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伐吳失去了十位大將,若他們在諸葛亮北伐必勝,第一讓人心痛

2021-02-13 野史驛站

夷陵之戰是劉備一生中遭遇的最大失敗,此戰使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劉備不僅損失了大量士兵與物資,連他本人都「僅以身免」,而隔年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平息了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除此之外,此戰中蜀漢多名將領或死或降,蜀漢的精英集團受到很大程度的打擊。今天筆者要介紹的,就是劉備在伐吳之戰中損失的十位大將。

新三國劉備率軍伐吳劇照

第十位:傅彤

傅彤,在正史中名為傅肜(róng),三國時期蜀漢將領,南陽義陽(今湖北棗陽)人。傅彤是劉備的心腹大將,擔任劉備的中軍護衛,夷陵之戰時負責劉備的警衛工作。劉備被陸遜夜襲火燒連營時,傅彤為保護劉備率軍斷後,死戰吳軍,精疲力竭,力戰而死。死前,吳將曾喝令傅彤投降,傅彤厲聲罵道:「吳狗!何有漢將軍降者?」遂戰死。值得一提的是,傅彤之子傅僉在魏軍進攻漢中時同樣戰死殉國,父子皆為忠烈之士,令人敬佩不已。

劉備夷陵兵敗後於白帝城託孤

第九位:沙摩柯

沙摩柯,五溪蠻人首領。劉備率兵攻孫權時,以金錦爵賞招募沙摩柯助戰。沙摩柯率一萬餘人響應蜀軍,表現活躍,很是讓吳軍頭痛。後來陸遜以火攻破劉備,率諸軍齊進,蜀軍四十多個營寨被攻破,沙摩柯在大亂中匹馬奔逃,被亂軍殺死。

劉備夷陵兵敗後於白帝城託孤

第八位:趙融

劉備伐吳時,深入吳境二三百裡,進軍至夷道縣猇亭,以輔匡、趙融、廖化等各為別督,與陸遜率領的吳軍相對峙。後來陸遜反攻時,趙融被當場擊殺。

諸葛亮勸劉備不要率軍親徵

第七位:張南

張南,字文進。劉備入蜀時,張南開始活躍於劉備陣營中,跟隨者劉備奪取了益州。

章武元年,劉備起兵伐吳,先鋒軍從巫縣擊敗吳將李異等,一直推進到秭歸。之後,劉備親率諸將自秭歸進軍至夷陵,以張南為前部,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軍。再之後,劉備被陸遜擊敗於夷陵,張南臨陣被斬。值得一提的是,在成都武侯祠中,有一條紀念蜀漢14位將軍的「武將廊」,共有十四位武將的塑像,張南排第十三位,千百年來享受香火供奉。

第六位:馮習

馮習與張南的經歷很相似,也是從荊州隨劉備入蜀時的一員武將,助劉備奪取了益州。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起兵討伐孫吳,以馮習、吳班為先鋒。時吳將陸遜、李異、劉阿等屯兵巫縣、秭歸一帶,馮習與吳班從巫縣擊敗李異等,一直推進到秭歸。

章武二年(222年)二月,劉備率軍開進夷陵,以馮習為領軍,統諸軍,與陸遜率領的吳軍相對峙。六月,劉備被陸遜擊敗於猇亭,馮習被吳將潘璋部下所斬。

第五位:程畿

程畿,字季然,劉備取代劉璋擔任益州牧後,程畿擔任從事祭酒。程畿跟隨劉備在夷陵戰敗後,沿長江順流而下退軍。有人告訴程畿:「後面的追兵已經趕上,拋棄船隻,便可以逃脫。」程畿說:「我在軍中,(尚且)未曾因為敵人棄船而走,何況跟隨天子(指劉備)遇見危險時呢!」之後追兵趕上了程畿所在的船隻,程畿親身持戟與敵人戰鬥,甚至有敵船翻倒在江中。後來大量敵軍趕到,一同攻擊程畿,程畿當場戰死。

劉備託孤

第四位:馬良

馬良(187年-222年),字季常,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華名氣,而馬良又在五人中最為出色,因此被贊為「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馬良也是劉備的心腹,劉備擔任荊州牧後,徵召馬良為州從事。馬良與諸葛亮關係友善,曾奉命出使東吳,受到孫權恭敬的接待。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政權,任命馬良為侍中。章武二年(222年),劉備東徵東吳,派馬良招納五溪蠻王沙摩柯。但之後,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兵敗,馬良也遇害身亡。

