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司馬昭之心」

2021-02-12 瘋狂閱讀

公元251年,七十三歲的司馬懿病死,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與司馬昭先後把持曹魏政權。公元254年,司馬師廢掉曹芳,另立曹丕之孫曹髦[máo]為帝,同時殺掉太常夏侯玄、中書令李豐及皇后父親張緝等反對派,進一步清除了朝中的敵對勢力。

司馬師死後,繼續把持曹魏大權的是司馬昭。司馬昭在排除異己、殺戮政敵的過程中,逐漸有了代魏之心。曹髦眼看著司馬氏的勢力越來越大,知道自己這個傀儡皇帝恐怕也難做長久,就打算鋌而走險,用突襲的辦法,幹掉司馬昭。

公元260年的一天,曹髦召見王沈、王經、王業等幾位心腹大臣,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坐以待斃,我要你們同我一道去討伐他。」王經知道這樣做無異於以卵擊石,就勸他暫時忍耐。

王經說:「當年魯昭公因不能忍受季氏專權,討伐失敗而出走,丟掉了國家不說,還為天下人所恥笑。如今司馬氏專權日久,朝廷上下都是他們的人。陛下您力量薄弱,若莽撞行動,後果怕不堪設想,希望您能慎重考慮一下。」曹髦不聽,從懷中掏出一塊玉版擲在地上說:「我意已決,就是死,也沒有什麼可怕的,況且還不一定誰死呢!」於是進入後宮稟告了皇太后,準備討伐司馬氏。

王沈、王業一看形勢不妙,連忙向司馬昭告密。司馬昭見與曹髦已經不能愉快地玩耍下去,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指使手下的將軍,殺掉曹髦及其同黨。曹髦死後,司馬昭又另立曹奐(曹操之孫)為帝。至此,曹魏政權完全控制在司馬氏集團手裡。

司馬昭在專權期間,除了殺死一個皇帝,還滅掉了一個政權,這個政權就是蜀漢。

此時蜀漢的皇帝仍是後主劉禪(共在位41年)。劉禪在諸葛亮輔政時,一直扮演著打醬油的角色,內心極度不爽。諸葛亮去世後,各地人紛紛要求給故丞相立廟,劉禪堅決不予批准。後來,在眾人的勸說和妥協下,劉禪才勉強同意在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定軍山)給諸葛亮建廟,同時規定,所有人要想祭奠諸葛亮,只能去定軍山,不能隨隨便便「私祭」。

可見劉禪與諸葛亮的積怨之深。

蜀漢的政治,從諸葛亮去世時開始走下坡路,接下來的執政者蔣琬、費禕,按照諸葛亮的方針政策理政,尚能維持國家的安定。而姜維秉政以後,由於連年興師伐魏,致使國力虛耗,百姓貧困。加之宦官黃皓專權,劉禪不作為,蜀國政局終於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東吳使臣薛珝[xǔ]曾就此評價說,蜀國的政治是「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有菜色」,但奇怪的是,蜀國君臣上下,居然全都安之若素,不知大禍將至。

公元263年,蜀、魏清算的日子終於來了。司馬昭派三路大軍伐蜀,鍾會(大書法家鍾繇的幼子)率主力攻漢中;另外兩路分別由鄧艾、諸葛緒率領,夾擊在隴右屯田的姜維,使他無法回守。

鍾會率軍進攻漢中,一路沒有遇到太多抵抗,進展非常順利,並繳獲了大批庫存的軍需物資。姜維聽說魏軍大舉來攻,準備回撤蜀中,但是遭到了鄧艾軍隊的牽制,只能且戰且走,最後與廖化、張翼等人匯合,退守入蜀要道劍閣。不久,鍾會大軍趕到劍閣,被姜維擋住,無法前進。

鄧艾見此路不通,就突發奇兵,率領一支魏軍從陰平出發,逢山開道,遇水搭橋,突然出現在蜀中平原,攻克了要塞江油。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引兵與鄧艾在綿竹交戰,被魏軍擊破,諸葛瞻與其子同時陣亡。鄧艾遂領兵直逼成都。

