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哪裡人?或許王朗才知道答案!

2020-12-22 大叔談旅遊

諸葛亮是哪裡人,是一個值得考究的事情。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出自《三國志》,作者陳壽,其中有談及諸葛亮的出身。原文如下: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

聊聊數字,我們就可以知道,諸葛亮是當時的徐州琅琊陽都人,今天的山東臨沂。

但是這個說法似乎又被《出師表》推翻

相比大家不熟悉的《三國志》,《出師表》是進了中學課本的教材。大家就算不能背誦全文,多少應該也記得「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師表》的作者無疑是諸葛孔明自己,這個毋容置疑,裡面所寫的天下大勢固然可能不全對,但諸葛亮自己哪裡人,不太可能錯誤。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看起來很簡單就有定論,但沒那麼簡單。首先,這個南陽是不是如今的河南南陽呢?

我們先假設是,那麼諸葛亮的位置處於曹操許昌的正南面不遠,地圖距離不足180公裡,速度夠快快馬一天就到。如果真的在這裡,曹操有可能先找上門。

另外,諸葛亮是水鏡先生司馬徽,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向劉備推薦的。他好友 黃承彥 跟司馬徽是好友 也是諸葛亮的嶽父 黃月英的老爸。而黃承彥絕對是荊州代表之一,所以很多現在荊州地區 譬如 襄陽市的老鐵就說諸葛亮應該屬於襄陽地區

劉皇叔作為劉表客將旅居新野小城,這個地點很巧到南陽市的地區是63公裡,到襄陽北面的樊城地區也是63公裡

但是皇叔駐紮在新野的時候南陽100%處於曹軍防守,3次拜訪諸葛家不可能往南陽,應該在襄陽 。再加上當時諸葛亮已經成婚了 他老婆丈人都是襄陽人,理論上可能住在嶽父的襄陽家種田 躲避戰禍 ,這個可能性很大。

細細分析起來,又有不對。演義和三國志都有的一點 是說劉備帶著關羽張飛 3人前往拜訪諸葛亮,當時他作為新野地區守將為什麼輕裝前往拜訪諸葛亮,我傾向於 劉關張是喬裝出行低調前往南陽地區。

新野到南陽郊區農莊 理論上也就50公裡之內 也就快馬2個時辰吧,先有司馬徽介紹給皇叔,再從他嶽父黃承彥口中得知他這個通曉天地的 女婿多麼牛逼 皇叔正好也缺少軍師謀臣 所以才會冒險去南陽請出諸葛亮出山協助自己打天下。

但是東漢時候 南陽郡有著很大的轄區,到現在縣市地區來說你說他是襄陽人也可以 說他是南陽人也可以

這樣一來,似乎沒有山東什麼事兒了,難道陳壽騙人?

