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不打夷陵之戰,那後來諸葛亮是否能打敗曹魏?

2021-02-23 一縷清風隨影

如果劉備不打夷陵之戰,那麼我們就要把情況架空一下了。果真如此的話,那麼劉備在外交上首先考慮的應該是和東吳修好,而這個時候東吳應該也會和劉備修好,畢竟當時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最大的敵人都是北方的曹魏,孫權也知道繼續和劉備耗下去沒啥利益可得,而且既然得了荊州,去打益州的話一個是當時打不下來,另一個北方的曹魏時刻在盯著他這邊。

而當時來說,劉備打夷陵之戰的時候沒有75萬大軍,那都是演義誇張的說法,真實歷史是劉備攻打東吳的夷陵之戰軍隊人數在5萬人左右,當然都是蜀國的精銳部隊,也是當時蜀國最為寶貴的戰略資源,畢竟都是跟著劉備打了多年的仗打下來的老兵為主的部隊,戰鬥力至少是比較強悍的。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打夷陵之戰,直接北伐進攻曹魏,會有什麼情況呢?我們首先看一下從漢中進攻長安的五條路線。

漢中進攻長安的五條路線

如圖,從漢中通往長安,一共有五條道路,從西往東分別是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駱谷道、子午谷道。

我們先說一下第一條,祁山道,這是諸葛亮的最愛,地勢平坦,方便運輸、排兵布陣,缺點就是繞遠路。

第二條陳倉道,也是大路,易於用兵,但兩側都是樹林,容易遭埋伏。劉邦當年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是這條道。

第三條是褒斜道,道路崎嶇,這一點李白已經證明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第四條駱谷道,是所有路線當中通往長安最近的路線,但也是險峻的路線。曹爽曾經從此道伐蜀,遭到埋伏大敗。

第五條子午谷道,是最為險峻,也是最冷門的路線,楊貴妃愛吃的荔枝就是從這裡送到長安的。

之所以諸葛亮喜歡走祁山道,就是因為其地勢平坦,適合大兵團運動作戰,所以在諸葛亮五次出擊魏國的過程中,有兩次是選擇走了祁山大道。

蜀魏兩國國力及軍力分析

當時的情況來說,蜀國的人口最多為百萬左右,而在夷陵之戰之後,諸葛亮曾經出動過最多10萬兵馬北伐,那麼劉備的那5萬人馬如果沒有在夷陵之戰中損失的話,那麼我認為劉備的兵力最多可以達到15萬人左右(北伐諸葛亮最多的時候出動過12.5萬人)

魏國來說,人口在500萬人以上,按照蜀國的動員情況,十分之一的人口參戰,可以動員50萬人,當然這50萬人不可能都拿來對付劉備,至少有20萬人會布置在長江沿岸防備孫權,同時其他地方如北方地區,要防止遊牧民族南下,至少也要安排5萬人,以及分散在各地的守備軍隊大約5萬人,所以曹魏在長安地區的軍隊應該是20萬人左右。

當然,因為蜀國人口很少,大約100萬人不到的樣子,所以一次出動15萬人北伐估計後勤會跟不上,我認為如果劉備要北伐,人數極限應該是諸葛亮第六次北伐時候的人數,大約12.5萬人左右,應該到不了15萬人,所以我們把劉備北伐時期軍隊人數定在12.5萬人更為合理,同時曹魏在關中地區軍力設定為20萬人則是合理的。

劉備北伐情況推演

如果劉備在北伐的時候,採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候的戰略目標——先不進攻長安,而是拿下隴右地區,那麼這個戰略目標更為保險。

同時,我們可以設定劉備在北伐的時候帶上了諸葛亮,因為當時既然和東吳結盟,那麼東吳方面就不用考慮設防,蜀中的治理已經基本成型,留著諸葛亮守成都意義也不大。那麼劉備在北伐的時候如果接受了諸葛亮的作戰思路,以拿下隴右為第一目標,那麼情況就會基本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差不多了。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先是出動趙雲、鄧芝佯裝成主力進攻陳倉,吸引了大將軍曹真率主力在陳倉和趙雲、鄧芝對峙。

之後,按照諸葛亮的計劃,主力走祁山大道進攻隴右地區,當時由於隴右地區的魏軍沒有想到蜀軍主力會攻打隴右,因此沒有做好防備,結果很快隴右三郡基本被拿下,只剩下了隴西城。諸葛亮的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是派出了魏延、吳懿帶兵圍攻隴西城,同時切斷了隴西和外界的聯繫,也就是斷了隴西的糧草,那麼拿下隴西只是時間問題了。

