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詩歌會給現代生活帶來更多的美、關懷和柔韌詩境人生——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日前在廣東文學藝術中心舉辦,與會嘉賓圍繞「中國古典詩詞與詩教中國」「文學紀錄片的美學探索」「畫裡畫外的女性與詩性」以及該片的價值與不足等展開了細緻討論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吟詠者」的當眾孤獨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吟詠者」的當眾孤獨 時間:2020.11.03 來源:光明網 作者:趙軒
-
葉嘉瑩先生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10月14日,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北京首映式在中國電影資料館隆重舉行。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導演陳傳興、影片出品人廖美立、製片人沈禕出席了首映禮並致辭。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用一生傳遞詩歌中生生不息的力量
近日,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影片上映後好評如潮,淘票票評分9.0、豆瓣評分8.2。該片曾入選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官方紀錄片,今年7月在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時,一再加場仍一票難求;而今,影片公映以來,仍收穫觀眾一致好評。
-
記錄葉嘉瑩近百年的詩詞人生,其實《掬水月在手》並不高冷
熱愛中國古詩詞的人,肯定都聽過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名字。16日,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了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這部紀錄片記錄了葉嘉瑩坎坷又傳奇的人生。記者看到,像大部分紀錄片的遭遇那樣,在電影節搶手,在院線卻遭冷,豆瓣分高達8.2,但票房才150萬。
-
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嶽麓書院時勉勵青年學子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為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貢獻聰明才智。昨天,全國首部大屏幕4K文學紀錄片電影《掬水月在手》分享交流會走進嶽麓書院。這部小眾罕見的文學紀錄片,講述了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的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傳奇一生。當古典詩詞遇見千年學府,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今晚,我們走進這部影片,一同感受中華古典詩詞之美。
-
葉嘉瑩《掬水月在手》電影與圖書同步亮相
本報訊(記者 肖揚 張知依)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掬水月在手》為陳導演「詩的三部曲」完成之作,探討「詩與存在」。紀錄片以葉嘉瑩在北京察院胡同的祖宅為結構概念,由外而內,追尋葉嘉瑩歷經劫難波折的個人生命史和詩史的交織,體現「憂患苦難年代為何有詩人」的真義。為了創作《掬水月在手》,主創團隊到訪北京、香港、澳門、天津、山西、西安、洛陽、臺灣等地,並橫越美國波士頓、加拿大溫哥華,歷時三年拍攝與製作。
-
從《掬水月在手》看紀錄片進院線
來源:今晚報日前,記者與友人相約觀看了反映葉嘉瑩先生生平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雖然影片已上映兩周,雖然場次被安排在非節假日的非黃金時段,但記者發現影廳的上座率依然超過30%。觀眾既有對對青年情侶,也有身著校服的學生和他們的父母;既有結伴而來的同好,也有獨自觀影的影迷……觀影全程無人離席,且放映結束時大多數觀眾都耐心看完了全部字幕。
-
《掬水月在手》定檔10月16日 葉嘉瑩傳奇人生將登銀幕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定檔10月16日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將登上銀幕陳傳興導演的紀錄片「詩的三部曲」最終章《掬水月在手》在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都取得了不錯的口碑,目前豆瓣評分高達8.5分。該片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並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
粵產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海電影節一票難求,觀眾點讚
7月26日,金爵獎紀錄片單元官方入選片《掬水月在手》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放映,放映結束後,該片出品人廖美立、製片人沈禕出席了映後見面會,向媒體介紹銀幕前後的經歷。
-
《掬水月在手》:好評都給了葉嘉瑩
葉嘉瑩的個人魅力遠遠高於紀錄片本身。葉嘉瑩傳記紀錄片、陳傳興「詩人三部曲」終章,帶著這樣的鮮明標籤,《掬水月在手》一出世就吸引了眾多影迷關注。影片於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時一票難求,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更是創下最快售罄記錄。10月16日,《掬水月在手》終於登陸全國藝術院線與觀眾見面,豆瓣評分卻從8.4降到8.2。觀眾在感受葉嘉瑩個人魅力之餘,也有了更多冷靜後的思考:紀錄片本身有那麼好嗎?
