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用一生傳遞詩歌中生生不息的力量

2020-11-18 杭州網

近日,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影片上映後好評如潮,淘票票評分9.0、豆瓣評分8.2。該片曾入選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官方紀錄片,今年7月在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時,一再加場仍一票難求;而今,影片公映以來,仍收穫觀眾一致好評。

葉嘉瑩

葉嘉瑩這個名字,也許一般觀眾對她並不熟悉,但是在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全國藝聯加盟影院專線上映後,我們也能真正走近她,了解她,感受她的詩詞人生。96歲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一生坎坷多艱,曾歷經戰亂,在海外飄零數十載,在許多次人生的至暗絕望時刻,是詩詞給了她無窮的力量,而她也用自己畢生之力,傳承中華文化,闡述古典詩詞之美。

《掬水月在手》杭州路演現場

10月21日,《掬水月在手》結束了杭州路演。陳傳興導演與全國工商聯副秘書長王忠明映後暢談電影、藝術以及葉先生的傳奇一生,本片出品人廖美立、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和本片製片人沈禕出席了映後活動。

《掬水月在手》通過葉嘉瑩的詩詞和生命,回溯中國詩詞的源頭——詩的本質,也想回溯「詩如何作為人的生命的一種存在」。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著「弱德之美」,在逆境中秉持對中國傳統詩詞的堅守。

在杭州路演映後,出品人廖美立表示葉先生讓她體會到作為女性、作為學者的人格的魅力,讓我們仰望,覺得自己非常渺小。本片製片人沈禕也在現場說到:「面對殘酷的市場,所有走進電影院的觀眾正是點亮黑夜的閃耀繁星,讓主創有信心繼續前行,並希望這部電影能夠點亮更多人的人生」。《春江水暖》的導演顧曉剛也來到本場放映,看完影片的他深受震撼:「電影讓我感受到出淤泥而不染的一種向上的力量。」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作為長久陪伴葉嘉瑩先生的助理在談及葉先生和中國詩詞文化時稱:「她內心中因為有古典詩詞作為支撐,所以歷經磨難依然能夠活出來。到了晚年,還能夠想到用曾經支撐自己走過苦難的古典詩詞反哺我們的民族和文化,成為整個華人世界的一道光彩。這部電影雖是女性傳記,更應該引發大家關於生存觀的思考」。

作為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輾轉十個地區、採訪43位受訪者、採訪稿近百萬字、歷時近兩年才完成拍攝製作,陳傳興導演在開拍前做了大量關於詩詞的案頭工作,意圖探討「葉先生跟中國詩詞史、中國詩人的大的生命河流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呼應」。本片以葉嘉瑩在北京察院胡同祖宅為結構概念,由外而內,追尋葉嘉瑩歷經劫難波折的個人生命史和詩史的交織。主創團隊採訪了葉嘉瑩本人和她的學生白先勇、席慕蓉、漢學泰鬥宇文所安等名家,眾人關於葉先生的所有記憶,在如詩如歌的影像裡將這位詩詞大家苦難而又精彩的一生娓娓道來。

影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中,葉先生的傳奇一生,值得被更多人傳頌!

