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追溯我國的詩詞文化,可謂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國的詩起源於先秦,鼎盛於唐代,而詞起源於隋唐,鼎盛在宋代。詩詞文化大多數來源於民間,更多的是一種草根文學,即便到了今天依然深受大家的喜愛。
詩詞中的大佬也是不勝枚舉,比如詩仙李白、詩鬼李賀、詩佛王維、詩魔白居易等等,又有千古詞帝李煜、詞中一哥蘇軾等等,但要說起我們今天的這位主人公可不得了,他被封為詞中之龍,平生擁有600多首詞作,還曾經是文武雙全、胸懷天下的坦蕩君子,此人名字就是辛棄疾。
有的人對辛棄疾比較陌生,也有人對他比較熟悉。但是你肯定聽到過「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名句,而這首《青玉案》讓多少人沉醉其中,流連忘返;當然你也偶爾會寫上一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心靈寄語,也會有「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懵懂和天真;他的《菩薩蠻》中「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也會讓我們感懷光陰荏苒,他的「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又讓煩躁的心靈得到了短暫的平靜。
是的,辛棄疾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一生雖壯志難酬,命運多舛(chuǎn),但總是對生活充滿了樂觀,對人生充滿了希望,他把滿腔的激情和對國家興亡的憂慮,全部都寄寓在詞作之中,每次品讀都讓人熱血沸騰。
要說起辛棄疾的代表佳作,非《破陣子》莫屬,這首詞號稱孤篇壓南宋,整篇詞作豪氣萬千,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文學功底和一片愛國之心,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這首詞的知名度不用多說,在語文課本上也是經常出現。公元1188年,辛棄疾參加「鵝湖之會」,與陳亮高談闊論主張抗戰,可是當時投降派大行其道,極力地打擊辛棄疾的理想,而這首《破陣子》就是寫作於這一時期。
這樣的一首千古絕唱,可是如今卻飽受爭議,有人甚至還建議將這首詞移出語文課本,原因就在於「了卻君王天下事」這7個字。
那麼這7個字有什麼特殊含義呢,其實在幾年前,一位叫胡覺照的教授,就曾經主張將《出師表》從語文課本移除,原因就是《出師表》處處都體現出愚忠的觀念,胡教授認為這樣的觀念會影響青少年的發展,制約他們思想上的進步。
而《破陣子》中的「了卻君王天下事」,不少人認為這也是一種愚忠的行為,好男兒應該志在四方,而且當時的南宋小朝廷已經是破敗不堪,內部的官員又十分的腐朽墮落,整天紙醉金迷、聲色犬馬,皇帝更是貪圖享樂,辛棄疾怎麼還去報效這樣的君主。
的確,如果按照愚忠的標準來判斷,的確《出師表》和《破陣子》都存在這樣的問題,但是我們換一個角度來考慮問題,畢竟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是「為國盡忠」,君主有沒有錯,作為詞人自然無權幹涉,如果只是因為朝廷的墮落腐敗就不去愛國了,這其實就是在為自己的不負責任找藉口。
其實不管是哪一個朝代,都存在貪圖享樂的風氣,但是也都存在「提攜玉龍為君死」的英雄,他們為了心中的信念,明知道無濟於事,也甘願拼死一搏,這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大氣魄,更加值得我們敬重。
如果僅僅因為「了卻君王天下事」是愚忠而被移除語文課本,那麼嶽飛的《滿江紅》也要被移除,因為最後一句是「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陸遊的《病起書懷》也要刪除,因為裡面有一句「位卑未敢忘憂國」;當然還有他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也要去除,因為他贊成了諸葛亮的「愚忠」。那按照這樣的思路,刪除的文學作品就太多了,王維《相思》詩中的「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也要被移除了,因為詩中似有「斷袖」之嫌。
不管歷史如何的發展,一些經典我們應該尊重和客觀的看待,不能因為自己的主觀猜測就妄下結論,應該站在當時的環境下去分析作者的觀點,了解作者寫這句話的內心世界,說到底,讀詩詞的最高境界就是在讀人,人如果讀不懂,對詩詞的理解自然就南轅北轍了。
今日話題:你贊成辛棄疾的《破陣子》移除語文課本嗎?歡迎在下方評論區各抒己見,我們一起討論交流。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