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人從南陽複製出「出師表」後又反過來黑南陽:南陽出師表是從項城複製的。不過,無知之言哪能計較,南陽出師表組碑其實有3個版本,就連南陽人也未必有幾人知曉,襄洋蠻子們出點洋相也就見怪不怪了。
南陽人心靈手巧,千百年來留下了數不盡的寶貴遺產。就整體而言,南陽的「烙畫 玉雕 出師表」在全國最具知名度,被稱為「南陽三寶」。 三寶中的「出師表」特指陳列在南陽臥龍崗的依嶽飛墨本鐫刻的諸葛亮出師表石刻組碑,號稱「三絕」碑。
南陽的《出師表》石刻組碑共有3個版本:1.宋代之前陳列在南陽武侯祠前的石刻(宋版),該組碑書寫人、鐵筆均不得而詳,石碑也沒了下落。2.由清代南陽知府任愷主持的依徐州彭城嶽飛墨本李發祥鐵筆鐫刻的組碑(任版),即現陳列於臥龍崗組碑。3. 由清末南陽鎮守使田作霖主持的依項城藏嶽飛墨本吳良德雙鉤馬應選鐵筆在南陽鐫刻的組碑(田版),現藏於河南省項城市博物館。
(南陽陳列的任版出師表組碑)
《出師表》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出師北伐時上奏給後主劉禪的陳事文書,全文一千三百餘字,貫穿「忠貞」二字。文章充分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決心收復中原的抱負,在文表中,他首先指出蜀國在三國鼎立中所處的不利地位,勸勉劉禪「振作奮起,開張聖聽」,要求他「執法公允,賞罰嚴明」,接著向後主劉禪推舉了一批誠實善良有智慧的賢士,希望劉禪信任和重用他們。然後引用兩漢興衰的歷史教訓,指出「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興隆;親小人遠賢人此後漢頹廢」的原因,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最後追述了先主劉備「三顧茅廬」的厚恩和託孤的重任,表達了作為一位老臣對蜀漢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貞思想。
嶽飛揮筆錄名文
諸葛亮一直是嶽飛心中敬慕的英雄,早就有心拜謁,在公元1138年8月14的這一天,南宋名將嶽飛抗金北伐路過南陽,便到臥龍崗拜謁先賢諸葛亮,時逢天陰下雨,便留宿在臥龍崗,夜深人靜的時候,掌燈觀看了武侯祠內歷代文人墨客、雅士所贊諸葛亮的碑文石刻,當他讀到留在壁間讚頌諸葛亮的詩詞文章及前、後《出師表》時,感慨萬千、夜不成寐,一直坐到第二天天亮。天亮時,武侯祠道長給嶽飛敬茶時索字,嶽飛激動的心情無法平靜下來,於是揮淚手書了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寫完之後,又草書「還我河山」四個大字。嶽飛那種鬱悶之情才稍稍得以舒展。
同樣的報國情懷 ,同樣的北伐艱途,同樣的複雜後方,同樣無奈和失望,同病相憐,無限共鳴在其中。
在跋文中嶽飛詳細地道出自己為何寫諸葛亮《出師表》的原因:紹興戊午秋八月,當時正是愛國與賣國,主戰與媾和之間的矛盾達到高潮,而主戰派以嶽飛為代表,又無法扭轉皇帝和姦臣秦檜賣國媾和的浪潮,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嶽飛統軍過南陽,拜謁他心目中的英雄,在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內品讀諸葛亮的《出師表》,不覺得被諸葛武侯的「忠貞」所感動,回想自己「精忠報國,誓志收復河山」,希望也能像諸葛亮一樣為蜀漢國建功立勳,可是由於皇帝趙構的命令,眼看就要實現收復河山、一統大業的夙願則毀於一旦。當時金兵還發出:「憾山易,憾嶽家軍難」的口號,與他在《五嶽祠盟記》中抒發「迎二聖復還京師,取故土再上版圖」的豪言壯志,熱烈憧憬著「他時過此,勒功金石,豈不快哉」的願望則毀於一旦。
「宋版」《出師表》組碑
宋代之前陳列在南陽武侯祠前的石刻,該碑組只是出現在嶽飛的跋文裡,書寫人、鐵筆均不得而知,石碑至今沒有下落。
