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新冠病毒的影響,大家的工作生活都受到了影響,只能久宅不出,出門也只能置辦一些生活必需品,情緒難免有點down。並且大數據時代,你越關注的,越害怕發生的事,只會越來越多出現在你的社交媒體上。對待這一次的非常情況,難免有點消極。
但是,你要相信一切都會過去的,你要相信人民的力量,特殊時期,犧牲或許是避不開的,但是所有的犧牲不是讓你惶惶不可終日,而是讓你能夠挺起胸膛,大膽且謹慎,信心且小心的面對之後的發生一切。
瘟疫總是戰勝不了人,自古以來便是如此,人們和細菌的病毒不是第一場,也不會是最後一場。
三國時期就有這樣一場大瘟疫:
漢末大瘟疫毋庸置疑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駭人的疫情。漢末亂世導致人口從5000萬下降到1000多萬,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瘟疫的肆虐。當然戰爭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後,屍體腐爛又助長了瘟疫的蔓延,以至於大瘟疫綿延數十年不休。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獻帝年間大瘟疫全面爆發,共爆發大規模疫情15次,其中9次發生與戰爭有直接聯繫。
公元168年,漢靈帝即位,即位不久的他,搜刮錢財、賣官鬻爵,不久後的公元171年,東漢京城洛陽開始流行了一種傷寒,在那個社會發展條件還十分弱的時期,這種傷寒一開始只被認為是風寒,並未得到及時的關注。
幾年之後,從洛陽、南陽開始,整個中原大地都開始流行起了這種傷寒,隨著疫民越來越多,連漢靈帝都不得不停止了遊樂,開始重視起了此瘟疫。
公元184年,河北大地徭役兵役繁重,民不聊生,該年又爆發了瘟疫,張角決定發動起義。
208年赤壁之戰時曹軍當中也爆發了大瘟疫(據說因為赤壁之戰,瘟疫又再度流行了開來),增加了傷亡。這場瘟疫也正爆發在當下的焦點湖北地區,離武漢很近。在《三國志·武帝紀》裡記載的赤壁之戰寫道:「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南徵孫權於濡須口,感染疾疫,導致建安七子中的四人——陳琳、劉楨、應瑒、徐幹同年殞命,司馬懿之長兄司馬朗也死於這場大瘟疫,可見疫情之慘烈。
有研究者認為,漢末大瘟疫的源頭,可能是東漢的敵人鮮卑、匈奴、羌族等遊牧民族在於東漢戰爭時,通過埋藏放置牛羊屍體,使其腐爛而引發。西漢與匈奴戰爭時,匈奴人就曾經利用牛羊屍體汙染水源,並可能因此導致了霍去病的英年早逝。大瘟疫使得太平道能夠藉助治病救人來擴大影響力,成為黃巾起義的助推器,加速了東漢王朝的覆亡。而建安年間因為戰亂不斷,瘟疫爆發的規模越發駭人,曹植在《說疫氣》一文中描述最慘烈的建安二十二年大瘟疫時說——「家家有位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漢末三國時代的名醫張仲景也曾回憶說,他的家族本來人口眾多,有兩百餘人,但由於瘟疫爆發,不到十年間死亡三分之二。保守估計,漢末大瘟疫至少造成了3000萬人以上的死亡,在世界史上都可能排得到首位。瘟疫的餘波甚至持續到西晉年間。
從晉朝開始,或許是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影響力播散開來。南北朝名醫陶弘景曾說:「惟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由張仲景傳承下來的醫術,在古代無數次亂世中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東漢三國之後中國再沒有爆發過死亡超過1000萬人的瘟疫。
在如此的大的瘟疫面前,在沒有先進的醫學條件下,我們的祖先們依然克服瘟疫,沒有被瘟疫徹底打垮。現如今,醫療水平顯著上升,不要恐慌,做好防護,這張戰役,我們一定會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