劉禪沒想到魏軍進展如此迅速,頓時慌了手腳,趕緊召集大臣商議辦法。有的人主張投奔東吳,有的人主張退往南中,而以光祿大夫譙周(儒學大師和史學家,《三國志》作者陳壽即出自他的門下)為代表的大部分大臣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則主張投降。劉禪沒有主見,又走投無路,只好服從多數,派人向鄧艾請降。

蜀國滅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被封為安樂公。有一天,司馬昭設宴招待他,席間不懷好意地讓人演奏了蜀國樂舞,想看下劉禪的反應。結果,「旁人皆為之感愴」,只有劉禪「喜笑自若」。對於這一表現,連司馬昭都看不下去,事後他對屬下說:「一個人沒有心肝,居然可以達到這種地步。」

又一天,司馬昭問劉禪:「你想念蜀國嗎?」劉禪說:「還是這裡更爽些,想念蜀國幹啥(此間樂,不思蜀)。」劉禪的一個舊臣郤[Xì]正知道這事後,感覺實在不像話,就對他說:「下次要是再被這樣問,你就說祖墳在那裡,沒有一天不想,然後把眼睛閉起來就行了。」後來,司馬昭果然又問了這個問題,劉禪就按照郤正說的去做。司馬昭聽了大為懷疑,說:「我怎麼覺得像是郤正的話啊?」劉禪馬上睜開眼睛,說:「恭喜你,答對了,就是他教我的!」左右人聽了,無不驚嘆於劉禪的缺心眼。

