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喪母,52歲喪女,葉嘉瑩:坎坷中走出來的詩詞女神

2020-12-22 毛妹日記

葉嘉瑩的故事太多,寥寥幾千字甚至幾萬字都說不完。

在她90歲生日的時候,溫家寶發來賀詞,稱讚她:心靈純淨,志向高尚,詩作給人力量,多難、真實和審美的一生將教育後人。

——這算是對她美麗人生的高度概括。

在《朗讀者》上,董卿這樣介紹過她:

她是白髮的先生,她是詩詞的女兒,她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往詩詞國度的路標和燈塔。她站在那,就宛如一首古典雋永的詩詞,並用這詩心,感染著無數渴求美好的靈魂。

1924年,葉嘉瑩出生在北平西城察院胡同一所老四合院裡。她是滿族後裔,與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同宗。葉家是詩禮之家,少年時,葉嘉瑩便表現出了兼具悲憫與智慧的詩心。她的伯父葉廷乂國學修養尤為深厚,膝下無女,對好詩詞又冰雪聰明的侄女甚為鍾愛,閒居無事時,常教她吟誦和寫詩。

葉嘉瑩的人生有三大艱難的時刻。

一是少年喪母

1924年,動亂的年代,讓葉嘉瑩很小時就和南下的父親離別,此後再無聯繫。

葉嘉瑩的童年只能與母親相依為命,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17歲時,葉嘉瑩母親又被確診為腹部腫瘤,手術後不久,在火車上敗血症發作,不幸病逝。

年少時的葉嘉瑩

作為長女,她親自檢點母親的遺物,為母親更衣入殮。棺木釘上釘子的聲音,她永生難忘。

「悽絕臨棺無一語」、「喚母千回總不還」,她把萬千悲痛寫在了一首又一首《哭母詩》中。

其二是中年喪女

「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一世逼人來。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餘哀。」(《哭女詩》)

52歲時,生活終於安定下來,27歲的女兒和女婿卻因車禍遇難

其三是婚姻的不幸

丈夫因牢獄之災,性情暴戾,工作也難以盡如人意,迫使葉嘉瑩不得不一人承擔起整個家庭的重擔,但卻絲毫感受不到家的溫暖。

葉嘉瑩在溫哥華的家裡

生活的艱辛,命運的無常,讓她流淚,讓她痛苦,但卻從未將她打倒。寫詩、讀詩、講詩,腦海中湧現出的句子都是人間苦痛最好的安慰。

葉嘉瑩:坎坷中走出來的詩詞女神

人生的生離死別,變化無常,嘗夠了,也就悟開了。中國古典詩詞成為她唯一的寄託。多少次絕望的邊緣,都是詩詞給了她力量。詩詞讓人心不死。所以她常常說,我多想讓你們知道詩詞是多麼好的東西,多好啊,丟了太可惜。

葉老的一生致力於古典詩詞的傳播,她認為古詩詞是中國人的寶山,而現代人守寶山而不自知

2018年,94歲的葉嘉瑩變賣祖上兩套房產,捐款1857萬元成立「迦陵基金」2019年,95歲的她又把畢生積蓄1711萬元全數捐出,支持古典文化研究

捐款1857萬元成立迦陵基金
畢生積蓄1711萬元全數捐出,支持古典文

她被譽為最後一位先生,一生致力於研究詩詞,對中國詩詞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她說:

「我小時候一方面背《唐詩三百首》,一方面聽他們吟誦。沒有人刻意教我,但是我聽得多了,自然也吟誦,吟誦慣了,便掌握了詩的韻律 。」

從小就開始吟誦詩詞是最好的。

看看《中國詩詞大會》的武亦姝就知道了,脫口而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直接將對手打懵。學詩詞的底蘊也能夠使一個人在其他方面有著不俗的成就:

2016年被復旦附中提前直接錄取,2019年更是以613的高分被清華大學錄取。

而她的偶像是陸遊、蘇軾和李白。

當自己的小孩在春天說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夏天說出「小荷才露尖尖角」,秋天說出「無邊落木蕭蕭下」,冬天說出「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的時候,你該多自豪!

但是市面上各種各樣的詩詞譯文又顯得枯燥乏味,小朋友讀不懂什麼意思。在這裡給大家推薦正版《中國詩詞大會》詩集,共八冊詩詞集歌賦。

其中不僅有葉先生推薦的詩詞,還有多達1000首經典詩詞,並且配上了古代詩歌創作的背景趣圖,詩詞理解記憶等不同於市面上大多數詩詞的特點,小朋友易於接受,家長也能夠更好的幫助小朋友理解

而且這不僅僅是一部適合小朋友的書,它也適合成年人:從《詩經》到唐詩宋詞明清佳句,中華幾千年的詩詞歷史也能讓成年人一窺文化奧秘。這樣即使小朋友不理解,家長也能過輕鬆給小朋友講解。

