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蜀漢的建立難度是最大的,在曹魏、東吳和蜀漢三國中,只有劉備的出身是最低的。人們知道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但是到東漢末年時期,中山靖王的後代已經大不如前了。更重要的是,中山靖王的後代非常多,即使是有權力,也輪不到劉備了。別說是中山靖王之後,就是東漢皇室也大不如前。
這時候的東漢皇室,皇帝都是傀儡,更別說一個中山靖王之後了。在建立蜀漢的過程中,劉備離不開兩個人,一個是龐統,另一個就是諸葛亮。兩人在軍事和政治方面,對劉備有很大的幫助。龐統去世後,諸葛亮逐漸接替了他的位置,這時候的諸葛亮成為劉備最信任的人。不可否認的是,諸葛亮的能力也是值得肯定的。
蜀漢經過發展之後,逐漸走向了巔峰。只不過隨著關羽的去世,劉備發動了夷陵之戰,這時候的劉備萬萬想不到,一個叫做陸遜的小將,竟然將他打敗了。劉備大軍撤退白帝城,也就是在這裡,劉備去世,在去世之前,劉備進行了歷史上的白帝城託孤。現如今看來,白帝城託孤是最成功的託孤之一。
223年對蜀漢帝國來說是充滿艱辛的一年。這一年,劉備被東吳名將陸遜擊敗於夷陵,不僅徹底失去了荊州這個北伐的重要根據地,還喪失了大半的精銳部隊。不僅外部受敵,即使是蜀漢內部,也是派系林立,,荊州、益州、東州三大政治派系矛盾重重,尤其是益州人,他們自從劉備入蜀就一直被打壓。
劉備病逝白帝城後,諸葛亮掌管大權,與此同時,還有一個叫做李嚴的人掌管軍事。從內政角度說,劉備留給諸葛亮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從劉備去世的公元223年,一直到諸葛亮發動北伐的228年,這5年時間中,諸葛亮都做了什麼呢?諸葛亮肯定是沒閒著,這時候的諸葛亮掌管內政。
劉備去世後的五年中,諸葛亮首先做的就是結好東吳,安撫蜀人。諸葛亮執掌蜀漢軍政後,和東吳重新結盟是他要辦的第一件大事。孫權也知道,以人口和所佔土地論,就算蜀漢和東吳相加也抵不過曹魏一家。222年12月,孫權還專門派了使者到白帝城問候劉備的病情。既然彼此心知肚明,那麼重新結盟就成了順水推舟的事。
於是在223年,蜀漢和東吳遂重新締結了盟約。其後,諸葛亮閉關安民,休養生息。這對當時的蜀漢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蜀漢在當時,經歷了夷陵之戰的戰敗,因此休養生息是必須的。眾所周知,成都平原有一項冠絕古今的水利工程,它就是都江堰。都江堰可以灌溉到成都平原的絕大部分耕地,不用靠天吃飯,便能旱澇保收。
都江堰為戰國時修建,到蜀漢開國已有500多年,多年的戰亂導致部分河道有所淤積。諸葛亮讓蜀漢國民將都江堰進行維護,這樣一來,蜀漢的國民就不用靠天吃飯了,這就有了可以收成的糧食。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蜀漢解決了糧食問題。有了糧食,蜀漢就可以進行四處徵戰了。
225年,在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蜀漢終於擺脫了內憂外患的窘境。於是,諸葛亮遂下達了徵討南中叛軍的命令。南中平定後,諸葛亮將南中四郡拆成七郡,即便於中央加強管理,又削弱了西南夷的勢力。227年春,經過諸葛亮一年多的整軍練武,蜀軍變得人強馬壯。於是,諸葛亮乃籌划起了北伐事宜。
夷陵之戰,劉備葬送了蜀漢大部分精銳,損失大量的物資,包括馬良、馮習、張南、傅肜等在內的能臣名將全部戰死,黃權因為被東吳切斷退路,被迫投降曹魏,導致蜀漢內部動蕩,叛亂四起,諸葛亮用了五年的時間才平定叛亂,彌補夷陵之戰的損失。因此,從劉備去世後的五年時間中,諸葛亮都在彌補劉備犯下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