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被詩詞拯救的一生

2020-11-04 松果生活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極小眾的紀錄片,講述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一生。

在影片中,白先勇說「她是引導我進入中國古典詩詞殿堂的人」,席慕容是她的「鐵桿粉絲」,漢學泰鬥宇文所安也坦言深受她的影響。

如果不是詩詞愛好者,你或許沒聽說過她的名字,但你不該錯過這部紀錄片。

掬水月在手,垂首詩存心

葉嘉瑩一生寫下無數詩詞,可這部影片並沒有用她的詩詞命名,而是引用唐代詩人於良史的《春山夜月》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一句。

對於這一點,導演陳傳興的解釋別有深意。他認為「水月」本身就是虛幻的意象,月在手,不在天,水中月就是葉嘉瑩的一生。葉嘉瑩不僅是有「弱德之美」的詩詞之女,更是無數人通往古典詩詞的「掌燈人」,宛如水月觀音般,在苦水裡渡人。

96歲的葉嘉瑩,曾經歷戰亂,半生漂泊。這樣的一生,或許會通向沉淪。所幸,詩詞拯救了她。

在她人生的至暗時刻,詩詞賦予她無窮的力量,而她也用畢生之力,傳承詩詞之美。

葉嘉瑩曾說:「詩詞的研讀,並不是我追求的目標,而是支持我走過憂患的一種力量。」

一切世法皆是詩法,要想讀懂葉嘉瑩一生的故事,須從她筆下的詩詞切入。

1940年,16歲的葉嘉瑩寫下五言絕句「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這是她一生所堅持的氣節;次年,葉嘉瑩考入輔仁大學,當她聽顧隨講課時,「如困室飛蠅,驀見門窗開啟」,視野一下子被打開;不幸的是,葉嘉瑩讀大學時,母親手術後感染去世,她悲痛欲絕,「早知一別成千古,悔不當初伴母行」。

而後,葉嘉瑩與趙東蓀結婚,前往臺灣,沒想到丈夫被捕入獄,葉嘉瑩躺在親戚家走廊,「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丈夫出獄後性情大變,葉嘉瑩只能用「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來安慰自己;時間一天天過去,女兒長大成人,葉嘉瑩渴望享受天倫之樂,不料女兒卻車禍身亡,葉嘉瑩「萬盼千期一旦空,殷勤撫養付飄風」,成天以淚洗面。

王國維曾說:「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

葉嘉瑩熬過鄉愁家傷,經過人生無常,用詩詞化解俗世悲苦。她慢慢放下「小我」,投入到詩詞推廣中,把古典文化中最美的東西,傳遞給年輕人。

用鏡頭搭建「詩與存在」

陳傳興是一個難以定義的導演,他曾在大學任教,也是攝影大師,擅長思想和理論。外界評價他「講的話沒人聽得懂,寫的書沒人看得懂」,對此他毫不在意,直言「我的東西都不是寫給這個時代的人看的」。

《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導演的文學紀錄片「詩的三部曲」的終章,講述「詩與存在」。在此之前,《鄭愁予·如霧起時》講述「詩與歷史」,《周夢蝶·化城再來人》講述「詩與信仰」。

對此,陳傳興導演的詮釋是:「葉先生的一生,幾乎完全投入到古典詩詞的研究,她本身寫古典詩詞,她的古典詩詞的教學推廣,等於維繫著古典詩詞的命脈和薪火,從她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她個人的存在,是在詩詞裡面開展的。

葉嘉瑩與陳傳興

陳傳興導演剪輯《掬水月在手》時,沒有按照時間順序謀篇布局,而是借用海德格爾「詩是存在的居所」這一理論,採用空間的概念來結構。

他以葉嘉瑩小時候生活的院落為框架,用大門、脈房、內院、庭院和西廂房等不同的建築格局,串聯起葉嘉瑩的不同人生階段。葉嘉瑩從小在四合院中長大,她與這座庭院有著剪不斷的聯繫。

在每個人生階段,葉嘉瑩自始至終都是克制的,當她面對失母之痛、婚姻不幸和失女之痛時,沒有血淚控訴,也沒有悲情自憐,一個人咽下所有痛苦。

陳傳興導演同樣自持,他從不對葉嘉瑩的坎坷經歷大肆煽情,一切點到為止,採用至淡的方式去表現至痛,拍出了詩意和哲學的感覺。比如在拍葉嘉瑩牽連入獄這一段時,他認為最重要的是葉嘉瑩當時的反應和狀態,以及她如何「度過這個劫」,至於她為什麼被抓,並不是最重要的。

對於影片中的其他人物,陳傳興導演也沒有過度引申,比如提到顧隨時,沒有注釋他的生平,僅以書信原稿作為補充。

顧隨批改葉嘉瑩的習作

從這點來看,陳傳興導演顯然高估了觀眾的文學素養,屏幕上的詩詞動輒數行,很多觀眾還沒讀完,字幕就已消失。更有甚者,一些正在吟誦的詩,跟屏幕上出現的詩,是不對應的。

這樣的敘事方式,明顯不夠「觀眾友好」,但也正是這種美學把控,展示出詩詞的意境美,以及「詩如何作為人的生命的一種存在」。

大量空鏡,是美學還是炫技?

