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絕代的諸葛亮為蜀漢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其殞身之後也備受各個朝代的儒生名將們的推崇。
其殫精竭慮為勸劉禪所作的表文《出師表》更是載譽累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讚賞至今流傳,並被選入了中學語文課本,以使學生們了解史實,提高古典文學素養。
不過近日《出師表》卻遭到西安歷史系胡覺照教授的批判,聲稱應當將其從中學課本中刪去,理由是認為《出師表》有灌輸愚忠思想之嫌。此言一出,便在網上引發了熱議。
文辭懇切的臣子諫表之言,怎麼成了愚忠?
《出師表》作於建興五年(公元227年),當時諸葛亮在平定了南方的動亂之後,決定迎難而上,揮師北上謀取魏國都城長安,臨行前向蜀國後主劉禪進言上書了這篇《出師表》。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主要說明了兩件事,一則是跟劉禪解釋南方叛亂剛剛平息後便決定揮師伐魏的原因。
為了趁著士氣正盛,保證出師順利,二來也是陳情進言,希望劉禪能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興復漢室,還朝於舊都。
一直研究三國文化歷史的胡覺照教授而言,諸葛亮對庸主劉禪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對現代社會而言卻是宣揚愚忠,主動出兵北上伐魏則是好戰喜功、不顧黎民蒼生的行為。
後世皆知蜀國後主劉禪性格懦弱,既無理政之才,也無興邦之念,而諸葛亮正是劉備為劉禪留下的主心骨一樣的靠山。
但在當時劉蜀漢室正值內憂外患的動蕩處境下,諸葛亮仍然唯君主之命是從,將對舊主劉備的知遇之恩延續到了庸主劉禪身上,便顯得愚忠不智了。
這些批判的觀點雖然看起來大膽,但的確給人們帶來新的思考。
胡教授還結合著《出師表》的具體內容來證明觀點,「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說明蜀國當時的情形並不樂觀。
但諸葛亮卻因為「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便要攻打魏國,「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而不趁南方的安定來休養生息。
這種思想難免有爭強好戰的誘導成分,容易在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心中種下好戰的種子,同時也有違我國當下宣揚的和平自主發展觀念。
了解三國歷史的人應該更清楚,在此之前,諸葛亮已有五次伐魏失敗的慘痛教訓。
於是便有很多人認為,在這樣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充分的情況下再次伐魏,無疑是因為諸葛亮對劉備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和對劉備知遇之恩的報答,讓他做出了這樣不理智的決定。
胡覺照教授這些有理有據的剖析,都表達了《出師表》有容易誤導青少年的可能,當時被封建思想所讚頌的劉備與諸葛亮的「如魚得水」的君臣深厚情誼,似乎也不值得被大肆宣揚了。
眾說紛紜,《出師表》自有其優勢
由於引發了網絡上的熱議,教材編寫機構針對胡教授的建議也給予了明確的回應:該建議不會影響教材制定的標準。
《出師表》出現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已久,而它之所以能始終作為文言文閱讀的代表,供學生們誦讀學習,自然也是有著各種優勢和難以替代的地位的。
首當其衝的就是《出師表》的文學價值。諸葛亮作為雄才大略的一代名相,其文學造詣是不言自明的。滿腔忠君為國思想的他,在諫言上書時自然懂得要言辭恭謹,以情動人。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先是將蜀國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勢陳清厲害,勉勵劉禪勵精圖治,賞罰分明。接著又回顧了先帝對自己的知遇之恩,表示自己對蜀國的忠貞不二,和願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堅定意志。
在出徵臨別之前,對後主劉禪這樣殷切勸勉,剖白陳情,讓人隱隱體會到一種訣別的哀思。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
