書跋14行,187字,概述重刊之始末。該碑現藏於河南省項城市博物館,經河南省文物專家鑑定為國家二級文物,河南省重點保護文物單位,項城市博物館鎮館之寶。

任版和田版相較只是墨本同,石材同,但任版的刻畫流離自如,如行紙上 ,而田版的刻畫明顯有些滯澀,不過也保持了墨本固有的神韻。相隔幾百裡的襄洋人不究底裡,把任版誤作了田版,出了點洋相,咱南陽人可不能笑話。

來源:南陽大觀

相關焦點

  • 【襄陽別鬧】臣本布衣,諸葛亮躬耕於南陽~南陽~南陽~
    諸葛亮是在河南南陽躬耕的三十個鐵證: 諸葛亮是在河南南陽躬耕的. 諸葛亮躬耕地是千年歷史疑案。依我之見,躬耕於南陽臥龍崗是一個不容爭辯的歷史事實。因為諸葛亮在給後主劉禪的奏章(前後出師表)中,完全可以說自己是山東人;也可以說自己家住哪裡。偏偏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呢?
  • 襄陽人,別爭了!30個鐵證證明諸葛亮在南陽!!!臣本布衣,諸葛亮躬耕於南陽!南陽!南陽!!!
    證據之一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自述躬耕於南陽 正史《三國志》記載了諸葛亮上疏後主的《前出師表》,在此文中,諸葛亮表述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一段話出自諸葛亮給後主的奏章中,可稱為第一手材料,是無可非議的,因而,它是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最可信的證據。
  • 諸葛亮「躬耕地」就是當今的南陽,「三顧草廬」也發生在當今的南陽是不容否定的歷史事實!!!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這個「南陽」指漢水以北的當今南陽是不容否定的歷史事實,襄陽「隆中」為諸葛亮早期避難之「故居」也應是事實,但自習鑿齒到譚其驤有些專家簡單認為諸葛亮就是隱居耕讀
  • 諸葛亮《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 諸葛亮為何娶蔡氏為妻?
    諸葛亮一家到襄陽兩年之後,也就是諸葛亮十七歲那年,叔叔諸葛玄因病去世了。這時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已經出嫁,只剩下弟弟諸葛均和他相依為命。叔叔已經去世,諸葛亮兄弟也就不能總是依靠劉表生活,於是諸葛亮便帶著弟弟在居住地隆中草廬生活。這也就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說的「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 南陽武侯祠,諸葛臥龍崗
    南陽武侯祠,諸葛臥龍崗作者:轅固小生 河南古城南陽有著悠久的歷史,當地有武侯祠、保存完好的南陽府衙和醫聖祠(紀念張仲景)等三大古蹟名勝。其中武侯祠是為紀念諸葛亮而建的。諸葛亮曾在南陽生活過,他在《出師表》中不是寫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嗎?其實諸葛亮的原籍並不是南陽人。
  •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的茅廬在哪裡?
    多智近於妖的諸葛亮成為劉備的首席軍師,得到他的強力輔助,劉備如魚得水,最終和曹魏、東吳三分天下,可以說三顧茅廬是三國史上的一個重大節點。諸葛亮的茅廬在哪裡呢?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劉備雖然販履為生,但胸有大志,看到了即將來臨的大機會。一窮二白的劉備,雖然可以號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但那也是幾百年前的事了,他家祖上的爵位早就沒了。
  • 諸葛亮是哪裡人?或許王朗才知道答案!
    聊聊數字,我們就可以知道,諸葛亮是當時的徐州琅琊陽都人,今天的山東臨沂。但是這個說法似乎又被《出師表》推翻相比大家不熟悉的《三國志》,《出師表》是進了中學課本的教材。大家就算不能背誦全文,多少應該也記得「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 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諸葛亮的這篇代表作,到底有多煽情?
    關於《出師表》,歷史上廣為流傳的一句名言:讀諸葛亮《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哭者不孝。
  • 《三顧茅廬》臥龍崗,躬耕精神人頌揚!