相關焦點

  •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詩歌會給現代生活帶來更多的美、關懷和柔韌詩境人生——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日前在廣東文學藝術中心舉辦,與會嘉賓圍繞「中國古典詩詞與詩教中國」「文學紀錄片的美學探索」「畫裡畫外的女性與詩性」以及該片的價值與不足等展開了細緻討論
  •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廣州首映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川)記錄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人生經歷及思想理念的文學電影《掬水月在手》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公映,10月12日晚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首映禮。10月11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葉嘉瑩先生詩歌及思想分享交流會,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吳碩賢,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楊克,葉嘉瑩先生的助手、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掬水月在手》出品人、例外與方所創始人毛繼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留學生教育學院院長蔡紅等嘉賓出席對談。
  • 《掬水月在手》:好評都給了葉嘉瑩
    葉嘉瑩的個人魅力遠遠高於紀錄片本身。葉嘉瑩傳記紀錄片、陳傳興「詩人三部曲」終章,帶著這樣的鮮明標籤,《掬水月在手》一出世就吸引了眾多影迷關注。10月16日,《掬水月在手》終於登陸全國藝術院線與觀眾見面,豆瓣評分卻從8.4降到8.2。觀眾在感受葉嘉瑩個人魅力之餘,也有了更多冷靜後的思考:紀錄片本身有那麼好嗎?
  • 《掬水月在手》邀你鑑賞最美詩詞紀錄片,感受文化的力量
    《掬水月在手》邀你鑑賞最美詩詞紀錄片,感受文化的力量 2020-10-24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掬水月在手》:被詩詞拯救的一生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極小眾的紀錄片,講述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一生。在影片中,白先勇說「她是引導我進入中國古典詩詞殿堂的人」,席慕容是她的「鐵桿粉絲」,漢學泰鬥宇文所安也坦言深受她的影響。如果不是詩詞愛好者,你或許沒聽說過她的名字,但你不該錯過這部紀錄片。
  • 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 記錄葉嘉瑩詩詞人生
    (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  星辰在線10月27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宋舒悅 通訊員 舒蕊婷)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近日通過全國藝聯專線上映,片名出自於唐代詩人於良史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這也是古典文學詩詞大師葉嘉瑩唯一授權的的紀錄片。  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
  • 金爵獎官方入選片│《掬水月在手》葉嘉瑩一生傳遞中國詩詞美
    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陳傳興的新作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又入圍了金爵獎紀錄片單元官方入選片單。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曾說過,「只要我還活著,就會把中國詩詞的美傳遞給每一個人」 ,而這部記錄了葉嘉瑩傳奇人生的紀錄片,將為觀眾帶來更具古典韻味的美好詩意>
  • 葉嘉瑩,讓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變成了一首詩
    文丨奧涅金今天要推薦的影片有些獨特,它就是前兩天剛上映的《掬水月在手》。在世人的眼中,葉嘉瑩先生是中國古典文學領域的大師,是著作等身、桃李成蹊的宗師級學者,是中華詩詞文化的一種符號。但在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中,她是通電時與好友問候「尚在世否」的幽默老者,是漂泊兩岸、目睹世事無常的流浪者,也是出奇早慧的少女詩人。在這樣的時刻,「葉嘉瑩」一詞的意義甚至超越了「先生」。
  • 一片詩心、百年孤獨:葉嘉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海放映
    新華社上海10月10日電(記者孫麗萍)「每依北鬥望京華」,「獨立蒼茫自詠詩」。講述96歲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傳奇人生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9日在上海率先點映。該片已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紀錄片單元,預計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1924年生於北京的葉嘉瑩,是中國古典文學專家、知名漢學家。她幼年學詩,師從顧隨先生,一生對中國古典詩詞吟誦、研究和傳播不輟。
  • 葉嘉瑩先生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10月14日,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北京首映式在中國電影資料館隆重舉行。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導演陳傳興、影片出品人廖美立、製片人沈禕出席了首映禮並致辭。
