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出師表》,可能會笑葛氏(諸葛亮)之瑣碎、婆婆媽媽,或曰其心機、控制欲強——尤其是最近看《大秦賦》看到呂不韋、趙太后對少年嬴政的處處掣肘更容易有此想法。阿鬥(劉禪)之懦弱、無能,儼然就是一位扶不起來的「政由葛氏,祭由寡人」 的小「鬥鬥」……
不過,別輕易給古人下定論,容再看再品。再讀《出師表》,你會覺得,這是諸葛亮的「政治宣言」、是蜀漢的「精神憲法」。孔明的政治智慧確實是很高的,蜀漢以正統自居,太需要一個明確的政治綱領、共同信念了。唯「志慮忠純」之人方可為之。從下幾點可窺見一斑。
其一,看場合——表
表:是我國封建時代一種公文文體,即臣子寫給君主呈文。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和陳說政治的請求和願望。表內容是議論和敘事,往往帶有抒情色彩。戰國時期統稱為「書」,如李斯《諫逐客書》。到了漢代,這類文字分成章、奏、表、議四小類:「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文心雕龍》)此外,還有一種專議朝政的文章,又統稱「表」。「表」的基本特徵是「動之以情」。
所以,表既能方便對君王言陳情言事,也方便帝王公之於眾,令眾臣學習。何況對於劉禪來說,諸葛亮可不是一般的大臣,而是「相父」——事之如父、「鹹決於亮」。我想,諸葛亮若要此文天下皆知,一個眼神應該後主即會照辦。
其二,看關鍵詞——「誠宜」、「不宜」
我曾戲言,《出師表》就是諸葛亮的第二篇《誡子書》。小皇帝確實在政治大家諸葛亮面前太單薄、太幼稚了,「相父」「誡子」,並無不妥。古人雖雲「君君」,但也得「父父」。文中「宜」(宜,應該。)含「誠宜」、「不宜」在內,共出現6次。這語氣,不是老子訓兒子嗎?或許諸葛亮一心赤誠並未作此妄想,但是在外人看來,借忠誠之名,行教導甚至控制之實之嫌疑還是難免的。
這是必要的。本身蜀漢集團在諸葛亮時代(包括劉備時代)就存在這兩大矛盾尖銳的利益集團——荊州集團、益州集團,這還不包括以馬超為代表的的其他集團(我甚至懷疑趙雲應該屬於除此之外的第N集團——絕對的忠於漢室的代表),在這將要出徵的關鍵節點,有必要讓其他集團看看諸葛相父的絕對權力、絕對權威,為北伐消除國內的不穩定因素。
其三,看目標——「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出師表》裡,明確的強調: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對於劉備後的蜀漢,這太有必要強調了。
蜀漢集團在前期,劉備獨佔「人和」,劉備做得很好(當然包括一些作秀的成分)。想當初,劉備渡江,十萬軍民爭相跟隨,絲毫不懼曹操百萬追兵。這是多麼成功的政治影響力!那麼,作為「仁君」的代表劉備去世後,蜀漢並沒有顯示出等同甚至超越先主的「仁德」之舉,反而是孔明初入成都,用「重典」治世,包括為了打擊益州本土勢力,到可能會損及之前的德政形象。
孔明長在「智」,劉備長在「仁」,雖然諸葛亮在南徵時對南方少數民族還是顯示了其「仁德」。那麼諸葛亮就必須高高舉起劉備之前的信仰: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當然,對於這個「漢室」諸葛亮、趙雲的理解和劉備的理解應該是有區別的,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劉備的很多舉動。
所以,諸葛亮的蜀漢時期,太需要一個響亮的政治旗號了。「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樣激動人心的信念大旗激勵著蜀漢及天下的健兒為了理想創造了多少戰爭奇蹟或者壯舉:關羽在沒有求援的情況下擒拿于禁、淹七軍,名震華夏;張飛闖西川多少隘口;趙雲獨闖曹營護幼主;魏延守漢中時壯語「操舉國來攻,臣為大王拒之;操帶十萬來攻,臣為大王吞之」;老黃忠取漢中,氣定神閒……當初可是連曹操都羨慕的天下英雄如水之歸下般歸於劉備。
反之,看看諸葛亮之後的蜀漢,姜維獨木難支,更遑論蔣琬、費禕之輩,根本就在於諸葛亮既是政治家,又是軍事家,而姜維只是一個軍事家。這也深深地印證了一句話「戰爭太複雜了,以致於不能僅僅把它交給將軍!」
其四,看安排——皇城相府、宮中軍中
即將遠徵,僅僅靠相父的名義叮囑幾句不如切實的人事安排來得實在,諸葛亮可謂老成謀國。為了制衡宮中宦官勢力,諸葛亮安排「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從效果來看,效果也不錯。據說這三大「官家」之一的董允是管得劉禪在享樂的事情上相當不爽。
為了政權的絕對安全,槍桿子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人手中,所以諸葛亮的安排(《出師表》中對於軍中人事安排,諸葛亮可不允許任何質疑——漂亮!)是「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槍桿子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一點不好商量,毫不含糊啊!
最後,看大旗——先帝
諸葛亮再厲害,在名義上也是給劉家打工的。所以最好的王牌還是劉備——即「先帝」。蜀漢的最好名片是「漢室正統」——哪怕劉備這個中山靖王的後代的漢室血統已經被稀釋得近乎無親了(據說中山靖王劉勝一生就有子嗣400多人,這劉備是他那個兒子開的花恐怕劉勝也搞不清了吧?)但是諸葛亮最好的王牌是「先帝」——對,就是那個「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的劉備。所以,對於劉禪:你爹當初可是請了我三次的喲。對於眾臣、同僚:先帝爺請過你一次俺都服你!
所以,對上對下,「先帝」絕對是最好的王牌——包括之前安排去皇宮、軍中的人也不僅僅是我臥龍先生的意見,更重要的是「先帝」認可的並且「簡拔以遺陛下」。對此,大家沒話說吧?
再讀《出師表》,或許能感受到其中專權大臣對主上的「架空」、老輩子對小輩的「耳提面命」,但是我要表達的是:從要義表達、人事安排、政治綱領等上來說,諸葛亮無疑是成功的甚至完美的,值得借鑑的東西頗多。也難怪諸葛亮「多智近乎妖」、難怪他是「出將入相」的代言人。
對於五十四歲就「星落五丈原」的他來說,不由讓人心酸,看起結局,水鏡先生的感嘆「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時」如猶在耳。質疑他、抹黑他的人,何不看看這裡?
隆中當年的伴讀童子,還在等待先生回來繼續躬耕嗎?「明朝攜劍隨君去,餘年還做壠畝民」,不覺眼中頓酸,也算「讀《出師表》不流淚者,必不忠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