有需要的家長,可以點擊下方圖片進行購買。

相關焦點

  • 婚後遭丈夫家暴,中年喪女,葉嘉瑩非中國國籍卻為中國裸捐3000萬
    9 歲離家上小學後,作為學霸的葉嘉瑩一路綠燈,在 17 歲那年考上了輔仁大學的國文系,專攻古典文學專業;15歲時便作詩《秋蝶》,才情初露:「幾度驚飛欲起難,晚風翻怯舞衣單。生離:1924年,葉嘉瑩出生在北平的一個書香門第。動亂的年代,葉嘉瑩很小的時候就與南下的父親離別,此後再無聯繫。死別:17歲時,葉嘉瑩母親又被確診為腹部腫瘤,手術後不久,在火車上敗血症發作,不幸病逝。
  • 葉嘉瑩: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詩,95歲裸捐3598萬財產
    ,強忍著悲痛料理完母親的後事後,將自己關在房間裡十多天,最後寫下《哭母詩八首》:早知一別成千古,悔不當初伴母行。,才發現一切並沒有想像中容易。她將心中的苦痛再次以詩詞的形式發洩出來,寫下十首詩悼念女兒。
  • 記錄葉嘉瑩近百年的詩詞人生,其實《掬水月在手》並不高冷
    熱愛中國古詩詞的人,肯定都聽過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名字。16日,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了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這部紀錄片記錄了葉嘉瑩坎坷又傳奇的人生。記者看到,像大部分紀錄片的遭遇那樣,在電影節搶手,在院線卻遭冷,豆瓣分高達8.2,但票房才150萬。
  • 葉嘉瑩:詩詞的女兒,風雅的先生
    作家白先勇稱「葉先生是引導我進入中國詩詞殿堂的人」「她站在那裡,就是一個貴族。」詩人席慕蓉形容,葉老師在講臺上像個發光體,是《九歌》中的湘水上的女神。她要把「自己親自體會到的古典詩歌裡邊美好、高潔的世界」告訴年輕人,她希望能把這扇門打開,讓大家能走進去,把不懂詩的人接到裡面來。
  • 不老「詩詞女神」葉嘉瑩: 她在講臺上站了70年
    本期主持 茉小花有人說,91歲的葉嘉瑩是一個活在詩詞王國的「女神」,而葉嘉瑩說她大半生的時間都用於教學了,所以她首先是個教師,其他的都排在這後面。教書70年 91歲的依然站在講臺今年上半年,葉嘉瑩先生在天津圖書館文化中心館報告廳作了一場講座。身著紫色開襟長衫套裝的葉嘉瑩先生在一陣掌聲中從舞臺一側走出來。她因為腰腿之疾,由左右兩位工作人員攙扶著,一小步,再一小步地,往中央走去——那兒立著一方講臺。
  • 聽薦|《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陳傳興)葉嘉瑩就讀輔仁大學國文系期間,遇到了國學大師顧隨,並深得他的賞識。那時候,顧先生不僅認真批改她的詩詞習作,而且師生間還時有唱和。顧隨最欣賞的兩個弟子,一個是周汝昌,另一個便是葉嘉瑩。顧隨曾在給她的一封信中寫道:「假使苦水(顧先生的別號)有法可傳,則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盡得之。」一次在課堂上,顧隨引用雪萊《西風頌》中「假如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 記錄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掬水月在手》將四合院作為空間背景,分成六個篇章,串聯起葉嘉瑩不同的人生階段。影片真實準確地記述了葉嘉瑩曲折的人生際遇與高渺深摯的精神境界。我們在電影中看到一位知識女性以堅韌的生命應對動蕩的20世紀,以頑強的意志守護離散的家園,以古典詩詞修復創傷的心靈。前塵往事,如煙若夢。
  • 豆瓣8.1,96歲葉嘉瑩先生唯一傳記電影上映.裸捐3568萬,沒談過戀愛,自稱胸無大志,這位穿裙子的士讓我看到古代才女真正的樣子
    然而,其實在過去長達90餘年的生命裡,她曾遭遇各種難以言說的苦難,少女時期遭受喪母之痛、父親失蹤,中年遭遇丈夫家暴,天命之年又經歷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喪女之痛.在航空署工作的父親跟隨政府一路南下,最後徹底跟家人失去了聯繫,不久後母親憂思成疾,患了腫瘤,術後感染去世,當時葉嘉瑩年僅17歲,剛剛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
  • 《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雖出身名門,卻命運多舛,每一次山窮水盡,都是詩詞裡埋藏的意境幫她劫後新。葉嘉瑩不是一個好命的女子:少年喪母,中年入獄,老年喪失愛女,她一生九十餘載,大半在顛沛流離中度過。即使風雲變幻,無人依靠,她自己也能很快平定自己的江山,以夢為馬,她和詩詞談了一輩子戀愛,詩,讓人的心靈不死!
  • 96歲裸捐3568萬:她才是中國真正的名媛