影片開端,江月獨照,槳水和鳴。導演用大段空鏡頭,把觀眾帶入詩的節奏。隨著敦煌壁畫和亭臺樓閣的出現,古意撲面而來。

影片落幕,伊洛河畔,雪泥鴻爪。這爪印是孔雀偶然行過時,所留下的痕跡。而葉嘉瑩的別號取自「迦陵頻伽」,原型正是孔雀。

在影片中間,同樣穿插著大量唯美的空鏡頭,古剎佛雕莊嚴肅穆,龍門石窟飄雪披白,庭院竹林荷影搖曳。

這樣的表達方式,在影像中並不常見,上映後飽受爭議。有人吐槽這些畫面堆砌浮泛,令人不明所以。也有人稱讚導演構思之妙,空鏡頭讓人們回溯詩的歷史。

在我看來,這些空鏡頭並非刻意炫技,而是導演的一次大膽冒險。

他借用意象留白,使觀眾沉浸在詩詞的情境中,給予觀眾更多時間品味詩詞之美。同時,意象看似無意義,卻有所指。比如,用佛光寺的鬥拱,類比律詩的嚴密結構;用回到葉赫水的尋根之旅,隱喻詩的源頭;以四合院的結構,闡述葉嘉瑩的一生;用玄奘西天取經的場景,暗合葉嘉瑩輾轉東西方的教學經歷。

這種含蓄的影像表現方式,無疑提升了觀影門檻,導致很多觀眾不知道畫面「到底想表達什麼」,滋生出遊離感。但導演陳傳興的堅持自有其道理,詩詞之意境恰在於曲折幽微,過於直白則索然無味。

從這些特寫的鏡頭中,能看出拍攝團隊背後的用心。哪怕不能理解鏡頭背後的涵義,觀看這些畫面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這些風雲草木,是古人筆下的描寫對象,也是他們內心情感的投射。通過影像為媒,今人得以穿越時空,與古人在同一情境下產生神交。

如果說商業特技是濃妝豔裹,這些空鏡頭便是淡妝輕抹,獨具一格。正如梁文道所言:「我覺得其實這部影片需要觀眾更主動,而且需要對影像有足夠的敏感跟閱讀。」

所謂詩意,是慢節奏的「燒腦」

《掬水月在手》上映10多天來,豆瓣評分8.1,在同時期上映的影片中名列前茅,但這部影片的排片率和上座率卻著實慘澹。

這不禁讓我們思考,在碎片化閱讀盛行的今天,詩歌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人們一邊嚮往著詩與遠方,一邊又對詩歌敬而遠之,不肯輕易為詩歌市場買單。在得知今年諾獎頒給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後,當當網CEO俞渝就哀嘆道:「詩歌拉不動銷售。」果然,露易絲·格麗克在社交媒體上的熱搜僅保持了幾個小時,就黯然退場,這與昔日諾獎的熱鬧景象形成鮮明對比。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詩歌的描寫內容,往往是詩人自己的生命體驗,屬於小眾中的小眾,很難引起大範圍共鳴。而詩歌對人們的影響,也是潤物細無聲式的,無法在短期內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另一方面,詩歌語言凝練抽象,涉及典故和生詞,讀起來很「燒腦」,沒有相關知識背景的人,不得其門而入。一旦讀不懂,就容易產生挫敗感,從而放棄閱讀。

在這部影片中,雖然葉嘉瑩講起詩來不徐不疾,淺笑吟吟,但要跟上她的思維和節奏,並非易事。

拍攝之前,導演陳傳興就知道詩歌類題材「其實是高度危險的」,但他也知道,人活著,不能只為稻粱謀。因此,他選擇用緩慢的鏡頭,呈現葉嘉瑩與古詩詞綿密結合的一生,期待觀眾在影片結束後,還會帶著大腦「燃燒過的燒焦痕跡入睡」,任由這些詩詞經時間發酵,從而擁有一個詩意的世界。

曾有人問葉嘉瑩「學古典詩詞有什麼用」,她回答說:「在讀古典詩詞時,使我們的心靈與古人有一種交會;在這種交會之中,我們除了體驗古人的生命和生活,自己也有感動與興發,在我們與古人的交會中感受我們自己當下的存在。」哪怕這種存在感知是滯緩的,亦是值得的。