第三位:黃權

黃權本是劉璋的重臣,在劉璋手下擔任主薄,是一個極有遠見的賢良之才。劉備入蜀時他曾極力勸諫劉璋不要迎接劉備,因而被外放為廣漢縣長。劉璋敗後,降於劉備,被拜為偏將軍。他為劉備建計取漢中,被拜為護軍。劉備下令伐吳時,黃權屢次勸諫卻不被採納。夷陵之戰中,劉備命其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曹魏進攻。後來劉備伐吳敗還,黃權歸途隔絕,無奈之下率部降魏。可以說黃權在一些關鍵性的決斷上極為清醒,簡直是算無遺策,如此一個極有遠見的賢才卻在夷陵戰敗後無奈降魏,令人唏噓不已。

第二位:黃忠

黃忠,字漢升,南陽(今河南南陽)人,蜀國五虎上將之一,和廉頗一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老當益壯的代言詞。本為劉表部下中郎將,後歸劉備,並助劉備攻益州劉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黃忠在定軍山一戰中陣斬曹操部下名將夏侯淵,被劉備封為后將軍,賜關內侯。演義中黃忠在伐吳時身中暗箭,血盡而亡,不過此為小說杜撰,黃忠其實是在建安二十五年病逝的,並沒有參加伐吳之戰。

第一位:張飛

張飛,是蜀漢五虎將之一,三國中的一流武將,被稱為「萬人敵」。也是劉備的患難兄弟,和關羽一起成為了劉備的左膀右臂,在劉備建立蜀漢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三英戰呂布,長坂坡喝退曹操百萬大軍,義釋嚴顏,大戰馬超等等都是張飛膾炙人口的事跡。但是,如此一員虎將最終卻被兩個小人殺掉——張飛有很多致命的弱點,比如性格暴躁、愛飲酒、常打罵士卒。尤其是在得知關羽死訊後,張飛悲傷至極,日日飲酒,打罵手下。張飛的手下張達﹑範強不堪其辱,在張飛跟隨劉備臨近出兵伐吳前,二人趁著張飛熟睡殺死了張飛,並將張飛的首級拿去投奔了孫權,張飛身首異處而死,實在是令人惋惜。

