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將進酒》這麼經典,為何會有家長認為它應從課本中刪除

2021-02-07 美詩美文

李白,唐代詩壇的扛把子,當年韓愈曾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一句話把李白杜甫的詩歌魅力說明白了。但是近些年,對於李白的各種質疑聲越來越多了。

比如有人說李白其實不夠踏實,一生只工作了一年半,其它時候不是靠妻子娘家就是靠朋友接濟。除此以外,李白對妻子不好、對好友不夠仗義等說法都有。在筆者看來,這些質疑都是正常的,人無完人,拿著放大鏡看每一個古人,其實都多少會有些性格上的缺陷,但這並不影響咱們對他詩歌的喜歡。

但作為一個教師,筆者在近日聽到的一個家長的抱怨,卻讓我想了很多。這位高中生的家長表示:「勸人喝酒的《將進酒》,為何入中學課本?」這位家長表示,他直接向語文老師提出了這個問題,老師也被難住了。當他說這種課文應該從課本裡刪除時,老師則更是支支吾吾地回答哪些詩入選課本不是個人能決定的。

真如這位家長所言,《將進酒》是一首勸人喝酒的詩嗎?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詩題目中的這個「將」字,念的是qiāng,意思就是請。在很多家長看來這還不只是一首簡單的勸酒詩,它是一首頗有點兒因酒喪志的勸酒詩,大家來看看全詩:

開篇是兩個「君不見」這是勸大家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時光,但卻並不是讓我們珍惜時光來上進、學習,而是要及時享樂,要「人生得意須盡歡」。這其實已經是很多家長不願意孩子們看到的內容了。

接下來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狂一點倒是無所謂,但是後面讓岑夫子和丹丘生兩位好友喝酒時,居然說到了「但願長醉不復醒」,這樣的勸酒顯然就有點兒過了。

再接下來,李白又來了一句「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這是什麼意思呢?翻譯成白話,這是告訴好友:「古代的聖賢們其實都沒什麼名氣,只有那些喜歡喝酒的留下了美名」。這話確實說得有些不太妥當了,拋開沽名釣譽之嫌不說,這其實也並不符合事實。

最後讓家長質疑的,則是這首詩中的金錢觀。「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用曹植一鬥美酒值萬錢的典故,以及最後沒錢喝灑了,就叫人把「五花馬,千金裘」都拿出來換成美酒的作法,對質疑這首詩的家長們來說,這都是不太能接受的。

仔細剖析了詩中讓家長產生質疑的地方,其實我們也可以看看古人對這首詩的評價。 南宋著名詩人家嚴羽對此詩的評價是「豪情」二字,而明代大才子楊升庵則評價它是「太白狂歌」,其它的評價也差不多都是說這首詩寫得很有水平,很豪放。我們可以發現,古代名家們對這首詩的評價基本上都是在用詞和寫法上,對於詩的精神內核都沒做評價,或許在他們看來這樣一首勸人散盡家財,只圖一時之樂的詩作,也確實沒辦法在這個層面上來吹捧它,雖然它出自萬人膜拜的詩仙之手。

回到家長的質疑,一首這樣的勸酒詩,難道就真的該從課本中刪掉嗎?對這個問題,筆者持否定態度。入選課本的詩歌其實兩種,一種是詩詞本身的精神內核是有教育意義的,比如陸遊、辛棄疾的很多家國情懷之作;一種是本身的文學水平很高,讀它們能讓孩子們感受文字魅力的作品。李白這首詩顯然屬於後者。此詩問世1000多年來,已經成了唐詩中絕對的經典,詩中天馬行空時的想像力,行雲流水的筆法,都令人嘆為觀止,這樣的作品如果孩子們不讀,顯然是一種損失。

至於家長們擔心這樣的詩作會帶壞孩子,那顯然是多慮了,這首詩入課本這多年來了,也沒見哪個孩子就因此愛上喝酒。事實上,勸酒詩詞是古典詩詞中的一個大類別,直到現在很多地方仍有以詩歌勸酒的習慣,這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綜上,筆者認為《將進酒》入選中學課本是沒有問題的。如果這樣的詩作家長們都接受不了,那筆者再給大家說一說考古學家近年在敦煌發現的一則殘卷,其中有一首《惜罇空》的詩作,被認為是《將進酒》的原版。它的全文是這樣的:

