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也難怪,如今一些人對於專家的建議或者是表述持否定態度,甚至略帶鄙夷。畢竟如今的一些學者空有虛名,在提出某些見解之時,只是看到了某一方面的弊端,沒有考慮當時所發生的背景,以及百姓心中的需求,自然不會如司馬遷一般集百家之言,也就無法切中時弊,只能惹來世人抨擊,世人不屑。
如同千古名篇《出師表》,一直都以鞠躬盡瘁,以身報國的思想感化世人,然而這篇名篇卻遭到了一位退休教授的抨擊,否定了諸葛亮在其中所傳達的忠君愛國思想,將其定義為「愚忠」思想,甚至提議應從課本刪除。
01
胡覺照教授乃是一名資深的歷史教授,傾盡一生的心血研究三國歷史,甚至為了看懂三國之中所發生的人情世故以及權謀心機,耗費15年的時間熟透《三國志》,就在這種條件之下,胡覺照教授憑藉著自己對三國的一家了解,開始了所謂的抨擊。
現如今的不少歷史學者,都在為劉禪平反,認為劉禪當時的主動投降是保存蜀國的兵力,而諸葛亮的主戰意識拉垮了蜀國的兵力。胡覺照教授正是利用這一點,強烈抨擊諸葛亮,認為他在蜀國經濟、軍事緊張的條件之下,絲毫不考慮休養生息。
雖然諸葛亮在本篇文章中多次提及先帝對其的厚待,是為完成先帝的遺願而進行北伐,但在「益州疲弊」情況之下,這是一種愚忠思想,在現代的教育之上,不應提倡。
02
既然胡覺教授提出了諸葛亮的愚忠思想,那麼若是想要抨擊並否定這一種理念,便需要從當時三國的大背景出發,也就是《出師表》中曾經提到的益州。
益州並非今日的省或市,其中的佔地面積已經將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和河南的某塊區域囊括,其中佔地面積之廣泛,令後人瞠目結舌。雖說隸屬於偏僻地區,但也有一定的百姓存在,而人心便是重中之重。
諸葛亮出山之後,給劉備所畫出的版圖,是要從荊州出發,兵力向西部和西南擴張,從而逐步將周邊版圖,如益州涵蓋。但是對於劉備來說,無論是起兵或者是佔領某一塊區域,皆需要收服民心,當時諸葛亮所給出的建議便是「漢室後代、正統血脈」,既然身上肩負復興漢室的使命,自然需要積極北伐。
這不僅僅是劉備的遺願,也是諸葛亮等朝臣向天下所做出的承諾,若是在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選擇偃旗息鼓,那才是對天下民眾的背棄,反而會遭受萬人唾罵。
同時諸葛亮深知,蜀國所面臨的危險局勢,並非是休養生息便能轉危為安的。面對豺狼虎豹的魏國和吳國,僅僅偏安一隅根本無濟於事,魏國和吳國根本不會給予蜀國任何的喘息機會,反而會加重蜀國的滅亡。確實,諸葛亮的六次北伐之中,五次北伐的結果都是收效甚微,第六次北伐有些窮兵黷武。但這卻是諸葛亮從另一種視角出發,希望主動進攻,能夠為蜀國爭取一些轉機與希望。
03
而且《出師表》被納入中學語文課本,並非僅僅因為諸葛亮的謀劃以及忠君思想,在本篇文章中所運用的寫作手法,也值得後人思考與借鑑,對於中學生的寫作以及語言表達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其中本篇文章以議論為主,同時文章之中夾雜著大量的事例以及事實,直接驗證作者所要表述的觀點,又以記敘和抒情為輔,直接突出了文章的寫作主旨,辭藻雖沒有過於華麗但勝在文筆工整,感情充沛,文學價值極其出眾。
但可惜胡覺照教授,只是以他自己對於歷史人物的片面見解,來曲解了《出師表》對於學生學習的重大影響,甚至蠻橫不講理地要求課本刪除本篇文章,實乃大過!
圖|胡覺
後人對於《出師表》懷有極其重大的敬畏,甚至古代聖賢也將《出師表》視作臣子的典範,捧在聖壇之上。與此同時,後人認為,《出師表》乃是不可多得的著作,但是這位教授只看到了愚忠、軍人、軍令如山,忽略了諸葛亮在其中對於劉禪所寄予的厚望,烏鴉怎知鴻鵠之志,諸葛亮的戰略意圖乃至愛國情懷,這位管中窺豹的教授怎能完全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