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說:「我被陸遜打敗了,這是天意嗎?」夷陵之戰是天意嗎?

2020-12-28 大王在說史

夷陵之戰劉備為什麼前勝後敗

對於劉備所領導的蜀漢政權來說,夷陵之戰的失敗,可能象徵著劉備自己統一天下的可能性也就不復存在了。夷陵之戰給蜀漢政權所帶來的打擊,是十分巨大的。蜀漢最精銳的中央軍,基本上被徹底殲滅,而南方的蠻族部落也同樣在夷陵之戰之後,給整個蜀漢政權帶來了巨大的政治和地理麻煩。但是在夷陵之戰初期,劉備所率領的蜀漢軍隊是獲得了絕對戰略優勢的,那麼,為什麼劉備會最後在夷陵之戰的關鍵時刻,輸掉了自己最後的家業呢?

在夷陵之戰之前,蜀漢軍隊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損失。

要了解劉備的軍隊為什麼在夷陵之戰中會慘敗,最主要的就是要知道夷陵之戰時間點。這場戰役在爆發之前,劉備所率領的蜀漢軍隊已經與吳國打了一年的時間了。蜀漢軍隊的整體士氣已經出現了嚴重下滑,而且在後勤補給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缺乏。

在劉備討伐東吳以後,這支軍隊就基本上沒有得到任何的休息,雖說在戰爭前期因為戰略上的正確性,劉備所率領的軍隊近乎勢如破竹地收復了大半個荊州,但是這並不代表著劉備就可以在戰爭中獲得勝利。劉備是趁著孫吳的軍隊正在和曹魏進行軍事對峙的情況下,採取了突然襲擊的方式攻入到了吳國境內的。

對於蜀漢軍隊來說,如果沒有辦法在一年之內解決戰鬥,後續的拉鋸作戰中蜀漢是沒有任何優勢的。吳國可以憑藉著豐厚的物資補給和整體運輸能力,快速地將各種戰場所需的軍械物資補充到前線。而蜀國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國內的限制,根本沒有辦法滿足一支大軍在前線戰鬥如此長的時間。所以在夷陵之戰之前,蜀漢軍隊的整體作戰能力就已經削減到了一個較低的水平,所以才會一敗塗地。

作為蜀漢皇帝劉備自身的戰略指揮失誤。

而除了蜀漢士兵在士氣上的整體下降以及補給不足以外,劉備自身的戰略判斷失誤,也給蜀漢軍隊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夷陵之戰的整體地理環境,基本上是處於山嶺,而附近又靠河流。而劉備軍隊的水軍要比對手強大不少,蜀漢不應該在一地和吳國消耗太多。

對劉備來說,他完全可以帶領軍隊橫穿夷陵,依靠自己在水軍上的優勢,不斷南下一口氣收復荊州甚至是攻入吳國境內,給吳國帶來毀滅性的打擊。但是他卻選擇的夷陵駐兵,這給了吳國集結部隊和相應的作戰準備時間,而這也被歷史證明所帶來的結果是災難性的。

而且劉備在發動夷陵之戰時,也採取了錯誤的指揮措施。他利用自己手中的蠻族部隊不斷去消耗吳國部隊的整體作戰實力。其目的首先是為了節省蜀漢兵力,同時也是為了消耗吳國軍隊的實力。但是此時,蜀漢已經在整體戰場上獲得了優勢,消耗戰只會白白浪費戰機。蜀國本身在物資補給上就有著一定的缺陷,四川之地地理位置優越但是卻是天險。想要從蜀漢腹地將物資運輸到前線,本身就面臨著困難。而劉備放棄自己在軍事上的戰略優勢,主動和吳國打消耗戰,是不符合當時的戰場整體走向的,這給了吳國更多的反應時間。

劉備在戰場上的猶豫,最後所帶來的結果就是徹底的軍事失敗。在夷陵之戰中,劉備所率領的蜀漢精銳部隊基本上被全殲,而劉備自己也在返回成都的途中病逝。這給蜀漢帶來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自此之後,蜀漢損失了自己最精銳的一支野戰部隊,也徹底失去了北伐中原可能。後來哪怕是天縱之才的諸葛亮,也只能維持局面,而想要北伐其實已經是不可能了。

