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覺照教授:課本刪除《出師表》,愚忠思想誤導青少年

2021-01-18 騰訊網

風流絕代的諸葛亮為蜀漢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其殞身之後也備受各個朝代的儒生名將們的推崇。

其殫精竭慮為勸劉禪所作的表文《出師表》更是載譽累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讚賞至今流傳,並被選入了中學語文課本,以使學生們了解史實,提高古典文學素養。

不過近日《出師表》卻遭到西安歷史系胡覺照教授的批判,聲稱應當將其從中學課本中刪去,理由是認為《出師表》有灌輸愚忠思想之嫌。此言一出,便在網上引發了熱議。

文辭懇切的臣子諫表之言,怎麼成了愚忠?

《出師表》作於建興五年(公元227年),當時諸葛亮在平定了南方的動亂之後,決定迎難而上,揮師北上謀取魏國都城長安,臨行前向蜀國後主劉禪進言上書了這篇《出師表》。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主要說明了兩件事,一則是跟劉禪解釋南方叛亂剛剛平息後便決定揮師伐魏的原因。

為了趁著士氣正盛,保證出師順利,二來也是陳情進言,希望劉禪能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興復漢室,還朝於舊都。

一直研究三國文化歷史的胡覺照教授而言,諸葛亮對庸主劉禪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對現代社會而言卻是宣揚愚忠,主動出兵北上伐魏則是好戰喜功、不顧黎民蒼生的行為。

後世皆知蜀國後主劉禪性格懦弱,既無理政之才,也無興邦之念,而諸葛亮正是劉備為劉禪留下的主心骨一樣的靠山。

但在當時劉蜀漢室正值內憂外患的動蕩處境下,諸葛亮仍然唯君主之命是從,將對舊主劉備的知遇之恩延續到了庸主劉禪身上,便顯得愚忠不智了。

這些批判的觀點雖然看起來大膽,但的確給人們帶來新的思考。

胡教授還結合著《出師表》的具體內容來證明觀點,「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說明蜀國當時的情形並不樂觀。

但諸葛亮卻因為「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便要攻打魏國,「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而不趁南方的安定來休養生息。

這種思想難免有爭強好戰的誘導成分,容易在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心中種下好戰的種子,同時也有違我國當下宣揚的和平自主發展觀念。

了解三國歷史的人應該更清楚,在此之前,諸葛亮已有五次伐魏失敗的慘痛教訓。

於是便有很多人認為,在這樣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充分的情況下再次伐魏,無疑是因為諸葛亮對劉備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和對劉備知遇之恩的報答,讓他做出了這樣不理智的決定。

胡覺照教授這些有理有據的剖析,都表達了《出師表》有容易誤導青少年的可能,當時被封建思想所讚頌的劉備與諸葛亮的「如魚得水」的君臣深厚情誼,似乎也不值得被大肆宣揚了。

眾說紛紜,《出師表》自有其優勢

由於引發了網絡上的熱議,教材編寫機構針對胡教授的建議也給予了明確的回應:該建議不會影響教材制定的標準。

《出師表》出現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已久,而它之所以能始終作為文言文閱讀的代表,供學生們誦讀學習,自然也是有著各種優勢和難以替代的地位的。

首當其衝的就是《出師表》的文學價值。諸葛亮作為雄才大略的一代名相,其文學造詣是不言自明的。滿腔忠君為國思想的他,在諫言上書時自然懂得要言辭恭謹,以情動人。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先是將蜀國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勢陳清厲害,勉勵劉禪勵精圖治,賞罰分明。接著又回顧了先帝對自己的知遇之恩,表示自己對蜀國的忠貞不二,和願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堅定意志。

在出徵臨別之前,對後主劉禪這樣殷切勸勉,剖白陳情,讓人隱隱體會到一種訣別的哀思。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

沒有引用華麗的文辭,也沒有以長輩的口吻敘話,而是時時以臣子的姿態婉言相勸,「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還將責任盡數攬於自己身上。

諸葛亮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抒情的表達手法,四字句為主的行文方式,加上一些工整的對偶句式,讓這篇奏章既富有感人至深的君臣情誼,又流暢質樸地說明道理,助人深思。

這對學生了解諸葛亮的為人品性和學問素養而言,都是其他文章難以取代的。

另一方面,由於這篇《出師表》是諸葛亮在決定出徵時親自書寫的,可以作為第一手史學材料來了解當時的社會局勢和相關的治國安邦的政見方法。

「親賢臣,遠小人」,「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這些教人辨是非、明善惡的真知灼見,都對青少年樹立積極正義的價值觀大有裨益。