  • 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嶽麓書院時勉勵青年學子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為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貢獻聰明才智。昨天,全國首部大屏幕4K文學紀錄片電影《掬水月在手》分享交流會走進嶽麓書院。這部小眾罕見的文學紀錄片,講述了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的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傳奇一生。當古典詩詞遇見千年學府,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今晚,我們走進這部影片,一同感受中華古典詩詞之美。
  • 「詩歌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舉行分享會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杜翔翔近日,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華夏星光國際影城南山書城店舉行了展映及映後主創分享會。導演陳傳興、出品人廖美立、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尹昌龍及文化學者胡野秋與現場影迷和書迷分享、交流電影與詩詞。
  • 《掬水月在手》榮獲金雞獎 主演:葉嘉瑩
    《掬水月在手》獲「最佳紀錄/科教片獎」。金雞獎評委會這樣評價《掬水月在手》:「影片記錄了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的傳奇人生,將其個人生命與千年中國古典詩詞交織在一起,表現她在詩詞長河中追尋生命的價值。導演將敘事、述志與寫意融為一體,以詩境表現葉嘉瑩的一生及其精神世界,是一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兼具藝術價值、文學價值、思想價值的作品,特授予最佳紀錄/科教片獎。」
  • 記錄葉嘉瑩近百年的詩詞人生,其實《掬水月在手》並不高冷
    熱愛中國古詩詞的人,肯定都聽過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名字。16日,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了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這部紀錄片記錄了葉嘉瑩坎坷又傳奇的人生。記者看到,像大部分紀錄片的遭遇那樣,在電影節搶手,在院線卻遭冷,豆瓣分高達8.2,但票房才150萬。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詩意是一種緩慢的「燒腦」
    今天,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學者葉嘉瑩的傳記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登陸藝術院線首映。葉嘉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葉嘉瑩,號迦陵,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1924年7月出生於北京,1945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系。現為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 《掬水月在手》曝主題曲《短歌》 陳粒動情吟唱葉嘉瑩傳奇一生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回到祖國後,葉嘉瑩先生將畢生餘力全部奉獻給中國詩教事業,所有漫長只為瞬間的光。主題曲中「於是凝視手中的月亮,結晶於前世發生在來生,我拾起詠唱一番,都是真實的」完美呼應了片名《掬水月在手》,葉先生和中國古典詩詞的美也許跟我們有點距離,但卻真實地存在於我們身邊,葉先生對中國詩詞以及吟誦的傳承將串聯起前世和來生,為後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 《掬水月在手》曝主題曲《短歌》陳粒動情吟唱葉嘉瑩傳奇一生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反響強烈,影片豆瓣評分高達8.3分,引發觀眾無限期待。今日,影片曝光主題曲《短歌》MV,《短歌》由知名音樂人暨作詞人姚謙填詞、陳粒作曲及演唱,以音樂創作向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致敬。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詩意是一種緩慢的「燒腦」
    今天,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學者葉嘉瑩的傳記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登陸藝術院線首映。在公映之前,影片進行了一系列點映活動,有影迷感喟於紀錄片將葉嘉瑩豐富複雜的一生融於雲淡風清的講述;也有評論認為這是影片的不足之處,線索太多而缺乏聚焦。但對於這樣一部文學紀錄片來說,它無疑在公映前已經吸引了諸多關注與討論。實際上,《掬水月在手》是導演陳傳興《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系列紀錄片的一部最新作品。而文學紀錄片這一獨特的形式,為何能吸引人?
  • 金爵官方入選片 │《掬水月在手》-葉嘉瑩一生傳遞詩詞之美
    金爵獎紀錄片單元官方入選片《掬水月在手》今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放映,出品人廖美立、製片人沈禕出席了映後見面會當她們介紹葉嘉瑩先生在拍攝時說的「只要我還活著,就會把中國詩詞的美傳遞給每一個人」這句話時,在場的記者們無不為之感動。《掬水月在手》是今年96歲高齡的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影片以記錄中國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坎坷一生,弘揚了中國詩詞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作為中華古典詩詞的耕耘者和傳播者人,葉嘉瑩在中國古典詩詞的長河中,扮演著承先啟後、貫通中西的重要角色。
  • 葉嘉瑩授權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全國公映,圖書同步上市
    電影和圖書聯手,以跨媒體的方式將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先生曲折跌宕的一生呈現在全國人民面前。藉由葉嘉瑩先生的解讀,中國最美古詩詞煥發全新的光彩。《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是陳傳興導演為葉嘉瑩先生拍攝的同名傳記電影的衍生圖書,由行人文化和活字文化共同策劃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