不管是從勸酒的力度上,還是從字句上,它寫得都更狂、更豪。有專家認為,這個原版之所以會改成現在的《將進酒》,極有可能就是古人認為有些字句確實太囂張了些,不太適合讀書人學習,也有損李白的形象。兩首一作對比,大家還會覺得現版的詩作接受不了嗎?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課本中的《將進酒》被改過,寫下原文的李白,才是那個真實的李白
    《將進酒》是李白經典的古風代表作,其中那句「天生我才必有用」盡顯詩人狂傲本色。因為當中蘊含的「正能量」,歷來為人傳誦稱道。但是,隨著這首詩的「敦煌古本」在網絡走紅,網友們發現:這一句充滿「正能量」的詩,有可能並不是李白所寫,並且取代它的還是一句令人灰心喪氣的「天生吾徒有俊才」。新、舊兩人版《將進酒》,不但詩句不盡相同,連詩的標題都不一樣。
  • 課本中的《將進酒》被改過,李白原文不僅不狂,反而有些心灰意冷
    《將進酒》是李白經典的古風代表作,其中那句「天生我才必有用」盡顯詩人狂傲本色。因為當中蘊含的「正能量」,歷來為人傳誦稱道。    天生吾徒有俊才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 經典詠流傳:李白《將進酒》
    還沒有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這種青春易逝的感慨不僅李白有,我們也都有吧,可是誰能說的像他這麼誇張呢?「朝如青絲暮成雪」,從青春到垂老的人生被他就安排到了一天的時間裡,人生如此短促,誰能不震撼,誰能不心驚呢!
  • 《將進酒》李白的豪情與落寞
    李白也是零零後,據說也是皇族,李白的名字還是自己取得,自己都已經到了七歲,還沒有正式名字,父母也會詩情畫意,有一天在家裡花園,父親念了兩句詩,母親念了一句,還剩下一句,李白明白了父母的意思,直接走到一株李樹面前來了一句:李花怒放一樹白;父母皆認為自己的兒子優秀,於是,去除中間,用著頭尾,李白的名字就這樣誕生了,從此,就成為了中國詩詞的豐碑。
  • 《將進酒》:李白最狂放的一首詩,無人之境,經典名句,震撼古今
    李白,是中國的詩人,別後人稱為是詩仙,他這一生,寫了能夠由1000多首的詩句,而且還廣被流傳至今。我們從小學就開始學習他的詩句了,如果要說更早的時間,那就是幼兒的時期,父母會教我們一些比較簡單的詩句。大家還記得《妖貓傳》這部電影嗎,主角楊玉環:李白,大唐有你才偉大。
  • 經典誦讀:《將進酒》李白
    李白詠酒的詩篇極能表現他的個性,本詩為長安放還以後所作,思想內容更為深沉,藝術表現更為成熟。詩由黃河起興,感情發展也像黃河之水那樣奔騰激蕩,不易把握。而通篇都講飲酒,字面上詩人是在宣揚縱酒行樂,而且詩中用欣賞肯定的態度,用豪邁的氣勢來寫飲酒,把它寫得很壯美,也確實有某種消極作用,不過反映了詩人當時找不到對抗黑暗勢力的有效武器。
  • 齊芳朗誦 | 李白《將進酒》
    一般認為這是李白天寶年間離京後,漫遊梁、宋,與友人岑勳、元丹丘相會時所作。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由道士吳筠推薦,由唐玄宗招進京,命李白為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悔,於天寶三載(744年),李白被排擠出京,唐玄宗賜金放還。此後,李白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又重新踏上了雲遊祖國山河的漫漫旅途。李白作此詩時距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有八年之久。
  • 李白名詩「將進酒」中的「高堂」指的是什麼?
    李白名詩《將進酒》「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有人認為其中的「高堂」是指父母。小編以為,這是不對的。這個「高堂」,是「高敞的廳堂」、「高大的殿堂」的意思。唐詩中,「高堂」是有借指父母的用法。例如:陳子昂《宿空舲峽青樹村浦》「委別高堂愛,窺覦明主恩。」
  • 唐詩78《將進酒》 (李白)
    李白就是這樣一個敢於言愁又敢於銷愁的謫仙人!  李白一生與酒結下不解之緣,許多詩都與酒有關,詠酒詩篇極能表現他的個性。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曲名,意思是勸酒歌,「將」,請的意思。這首詩是一首以飲酒為題材的詩篇。《將進酒》突出地表現了詩人在極度壓抑中由憤懣而轉化為狂放的情緒。該詩寫於天寶十一載(752年),是李白一入長安之後,它與二入長安後的情調是不同的。
  • 《詩經》名篇引家長質疑,要求從課本中刪除,理由:怕孩子早戀
    因此古代詩詞歌賦中的名篇,也是各年級語文課本中必不可少的。 但這首詩歌卻引起了家長們的質疑,認為其會對孩子起到啟蒙的作用,讓他們出現早戀的情況。事實上家長們的這種擔憂並非空穴來風,《靜女》被收錄在高一的語文課本上,這個階段的學生大約16歲上下,也正是容易「早戀」的高峰期。讓這個階段的學生接觸這類愛情詩歌,也難怪一些家長建議將其從課本中刪除。
  • 朗誦:李白《將進酒》