寥寥幾百字,便將朝堂之上治國理政的規則提綱挈領地敘述清楚,也能讓學生明白戰亂年代的種種艱難,從而珍惜現在的和平與安定。

通過學習《出師表》,不僅讓學生知曉了解蜀國的發展軌跡,還是對魏、吳兩國的政治背景和一些歷史細節側面的滲透和介紹。

由上述可知,如果說僅憑一篇《出師表》就能讓中學生們被誘導為好戰分子,也難以令人信服。對傳統文化而言,「忠誠」從來不是不被人提倡的品質。

古代的忠君愛國思想固然有著封建禮教的影子,但這並不意味著「忠誠」本身是不可貴的。

出於對祖國山河社稷和民族同胞的熱愛而堅持正義、維護國家,這種思想在任何時代都是值得人尊敬的。

再往深點兒說,當初劉備之所以能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正是因為他的漢室後裔的身份。

所以興復漢室不僅是劉備的心願,更是諸葛孔明一直以來的夙願。二人正是因為目的一致才能彼此信賴,也成就了鼎立之勢中後來者居上的蜀國。

然而天不假年,劉備還沒與諸葛亮攜手實現復國理想便抱憾病逝,而能讓劉備生前託孤信賴的,也就只有一個諸葛亮了。

作為一個為光復漢室殫精竭慮的宰輔之臣,對昏庸無能的劉禪不但沒有任何怨言,還給予語重心長、九死未悔的勸諫,所以才會有人在評價諸葛亮的《出師表》時這樣說:「讀《出師表》不墮淚者必不忠。」

是學術炒作還是各抒己見,研究歷史要客觀

近年來,針對一些古代文學經典的批判聲總是不絕於耳,很多人打著解讀歷史的旗號來抓人眼球,名為解讀歷史,實為通過批判經典來博取關注,讓很多不明就裡的群眾也被帶偏了節奏。

而那些對歷史研究比較熟悉的網友們也自發地開始「闢謠」,關於胡教授對《出師表》的種種批評和否定,就被不少網友指為「學術炒作」。

由於諸葛亮在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中的形象被二次創作襯託得近乎完美,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的軍事政治才能使得諸葛亮在人們心中儼然是智慧的象徵。

胡教授針對《出師表》的批評雖然看起來也是獨樹一幟,不過還是難以與諸葛亮在人們心裡足智多謀的形象相抗衡。

至於胡教授提出的將《出師表》從中學課本中刪去,也更多地是從其學術角度進行的論證和解讀,並不能完全否定《出師表》作為文言文課文起到的各方面的積極作用。

即使有胡教授擔心的情況出現的可能,教師們也會加以正確引導,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更有網友表示,《出師表》完全是一片拳拳報國之心和諄諄勸諫之意,何談會誤導學生呢?

各方觀點雖然各不相讓,但也各有各的立場。胡教授研究三國志多年,以其學術觀點來推證《出師表》的教化功能,自然難以服眾。不過在當下這個言論自由的社會,胡教授的敢於質疑、大膽解讀也是另一種態度的堅持。

很多時候,正是在這樣迥異的思想觀念的碰撞下,才能讓人們逐漸了解事情真正的本質和意義。魯迅曾說:「世上本沒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世事無絕對,即使是對待傳承來千百年的傳統文化,也應該始終保持著合理批判的態度,同時辯證客觀地加以分析論證。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就是在各種活躍的思維中創造了中國思想教育史上的一個盛會。

不同的思想觀點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創造了各種思想文化成果。相信秉持著客觀的態度,平等包容地互相借鑑,並且不斷地交流匯集,人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豐富多彩,社會也越來越進步。