或許我們從《演義》的一個細節可以看出點什麼。

被罵死的王司徒王朗,祖籍東海郡郯縣,就是今天山東臨沂市郯城縣西北

三國時代可沒有普通話。試想一下,孔明在陣前用山東話開麥,對面的魏軍將領誰都聽不懂,唯有他的老鄉王司徒,一個字沒落下,聽得句句切齒,字字扎心……

你說諸葛亮不是山東人?我不信!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罵死王朗,歷史上的王朗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歷史上的王朗還真被諸葛亮批過,人家王朗沒那麼脆弱,諸葛亮也沒那麼豪橫!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寫過《出師表》,不過這個《出師表》一般被稱為《前出師表》。諸葛亮致力於國家統一,僅僅是祁山就出了六回。後來,諸葛亮又寫了《後出師表》。
  • 諸葛亮罵死王朗:王朗說的話確實很有道理,但不該他來說
    就算沒有曹操,漢獻帝也沒有權力,天下諸侯沒有誰聽他的話,說不定哪天餓死了都沒人管。王朗提出的第二個論點是:曹魏代替劉漢乃是禪讓,並非篡位,所謂「應天合人,法堯禪舜」。王朗的這個說法,也難以反駁。因為曹魏代漢之事,雖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從程序上看確實是沒問題的,是漢獻帝主動禪讓。就算諸葛亮有不同意見,可漢獻帝還活著呢,漢獻帝都沒說什麼,哪裡輪得到諸葛亮著急呢?
  • 說說諸葛亮的罵街藝術之罵死王朗
    第一:諸葛亮罵街前先有一個心理暗示,那就是漢朝江山才是正統,劉姓皇帝的地位不容置疑(不管這個皇帝有多混蛋,反正壞事都是別人幹的,皇帝只幹好事),任何反漢朝、反劉姓皇帝的都是錯的,說白了就是一個所謂的「忠」字。第二:人身攻擊,這個跟潑婦罵街的套路是一樣的,只是換了詞兒而已,一個是問候先人們的各種汙言穢語,一個是把形容動物的貶義詞來形容人。
  • 王朗真是被諸葛亮罵死的嗎?
    結果這話倒是說了,可不但沒有說的諸葛亮投降,反而被諸葛亮大罵一頓,以至於「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三國演義》在民間影響深遠,王朗之死又是以回目出現的,所以一般人都認為王朗之死就是被諸葛亮罵死的。  歷史上的王朗並不是被諸葛亮罵死的,那麼,王朗是怎麼死的?在王朗的性格當中,有可能被人罵一頓就會「氣滿胸膛」而死嗎?還有,小說家為什麼會寫成王朗是被諸葛亮罵死的呢?
  • 諸葛亮罵死王朗的驚天真相
    天下土地是有德者居之,這話沒錯,可曹氏父子算不上有德之人啊!諸葛亮的觀點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今人當然可以分析商榷,但他還是就事論事,沒有立場先行、道德先行。之後筆者也會分析證明歷史上的諸葛亮比小說中的諸葛亮高明得多。02 「罵死王朗」存硬傷可是到了小說中,問題就出現了。
  • 在電視劇裡被諸葛亮罵死的王朗,歷史上果真是「厚顏無恥之人」嗎?
    ,曹魏司徒王朗只能作為一個反面教材被諸葛亮活活罵死,王朗也因此一死成名。然而歷史上的王朗真是被諸葛亮罵死的嗎?他究竟是怎樣的人呢?王朗字景興,東海郡人,出生年月不詳。王朗是經學大師,他有一個相當厲害的老師——楊賜。楊賜是楊震之孫、楊秉之子,楊震外號是「關西孔子」,楊秉是皇帝侍講,兩個人都是儒家大師,楊家從楊震到楊修都是學富五車、聰明絕頂的人物。楊賜傳承家學,教授弟子,王朗正是他的得意弟子,王朗日後有能力寫出諸多儒家經典文集都是拜楊賜所教。
  • 諸葛亮王朗撕逼,到底誰說得有理?
    我們先看看兩人罵戰的具體內容  王朗:「來者可是諸葛孔明?」  諸葛亮:「正是。」  這是正常地打招呼。  王朗:「久聞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為何要興無名之師?犯我疆界?」  諸葛亮:「我奉詔討賊,何謂之無名?」  王朗:「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
  • 諸葛亮罵死「厚顏無恥」的王朗,歷史上是怎樣的人?真是兩個極端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雖為一介書生,手下的冤魂敗將卻不在少數。火燒赤壁,七擒孟獲,氣死了周瑜,嚇跑了司馬懿。其中,諸葛亮罵死王朗,便是「神化」諸葛亮「智慧之神」形象的眾多虛構情節中的一例。後來隨同大將軍曹真與諸葛亮對峙,70 多歲的王朗鬚髮皆白,硬要逞強勸降諸葛亮。無奈不但沒有勸動諸葛亮,反被諸葛亮一席話罵得口噴鮮血從馬上栽倒下來,就此殞命,這就是「武鄉侯罵死王朗」的故事。 這就是「三國演義」中的王朗,不是孫策的對手做過俘虜,賣身曹魏政權,搖唇鼓舌,大奸大惡,與諸葛亮對戰,不自量力羞愧而死。
  • 被諸葛亮罵死的王朗,究竟怎麼死的?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出祁山,罵死王朗,也發生在斯年,他已七十有六矣,看來延遲退休真得有個度。人會不會被罵死,這要問診專家;不過,言作為兵器之一,古已有之。在那個刀兵為王口水為河的時代,玩不起就輸了。  一  歷史大視野中的王朗,口碑倒是不錯!