    而通篇都講飲酒,字面上詩人是在宣揚縱酒行樂,而且詩中用欣賞肯定的態度,用豪邁的氣勢來寫飲酒,把它寫得很壯美,也確實有某種消極作用,不過反映了詩人當時找不到對抗黑暗勢力的有效武器。酒是他個人反抗的興奮劑,有了酒,像是有了千軍萬馬的力量,但酒,也是他的精神麻醉劑,使他在沉湎中不能做正面的反抗,這些都表現了時代和階級的局限。
  • 李白《將進酒》賞析
    ⑵君不見:樂府中常用的一種誇語。天上來:黃河發源於青海,因那裡地勢極高,故稱。⑶高堂:指的是父母。青絲:黑髮。此句意為年邁的父母明鏡中看到了自己的白髮而悲傷。⑷得意:適意高興的時候。⑸會須:應當。會,須,皆有應當的意思。⑹岑夫子:指岑(cén)勳。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為李白的好友。⑺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 夜溫《將進酒》:詩中神曲、酒中仙歌——卻是人間李白
    「詩仙」李白的飲酒詩眾多,《將進酒》便是其中才氣千古無雙的一首,這首「神作」背後,李白所展現出來的豪情和頹廢並存、積極與消極相交的矛盾,導致其意義和形象一直以來為千古讀者所爭議。在《將進酒》這一腔豪情中,又夾雜大寂寞、大愁苦、大悲傷,無疑讓我們觸摸到哪個更真實、更多維的李白,也讓我們每當美酒在杯中,就能望見生活那夾雜豪放和悲傷的複雜真相。
  • 李白最經典的歌行體《將進酒》,你還記得哪句?
    近體詩一般劃分為絕句、律詩、和排律三種;對於古體詩則有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古體詩並不是隨著近體詩的形成和發展就此消失,而是一直延續到唐宋元明清時期。古體詩中有個體裁叫做歌行體,在當今的詞壇上歌行體仍在廣泛的使用。歌行體的形式比較自由,句子長短參差不齊。歌行體是由古樂府詩歌演化而來的,保留了古樂府詩歌當中的敘事抒情等特點。
  • 李白《將進酒》裡的「五花馬」在唐朝有沒有?它到底是什麼馬?
    李白的《將進酒》被後人廣為傳誦,但後人對其詩中「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一句中的「五花馬」 的解釋一直模稜兩可。有說「五花馬」是毛色呈五種花紋的馬,有說像三花馬修剪馬囂為三瓣一樣,五花馬是修剪馬囂為五瓣的馬。這些解釋哪種才是正確的呢?
  • 李白:將進酒|葉嘉瑩吟誦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②。             岑夫子,丹邱生③,將進酒④,杯莫停。 ②會須:應該。③岑(cén)夫子:名勳,南陽人,李白的朋友。丹邱生:即元丹邱,也是李白的好友。④將(qiāng):勸。⑤鐘鼓饌玉:此處代稱富貴利祿。鐘鼓,古時富貴人家設有鐘鼓樂器,吃飯時,鳴鐘列鼎。饌(zhuàn)玉,形容飲食精美,享受豪奢。⑥陳王:三國時詩人曹植,曾封為陳王。平樂:觀名,故址在今河南洛陽。
  • 有家長建議課本刪除「小荷才露尖尖角」,只因其中這一句,有理嗎
    當然,文化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語文課本也在不斷的更改中。對於我們這代人而言,「小荷才露尖尖角」必定是小學時期的經典記憶,但是奇怪的是,如今有些家長卻要求刪除課本中的這首詩,到底是為何呢?這句話出自楊萬裡的《小池》一詩之中,是一首七言絕句。
  • 李白《將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你可見高堂明鏡中蒼蒼白髮,早上滿頭青絲晚上就如白雪。人生得意時要盡情享受歡樂,不要讓金杯空對皎潔的明月。天造就了我成材必定會有用,即使散盡黃金也還會再得到,煮羊宰牛姑且盡情享受歡樂,一氣喝他三百杯也不要嫌多。岑夫子啊、丹丘生啊,快喝酒啊,不要停啊。我為在坐各位朋友高歌一曲,請你們一定要側耳細細傾聽。鍾樂美食這樣的富貴不稀罕,我願永遠沉醉酒中不願清醒。
  • 李白的《將進酒》唐版曝光,原文更是狂上了天,看後才知道背錯了
    在李白眾多的代表作中,《將進酒》可謂是千古的佳作,開頭那一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就好像是銀河乍瀉,席捲著滔滔洪流向我們奔來,那氣勢磅礴的文字,深深地將我們吸引。李白的《將進酒》,寫作年份一直飽受爭議,有的人認為是創作於開元二十四年(736)前後,也有的學者認為是作於天寶十一載,而此時正是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後的第八年。
  • 「停車坐愛楓林晚」中「坐」何意?有同義字可用,杜牧為何非用它
    那時候不理解,杜甫《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明明「落木」就是「落葉」,為何非要用「木」字?現在才明白,一字之差,意境相隔千裡。那時候也不理解,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為何非得用「材」不用「才」,害得大家考試經常被扣分?現在才明白,「材」是天資,「才」是後天教育的結果,李白要狂就要狂在細節上。本期筆者再和大家說一個當年很多人不理解的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