跋文是這樣記述的:「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遇雨遂宿於祠內。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辭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淚手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鬱耳。嶽飛並識」。
「任版」《出師表》組碑
南陽臥龍崗碑廊裡的《出師表》石刻是由二十一塊石刻組成的;是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鑲嵌在武侯祠左側的碑廊,正、反雙面陰線鑿刻。《出師表》碑刻被後人稱讚為:「三絕」碑。
一絕是,文章絕:丞相文章。陸遊曾寫詩讚道:「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餘」。古人還說:「讀《出師表》不落淚者有不忠之說」!由此可見,人們對《出師表》的評價之高。二絕是,書法絕:嶽飛的字龍飛鳳舞,蒼勁峭拔。浩然正氣流露筆端。嶽飛的書法歷來為書法愛好者所推崇。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還寫下:「書如其人」四個大字來評價嶽飛;毛主席生前也十分喜歡臨摹嶽飛的書法,而且從中汲取了不少精華。三絕是,刻工絕:我們看到鑿刻在石碑上的字鐵劃銀鉤,宛如手書,沒有給人視覺上任何雕琢之感,匠師能做到身臨其境把嶽飛字的靈魂刻了出來,可見匠師李發祥高超的雕刻技法。
清代時南陽知府任愷(字樂如,清代寧夏人,以吏員授任河南典史,同治六年(1867年)升任河南南陽府知府)對嶽飛過南陽手書諸葛亮《出師表》這件事情非常重視,派人四處打聽。同治十一年(1872年),他發現《嶽少保(嶽飛)書武侯出師二表》拓本遺失在徐州彭城。於是,出高價買回。光緒二年(1876年)三月,他親自題跋,在南陽選拔最優秀的匠師李發祥把拓本摩刻在石頭上。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日本鬼子想要奪得《出師表》碑刻,被我愛國人士和南陽武侯祠老道及時掩藏起來,才得以保存下來。
1959年成立河南省南陽市博物館時建《出師表》廊坊一處,對觀眾開放。《出師表》石刻早已成為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國寶《出師表》石刻,於2007年,南陽市博物館把《出師表》碑廊的每一塊石刻都用玻璃鑲嵌起來,加以更合理的保護。
「田版」《出師表》組碑
此碑系清末南陽鎮守使田作霖所刻。他在南陽當鎮守使期間,得知當年武侯祠道士得到的嶽飛墨本,被袁世凱叔父袁保恆在陝西關中督餉時所得。田作霖欲在故裡項城縣王明口鄉田老家村建嶽飛廟。他從袁世凱家袁文誠處借來墨本,在南陽鉤勒上石(雙鉤吳良德,鐵筆馬應選)。1919年,他利用牛車將整套石刻運至老家,此外還有一對聯刻石:「海為龍世界,天是鶴家鄉」,系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之手跡。後因宅基未確定,而且建嶽飛廟未果,遂嵌于田氏宗祠壁間。這套碑刻共21塊。碑文自右向左豎向排列,前表11塊,後表10塊,橫向排列者,像幅巨大的橫披。碑文內容是三國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書體行、草兼備,字大小長短不等,字大者280釐米,小者88釐米,長者35釐米,短者2釐米。
(南陽蒲山石南陽人刻 陳列在項城)
(南陽鎮守使田作霖)
此碑「後表」最後一塊有嶽飛跋,後又附田作霖楷書跋14行,187字,概述重刊之始末。該碑現藏於河南省項城市博物館,經河南省文物專家鑑定為國家二級文物,河南省重點保護文物單位,項城市博物館鎮館之寶。
任版和田版相較只是墨本同,石材同,但任版的刻畫流離自如,如行紙上 ,而田版的刻畫明顯有些滯澀,不過也保持了墨本固有的神韻。相隔幾百裡的襄洋人不究底裡,把任版誤作了田版,出了點洋相,咱南陽人可不能笑話。
來源:南陽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