之所以後來要守街亭是因為得到了消息之後,魏國皇帝曹睿馬上召來了荊州的張郃,帶領五萬騎兵支援隴西。從長安到隴西只有兩條路,一條是陳倉渭水道,一條是隴山道。諸葛亮率主力和郭淮對峙在陳倉渭水道,如果張郃要快速支援隴西只有走隴山道,而街亭就是隴山道的必經之路,守住街亭,張郃就無法支援隴西。

只不過現在情況換了,成了劉備帶領主力在陳倉渭水道和郭淮對峙,此時劉備手上的牌還很多,第一,由於夷陵之戰沒有打,所以兵力上這個時候至少可以比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守街亭多出至少一萬人,且都是精銳部隊,也就是說街亭之戰蜀軍可以出動至少三萬人。第二,蜀軍不用出馬謖,因為當時劉備帳中大將還有:張南、馮習、傅肜、黃權等,甚至可以讓諸葛亮去守街亭,再帶上他在夷陵之戰時期的大將如張南、馮習、傅肜中的任意一個再加上王平。

我個人趨向於諸葛亮親自去守街亭,基本上萬無一失,劉備軍中還有馬良這樣的軍師,再加上部隊精銳,所以擋住郭淮沒問題。

所以以諸葛亮加張南、馮習、傅肜中的任意一個再加王平,以及三萬人馬,守住街亭也沒問題。

所以劉備第一次北伐結果就是拿下隴右。

拿下隴右之後,一是這個地方產馬,蜀軍可以在此招募大量的騎兵;二是這個地方產糧食,蜀軍的後勤保障壓力大減;三是這個地方有人口,蜀軍可以從這個地方招募更多的士兵;四是從隴右進攻長安,基本都是大路,比漢中的路線更好。

接著劉備可以進行二次北伐,進攻長安。

拿下隴右之後,劉備再鞏固隴右地區兩年左右,發展生產,治理下地方(因為有諸葛亮,所以可以實現很好的治理),招募下軍隊(估計可以招募5萬人左右的軍隊)那麼劉備在第二次北伐的時候軍隊規模可以達到接近20萬人,至少也是15萬人。而曹魏在長安地區能夠集中的兵力,估計在20萬人左右,這個時候就會爆發一場長安附近的決戰。

我們可以看一下陣容:

蜀漢:統帥 劉備

大將:諸葛亮、趙雲、魏延、吳懿、張南、馮習、傅肜等

兵力:15-20萬

曹魏:統帥:曹睿

大將:司馬懿、張郃、王雙、郭淮等

兵力:20萬左右

那麼這種情況下雙方旗鼓相當,就看發揮了。個人感覺蜀漢的贏面大一些,畢竟劉備這邊的精銳較多。這場決戰拿下了,長安就沒問題了。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如果劉備沒有打夷陵之戰,根據諸葛亮北伐的情況來說,拿下長安的可能性很大。

