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1年,七十三歲的司馬懿病死,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與司馬昭先後把持曹魏政權。公元254年,司馬師廢掉曹芳,另立曹丕之孫曹髦[máo]為帝,同時殺掉太常夏侯玄、中書令李豐及皇后父親張緝等反對派,進一步清除了朝中的敵對勢力。
司馬師死後,繼續把持曹魏大權的是司馬昭。司馬昭在排除異己、殺戮政敵的過程中,逐漸有了代魏之心。曹髦眼看著司馬氏的勢力越來越大,知道自己這個傀儡皇帝恐怕也難做長久,就打算鋌而走險,用突襲的辦法,幹掉司馬昭。
公元260年的一天,曹髦召見王沈、王經、王業等幾位心腹大臣,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坐以待斃,我要你們同我一道去討伐他。」王經知道這樣做無異於以卵擊石,就勸他暫時忍耐。
王經說:「當年魯昭公因不能忍受季氏專權,討伐失敗而出走,丟掉了國家不說,還為天下人所恥笑。如今司馬氏專權日久,朝廷上下都是他們的人。陛下您力量薄弱,若莽撞行動,後果怕不堪設想,希望您能慎重考慮一下。」曹髦不聽,從懷中掏出一塊玉版擲在地上說:「我意已決,就是死,也沒有什麼可怕的,況且還不一定誰死呢!」於是進入後宮稟告了皇太后,準備討伐司馬氏。
王沈、王業一看形勢不妙,連忙向司馬昭告密。司馬昭見與曹髦已經不能愉快地玩耍下去,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指使手下的將軍,殺掉曹髦及其同黨。曹髦死後,司馬昭又另立曹奐(曹操之孫)為帝。至此,曹魏政權完全控制在司馬氏集團手裡。
司馬昭在專權期間,除了殺死一個皇帝,還滅掉了一個政權,這個政權就是蜀漢。
此時蜀漢的皇帝仍是後主劉禪(共在位41年)。劉禪在諸葛亮輔政時,一直扮演著打醬油的角色,內心極度不爽。諸葛亮去世後,各地人紛紛要求給故丞相立廟,劉禪堅決不予批准。後來,在眾人的勸說和妥協下,劉禪才勉強同意在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定軍山)給諸葛亮建廟,同時規定,所有人要想祭奠諸葛亮,只能去定軍山,不能隨隨便便「私祭」。
可見劉禪與諸葛亮的積怨之深。
蜀漢的政治,從諸葛亮去世時開始走下坡路,接下來的執政者蔣琬、費禕,按照諸葛亮的方針政策理政,尚能維持國家的安定。而姜維秉政以後,由於連年興師伐魏,致使國力虛耗,百姓貧困。加之宦官黃皓專權,劉禪不作為,蜀國政局終於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東吳使臣薛珝[xǔ]曾就此評價說,蜀國的政治是「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有菜色」,但奇怪的是,蜀國君臣上下,居然全都安之若素,不知大禍將至。
公元263年,蜀、魏清算的日子終於來了。司馬昭派三路大軍伐蜀,鍾會(大書法家鍾繇的幼子)率主力攻漢中;另外兩路分別由鄧艾、諸葛緒率領,夾擊在隴右屯田的姜維,使他無法回守。
鍾會率軍進攻漢中,一路沒有遇到太多抵抗,進展非常順利,並繳獲了大批庫存的軍需物資。姜維聽說魏軍大舉來攻,準備回撤蜀中,但是遭到了鄧艾軍隊的牽制,只能且戰且走,最後與廖化、張翼等人匯合,退守入蜀要道劍閣。不久,鍾會大軍趕到劍閣,被姜維擋住,無法前進。
鄧艾見此路不通,就突發奇兵,率領一支魏軍從陰平出發,逢山開道,遇水搭橋,突然出現在蜀中平原,攻克了要塞江油。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引兵與鄧艾在綿竹交戰,被魏軍擊破,諸葛瞻與其子同時陣亡。鄧艾遂領兵直逼成都。
劉禪沒想到魏軍進展如此迅速,頓時慌了手腳,趕緊召集大臣商議辦法。有的人主張投奔東吳,有的人主張退往南中,而以光祿大夫譙周(儒學大師和史學家,《三國志》作者陳壽即出自他的門下)為代表的大部分大臣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則主張投降。劉禪沒有主見,又走投無路,只好服從多數,派人向鄧艾請降。
蜀國滅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被封為安樂公。有一天,司馬昭設宴招待他,席間不懷好意地讓人演奏了蜀國樂舞,想看下劉禪的反應。結果,「旁人皆為之感愴」,只有劉禪「喜笑自若」。對於這一表現,連司馬昭都看不下去,事後他對屬下說:「一個人沒有心肝,居然可以達到這種地步。」
又一天,司馬昭問劉禪:「你想念蜀國嗎?」劉禪說:「還是這裡更爽些,想念蜀國幹啥(此間樂,不思蜀)。」劉禪的一個舊臣郤[Xì]正知道這事後,感覺實在不像話,就對他說:「下次要是再被這樣問,你就說祖墳在那裡,沒有一天不想,然後把眼睛閉起來就行了。」後來,司馬昭果然又問了這個問題,劉禪就按照郤正說的去做。司馬昭聽了大為懷疑,說:「我怎麼覺得像是郤正的話啊?」劉禪馬上睜開眼睛,說:「恭喜你,答對了,就是他教我的!」左右人聽了,無不驚嘆於劉禪的缺心眼。
公元271年,劉禪壽終於洛陽,享年六十五歲。而那個被公認為心眼賊多的司馬昭,卻早在6年前就已去世,且只活了五十五歲。
司馬昭死後,其長子司馬炎繼承了他的所有政治遺產。公元265年,司馬炎廢掉曹奐,代魏自立,建國號為晉,定都於洛陽,歷史上稱為西晉。
司馬炎即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