-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廣州首映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川)記錄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人生經歷及思想理念的文學電影《掬水月在手》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公映,10月12日晚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首映禮。10月11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葉嘉瑩先生詩歌及思想分享交流會,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吳碩賢,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楊克,葉嘉瑩先生的助手、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掬水月在手》出品人、例外與方所創始人毛繼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留學生教育學院院長蔡紅等嘉賓出席對談。
-
融合詩詞之美與影像之美 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長沙放映
(電影放映現場。通訊員供圖) 新湖南客戶端10月27日訊(通訊員 舒蕊婷 記者 廖慧文)昨晚,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長沙放映,引起影迷關注。 《掬水月在手》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葉嘉瑩在北京察院胡同祖宅為結構概念,由外而內,追尋葉嘉瑩歷經劫難波折的個人生命史和詩史的交織,體現「憂患苦難年代為何有詩人」的真義。
-
《掬水月在手》榮獲金雞獎 主演:葉嘉瑩
《掬水月在手》獲「最佳紀錄/科教片獎」。金雞獎評委會這樣評價《掬水月在手》:「影片記錄了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的傳奇人生,將其個人生命與千年中國古典詩詞交織在一起,表現她在詩詞長河中追尋生命的價值。導演將敘事、述志與寫意融為一體,以詩境表現葉嘉瑩的一生及其精神世界,是一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兼具藝術價值、文學價值、思想價值的作品,特授予最佳紀錄/科教片獎。」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定檔10.16 白巖松推葉嘉瑩教師節回南開大學
9月10日教師節之際,由陳傳興導演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於南開大學進行了教師節特別放映暨研討會,並宣布影片定檔10月16日全國藝聯專線上映。片方於今日釋出了「荷花」定檔版海報,海報以荷花為主題,反映了葉先生與荷花的淵源。
-
葉嘉瑩,讓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變成了一首詩
文丨奧涅金今天要推薦的影片有些獨特,它就是前兩天剛上映的《掬水月在手》。在世人的眼中,葉嘉瑩先生是中國古典文學領域的大師,是著作等身、桃李成蹊的宗師級學者,是中華詩詞文化的一種符號。但在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中,她是通電時與好友問候「尚在世否」的幽默老者,是漂泊兩岸、目睹世事無常的流浪者,也是出奇早慧的少女詩人。在這樣的時刻,「葉嘉瑩」一詞的意義甚至超越了「先生」。
-
《掬水月在手》:「吟詠者」的當眾孤獨
作者:江蘇師範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副教授 趙軒《掬水月在手》總會讓觀者不自覺地將其與2019年上映的《上海的女兒》相比,同是女性傳記紀錄片,傳主也均是漂泊海外而後落葉歸根的文化名人。這也表明整部影片並非屬於名人傳記探微索隱式的事實探尋,作為一部「文學紀錄片」,寫意式的影像呈現才是全片最主要的創作旨歸。造境:詩詞手法的影像展現對於講述個體人生的某種揚棄在影像抒情方式上給予了影片更多自由。
-
《掬水月在手》:葉嘉瑩張伯禮白巖松共話「弱德之美」
9月10日教師節之際,由陳傳興導演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於南開大學進行了教師節特別放映暨研討會。當天,《掬水月在手》片方釋出了「荷花」定檔版海報,並宣布影片定檔10月16日全國藝聯專線上映。《掬水月在手》由從開機到公映歷時三年半,攝製組足跡遍及十餘座城市。亮相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後,該片獲得了葉先生「人生之厚重,文化之博大」等如潮好評,當中有人道:「葉先生一生不容易,她所說的『弱德之美』,即是無望中的希望,放在當下的語境有著許多共鳴。」更有人讚嘆葉嘉瑩先生磅礴傳奇的一生,她的精神猶如藍鯨隔洋傳音,筆耕不輟,誨人不倦。
-
《掬水月在手》熱映,詩詞中的月夜最美都在這一句:掬水月在手
《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該片於2020年10月16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導演所執導紀錄片「詩詞三部曲」的最終章,(前兩部分別為《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
-
《掬水月在手》熱映,詩詞中的月夜最美都在這一句:掬水月在手
《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該片於2020年10月16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導演所執導紀錄片「詩詞三部曲」的最終章,(前兩部分別為《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該片記錄了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她坎坷堅韌仍不渝追尋初心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