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作為文藝作品,最核心的要旨便是突出劉備陣營,用魯迅先生的話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雖為一介書生,手下的冤魂敗將卻不在少數。火燒赤壁,七擒孟獲,氣死了周瑜,嚇跑了司馬懿。其中,諸葛亮罵死王朗,便是「神化」諸葛亮「智慧之神」形象的眾多虛構情節中的一例。
死得窩囊「厚顏無恥之人」的王朗
要說「三國演義」中誰的下場最詭異,最蹊蹺,最聳人聽聞,王朗當之無愧。周瑜還要氣三氣,王朗只需一席話。
小說中王朗出場是比較早的,第十五回中身為會稽郡太守的王朗與江東小霸王孫策槓上了,無奈能力有限,哪是小霸王的對手?兵敗做了俘虜,後輾轉逃回北方,當起了曹操的爪牙。王朗在曹操手下是個十足的大反派,曹操一步步破壞規矩坐到魏公魏王,王朗一直是積極的推動者。曹丕篡漢時,漢獻帝淚流滿面,王朗等人毫無憐憫之心,也無羞恥之意,硬生生的逼迫漢獻帝寫下了禪讓詔書,搖身一變成為曹魏政權的開國大功臣。
王朗從此在曹魏政權平步青雲,先後擔任御史大夫,司空,司徒等三公高位,可謂是春風得意。後來隨同大將軍曹真與諸葛亮對峙,70 多歲的王朗鬚髮皆白,硬要逞強勸降諸葛亮。無奈不但沒有勸動諸葛亮,反被諸葛亮一席話罵得口噴鮮血從馬上栽倒下來,就此殞命,這就是「武鄉侯罵死王朗」的故事。
這就是「三國演義」中的王朗,不是孫策的對手做過俘虜,賣身曹魏政權,搖唇鼓舌,大奸大惡,與諸葛亮對戰,不自量力羞愧而死。
後人還賦詩一首,對諸葛亮罵死王朗予以盛讚:「兵馬出西秦,雄才敵萬人。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
歷史上的王朗真是一個「厚顏無恥」的人嗎?他真是被諸葛亮罵死的嗎?
歷史上的王朗原名王嚴,字景興,東海郡人。王朗可不簡單,他的老師是楊賜,楊賜是太尉,確切地說是太尉三代。楊賜的父親是太尉,楊賜父親的父親也是太尉。楊賜的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關西孔子楊震,您還記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典故嗎?就是那個楊震!
王朗的孫女(王肅的女兒)更厲害,是司馬昭的原配夫人,生有五子,長子就是晉朝開國晉武帝司馬炎。司馬昭的原配是王肅的長女,王肅的老師是宋忠,宋忠與鄭玄齊名。王朗的前手下,後來效力於孫策的虞翻就評價北海鄭玄南陽宋忠兩人不簡單。
他早年師從東漢太尉楊賜,後被陶謙舉為茂才。陶謙擔任徐州牧後,王朗也被東漢朝廷任命為會稽太守。他在任上四年勵精圖治,受到所轄地百姓的愛戴。公元196年,孫策進攻會稽,王朗不採納自己的幕僚虞翻(虞翻後來成為孫吳重臣)躲避的建議,決意堅守,並多次擊退孫策的進攻。然而最終兵敗,投降孫策,但並不為孫策效命。後來,王朗接受了東漢丞相曹操的徵召,輾轉多年到達許昌,先後擔任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御史大夫等職,以諫言寬政、善理政務、治獄寬仁而聞名。
公元220年,曹丕稱帝,王朗多次建言獻策,匡扶君主。曹睿即位後,王朗升為司徒。公元228年,王朗病逝,諡號「成」。
正史裡記載的王朗,能為人詬病的事情只有兩樁。第一是擔任會稽太守時,被孫策擊敗並抓獲,他沒有選擇死節而是投降了。但他拒絕為孫策效命,直到被曹操徵召,才去投靠東漢朝廷。第二是《世說新語》說他乘船逃難時,曾收留一個同樣逃難者,但當追兵趕上來時,他又想把之前收留的人丟棄。
這兩件事都能看出,王朗大約是一個惜命的人。但要說有多厚顏無恥,我覺得倒也不至於。除此之外,他值得稱頌的事情倒也有幾件。第一是審理案件時,堅持「疑罪從輕」的態度,在當時頗受好評。第二是王朗和他兒子王肅都是當時的經學大家,尤其是王肅,在學問上名聲顯赫,甚至在唐朝時得到了配享孔子的待遇。
第三是王朗對友人倒也算是十分義氣。他年輕時交好一個叫劉陽的,曾經想加害曹操。在他死後,他兒子被曹操懸賞捉,無人敢收留。只有王朗好心接納了他,並屢次開解曹操,最終保全了劉陽的後人。
王朗是曹魏重臣,為曹魏政權的建立、鞏固做出了很大貢獻。他與鍾繇、華歆並稱曹魏三公;同時,王朗還是當時很有影響的儒學家,他對儒學經典的解釋註解,並後人稱為「王學」。王朗德才兼備,史書中有不少關於他為人寬厚好賢的故事。時人對王朗的品德、才華評價也都很高,例如: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王朗「文博富贍,一時之俊偉」;曹丕稱他和華歆、鍾繇「一代之偉人」。
總結來講,歷史上的王朗,完全就是一個德才兼備的老好人。首先他是高才博雅的一代大儒,可謂是德高望重。其次,他恭儉節約,樂善好施,不僅能嚴於律己,還能幫助他人,人品高尚。無論做官還是做人,王朗都算得上是當世之典範。
然而,這樣一個德行高尚的歷史人物,卻成了大家口中的「厚顏無恥之人」,實在是有些悲哀。如果您有想了解某些方面的歷史知識,可以私信小編,小編會為您答疑解惑,更新文章!(更多資訊可關注:煮酒論古今中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