後續的北伐,其實更多的是出於戰略角度自保罷了。所有人都知道以蜀國自身的國力,想要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可能性基本沒有。夷陵之戰給蜀國所帶來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而如果劉備在自己的戰略規劃中果斷一點的話,甚至有可能完成在南方地區的割據。當然,夷陵之戰畢竟已經結束了上千年的時間,現在說什麼也沒有用了,但是這場戰役的可惜程度卻依舊是我心中巔峰。

相關焦點

  • 身經百戰的劉備為何會在夷陵之戰敗給陸遜?
    劉備迎來人生的轉折點是從投靠劉表之後開始的,先是博望坡之戰,劉備誘敵深入打敗了白地將軍他哥夏侯惇,接下來是赤壁之戰,劉備也算出人出力獲得勝利的一方,之後是劉備奪取荊南四郡之戰顯得很輕鬆,接下來是劉備攻取益州之戰,打了兩年多拿下了整個益州,最後是漢中之戰,劉備平生第一次在大規模作戰中擊敗了宿敵曹操,獲取了人生中最大的勝利。
  • 夷陵之戰,劉備敗在連營七百裡?其實只怪陸遜太厲害
    夷陵之戰可以說是三國時期蜀漢的轉折點,在此之前蜀漢的國力儘管偏弱,但實質上還是可以和東吳,甚至和曹魏一較高下。但經過夷陵之戰的慘敗之後蜀漢因此元氣大傷,劉備不久後鬱鬱而終,臨終前只能把蜀漢還有未成年的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希望他好生輔佐劉禪。
  • 夷陵之戰中,馬良為何沒能勸諫劉備,他又為劉備創造了何等的戰機戰機是如何浪費的?
    馬良在加入劉備陣營後,由於自己的才幹,在夷陵之戰的時候,他已經擔任了侍中的職務。他在夷陵之戰中,受劉備的指派,繞道進入武陵,招納武陵的五溪蠻。在馬良的努力下,武陵的蠻族首領都接受劉備的印信,紛紛起來反抗東吳的統治。他們匯集了一支人數眾多的軍隊,活動在東吳軍隊的側後。這不但牽制了東吳的大批軍隊,還給劉備創造了有利的軍事形勢。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陸遜篇(下)——夷陵之戰的東吳大都督
    如今我們看這段歷史可能只覺得很明顯就應該這樣做,但置身其中,能夠敢於大批任用前不久對手的部下,還是需要很強的魄力。陸遜重大事件之十——夷陵之戰,兵力對比黃武元年(221)七月,劉備親自率領大軍伐吳,誓要為關羽之死、荊州之失復仇。
  • 如果龐統不死,劉備夷陵之戰帶他去會怎樣?
    劉備入川的目的是取劉璋而代之,但劉備的策略是先在西川站穩腳跟,待民心歸付自己以後,在奪取西川,剛到西川就殺劉璋,那天下人不罵我是強盜嗎?所以劉備對龐統的建議非常不滿意,他對龐統說:「你這不是什麼好主意,就算這樣做能奪取西川,我也不會這樣做。」龐統和法正都勸劉備趁機殺劉璋,劉備火了,堅決不聽,龐統無奈之下,自做主張,暗地裡安排魏延在宴席上舞劍,趁機殺了劉璋,這一計劃進行了一半,又被劉備阻止了。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陸遜篇(尾聲,其一)——火燒連營
    三國良將系列之陸遜(尾聲,其一)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陸遜重大事件之十二——內部壓力重重上期講到陸遜識破劉備誘敵之計,面對蜀漢大將吳班挑戰不為所動,迫使劉備將伏兵撤走。劉備一計不成再施一計,既然陸遜堅守夷陵不出,那就分兵去攻打夷道。
  • 劉備為何發動夷陵之戰?原因不簡單:諸葛亮與劉備的「宮心計」
    公元221年,劉備帶著一肚子鳥氣,朝東吳出兵,即便當時孫權「遣書請和」,但是劉備卻「盛怒不許」,最終發兵50000直撲孫吳。而這次戰爭的結果也很悲劇,最終劉備這位久經沙場的亂世梟雄卻殞身名不見經傳的東吳小將陸遜之手。