沒有引用華麗的文辭,也沒有以長輩的口吻敘話,而是時時以臣子的姿態婉言相勸,「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還將責任盡數攬於自己身上。
諸葛亮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抒情的表達手法,四字句為主的行文方式,加上一些工整的對偶句式,讓這篇奏章既富有感人至深的君臣情誼,又流暢質樸地說明道理,助人深思。
這對學生了解諸葛亮的為人品性和學問素養而言,都是其他文章難以取代的。
另一方面,由於這篇《出師表》是諸葛亮在決定出徵時親自書寫的,可以作為第一手史學材料來了解當時的社會局勢和相關的治國安邦的政見方法。
「親賢臣,遠小人」,「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這些教人辨是非、明善惡的真知灼見,都對青少年樹立積極正義的價值觀大有裨益。
寥寥幾百字,便將朝堂之上治國理政的規則提綱挈領地敘述清楚,也能讓學生明白戰亂年代的種種艱難,從而珍惜現在的和平與安定。
通過學習《出師表》,不僅讓學生知曉了解蜀國的發展軌跡,還是對魏、吳兩國的政治背景和一些歷史細節側面的滲透和介紹。
由上述可知,如果說僅憑一篇《出師表》就能讓中學生們被誘導為好戰分子,也難以令人信服。對傳統文化而言,「忠誠」從來不是不被人提倡的品質。
古代的忠君愛國思想固然有著封建禮教的影子,但這並不意味著「忠誠」本身是不可貴的。
出於對祖國山河社稷和民族同胞的熱愛而堅持正義、維護國家,這種思想在任何時代都是值得人尊敬的。
再往深點兒說,當初劉備之所以能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正是因為他的漢室後裔的身份。
所以興復漢室不僅是劉備的心願,更是諸葛孔明一直以來的夙願。二人正是因為目的一致才能彼此信賴,也成就了鼎立之勢中後來者居上的蜀國。
然而天不假年,劉備還沒與諸葛亮攜手實現復國理想便抱憾病逝,而能讓劉備生前託孤信賴的,也就只有一個諸葛亮了。
作為一個為光復漢室殫精竭慮的宰輔之臣,對昏庸無能的劉禪不但沒有任何怨言,還給予語重心長、九死未悔的勸諫,所以才會有人在評價諸葛亮的《出師表》時這樣說:「讀《出師表》不墮淚者必不忠。」
是學術炒作還是各抒己見,研究歷史要客觀
近年來,針對一些古代文學經典的批判聲總是不絕於耳,很多人打著解讀歷史的旗號來抓人眼球,名為解讀歷史,實為通過批判經典來博取關注,讓很多不明就裡的群眾也被帶偏了節奏。
而那些對歷史研究比較熟悉的網友們也自發地開始「闢謠」,關於胡教授對《出師表》的種種批評和否定,就被不少網友指為「學術炒作」。
由於諸葛亮在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中的形象被二次創作襯託得近乎完美,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的軍事政治才能使得諸葛亮在人們心中儼然是智慧的象徵。
胡教授針對《出師表》的批評雖然看起來也是獨樹一幟,不過還是難以與諸葛亮在人們心裡足智多謀的形象相抗衡。
至於胡教授提出的將《出師表》從中學課本中刪去,也更多地是從其學術角度進行的論證和解讀,並不能完全否定《出師表》作為文言文課文起到的各方面的積極作用。
即使有胡教授擔心的情況出現的可能,教師們也會加以正確引導,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更有網友表示,《出師表》完全是一片拳拳報國之心和諄諄勸諫之意,何談會誤導學生呢?
各方觀點雖然各不相讓,但也各有各的立場。胡教授研究三國志多年,以其學術觀點來推證《出師表》的教化功能,自然難以服眾。不過在當下這個言論自由的社會,胡教授的敢於質疑、大膽解讀也是另一種態度的堅持。
很多時候,正是在這樣迥異的思想觀念的碰撞下,才能讓人們逐漸了解事情真正的本質和意義。魯迅曾說:「世上本沒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世事無絕對,即使是對待傳承來千百年的傳統文化,也應該始終保持著合理批判的態度,同時辯證客觀地加以分析論證。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就是在各種活躍的思維中創造了中國思想教育史上的一個盛會。
不同的思想觀點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創造了各種思想文化成果。相信秉持著客觀的態度,平等包容地互相借鑑,並且不斷地交流匯集,人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豐富多彩,社會也越來越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