  • 炸裂,諸葛亮罵死王朗: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隨著徐濤一句「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全場觀眾齊聲合罵,觀眾也大呼罵的痛快,聽的過癮。王朗:來者可是諸葛孔明?諸葛亮:正是!王朗:久聞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會!諸葛微笑不答。二人以禮相見。王朗:公既知天命,識時務,為何要興無名之師,犯我疆界?諸葛亮:我奉詔討賊,何謂之無名?
  • 深究《三國演義》諸葛亮罵死王朗這一情節
    世祖文帝,神文聖武,以膺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臨萬邦,豈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欲比於管、樂,何乃強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豈不聞古人曰:'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諒腐草之螢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在這一段語言中,王朗可以說是標準的三段論。
  • 諸葛亮王朗終於相愛了
    94年央視版《三國演義》製作精良、表演到位,諸葛亮陣前罵死王朗更是堪稱經典一幕,特別是「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加上丞相的正義の凝視,著實爽了一代又一代的三國觀眾
  • 為何主張「順應天命」的王朗會被「頑固守舊」的諸葛亮活活罵死?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自出山以來,屢立奇功,第一戰博望坡火燒曹軍,隆中作對,指導劉備聯吳抗曹,使得天下三分,借來東風助東吳大都督周瑜火燒赤壁,大敗曹操,大擺八陣圖,只用幾堆石頭困住了東吳陸遜十萬大軍,除卻這些神算計謀,最亮眼的還是諸葛亮的辯才,舌戰群儒,更是辯的江東群儒啞口無言,最經典的還是諸葛亮痛罵司徒王朗,氣的王朗氣血攻心,一命嗚呼!
  • 諸葛亮罵死王朗,是前者罵得太狠,還是後者做了太多虧心事?
    王朗由曲阿縣起程前往許都,但由於久經戰亂而路途不通,輾轉數年才到任。王朗到達許都後,先被任命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曹丕篡漢,魏國建立後,王朗以軍祭酒身份領魏郡太守,後歷任少府、奉常、大理、御史大夫、司徒,封安陵亭侯、蘭陵侯。王朗處理事務在於寬恕犯罪者,控罪有疑點時判罰都會從輕,他與鍾繇都以治獄而出名。王朗位為三公,可謂人臣之極。
  • 諸葛亮罵死王朗,如何做到字字誅心?論「嘴炮王者」的語言藝術!
    同時,諸葛亮的用詞還非常的犀利,什麼"朽木為官,禽獸食祿",等人身攻擊的話通通一股腦都拋了出來。實際上,諸葛亮所說的也是事實,由於宦官專權、臣子無能,地方上又擁兵自重才造成了漢朝如此混亂的局面。再按照諸葛亮的觀點往下推,如果說這些人非常有能力,又怎麼能夠使漢朝落到如此地步?
  • 羅貫中為何杜撰諸葛亮罵死王朗,真實歷史原來這樣
    諸葛亮在同一年進行第一次的北伐,圍郝昭於陳倉(寶雞)。王朗在歷史上雖然沒有和諸葛亮有過口舌之爭,卻曾筆墨相鬥。據《三國志?許靖傳》記載:王朗和蜀漢大臣許靖是舊交,蜀漢政權建立後,王朗曾經多次寫信規勸許靖等蜀漢大臣投降曹魏,但許靖則是不與理睬。王朗不死心,同時又向諸葛亮發起了挑戰。
  • 【名著細讀】《三國演義·九十三回》「天命」與「忠孝」的碰撞——從邏輯角度看諸葛亮罵死王朗
    論王朗之死王朗,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他是被諸葛亮罵死的,事見第九十三回:「姜伯約歸降孔明,武鄉侯罵死王朗」。其時,曹操、曹丕已死,曹睿繼位為魏明帝,為迎戰諸葛亮率領的蜀軍,曹睿拜曹真為大都督,司徒王朗為軍師,「朗時年已七十六歲矣」。而在此之前,即第九十一回。
  • 諸葛亮罵王朗,是罵給孫權聽的
    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41)建興元年(公元223年)五月,漢昭烈帝劉備駕崩,後主劉禪即位,丞相諸葛亮作為託孤大臣,封武鄉侯,開府治事,並領益州牧。蜀漢政權的諸葛亮時代,正式到來。然而,諸葛亮從劉備手裡接過的,是一個內憂外患、人心惶惶的爛攤子。首先是內憂。
  • 王朗一輩子都沒有見過諸葛亮,為何要在三國中安排被當眾罵死!
    這段在電視劇中是這麼安排情節的:諸葛亮率領蜀軍出祁山,連勝曹真,魏兵過渭河之西下寨。曹真與王朗、郭淮共議退兵之策。王朗說:「來日可嚴整隊伍,大展旌旗。老夫於陣前,只用一席話語,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自退。」大將軍曹真自然不相信王朗的話,但是軍事上一時半會又不能擊敗諸葛亮,於是同意讓上了年紀的王朗到陣前發揮一下口舌之能,等於是有棗沒棗打一竿子再說。
  • 三國志戰略版:唇槍舌戰雖然是王朗的戰法,但諸葛亮用起來很順手
    【唇槍舌戰的歷史典故】1:三國時期王朗認為自己「嘴遁」很強,發動戰法「唇槍舌戰」意圖控制蜀國全體武將。王朗:諸葛亮,你這個村裡的二柱子,快點投降。2:諸葛亮深知王朗的「嘴炮」功力,發動戰法「神機妙算」轉移話題,打斷王朗「唇槍舌戰」的釋放。諸葛亮:住嘴,你這老不羞,你曾經偷看貂蟬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