公元271年,劉禪壽終於洛陽,享年六十五歲。而那個被公認為心眼賊多的司馬昭,卻早在6年前就已去世,且只活了五十五歲。

司馬昭死後,其長子司馬炎繼承了他的所有政治遺產。公元265年,司馬炎廢掉曹奐,代魏自立,建國號為晉,定都於洛陽,歷史上稱為西晉。

司馬炎即晉武帝。

相關焦點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到底有多囂張?
    編輯整理:盛唐輝煌有句話叫「語不驚人死不休」,曹操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給自己判了死刑,留下千古罵名;曹操的重孫曹髦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判了司馬昭的死刑,讓司馬昭永世不得翻身。老曹家的人,說話那叫一個毒哦。
  • 第一回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等到曹丕篡了漢獻帝的皇位,司馬懿的地位也水漲船高,逐漸成為手握重兵,權傾朝野的「中流砥柱」之臣了。司馬懿死後,長子司馬師繼承職位,任大將軍錄尚書事,都督中外各軍。此時的司馬師,比他爹還要氣焰囂張,沒事找事廢了魏主曹芳玩,然後立了一個十四五歲的小孩(曹髦)當皇帝,從此司馬家的人比皇帝還皇帝了。隔年,司馬師病死,弟弟司馬昭又繼承了一切。
  • 都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司馬昭到底有多囂張?瞬間明白了
    可以這樣認為:司馬懿父子們是學會了曹操父子們的招數,即「挾天子以令諸侯」只專權不篡位,所以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只是血氣方剛的曹髦氣不過所說,相比曹操父子,沒有多囂張。如果當年被挾持的漢獻帝跟曹髦一樣,也許會說「曹操父子之心,路人皆知。」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路人真的知道司馬昭之心嗎?
    因為皇帝經常用一句話來形容司馬昭的野心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比喻他的野心,但是司馬昭之心,真的路人皆知嗎?司馬昭真的貪戀這至高無上的權力嗎?小編覺得答案是否然的。嘉平六年,權傾朝野的司馬師廢了皇帝曹芳,「提拔」了曹髦當魏國的皇帝。司馬師死後,眼睜睜的看著司馬家新任的主事司馬昭,無論威望還是政治能力但都沒有辦法跟自己的父親司馬懿和自己的哥哥司馬師。
  •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但沒有多久,司馬師就病死了,一切權力又交給了弟弟司馬昭。司馬昭總攬大權後,野心更大,總想取代曹髦。他不斷剷除異己,打擊政敵。曹髦雖然年少,「才慧夙成,好問尚辭」,有文帝曹丕之遺風(「蓋亦文帝之風流也」)。年輕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當長,遲早會被司馬昭除掉,就打算鋌而走險,用突然襲擊的辦法,幹掉司馬昭。
  • 真三國無雙向微小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真三國無雙向微小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這是司馬昭之心,還是司馬光之心?
    這首次截圖轉發的人,到底是「司馬昭之心,還是司馬光之心?」 對此,我無法做出準確的事實判斷,讀者自己判斷吧。 雖然我無法做出準確的事實判斷,但我覺得有必要(你應該懂)把我當時講的故事複述一遍: 1941年6月,陳嘉庚先生到延安進行過訪問。在延安,有兩件事讓他感慨萬端:一是共產黨的儉樸。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實前面還有一句,大多數人不知曉
    司馬懿的反叛之心,從他跟著曹操幹革命時就有了,而曹操是個厲害角色,知道司馬懿用狼顧之相,所以臨終前叮囑過曹丕,要他小心司馬懿有不臣之心。可惜司馬懿命長,他熬死了曹操,熬過了曹丕,又熬贏了曹睿,曹睿死後司馬懿終於迎來了春天,他跟大將軍曹爽共同掌權,可司馬懿比較技高一籌,他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奪取了政權。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實後面還有一句,只有後人才敢說出
    司馬懿掌權不到兩年便病逝而去,其子司馬師執掌了魏國大權,曹芳非常憎恨司馬師的橫行霸道,知道司馬師有篡位之心,就想奪回軍權,剷除禍亂。曹芳集合親信商討對策,還沒有來得及發動,司馬師要挾太后,廢除了曹芳,改立曹髦為帝。周邊將士聽到此事,紛紛發動暴動,一起討伐司馬師,但是勢單力薄均被打敗。
  • 三國時期最陰險的陰謀家,為什麼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為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后張春華次子、晉景帝司馬師之弟、晉武帝司馬炎之父。司馬昭早年隨父抗擊蜀漢,多有戰功。累官洛陽典農中郎將,封新城鄉侯。正元二年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專攬國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弒殺,司馬昭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滅亡蜀漢,受封晉公。次年,進爵晉王。司馬昭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馬師的弟弟,景初三年司馬昭被封為新城鄉侯。