相關焦點

  • 西安教授:課本應該刪除《出師表》,避免灌輸愚忠思想
    其殫精竭慮為勸劉禪所作的表文《出師表》更是載譽累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讚賞至今流傳,並被選入了中學語文課本,以使學生們了解史實,提高古典文學素養。不過近日《出師表》卻遭到西安歷史系胡覺照教授的批判,聲稱應當將其從中學課本中刪去,理由是認為《出師表》有灌輸愚忠思想之嫌。此言一出,便在網上引發了熱議。文辭懇切的臣子諫表之言,怎麼成了愚忠?
  • 西安教授:《出師表》應該從中學課本移除,因為是「愚忠」的代表
    如同千古名篇《出師表》,一直都以鞠躬盡瘁,以身報國的思想感化世人,然而這篇名篇卻遭到了一位退休教授的抨擊,否定了諸葛亮在其中所傳達的忠君愛國思想,將其定義為「愚忠」思想,甚至提議應從課本刪除
  • 《出師表》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為何有教授提出撤出中學課本
    這篇《出師表》,從它成文開始到今天,都是孩子們學習的好範文。在封建社會,沒有人對它產生過懷疑,產生懷疑主要是在今天,以西安市委黨校的歷史學教授胡覺照為代表,他們認為這篇文章不好,應該撤出今天中學課本。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文中表現了對皇帝的愚忠思想。二是諸葛亮不顧百姓死活的窮兵黷武。這兩種思想,對於塑造今天孩子們正確的價值觀,是有害的。
  • 他是詞中之龍,一首佳作孤篇壓南宋,為什麼有人建議將其移出課本
    這首詞的知名度不用多說,在語文課本上也是經常出現。公元1188年,辛棄疾參加「鵝湖之會」,與陳亮高談闊論主張抗戰,可是當時投降派大行其道,極力地打擊辛棄疾的理想,而這首《破陣子》就是寫作於這一時期。這樣的一首千古絕唱,可是如今卻飽受爭議,有人甚至還建議將這首詞移出語文課本,原因就在於「了卻君王天下事」這7個字。
  • 教授呼籲刪除《出師表》,指責諸葛亮有稱帝野心,事實真是這樣嗎
    然而,近世有教授發奇文、出怪語,認為諸葛亮是個將個人野心藏匿得很深的權臣,和王莽、曹操、司馬昭是同一類人。此教授甚至上書教育部,建議中學語文課本撤銷《出師表》。說起來,此教授還是很有來頭的,其人姓胡,名覺照,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後在陝西省西安市委黨校從事教學工作,出版了許多小說,還發表有許多歷史、哲學、經濟學等方面論文。
  • 教授建議將朱自清的《背影》從課本刪除,為何?理由讓人難以接受
    在現代散文中,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絕對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將父愛描寫得細膩溫暖,感動了不少人,所以這篇文章也成為了語文課本中的必學文章。但卻有教授建議將朱自清的《背影》從課本刪除,為何?說出來的理由讓人難以接受。《背影》1925年,那還是一個社會動蕩的年代,但即便如此,也不影響這世間溫暖的愛的表達。
  • 《出師表》《滿江紅》《誰是最可愛的人》被教材刪除,原因是啥?
    很多人都在為中國未來的棟梁努力,他們編著著課本、習題、課外書,讓纖纖學子能夠好好讀書,但不知你們發現沒有,曾經編著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嶽飛、文天祥等民族英雄,都消失在了課本和大家的視野中,嶽飛的代表作《滿江紅》也被從教科書之中刪除,徹底將嶽飛存在過的痕跡抹殺掉了,這到底是為什麼?
  • 前有專家刪除生物課本肌肉女,現有教授建議刪除朱自清的《背影》
    前一段時間,專家因生物課本中的肌肉女圖片」尺度「太大,說學生看到圖片把持不住,而將此肌肉女圖片在生物課本中刪除。此事件一出,網絡上就引發出大量的輿論,大部分網友都覺著「專家」又出來搞笑,認為這張肌肉女的圖片,陪伴了多少90後,作為曾經的學生都沒有感覺這張圖片尺度過大,也不存在什麼把持不住。
  • 諸葛亮是「愚忠」嗎?
    多年來,一些人談到諸葛亮的「忠」時,每每貶之為「愚忠」。我認為,這是一種片面之見。什麼是「愚忠」?就是對國君個人盲目的、毫無原則、毫無主見、逆來順受,因而是愚昧的「忠」。在漫長的封建專制社會裡,最高統治者為了一己私利,總是不斷地集中權力,不願受到任何制約;同時又總是要求臣民對自己無條件地效忠,鼓勵愚忠。特別是專制主義惡性膨脹的明、清兩代,統治者更是以各種手段灌輸愚忠意識,以至愚忠成為一般臣民普遍的道德信條,嚴重地閹割了民族精神,阻礙了社會進步。因此,現代人反對愚忠,批判愚忠,是完全應該的。然而,任何問題都必須具體分析。
  • 家長建議課本刪除《愛迪生救媽媽》,因為故事是假的,你同意嗎?
