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一場瘟疫,不光是中國古代,國外歷史上也發生過幾起重大傳染病,比如14世紀歐洲爆發的黑死病,死亡人數大約在一千七百萬到兩千八百萬之間。中國歷史上的幾場大的瘟疫,史料記載中也是用「屍橫遍野」來形容的。
瘟疫的特點就是來勢洶洶,發病快,致死率高,傳染性極強,有些病毒潛伏期還很長。而且發病初期,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得的是疫病,按照常規治法治療,結果一拖再拖,到最後不可控制。在古代,疫病的傳播往往是家庭性的,由一人傳染一家,再由一家傳染整個村子,再向外擴散。而古代交通、通信都不方便,信息傳到京城,遞到皇宮裡,再由大臣們商量出來對策,可能瘟疫已經傳播了好幾天,錯過了最佳控制時間。
中國古代歷史上大大小小發生了352場瘟疫,我們今天來看看歷史上有多少次險些導致人類滅亡的大瘟疫事件。
「瘟疫」這個詞最早用於晉代,葛洪《抱樸子·微旨》中有:「入山則使猛獸不犯,涉水則令蛟龍不害,經瘟疫則不畏,遇急難則隱形。」
這裡的瘟疫指的就是有傳染性的惡疾。
最早形容這種有傳染病的惡疾是「癘」,從疒從萬,意思就是傳染性極廣的病症。從殷商時期挖掘出來的甲骨文已經有「蟲」、「蠱」、「瘧疾」這樣的詞,說明在殷商時期就已經有了傳染病。也可以說明,當時的人們對這種極強的傳染性做的猜測與蟲、蠱有關,後來則把它定義成「疾病」。
這也可以說明,當時人們認為這種病的主要原因與蟲子有關,這個想法不無道理,從後世來看,確實有很多蟲子叮咬引發的傳染病。
到漢朝時期,漢平帝的一則詔書中提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這是到漢朝出現的又一次大疫病:青州大疫。根據文獻記載,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從上而下的由政府指導的隔離治療。
之後是三國時期,一次疫情導致建安七子之中死了五人,事情發生在東漢末年,當時氣候反覆無常。《後漢書》中提到:「建安二十二年,是歲大疫」。現在已經有理論表明有些病毒在寒冷的條件下更活躍。
曹植的《說疫氣》對這次大疫做了比較詳細的描述:
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而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提到:自建安以來,猶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
也就是說,這場瘟疫導致了三分之二的人口死亡,十分之七的人口感染了瘟疫。這一方面說明當時的醫療水平之低,一方面說明此次瘟疫的嚴重性。
整個東漢末年,加上三國時期,群雄割據,戰火連天,加上這次瘟疫,中國人口縮減了4500多萬。
魏晉南北朝時期,記載在冊的大瘟疫發生了至少三起,對這三起瘟疫,描述是「寧州頻歲飢疫,死者以十萬計」、「又大疾疫,兼以饑饉,……流屍滿河,白骨蔽野」、「死者大半」。
隋朝,先是河南大水,大水之後就是大疫。唐朝時期,先是大旱,大旱之後又是大疫。往往天災之後都會伴隨疫情,第一是因為這個時候人們的抵抗力最差,第二,天災容易滋生細菌病毒,趁機入侵人體。
但是在唐朝《吊道殣文》中描述本次大疫的情況時,說:而存者無食,亡者無棺殯悲哀之送。大抵雖其父母妻子也啖其肉,而棄其骸于田野。以現在已有的理論來看,密切接觸患病者,還吃掉他們的肉,屍體扔在公共環境中不掩埋。這樣做無疑會加快疫病的傳播。
宋朝時候,北宋南宋,一開始每隔幾十年會發生一次大疫情,但是到南宋末期,瘟疫活動頻繁起來,每隔幾年就會發生。無疑,頻繁發生的疫病耗損了南宋最後一點元氣,加速了它的滅亡。
元朝時期,「至大元年(1308年)春,紹興、慶元、召州大疫,死者二萬六千餘人。」此後又發生數次大疫情,黑死病就在這個時候流行,1344年,鼠疫在淮河流域爆發,沿著絲路傳播到了印度。而蒙古西徵的軍隊則將染上鼠疫的屍體投進了歐洲的城牆中,在歐洲傳播,當時人稱之為黑死病,這是蔓延歐洲中世紀的大瘟疫,奪走了歐洲2500萬人的性命。
明朝的幾次瘟疫可以說是歷史上記載最詳盡的,先是萬曆八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傳染者接踵而亡,數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闔門不起者」。
緊接著,崇禎年間,真是太不太平了:
七年八年,興縣盜賊殺傷人民,歲饉日甚。天行瘟疫,朝發夕死。十二年夏,商洛山中瘟疫流行,李自成、劉宗敏的義軍將士染病。十三年,夏又大疫,順德府、河間府和大名府,人死八九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這麼頻繁的疫病,最終在這位崇禎皇帝手裡,明朝大一統也沒了,亡朝,之後的南明就不成氣候了。
清朝,鹹豐五年,清水大疫,六年,鹹寧大疫,十一年,黃縣大疫。
一家有病者,則其左右十數家即遷移避之,踣於道者無算,然卒不能免也。甚至闔門同盡,比戶皆空,小村聚中,絕無人跡……
到光緒年間,疫病頻發,尤其是京津地區。當然,清朝到這裡其實已經沒有回天之力了,雖然將溥儀稱為清朝末代皇帝,但是他3歲即位,本身就改變不了什麼了。
中國歷史上經歷了這麼多次瘟疫,可以發現這些大瘟疫,每次史料記載的都是感染者十之七八,但是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依舊薪火相傳到現在,始終沒有中斷傳承。
縱觀中國歷史上,從最開始到最後封建統治結束,每逢大疫情,總會接在天災之後。或是氣候反覆無常,或是蝗災,或者水患,或是統治者和朝廷貪腐嚴重碌碌無為。然而人類生命不息,每每過了這個疫情,總會迎來一片嶄新的天地,形勢持續向好。所以說,我們不妨將一次次疫情看作是一次挑戰,是一次考驗。考驗我們的應對能力,考驗我們的團結力,考驗我們的治理能力,最終我們總能迎來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