    ,帶領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臥龍崗諸葛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諸葛亮的《出師表》中「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亦有明確記載。三顧茅廬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南陽臥龍崗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 看「出師表」跟著諸葛亮學習如何提高情商
    諸葛亮的「出師表」是第一次北伐前寫給劉禪的。後世一般將其當「勵志」文來鑑賞,其實還可以跟著諸葛亮學習如何為人處世。諸葛亮在處理與劉禪的關係上是小心翼翼,既要達到目的,又不要引發皇上對自己權重的猜忌。語氣與用詞都十分慎重,這點從「出師表」中就能細品出來。為了在自己走後能有人「照看」劉禪,諸葛亮要把自己信任的幾個文臣武將安排到劉禪身邊。諸葛亮特別注意要怎麼寫才能讓劉禪能心甘情願地接受這些人。「出師表」中有不少地方體現出諸葛亮用心之苦。
  • 諸葛亮出師表的重要意義
    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於建興五年(227年)決定北上伐魏,擬奪取魏的長安,臨行之前上書後主,即這篇《出師表》。出師表/前出師表【作者】諸葛亮  【朝代】三國時期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 諸葛亮一生的幾個疑團,你知道幾個
    諸葛亮的婚姻沒有帶來皇親國戚的身分,或是政治上升官仕宦的踏石,因此所謂的諸葛亮政治婚姻無效,東漢多的是外戚幹政,諸葛亮卻未因婚姻而在政治上發展。 四、躬耕居所 至於隆中,原本應屬南陽郡管轄,但荊州牧劉表僅治七郡,剛好就少了原荊州八郡之一的南陽郡,當時南陽郡被張繡雄據,而張繡後來投降曹操,南陽郡不是被張繡就是被曹操所統治。
  • 《出師表》諸葛亮
    做一個有詩意的人讓生活更美好老版《三國演義》 唐國強演繹《出師表
  • 焦晃 朗誦《出師表》作者:諸葛亮
    出師表 作者: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 陋室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圍觀諸葛廬!
    南陽諸葛廬又名武侯祠,俗稱諸葛庵,為豫西南名勝之首,馳譽中外,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城西裡臥龍崗上,是後人為紀念蜀漢丞。南陽諸葛廬——郭沫若題相諸葛亮躬耕南陽而興建的。相傳,諸葛亮曾居於此,三顧茅廬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史載,魏晉時南陽已有紀念諸葛亮的建築,唐宋期間不少著名文人為此題詠。元大德二年(1298年)即廬為祠,塑像祭祀。監郡奉直馬哈馬割近旁田地200餘畝給諸葛廬,收入作為歲時香火費用;皇慶二年(1313年)仁宗皇帝敕建諸葛書院於茅廬東側。
  • 人文 | 歷史上的「三顧茅廬」暴露諸葛亮的人品有點損
    「三顧茅廬」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千百年來,傳播的熱度經久不衰,這樣的威力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首要來自於《三國演義》的影響,其二就是來自諸葛亮自己所著的《出師表》。《三國演義》把劉備的禮賢下士、求賢如渴,好好地表現了一番,也就給了一千多年以來沒有仕途背景,自認為懷才不遇的人以遐想。
  • 諸葛亮《出師表》原文及翻譯
    「吳光明」即可關注《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zhǎng)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yòu )一年矣。
  • 諸葛亮:出師表|群友聲
    請結合 諸葛亮:《出師表》|朗讀公開課 一同收聽。群友心聲:《出師表》系經典名篇之一,流傳古今,膾炙人口,百讀不厭。以前也曾讀過但理解不深皮毛而已。近日,再次聆聽鄭老師精彩解讀,感受頗深,受益匪淺。鄭老師的解讀令我進一步了解了諸葛亮作為一代名臣、忠臣在即將出徵前對江山社稷的忠誠之情、牽掛、擔憂和對年輕皇帝劉禪的期望及諄諄教誨,以及他為江山社稷嘔心瀝血,精忠報國的品質和擔當。使我們在學習朗讀時能夠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角色情感。值得多次聆聽,一讀再讀!感謝鄭老師精彩的經典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