  •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孫權為何不攻克西蜀?周瑜之死或改變三國戰局!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立季漢政權,揮師伐吳。 我們知道,這場戰鬥,劉備最終遭遇了夷陵大敗,一場大火讓季漢政權在丟失荊州之後雪上加霜。北邊曹魏在虎視眈眈,東邊東吳隨時可能西進,南邊蠻人因為親蜀漢的沙摩柯死了,就在孫權的支持下向北騷擾,這個時候還有漢嘉太守黃元謀反,朝中益州豪強支持的益州派也有降曹或降吳傾向。可以說,季漢政權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 趣讀 | 公基:夷陵老祖?關於夷陵之戰的知識你了解多少?
    提起夷陵,很多人都會想起來去年的熱播劇《陳情令》中的夷陵老祖魏無羨,想起那場在夷陵的戰爭,然而歷史上的夷陵之戰真的存在,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來講解一下三國中的著名戰役——夷陵之戰。(相關的名句: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2.夷陵之戰基本情況地點:夷陵(今湖北宜都北) 時間:221年七月-222年八月參戰方:蜀漢、五溪蠻夷、東吳 結果:吳軍得勝,蜀漢元氣大傷3.戰役經過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
  • 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看看劉備的損失,蜀國為何一蹶不振?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在三國這個勾心鬥角的亂世之中,更多人所被吸引的還是以劉備為中心的群雄之爭。而三國裡也有震驚中外的世界名戰,官服,赤壁,夷陵之戰號稱三國頂級的三大戰鬥,同時也是改變整個三國局勢的戰鬥。不過今天所說的夷陵之戰卻是一個讓人議論紛紛的戰鬥。
  • 夷陵之戰劉備帶了九員大將,只可惜5人在打醬油,否則結局可改寫
    在大將方面,劉備雖然沒有帶上,趙雲、魏延這些能力得到公認的悍將,但是他所帶之人也並非都是無能之輩。在發動夷陵之戰前,劉備一共是帶了9員大將的。只可惜,在劉備所帶9人之中,至少有5人都在打醬油,這也直接導致了夷陵之戰劉備慘敗。不過話又說回來,在夷陵之戰過後,在這9員大將之中,其中一人為關羽出氣,同時還有兩人替劉備找回了面子。先來看看劉備所帶9員大將之中,到底是誰在打醬油?
  • 夷陵之戰:劉備若使用這三大戰術,孫權早就全軍覆沒了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劉備作為進攻方帶著6萬精銳士兵和武陵蠻沙摩柯的1萬精銳蠻族士兵一起攻打荊州。孫權得知消息後派人議和卻被劉備拒絕,無奈只能啟用少壯派陸遜統兵禦敵。陸遜利用劉備急切的心態不斷誘敵深入,最終在夷陵地區反擊,放火燒蜀漢的營帳造成混亂後領兵衝擊,蜀軍被殲滅、燒死、踐踏致死不計其數,劉備跑回白帝城時手上僅剩2萬兵馬。這一仗蜀漢損失慘重,也預示著蜀漢徹底淪為一個區域性政權,失去翻盤的可能。其實現在的角度來看,假如劉備運用下面這三個戰術作戰的話,結局就能改變。
  • 夷陵之戰,魏蜀吳三國鼎立
    赤壁之戰,孫劉聯盟,大敗曹魏,繼而「天下三分」(《後漢書》);夷陵之戰,魏蜀吳互相抗衡,三國鼎立形成。公元221年,劉備出川東進,孫權西拒,在宜昌對峙交戰達一年之久,以孫權大將陸遜防禦反擊、大敗劉備而結束,史稱吳蜀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刀光劍影的背後,彰顯曹魏、蜀漢、孫吳三大集團合縱連橫的韜略。
  • 夷陵之戰後,劉備一直留在白帝城,並做了三件事情