相關焦點

  • 如果龐統不死,劉備夷陵之戰帶他去會怎樣?
    以當時的形勢,夷陵之戰即使劉備帶上龐統,還是會以失敗告終。1:龐統只是一個軍師,是謀士,最後的決定權在劉備手裡,劉備對龐統並非言聽計從。龐統加入劉備集團後,劉備對龐統待遇還是很不錯的,地位僅在諸葛亮之下,擔任軍師中郎將。劉備入川的時候,留下諸葛亮守荊州,龐統擔任軍師和劉備一起入川。
  • 漢中之戰,夷陵之戰,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你看看孔明真實的身份
    劉備當時那一招,可謂是高明,一來可以免費使用關、張的勞動力,二來也可以迅速宣傳自己的大志。而後,劉備又迅速拉攏趙雲(搞定自己人身安全),後來在徐州時又說動麋竺(從而搞定,軍資問題)。再到後來,劉備又提拔魏延,從而迅速壯大他的團隊,並且讓魏延死心塌地為他效力。通過簡單的幾個案例分析,我們便能看出,劉備這個人極善使用人才。
  • 劉備為何發動夷陵之戰?原因不簡單:諸葛亮與劉備的「宮心計」
    之前諸葛亮對劉備沒有進行具體的勸阻,諸葛亮看不出來夷陵之戰是一個戰略錯誤嗎?顯然是能夠看得出來的。因為諸葛亮在第一次為劉備制定的整個戰略最重要的一點兒就是「連孫抗曹」,而劉備徵討夷陵明顯就是打破這個戰略。而且諸葛亮也看出了孫權不能打的原因:「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曹魏為何不趁勢伐蜀,而是進攻獲勝的東吳?
    小弟要造反,大哥當然得收拾了夷陵之戰前,孫權為了集中兵力對付劉備的進攻,派出使者向曹魏求和稱臣,被曹丕封為吳王,這樣兩國就名義上擁有了臣屬關係。後來,曹丕為了加強這種關係,或者說更好地控制東吳,要求孫權送自己的太子孫登,到洛陽作為人質,來加強兩國的關係。
  • 夷陵之戰中,馬良為何沒能勸諫劉備,他又為劉備創造了何等的戰機戰機是如何浪費的?
    這一仗的過程中,遠在千裡之外的曹丕都看出了劉備的破綻。他說哪裡有連營七百裡能夠拒敵的,還說劉備選擇的駐紮地區是兵家所忌,很快就會失敗。不久,孫權打敗劉備的捷報就傳到了曹丕那裡。在這裡,我們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劉備率領的軍隊中有著大批的文臣武將,為什麼沒有人能夠看出這些破綻呢?尤其是在軍中,還有著著名的馬良,他又為何沒能指出劉備連營的錯誤呢?一、馬良戰死的經過。
  •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孫權為何不攻克西蜀?周瑜之死或改變三國戰局!
    要筆者說啊,這點在後面發生的事情中是成立的,在此時此刻,就是東吳軍隊攻到永安城下時是不成立的。因為這個時候雖然曹丕的手下和孫權的手下在淮南前線頻繁起衝突,東吳和曹魏的聯盟馬上要崩潰,但是這個時候兩方總體還處於蜜月期。而且,夷陵之戰打贏了之後,局勢發生了吳強蜀弱的變化,曹魏又向漢中發動了一次進攻,只不過漢中依舊巋然不動。
  • 劉備說:「我被陸遜打敗了,這是天意嗎?」夷陵之戰是天意嗎?
    夷陵之戰劉備為什麼前勝後敗對於劉備所領導的蜀漢政權來說,夷陵之戰的失敗,可能象徵著劉備自己統一天下的可能性也就不復存在了。夷陵之戰給蜀漢政權所帶來的打擊,是十分巨大的。蜀漢最精銳的中央軍,基本上被徹底殲滅,而南方的蠻族部落也同樣在夷陵之戰之後,給整個蜀漢政權帶來了巨大的政治和地理麻煩。但是在夷陵之戰初期,劉備所率領的蜀漢軍隊是獲得了絕對戰略優勢的,那麼,為什麼劉備會最後在夷陵之戰的關鍵時刻,輸掉了自己最後的家業呢?在夷陵之戰之前,蜀漢軍隊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損失。
  • 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看看劉備的損失,蜀國為何一蹶不振?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在三國這個勾心鬥角的亂世之中,更多人所被吸引的還是以劉備為中心的群雄之爭。而三國裡也有震驚中外的世界名戰,官服,赤壁,夷陵之戰號稱三國頂級的三大戰鬥,同時也是改變整個三國局勢的戰鬥。不過今天所說的夷陵之戰卻是一個讓人議論紛紛的戰鬥。
  • 劉備一輩子打了18場仗,為什麼一次都不敢帶諸葛亮?他在怕什麼?
    劉備作為蜀漢的開國皇帝,他除了會拉攏人心之外,他也非常善於衝鋒陷陣,排兵布陣方面,劉備也有一定的才能!從參加黃巾鎮壓以來,到夷陵之戰結束,劉備一輩子打了18場仗。但是打了這麼多場仗,劉備大部都是帶著關,張,趙,然而一次也沒有帶上諸葛亮,這是什麼原因呢?  在
  • 夷陵之戰,劉備敗在連營七百裡?其實只怪陸遜太厲害
    夷陵之戰可以說是三國時期蜀漢的轉折點,在此之前蜀漢的國力儘管偏弱,但實質上還是可以和東吳,甚至和曹魏一較高下。但經過夷陵之戰的慘敗之後蜀漢因此元氣大傷,劉備不久後鬱鬱而終,臨終前只能把蜀漢還有未成年的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希望他好生輔佐劉禪。
