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這篇文章寫得非常好。中國古代對人的道德要求,最重要的有四個字:忠孝節義。忠是對君王,孝是對父母,節是對民族,義是對朋友。這四個字中,最重要的又是忠和孝兩個字。
中國古代有非常多的文章,如果評千古第一孝文,無疑是李密的《陳情表》。如果評千古第一忠文,無疑是諸葛亮的《出師表》。
諸葛亮一生寫的文章並不多,但是僅前後《出師表》,就足以奠定他在三國時期文章大家的地位。
這篇《出師表》,從它成文開始到今天,都是孩子們學習的好範文。在封建社會,沒有人對它產生過懷疑,產生懷疑主要是在今天,以西安市委黨校的歷史學教授胡覺照為代表,他們認為這篇文章不好,應該撤出今天中學課本。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文中表現了對皇帝的愚忠思想。二是諸葛亮不顧百姓死活的窮兵黷武。這兩種思想,對於塑造今天孩子們正確的價值觀,是有害的。
我的觀點很明確:撤出這篇課文是毫無必要的,胡教授等人的擔憂是非常多餘的!
咱們先來看看諸葛亮是不是愚忠?
不錯,諸葛亮堅持北伐,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不錯,劉禪確實是沒有什麼能力的人。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顯得有些愚忠。但是,諸葛亮不愚忠,難道想讓他造反嗎?想讓他效仿曹操,效仿司馬懿,取代原來的政權自己做皇帝嗎?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還不僅僅是百姓受苦的問題,還有一個別人服不服你的問題。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是偶像政治,不是能人政治。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並不因為你有能耐就能當皇帝,是你有沒有資格,會不會被大家當偶像,當那個大家都覺得應該當皇帝的人。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諸葛亮愚忠是好事,避免了權力傾軋,避免了百姓受苦。
咱們再來看看諸葛亮該不該北伐?北伐是不是窮兵黷武?
胡教授說,諸葛亮應該「止戰息兵」,不應該一意孤行北伐。這是對中國的歷史研究不透的表現。中國歷史上,當國家處於分裂的時候,就絕對沒有「止戰息兵」的時候。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想統一,你想「止戰息兵」。但是別人不想,你早晚要被人家給滅亡。歷史上在蜀地建立過政權的,差不多有十個,除了蜀漢政權是積極主動地爭取統一,其它政權都是偏安政權。而這些偏安政權,無一例外都是被別的政權給滅了的。所以,讓諸葛亮「止戰息兵」,那意思就是讓諸葛亮當偏安政權。如果諸葛亮不想當偏安政權,又不去主動統一,唯一的辦法,就是主動投降北方的曹魏政權。這不是相當荒唐的嗎?
至於胡教授說到的,關於孩子們的價值觀的問題。這一點根本就不是問題。我們讀古人的任何文章,都在讀古人的價值觀。古人認為愚忠就是對的,就是最高的道德典範。而我們今天的忠,應該是什麼樣的主題,這個肯定要給孩子們講清楚,讓孩子們對比理解。對於中學生來說,是可以理解這些的。
如果我們都用現在的價值觀來一刀切古人的文章,那麼我想說,基本上沒有一篇文章是對的,咱們應該把所有的文言文都刪除,不用學文言文了,也免得孩子們辛苦!
(參考資料:宋·趙與時《賓退錄》、西晉·陳壽《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