    同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而張飛又被部下所害。孫派遣使者前來請和,劉備大怒不許。畢竟,東吳不僅偷襲了荊州,還斬殺了關羽父子,這不能讓劉備什麼表示都沒有,不然也會讓麾下將士寒心。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劉備派遣黃權督江北水軍,自率陸軍進軍。秋七月,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將軍馮習、張南、傅肜、程畿等戰死。
  • 毛頭小子陸遜為什麼能吊打老司機劉備,一戰成名留青史?
    (關羽)雖是人中之龍,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喲,唯一的缺點就是驕傲自負,過於目中無人。讀罷陸遜的來信,他周身倍感通泰,仰天大笑道:由這黃口小兒擔任要職,我一點顧慮都沒有啦!東進途中,又聽到張飛被殺的消息,而殺害張飛的張達、範強又投奔了吳國,劉備更是氣得火上澆油。孫權在向曹操求救向劉備求和不成後,拜陸遜為大都督,率兵五萬迎戰蜀軍。陸遜認真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實力及地形等情況後認為,蜀軍銳氣正盛,求勝心切,而且居高守險,難以立即攻破,我軍只能避其鋒芒,等待時機,後發制人。於是陸遜下令主動後退,把五、六百裡的山地讓給蜀軍,並且採取堅守不戰的策略。
  • 夷陵之戰並不是意氣用事,劉備一世梟雄,看到了東吳的命門
    至於劉備伐吳,曹操那時候已經死了,如果曹丕去搞一下東吳,其實三國這個時候就結束了。劉備打夷陵之戰一半時間處於僵持狀態,這裡面肯定想看曹丕態度的。曹丕最後也出兵了,問題太晚了。至於曹操本人的戰略眼光,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偪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有一句話很好叫有取天下之志,無取天下之量。
  • 劉備夷陵之戰慘敗後,為什麼沒有回成都,而是停留在永安白帝城?
    今天,我們繼續來講述夷陵之戰的相關話題。公元221年,已經年滿60歲的劉備最終還是登上的帝位,成為蜀漢王朝的開國之君。
  •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曹魏為何不趁勢伐蜀,而是進攻獲勝的東吳?
    陸遜發現吳軍的戰機出現,命令全軍準備茅草,趁夜出擊,火燒劉備數百裡連營,斬殺四萬餘蜀軍。劉備一路敗逃到永安,蜀軍才止住頹勢,劉備收拾近萬餘殘兵,在趙雲援軍的支援下在此堅守。夷陵一戰,蜀漢損失慘重,精銳兵力損失殆盡,能戰之將也損失大半,所剩無幾。劉備到永安後,孫權擔心劉備一把梭哈了,要跟東吳拼命。
  • 夷陵之戰為何敗得如此慘烈?劉備可謂是手握上上籤,卻做了下下選
    劉備、張飛的死因與為關羽報仇一事密不可分, 這就要說到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夷陵之戰, 為報關羽被吳國所殺之仇,劉備盡起大軍,連綿七百餘裡殺向吳國,然而卻在夷陵被吳國火燒連營,在軍事實力對比上大佔上風的劉備,為何敗的如此慘烈,這都源於他的一系列錯誤決策,劉備可謂是手握上上籤,卻做了下下選。
  • 劉備伐吳,真的是為關羽報仇?不!帶你認識夷陵之戰背後真正的政治權衡!
    每當說到夷陵之戰,七百裡連營自然就成為了劉備兵敗的罪魁禍首!但我們都知道,劉備在正史中其實並非像演義中那樣只會哭出個天下,正史中的劉備主導了「火燒博望坡」,「漢中爭奪戰」等經典戰役,作為一名經驗豐富,判斷出色的將領,斷不會盲目發起戰爭,也不會輕易以慘敗的方式結束一場戰爭。事實上,夷陵之戰並非只有前方的戰鬥,還有著後方各股勢力的不斷交織,也最終決定了這場戰役的走向!我們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