郢中白雪無人和,域外藍鯨有夢思。據說,兩頭藍鯨即使相隔千裡,彼此也能通過呼鳴傳遞信息。

基於此,葉嘉瑩自比為藍鯨,憧憬道:「我留下的這一點海上的遺音,現在的人不接受也沒關係,也許將來有一個人會聽到,會感動。」

參考資料:

[1] 葉嘉瑩(口述),張候萍.紅蕖留夢[M].三聯書店,2013

[2] 葉嘉瑩.迦陵雜文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 蘇茜茜.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M].花山文藝出版社,2018

[4] 熊燁.葉嘉瑩傳[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

[5] 艾江濤.96歲葉嘉瑩,把即將失傳的吟誦留給下一代[J].三聯生活周刊,2020(37)

[6] 電影《掬水月在手》及相關採訪報導

[7] 不值得影評《一堂用電影完成的文學課:水月在手,自渡渡人》

[8] 看理想《梁文道x陳傳興:詩詞拯救了她,她復活了詩詞》

[9] 新京報書評周刊《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詩意是一種緩慢的「燒腦」》

[10] 凹凸鏡DOC《手機&網絡為日常糧食的年代,還有人喜歡詩歌嗎?| 專訪〈掬水月在手〉陳傳興》

[11] 單讀《戴錦華:葉嘉瑩與一代人的誠摯、樸素與崇高丨單讀訪談》

作者 ✎ 林希言

圖片 ✎ 網際網路

商業合作/投稿發送郵件

songguolife@lifeweek.com.cn

一鍵三連,讓松果君看見你的資瓷

相關焦點

  • 《掬水月在手》熱映,詩詞中的月夜最美都在這一句:掬水月在手
    《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該片於2020年10月16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導演所執導紀錄片「詩詞三部曲」的最終章,(前兩部分別為《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
  • 《掬水月在手》熱映,詩詞中的月夜最美都在這一句:掬水月在手
    《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該片於2020年10月16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導演所執導紀錄片「詩詞三部曲」的最終章,(前兩部分別為《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該片記錄了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她坎坷堅韌仍不渝追尋初心的一生。
  • 《掬水月在手》邀你鑑賞最美詩詞紀錄片,感受文化的力量
    《掬水月在手》邀你鑑賞最美詩詞紀錄片,感受文化的力量 2020-10-24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用一生傳遞詩歌中生生不息的力量
    近日,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影片上映後好評如潮,淘票票評分9.0、豆瓣評分8.2。該片曾入選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官方紀錄片,今年7月在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時,一再加場仍一票難求;而今,影片公映以來,仍收穫觀眾一致好評。
  • 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嶽麓書院時勉勵青年學子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為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貢獻聰明才智。昨天,全國首部大屏幕4K文學紀錄片電影《掬水月在手》分享交流會走進嶽麓書院。這部小眾罕見的文學紀錄片,講述了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的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傳奇一生。當古典詩詞遇見千年學府,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今晚,我們走進這部影片,一同感受中華古典詩詞之美。
  • 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 記錄葉嘉瑩詩詞人生
    (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  星辰在線10月27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宋舒悅 通訊員 舒蕊婷)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近日通過全國藝聯專線上映,片名出自於唐代詩人於良史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這也是古典文學詩詞大師葉嘉瑩唯一授權的的紀錄片。  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
  • 金爵官方入選片 │《掬水月在手》-葉嘉瑩一生傳遞詩詞之美
    金爵獎紀錄片單元官方入選片《掬水月在手》今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放映,出品人廖美立、製片人沈禕出席了映後見面會當她們介紹葉嘉瑩先生在拍攝時說的「只要我還活著,就會把中國詩詞的美傳遞給每一個人」這句話時,在場的記者們無不為之感動。《掬水月在手》是今年96歲高齡的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影片以記錄中國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坎坷一生,弘揚了中國詩詞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作為中華古典詩詞的耕耘者和傳播者人,葉嘉瑩在中國古典詩詞的長河中,扮演著承先啟後、貫通中西的重要角色。
  • 從《掬水月在手》中汲取詩意的滋養!雨花區全民閱讀公益活動來了
    從《掬水月在手》中汲取詩意的滋養!《掬水月在手》記錄了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的傳奇人生。她一生歷經戰亂、海外飄零,晚年回歸改革開放的中國,持續創作、傳承教學,重系古典詩詞命脈。影片交織了葉嘉瑩個人生命和千年中國古典詩詞,表現她在詩詞長河中尋求存在的意義軌跡。
  • 炫談 | 《掬水月在手》:詩窮而後工