  • 司馬昭之心如何實現?司馬家如何一步步欺負孤兒寡母篡奪曹魏皇位
    ,支黨皆夷及三族,男女無少長,姑姊妹女子之適人者皆殺之。」258年7月,司馬昭上奏錄用前世名臣元勳之子孫,量才任職。259年6月,將荊州分為兩部分,置二都督,王基鎮守新野,州泰鎮守襄陽。使石苞都督揚州,陳騫都督豫州,鍾毓都督徐州,宋均監青州諸軍事。這都是司馬昭在朝廷要職安插黨羽、同其他世家門閥進行利益交換,準備篡位的具體表現。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為何說曹髦是史上最有骨氣的傀儡皇帝?
    公元260年6月1日夜,魏國第四任皇帝曹髦召見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辱廢,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三人聽後大驚失色。王經勸告說:「司馬家掌握大權已經很久了,陛下無兵無甲,宮中連宿衛都空缺,怎麼討伐?如果去討伐必將遭致大禍。」王經力勸曹髦不要前去送死。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為何不跟司馬師爭權,還能繼位呢?
    最為典型的是就是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奪嫡之爭,最終李世民勝出,而李建成、李元吉家破人亡!您聽過「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語,這司馬昭的權力欲可不比李世民差,為什麼司馬昭沒成為曹魏時期的李世民而取代大哥呢?福認為,一言以蔽之是團結就是力量,具體來說原因有三:第一、司馬師太強了,太狠了。
  • 他「冒天下之大不韙」救了司馬昭,反被司馬昭殺死,還被夷滅三族
    沒想到司馬懿一直在暗箱操作,他早就想殺了曹爽奪權,終於在公元249年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把曹爽和他的同黨全部斬殺,從此司馬懿權傾朝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公元251年,73歲的司馬懿病逝,權力交接給了大兒子司馬師,司馬家族依然是魏國權力的象徵。
  • 日本官員強烈支持德國派軍艦來亞洲,「司馬昭之心」昭然若揭
    日本官員強烈支持德國派軍艦來亞洲,「司馬昭之心」昭然若揭據「德國之聲」報導,向德國方面表示支持他們派軍艦來亞洲的,是日本的防務大臣岸信夫。在近日的一次網上會議中,岸信夫向德國防長卡倫鮑爾表示,他強烈支持德國軍方計劃在明年派出戰艦來亞洲,並與日本自衛隊舉行聯合軍演的計劃。有網友就表示,日德兩國在軍事上進行的這種勾結,而且還是針對中國,讓人回想起他們還是納粹軸心國的二戰時期。
  • 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為何沒有手足相殘之事?
    著名的就是河北袁家了,袁紹、袁術兄弟二人是出了名的不合,而袁紹自己家裡三個兒子袁譚、袁尚、袁熙也為了爭權奪利打的頭破血流,白白便宜了曹操;而曹操雖然雄才大略,但是自己的兒子曹丕、曹植、曹彰等人也為了權利爭鬥的厲害,民間傳說中曹丕毒死曹彰,還打算逼死曹植,幸虧曹植聰明寫了七步詩才留得性命,曹氏兄弟之情可見一斑;就算是看起來貌似兄友弟恭的東吳,孫策放心的把江東基業交給了弟弟孫權
  • 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在司馬懿有沒有互相殘殺之心?
    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後,曹魏皇帝徹底變成了傀儡,類似於曹操與漢獻帝的關係,司馬懿家族取代曹魏稱帝,已經是板上釘釘不可逆轉的趨勢。司馬懿死後,司馬家族的任務就是繼續完成司馬懿的未竟的稱帝事業。司馬師和司馬昭作為司馬懿的兒子,面對即將到手的帝位,沒有想法是不可能的。傳統上是長子繼位,也就是司馬師,而司馬師沒有子嗣,司馬昭把自己的一個兒子過繼給他。
  • 野史記載司馬昭死於司馬炎之手,這種可能性有多大?
    提起司馬昭的心思,眾人皆知,其野心蓬勃,不用猜想就能看得出來。那麼司馬昭之死,大家知道嗎?據正史記載,司馬昭篡位之前不幸因中風而死。但是在一些野史之中,卻記載著司馬昭是因中毒而死,下毒之人正是他的親生兒子司馬炎。野史中的說法是胡編亂造,還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
  • 劉禪寫三個字,司馬昭看後殺心全退,眾人不解,司馬昭:反過來讀
    司馬昭對我們並不陌生。作為司馬懿的次子,曹魏的末代大臣,司馬炎的生父,關於司馬懿的故事有很多。當時魏國的皇帝曹茂被司馬昭取代,整個國家的軍事和政治力量都與司馬昭緊密相連,蜀漢政權也被他摧毀了。蜀漢投降後,曾是皇帝的劉禪因熱愛洛陽而遷往洛陽。但老謀遠慮的司馬昭並不認為劉禪沒有反叛的心,認為他只是在演戲,已經被派去試探他三次了。
  • 這個商人不滿足於賺錢,想學呂不韋、曹操,司馬昭之心,昭然若揭
    一個商人掌控金融,想做金融業帶頭大哥,金融是國之根本,一旦金融亂了,經濟就會全面崩潰,而且就像雪崩一樣,非人力能夠抗拒,這得有多的野望啊?是想學史上最巔峰的商人呂不韋嗎?一個商人參股、控股數十家媒體,操縱輿論,這是想效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來個「挾媒體以令天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