    作為幾乎是全國都在使用的人教版語文書,本應該是極富權威的才是,但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語文書,竟然有一篇課文被家長們嚴重批評,甚至要求小學課本要刪除這篇文章,原因是故事是假的,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還記得生物課本的「肌肉女」嗎?早已被刪除,專家:學生把持不住
    每個時代的人都不相同,就像8090後的回憶永遠無法超越……回想起上學年代,不想聽課的同學又不敢太張揚,這時手裡的課本就成了發洩工具,書上的人物會被各種塗鴉,說起課本上的經典人物,大家還能想起生物課本上那個滿身肌肉的「女漢子姐姐」
  • 「肌肉女」從中學課本中刪除,專家:不良圖片學生根本把持不住
    近來一張中學生物課本中的圖片爆紅網絡,爆紅的原因不是這張圖片寓意有多麼美好,有多麼受歡迎,而是圖片尺度過大,將從中學課本中「移除」。「肌肉女」圖片出現在高中生物課本中,蛋白質的功能一節。生物課本中的這張「肌肉女」圖片確實滿身肌肉,可能當初選中這張圖片的專家也是覺得「肌肉女」的一身肌肉非常健美,能夠體現出運動健美這個理念,說明人的肌肉主要組成部分是蛋白質。出發點是好的,殊不知選用的圖片引發眾多學生和家長的抵制,大家都認為這張圖片中的女子著裝過於暴露,讓青少年接觸這種圖片實屬不該。
  • 新版臺課本被曝多處失實,篡改抹黑大陸
    文|書函 審|高靜 如今臺灣島內的高校迎來了開學季,開學以後,卻遭到不少老師的強烈反映,表示島內高校歷史課本的內容被刪減得亂七八糟,不僅如此,還將課本內的許多重要歷史內容刪除掉,有不少歷史老師抱怨直呼教不了。 除了老師的抱怨以外,學生家長也跳出來爆料。
  • 因違反交規刪除《背影》,又將民族英雄嶽飛刪除,我國文化怎麼了
    教育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至關重要,青少年強大國家才能富強。而教育中除理論知識,思想也是極為關鍵的一環,影響人生價值觀的方面很多,有家庭因素,社會因素,不過最為重要的還是來自於學校的教育。語文課本頻繁修改,《背影》便因為違反交通規則遭到刪除,後來竟又把民族英雄嶽飛給剔除,我國的文化到底怎麼了?《背影》是朱自清描寫父親的散文,表達了父親對於兒子濃濃的愛以及自己對於父親的感恩之情,大多數讀者閱讀之後都會被這種樸實的情感深深震撼,久久不能忘懷。
  • 臺灣歷史課本刪除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惹爭議
    臺灣的媒體報導說,在出席民間組織—臺灣教授協會對此所舉辦的座談會時、代表臺北、桃園、臺中、臺南以及高雄出席的市政府教育官員均表示反對臺灣「教育部」「微調」之後的高中新課綱。 導致五個直轄市反對的原因據稱是新的高中歷史課本中,去除了發生在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以及國民黨政府撤退到臺灣之後所實施的「白色恐怖」。
  • 張衡的地動儀,為什麼會從歷史課本上刪除?原因很簡單真實
    他發明的地動儀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發明,在那個時代,科技落後再加上思想太過於封建,所以當地動儀橫空出世的時候,確實讓人眼前一亮。甚至當時外國人也為之感嘆。 張衡曾經是課本上的內容,但是現在內容卻被刪除了。
  • 北外教授屢次建議刪除朱自清《背影》:醜陋的世界觀都是鏡面的!
    前幾年曾經在網絡上看到過一篇關於勸人多讀書的文章,裡面講了一個段子,其中引用了中學語文課本上的經典散文《背影》中的一句話:「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當時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如果不讀書,當別人拿這句話跟你開玩笑的時候,你都不知道別人是在佔你的便宜,而且你毫無察覺。
  • 因為「尺度太大」,高中課本刪除「肌肉女」,專家:學生把持不住
    文|小不點課本作為孩子們學習知識的載體,一直都是非常權威和可信的,但是隨著人們思想觀念不斷進步,孩子們的教材也在逐漸優化,其中80後、90後們非常熟悉的「肌肉女王」就因為「尺度太大」而被刪除。,對於正處在青春期的學生來說並不是好事,一些教育專家經過討論,也建議刪除這一細節,並且明確表示:學生根本把持不住。
  • 《詩經》名篇引家長質疑,要求從課本中刪除,理由:怕孩子早戀
    因此古代詩詞歌賦中的名篇,也是各年級語文課本中必不可少的。 從小學語文課本上膾炙人口的《靜夜思》到高中語文課本上的《琵琶行》,各個歷史時期的優秀作品都會有選擇性地收錄進語文課本,在提高學生文化修養的同時也增進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