    這部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作為陳傳興執導的「詩詞三部曲」最終章,與《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兩部散點式的觀察不同,他此次將目光只深情地投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先生。
  • 「詩歌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舉行分享會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杜翔翔近日,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華夏星光國際影城南山書城店舉行了展映及映後主創分享會。導演陳傳興、出品人廖美立、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尹昌龍及文化學者胡野秋與現場影迷和書迷分享、交流電影與詩詞。
  • 《掬水月在手》曝主題曲《短歌》 陳粒動情吟唱葉嘉瑩傳奇一生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主題曲中「於是凝視手中的月亮,結晶於前世發生在來生,我拾起詠唱一番,都是真實的」完美呼應了片名《掬水月在手》,葉先生和中國古典詩詞的美也許跟我們有點距離,但卻真實地存在於我們身邊,葉先生對中國詩詞以及吟誦的傳承將串聯起前世和來生,為後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 《掬水月在手》曝主題曲《短歌》陳粒動情吟唱葉嘉瑩傳奇一生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反響強烈,影片豆瓣評分高達8.3分,引發觀眾無限期待。今日,影片曝光主題曲《短歌》MV,《短歌》由知名音樂人暨作詞人姚謙填詞、陳粒作曲及演唱,以音樂創作向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致敬。
  • 從《掬水月在手》看紀錄片進院線
    來源:今晚報日前,記者與友人相約觀看了反映葉嘉瑩先生生平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雖然影片已上映兩周,雖然場次被安排在非節假日的非黃金時段,但記者發現影廳的上座率依然超過30%。觀眾既有對對青年情侶,也有身著校服的學生和他們的父母;既有結伴而來的同好,也有獨自觀影的影迷……觀影全程無人離席,且放映結束時大多數觀眾都耐心看完了全部字幕。
  • 《掬水月在手》曝主題曲《短歌》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 《掬水月在手》榮獲金雞獎 主演:葉嘉瑩
    《掬水月在手》獲「最佳紀錄/科教片獎」。金雞獎評委會這樣評價《掬水月在手》:「影片記錄了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的傳奇人生,將其個人生命與千年中國古典詩詞交織在一起,表現她在詩詞長河中追尋生命的價值。導演將敘事、述志與寫意融為一體,以詩境表現葉嘉瑩的一生及其精神世界,是一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兼具藝術價值、文學價值、思想價值的作品,特授予最佳紀錄/科教片獎。」
  • 《掬水月在手》:好評都給了葉嘉瑩
    葉嘉瑩傳記紀錄片、陳傳興「詩人三部曲」終章,帶著這樣的鮮明標籤,《掬水月在手》一出世就吸引了眾多影迷關注。影片於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時一票難求,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更是創下最快售罄記錄。10月16日,《掬水月在手》終於登陸全國藝術院線與觀眾見面,豆瓣評分卻從8.4降到8.2。
  • 記錄葉嘉瑩近百年的詩詞人生,其實《掬水月在手》並不高冷
    熱愛中國古詩詞的人,肯定都聽過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名字。16日,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了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這部紀錄片記錄了葉嘉瑩坎坷又傳奇的人生。記者看到,像大部分紀錄片的遭遇那樣,在電影節搶手,在院線卻遭冷,豆瓣分高達8.2,但票房才150萬。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
    日,陳傳興導演「詩人三部曲」終章《掬水月在手》全國上映。 《掬水月在手》記錄了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傳奇人生。她生逢軍閥混戰,求學於亂離之年,歷經政治動蕩,漂零半生,卻始終秉持儒家傳統士的品格和持守,心懷「修辭立其誠」的不二法門,在詩詞中化煉精神,傳道授業。「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如今已經96歲葉嘉瑩說。
  • 金爵獎官方入選片│《掬水月在手》葉嘉瑩一生傳遞中國詩詞美
    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陳傳興的新作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又入圍了金爵獎紀錄片單元官方入選片單。昨天,《掬水月在手》出品人廖美立、製片人沈禕出席了影片映後見面會,向媒體講述了銀幕前後的經歷。回到中國文學的本源,回到詩詞上《掬水月在手》是今年96歲高齡的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影片記錄了中國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坎坷一生,弘揚了中國詩詞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作為中華古典詩詞的耕耘者和傳播者人,葉嘉瑩在中國古典詩詞的長河中,扮演著承先啟後、貫通中西的重要角色。她既是求知若渴的學生,又是桃李滿天下的師長。
  • 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展映
    葉嘉瑩先生對話主持人白巖松本報訊(記者 張鋼 攝影 姚文生)昨天是教師節,大型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在南開大學舉辦特別展映。該片是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影片通過記錄她坎坷而非凡的一生,弘揚了中國詩詞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