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中國古詩詞的人,肯定都聽過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名字。16日,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了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這部紀錄片記錄了葉嘉瑩坎坷又傳奇的人生。記者看到,像大部分紀錄片的遭遇那樣,在電影節搶手,在院線卻遭冷,豆瓣分高達8.2,但票房才150萬。
電影節火爆而院線遇冷
據悉,《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導演繼《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之《如霧起時》《化城再來人》後的第三部文學紀錄片,也是他的「詩的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記者了解到,該片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時,影片開票5秒售罄,反響熱烈。然而上周五,登陸影院市場後,因為小眾文藝、院線選擇等因素,目前排片僅0.7%。
記者看完該片的感受跟不少影迷一樣:這是一部既有觀影門檻也沒有門檻的電影,一旦進入,沉浸其中,就會感覺回味無窮。
片中不少葉嘉瑩先生的吟誦和訪談
《掬水月在手》通過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了葉嘉瑩坎坷堅韌、追尋初心的一生。看得出來,其攝製組去到了亞洲、北美洲,足跡遍及北京、天津、西安、洛陽、香港、臺北、澳門、溫哥華、波士頓等10多座城市。
紀錄片中,也有對葉嘉瑩先生本人的深度訪談,從資料顯示,攝製組進行了17次的訪談拍攝。令人驚喜的是,片中還有多段葉嘉瑩先生的吟誦。另外,攝製組還採訪了42位與葉嘉瑩先生的相熟人士,以鏡頭語言來表現她在詩詞長河中尋求存在的意義軌跡。
空鏡頭與配樂結合更顯肅穆
《掬水月在手》的配樂也非常有質感。據資料顯示,將笙、篳篥、古琴與西式女高音、男中音等的結合,配樂更顯沉重、肅穆、悲愴。
而與之相對應的是,《掬水月在手》除了葉嘉瑩的講述以及旁人的採訪外,還有很多篇幅是空鏡頭與配樂的結合,這些空鏡頭聚焦的對象是佛雕、器具、石碑、壁畫、古建築、山河湖泊等。
記者看到,影片這樣處理招來了一些爭議,但其實導演是想通過這些歷經千年的物象,傳遞出中國古典詩詞裡所包含的人生況味。導演說,「山川不會變、風月不會變、河流不會變。冬天在洛河龍門飄過的雪還是當年的雪,我們聽到風吹過樹梢的聲音、風拂過水麵的聲音,還是一樣的自然吟唱的聲音……電影裡出現大量當時的器物和景物,所謂空鏡,基本上是藉由這個引起比興,由此生出一種詩意的想像。」
「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
葉嘉瑩在《掬水月在手》中多次提到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的一句話:「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這句話其實也是她的人生寫照。
葉嘉瑩一生經歷了與親人的生離死別,走過了動蕩飄零的年代,是詩詞支持她走過苦難,她將感悟總結為「弱德之美」,即在逆境之中仍然堅守的定力。
她出生於1924年的北京,那是軍閥割據的混亂年代,七七事變暴發,她剛上初中二年級,親眼看見從各地逃難來京的百姓,連上學路上都能目睹「餓殍滿道」的慘狀。
從小學到大學,葉嘉瑩的父親因投入抗戰沒有陪伴在她身邊。17歲那年,她的母親也突然去世,帶著沉重的悲痛,她一連寫下了八首《哭母詩》。1948年,她與丈夫在戰亂中一同撤退到臺灣。「轉蓬辭故土,離亂斷鄉根」。到了臺灣不久,葉嘉瑩遭遇「白色恐怖」,先生被捕入獄,三年杳無音訊,留她獨自一人帶著吃奶的孩子。
葉嘉瑩的先生出獄後,無法工作,她到臺灣大學等多所學校教書,以一己之力撐起這個風雨飄搖的小小家庭。歷經憂患的她,對杜甫詩感同身受,她開始在教學期間研究杜詩,講解杜詩。而學界對杜甫的《秋興八首》存在不同看法,對杜甫七言律詩的文法也存有一些爭議。葉嘉瑩利用暑期時間,跑遍臺灣各大圖書館,把各個善本書中的相關地方,一字一句抄寫下來,重新編輯、註解,形成她日後的研究代表作《杜甫秋興八首集說》。
《杜甫秋興八首集說》展現了杜甫詩歌之集大成的成就,全面詳解了杜甫七言律詩的演進和對中國語言詩歌的重要性,此書對新詩創作和學術研究有極大助益。
詩人席慕蓉直言「她就是詩魂」,瘂弦稱讚葉嘉瑩是「穿裙子的士」,她的學生、作家白先勇說:「葉先生是引導我進入中國古典詩詞殿堂的人。」
葉嘉瑩不僅在臺灣桃李滿天下,她也輾轉到美國哈佛大學等高校授課,後來到加拿大定居,到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正式任教。她不得不在國外用英文講中國詩詞,也因此汲取了許多西方文學理論,西學中用,融入闡釋中國詩論。
直到70年代,中國與加拿大正式建交,葉嘉瑩才終於可以申請回到祖國大陸探親,她當時激動寫下《祖國行》,開頭就寫道:「卅年離家幾萬裡,思鄉情在無時已。一朝天外賦歸來,眼流涕淚心狂喜。」
而不久,她卻迎來了大女兒和女婿車禍去世的悲慟。葉嘉瑩年幼喪母,又在中年經歷喪女之痛,她日日流淚,陸續寫下了十首《哭女詩》。回國後,葉嘉瑩在南開大學任教,中國剛剛恢復高考,百廢待興,學生求知若渴。她的課程也熱門到學生把教室都擠得水洩不通,窗臺上、窗外邊都是人,學校不得不做聽課證。
晚年的葉嘉瑩沒有退休,持續工作,她將畢生餘力全部奉獻給中國詩教事業。
葉嘉瑩歷經近百年的時代動蕩,歷經海外飄零、親人離世的顛沛流離,她更能理解古代詩人的離亂與苦難。「一世多艱,寸心如水」,她也把自己的生命苦痛都溶解在詩詞裡,以輕揚的聲調吟誦而出,柔軟、有力,恰恰也是她所推崇「弱德之美」的精神所在。
在片尾,記者看到,大銀幕上打出的字幕顯示,2016年至2019年,葉嘉瑩將歷年稿酬及出售北京、天津房產的收入約3600萬元,慨然捐贈予南開大學設立迦陵基金,推動詩詞教育,助力中華傳統文化傳承。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來源:揚子揚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