    而《掬水月在手》這部「高冷」的紀錄片,歷經三年,對葉嘉瑩本人進行了17次深度訪談與拍攝,並且輾轉各地,採訪了42位葉嘉瑩先生的相熟人士。  後來,在姨母和伯父的輔導下,17歲的她考入北平輔仁大學國文系,師從國學大師顧隨,專攻古典文學,這段學習的經歷讓她有了一生致力於古典文學的決心。 然而命運使然,這一年,突如其來的喪母打擊,讓葉嘉瑩悲痛無比。 在《朗讀者》中,她回憶:我覺得人生最悲哀痛苦的一段,就是我聽到那個釘子,釘到棺木上的聲音。
  • 葉嘉瑩:《掬水月在手》沒有說盡她的故事
    大二那年,她的課堂上走來了一位講唐宋詩詞的先生,他相貌清癯,一襲長衫,講起課信手拈來,學貫中西,他就是被稱為苦水先生的顧隨。「餘雖不敏,但餘誠也。」這是顧隨的口頭禪,也成了葉嘉瑩奉行一生的宗旨,她不管做什麼事,都會誠誠懇懇,能使十分力的決不只用九分,而顧隨將人生感悟融入詩詞解說中的授課方式也對她影響極大。
  • 葉嘉瑩:《掬水月在手》沒有說盡她的故事
    紀錄片中的她沒有大喜大悲,就連說起喪女之痛也只是淡淡而過,說起她的先生,最重的一句話就是「他這個人」。我在看電影時,不只一次地想問,她怎麼能夠?她怎麼能夠在品嘗過這樣極致的痛苦後,仍然如荷花一般亭亭玉立,像君子一樣地活著。
  • 歌唱家謝莉斯:24歲喪母,50歲患腦梗,67歲喪女今怎樣了?
    24歲那年,謝莉斯的母親就因病去世,傷心過度的謝莉斯病倒了,家裡家外都是朗文曜在操持。再次睜眼的時候她已經躺在醫院的床上了,當時的主治醫生說「看這個片子我不知道這個人有多大,起碼有八十歲的腦子吧自己活了下來,卻再次經歷喪女之痛,已經67歲的謝莉斯接受不了這樣的現實,一度患上抑鬱症,每天以淚洗面。
  • 先生葉嘉瑩:掬水月在手,以詩為舟
    葉先生的一生,幾乎完全投入到古典詩詞的研究,她本身寫古典詩詞,她的古典詩詞的教學推廣,等於維繫著古典詩詞的命脈和薪火,從她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她個人的存在,是在詩詞裡面開展的。」從一般人所難以承受的離喪到晚年的盛譽加身,葉嘉瑩從未表達過激烈的抱怨、恨意或者喜悅,始終「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 詩詞之外的葉嘉瑩:用大半生時間走完返鄉之旅
    她畢生研究中國古典詩詞,人們稱她為先生、「穿裙子的士」。但很多人或許不了解,這位如今已96歲高齡的老人,用了大半生時間才走完自己的返鄉之旅。這,也是這部紀錄片要講的。她後來說,「我覺得人生中最悲楚的事情,就是當棺材蓋蓋上,釘子釘下去的時候,從此就與棺內的親人天人永隔了。」那一年,葉嘉瑩只有17歲。
  • 96歲的她,裸捐3658萬:我有中國詩詞作伴,我不孤單
    96歲高齡的她,把一生都投入給了中國古典詩詞。「我有中國詩詞作伴,我不孤單。」溫家寶總理寫信稱讚葉嘉瑩:她的詩詞給人以力量,她多難、真實和審美的一生將教育後人。諸多坎坷成就了這位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天生的貴族,滿清貴族「葉赫那拉氏」血統。和清詞三大家的納蘭性德同宗。她兒時從未上過學,人生中第一首詩便是伯父教她的。▲葉嘉瑩初中畢業照好景不長,13歲那年,七七事變爆發,北平淪陷,父親在戰火中失去蹤影。
  • 揚子晚報:她曾寫下8首《哭母詩》10首《哭女詩》
    《掬水月在手》記錄了葉嘉瑩坎坷又傳奇的人生,「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是她的自況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熱愛中國古詩詞的人,肯定都聽過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名字。10月16日,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了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這部紀錄片記錄了葉嘉瑩坎坷又傳奇的人生。
  • 你讀過的詩詞,都成了你的氣質
    讀的詩詞多了,人就如詩中走出來一樣,身上帶著一種詩的氣質,容顏也會隨之改變。如果人生有詩詞,那麼老去的將是年齡,不老的是氣質。而詩詞,讓我們的心靈不死!」「音樂詩人」李健,如詩詞中走出來的翩翩少年一般,一如既往地保持著自己的乾淨。▲李健他不喜歡商業氣息,不喜歡應酬,人一紅就玩消失。直到2015年,用的都不是智慧型手機,沒有微信、微博。在明星都追求豪宅超跑時,李健卻不買房子。
  • 《掬水月在手》:感動萬千人的葉嘉瑩
    《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是《掬水月在手》傳記電影的同名圖書。本書以大量採訪素材為基礎系統整編,多角度再現葉先生跨越近一個世紀的生命長河。因此,本書中所呈現的葉嘉瑩,是紀錄片鏡頭中的葉嘉瑩,也是前所未有的、以他人為鏡映射出的一個多面的葉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