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①!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②。
岑夫子,丹邱生③,將進酒④,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⑤,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⑥,鬥酒十千恣歡謔⑦。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⑧。
五花馬⑨,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①青絲:黑髮。
②會須:應該。
③岑(cén)夫子:名勳,南陽人,李白的朋友。丹邱生:即元丹邱,也是李白的好友。
④將(qiāng):勸。
⑤鐘鼓饌玉:此處代稱富貴利祿。鐘鼓,古時富貴人家設有鐘鼓樂器,吃飯時,鳴鐘列鼎。饌(zhuàn)玉,形容飲食精美,享受豪奢。
⑥陳王:三國時詩人曹植,曾封為陳王。平樂:觀名,故址在今河南洛陽。
⑦鬥酒十千:一鬥酒值十千錢,極言酒美價昂。恣(zì)歡謔(xuè):盡情地歡娛戲謔。
⑧徑須:直須、只管。沽:買。
⑨五花馬:毛色呈五色花紋的名馬。一說鬃毛剪成五瓣的馬。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生於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託克馬克城)。早年在蜀地讀書,後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在湖北安陸及山東等地生活。天寶元年(742),應詔入長安,擔任供奉翰林。天寶三載(744)被放還,離開長安,漫遊於祖國各地。安史之亂爆發後,入永王李璘幕,李璘兵敗,李白被流放夜郎。後遇赦,逝於安徽當塗。有《李太白集》傳世。存詩近千首,風格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被譽為「詩仙」。
這首詩是李白長安放還後所作,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卻又極度自信的複雜情感。全詩起句雄健壯闊,言自然「大象」;次句喟嘆深長,言人生「小境」,二句可謂「飛流直下」,由「理」即「情」,感慨時光流逝,人生苦短。由之引發出下面的「及時行樂」:人生得意時當縱情歡樂,切莫讓金杯空對明月,以豪情消解悲哀,是李白一貫的人生態度。「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爽自信,「烹羊宰牛且為樂」的曠放,「會須一飲三百杯」的豪爽,是李白每每標舉的人生信念和狂放精神。然而,詩人真的是「樂以忘憂」了麼?詩人的「與君歌一曲」,便透露了李白狂放的深層底蘊:「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是因為「古來聖賢皆寂寞」,透露了詩人的「長醉」,實是逃避現實的無奈之舉,「惟有飲者留其名」,是詩人的自我寬慰自我解嘲之辭。詩人以悲劇性人生的曹植「宴平樂」為例,正是詩人心底深處人生悲劇意識的透露。所以全詩最後的結句是「與爾同銷萬古愁」,可見纏繞詩人心底而消解不掉的是「愁」。李白將「萬古」志士的「愁」擔於一身,還有比這更深廣、更沉重的「愁」麼?李白,何嘗有一日真的「醉」過?他只是「但願長醉不復醒」,儘管他用「天生我材必有用」作為支撐自己活下去的心理動力,其實他清醒地意識到:以「醉」又何能真正銷去「萬古愁」!因此,李白《將進酒》是一首心理複雜的「復調」詩歌,展現的是一個掙扎在痛苦與放達、希望與絕望之中無法解脫的志士形象。李白詩歌所以成為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座高峰,首先在其率真、豪放、自信、坦誠的人格魅力,李白無可比擬的獨特詩歌風格,可謂其獨特人格的一種顯現方式,《將進酒》淋漓盡致展現的豪放的悲劇和悲劇的豪放,實是千古失意文人志士「樂」與「悲」糾結心態的縮影。
葉嘉瑩 號迦陵。1924 年生於北京。師從顧隨先生。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曾任臺灣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本文選自中華書局出版《中華吟誦讀本——大學生古代詩詞曲素養100篇》)
閱讀連結:
長按並識別上方二維碼即可查看圖書詳情及快速購買
精彩誦讀回顧:
朱自清:背影|父親節
梁曉聲:慈母情深|朗讀
【朗讀者】倪萍含淚朗讀《姥姥語錄》
【吟誦】陋室銘|〔唐〕劉禹錫
《詩經•衛風•木瓜》|誦讀
杜甫:春望 | 誦讀
劉一達:根兒是哪兒,話就是哪兒 | 朗讀
連麗如:董卓大鬧鳳儀亭|聽書
梅蘭芳演唱崑曲《牡丹亭》(選段)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王兆鵬吟誦
(統籌:啟正;編輯: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