  • 夷陵之戰劉備大敗,曹丕為何攻吳不攻蜀呢,原因有三
    曹丕在夷陵之戰發生前認為劉備不會攻打孫權,在夷陵之戰發生中選擇了坐山觀虎鬥,在夷陵之戰結束劉備大敗後,選擇了攻打東吳,這是曹丕在整個夷陵之戰前、中、後的態度,曹丕的態度很大程度上,來源於魏國朝堂上的主流態度。
  • 身經百戰的劉備為何會在夷陵之戰敗給陸遜?
    劉備迎來人生的轉折點是從投靠劉表之後開始的,先是博望坡之戰,劉備誘敵深入打敗了白地將軍他哥夏侯惇,接下來是赤壁之戰,劉備也算出人出力獲得勝利的一方,之後是劉備奪取荊南四郡之戰顯得很輕鬆,接下來是劉備攻取益州之戰,打了兩年多拿下了整個益州,最後是漢中之戰,劉備平生第一次在大規模作戰中擊敗了宿敵曹操,獲取了人生中最大的勝利。
  • 劉備伐吳,真的是為關羽報仇?不!帶你認識夷陵之戰背後真正的政治權衡!
    但我們都知道,劉備在正史中其實並非像演義中那樣只會哭出個天下,正史中的劉備主導了「火燒博望坡」,「漢中爭奪戰」等經典戰役,作為一名經驗豐富,判斷出色的將領,斷不會盲目發起戰爭,也不會輕易以慘敗的方式結束一場戰爭。事實上,夷陵之戰並非只有前方的戰鬥,還有著後方各股勢力的不斷交織,也最終決定了這場戰役的走向!我們開始!
  • 趣讀 | 公基:夷陵老祖?關於夷陵之戰的知識你了解多少?
    提起夷陵,很多人都會想起來去年的熱播劇《陳情令》中的夷陵老祖魏無羨,想起那場在夷陵的戰爭,然而歷史上的夷陵之戰真的存在,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來講解一下三國中的著名戰役——夷陵之戰。(相關的名句: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2.夷陵之戰基本情況地點:夷陵(今湖北宜都北) 時間:221年七月-222年八月參戰方:蜀漢、五溪蠻夷、東吳 結果:吳軍得勝,蜀漢元氣大傷3.戰役經過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
  • 夷陵之戰為何敗得如此慘烈?劉備可謂是手握上上籤,卻做了下下選
    劉備、張飛是主戰派,諸葛亮和趙雲是主和派,兩人考慮魏國對蜀國威脅更大,不主張徹底破壞聯吳抗曹的基本國策,兩派爭論不休時,張飛為部將所殺,而殺人者又投奔了孫權,兩仇相加,主戰派佔據上風,再也無人能勸阻滿腔怒火的劉備。
  • 223年劉備病死,五年後諸葛亮北伐,這一時期諸葛亮在幹什麼?
    三國時期,蜀漢的建立難度是最大的,在曹魏、東吳和蜀漢三國中,只有劉備的出身是最低的。人們知道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但是到東漢末年時期,中山靖王的後代已經大不如前了。更重要的是,中山靖王的後代非常多,即使是有權力,也輪不到劉備了。別說是中山靖王之後,就是東漢皇室也大不如前。
  • 夷陵之戰並不是意氣用事,劉備一世梟雄,看到了東吳的命門
    夷陵之戰爆發之前,曹操去世,曹丕篡漢曹魏正式建國,在這種情況下劉備需要確認自己的政治地位,政治方向。至於劉備伐吳,曹操那時候已經死了,如果曹丕去搞一下東吳,其實三國這個時候就結束了。劉備打夷陵之戰一半時間處於僵持狀態,這裡面肯定想看曹丕態度的。曹丕最後也出兵了,問題太晚了。至於曹操本人的戰略眼光,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偪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有一句話很好叫有取天下之志,無取天下之量。
  • 夷陵之戰,為什麼還沒開戰,孫權就送地求和,劉備又為何拒絕?
    有人問:夷陵之戰開戰之前,孫權為什麼馬上示弱求和,劉備為什麼不接受?這個問題就顯而易見了,兩個問句,咱們一一解答。
  • 夷陵之戰劉備帶了九員大將,只可惜5人在打醬油,否則結局可改寫
    公元221年7月,正是川蜀太陽最火熱的時候,劉備整軍4萬餘,後來讓馬良聯合蠻夷萬餘精銳,由此劉備一共率領5萬餘精銳大軍向東吳發起了戰爭,這些戰爭在歷史上被稱之為「夷陵之戰」,這場戰爭,劉備並沒有帶上諸葛亮、趙雲、魏延、吳懿等人。
  • 夷陵之戰後,劉備一直留在白帝城,並做了三件事情
    同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而張飛又被部下所害。孫派遣使者前來請和,劉備大怒不許。畢竟,東吳不僅偷襲了荊州,還斬殺了關羽父子,這不能讓劉備什麼表示都沒有,不然也會讓麾下將士寒心。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劉備派遣黃權督江北水軍,自率陸軍進軍。秋七月,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將軍馮習、張南、傅肜、程畿等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