相關焦點

  • 劉備伐吳到底損失多少員猛將,若他們不死諸葛亮北伐會成功嗎?
    此役,劉備慘敗,在我看來劉備不只是損失數萬精兵,同時也損失許多猛將以及謀士,慘重至極,甚至可以說直接導致了季漢後期無大將的局面。首先是張飛在集結兵力之時,張飛被手下範強、張達殺害,帶著張飛首級投奔東吳。這是決定攻打東吳後對季漢的第一個重擊。此時的張飛是劉備,諸葛亮以下排第一的可以領導大兵團作戰的將領。
  • 劉備伐吳時失去幾位大將?若還在的話想必北伐必勝,第一位太心痛
    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可以說是劉備一生中遭遇到的最大戰役危機,這個時候的蜀漢政權遭受到了巨大打擊。不過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劉備在伐吳的過程中損失了如下這四位大將,其實如果劉備不會損失這些大將們的話,說不定北伐一定會勝利的!第四位:馬良。
  • 劉備伐吳,為啥不帶馬超趙雲魏延等大將?其實這不怪劉備
    關羽的死引起了蜀國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先是張飛因失去二哥而性情大變,手下的將士無法忍受他的打罵而偷襲了張飛,最後將張飛的頭顱獻給吳國換取功名。後是劉備因孫權聯合東吳發動了夷陵之戰。劉備伐吳夷陵之戰成為了蜀國衰敗的關鍵戰役,在這場戰役中趙雲馬超等大將沒有跟隨劉備一起伐吳。
  • 劉備伐吳,為什麼不帶諸葛亮?答案在這裡!
    諸葛亮那麼厲害,劉備伐吳為什麼不帶諸葛亮?文學漫談第一百零一期,點評的是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
  • 諸葛亮北伐,為何不願派趙云為先鋒?
    諸葛亮是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貴人,同時也是幫助劉禪支撐蜀國幾十年的支柱。北伐是這位臥龍先生的一大軍事傑作,6次伐魏的舉動一度打得曹魏瑟瑟發抖。然而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卻面臨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就拿諸葛亮的第1次北伐來說吧!
  • 劉備伐吳怎麼失敗的,劉備伐吳被火燒連營
    對於劉備這次東徵伐吳,歷史上已經有無數人討論過,也有過很多的見解,首先值得肯定的是這場戰役是必須的,而且還必須是劉備自己親自出馬,因為當時劉備的手下可以說是分成三股勢力,首先是早年的跟隨者們,他們是不想打的,他們早年就跟隨劉備習慣了東奔西走的日子,是不建議這麼冒險的。
  • 劉備舉全國之力伐吳慘敗、損失5位武將、4位謀士!
    劉備為關羽報仇,舉全國之力伐吳。在集結兵力之時,張飛被手下範強、張達殺害,帶著張飛首級投奔東吳。這兩件事情加起來,劉備對孫權更加怨恨。於是舉全國之力伐吳,不聽勸諫,結果大敗。劉備退回白帝城駐紮,後因劉備病重,於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病逝。
  • 諸葛亮北伐(1):北伐準備
    諸葛亮北伐是一個頗值得說的事,受限於很多謠傳之類的,很多人對於諸葛亮的北伐了解並不夠準確,所以我們這個系列的文章也就是詳細的說一說諸葛亮的北伐。《傅子》: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劉備得此慘敗後,因曹丕仍然帶著大軍在觀望和趙雲部馳援永安等原因,吳軍並沒有繼續追擊。伴隨著九月曹丕三路大軍浩浩蕩蕩的開始伐吳,孫權也立刻重新和蜀漢講和。回到永安的劉備同意了議和,並且就一直待在永安,再未回過成都。
  • 諸葛亮六出祁山,手下多少大將北伐戰死沙場?
    而在三國歷史上,諸葛亮只有五次北伐。眾所周知,諸葛亮用兵不像劉備,你看劉備領導的漢中之戰和夷陵之戰,蜀漢戰死沙場的將領並不少,漢中之戰有雷銅、吳蘭、任夔等將領戰死,夷陵之戰有張南、馮習、沙摩軻、傅肜等將領戰死。
  • 諸葛亮北伐是一個戰略失誤嗎?
    第一,睦鄰友好,先穩住東吳。先前章武二年,迫於曹丕三路伐吳的壓力,孫權曾向劉備遣使請和,兩國暫時恢復聯盟關係。但當劉備去世和南中叛亂接連發生的消息傳到吳都建業的時候,孫權顯然又動起了背盟圖蜀的念頭。因此,在東吳還未有實際動作前,諸葛亮的做法是趕緊穩住孫權。「乃遣芝修好於權。」
  • 連諸葛亮都自嘆不如的蜀漢奇才,若不早逝,何來劉備伐吳失敗
    在眾人眼中,孔明就是劉備最好的良配了,連孔明都覺得比不上的人,該是怎樣的存在呢?圖片:諸葛亮與劉備劇照一、劉備大敗,孔明感慨關羽的死告訴我們,面對生死時親戚往往不會救你,說不定還會在你背後捅刀子。劉備把鎮守荊州的事交給關羽,然後把親戚麋芳交到他手下管制。然而,這位皇親國戚卻在最要緊關頭,因為工作失誤害怕被嚴懲而投向了吳國。結果,關羽受到前後夾擊,兵敗不說,還丟了老命。
  • 以當時的外交和軍事條件來說,劉備伐吳完全不具備徹底勝利的可能
    就當時的外交和軍事條件來說,劉備伐吳完全不具備徹底勝利的可能。這並不是說劉備不能取得一定的軍事勝利然後勝利凱旋,而是說劉備完全不具備滅吳的可能。按照很多人所想像的、劉備伐吳成功就要滅吳的情況,劉備必須要在夷陵之戰中給予吳軍主力殲滅性打擊,然後才有可能繼續前進。
  • 劉備如此賢明,諸葛亮如此料事如神,為什麼他們還是沒能一統天下
    劉備主觀上的失誤:01負氣伐吳,意氣用事劉備在奪得益州之後 ,西川的北大門——漢中當政者是較為暗弱的張魯 ,劉備沒有及時去攻取此地 ,而是不顧 「聯吳抗曹」的大局 ,幾乎集中所有兵力準備與孫權爭奪荊州,造成 了孫劉聯合抗曹的局面出現巨大裂痕 ,曹操趁機奪取漢中
  • 曹操手下第一猛將,三次戰平關羽,去世後諸葛亮才敢北伐
    劉備嘆服,乃拜請出山。目標既有,方針路線確定。赤壁之戰後,劉備謀得荊州三郡,後又圖得益州,進而奪取漢中,諸葛亮之初期謀劃,大體完成。  夏侯惇  且說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徵的時局變化——己方陣營,蜀國初立,關羽大意失荊州,命喪麥城。劉備挾怒興師伐吳,兵敗夷陵,悍將張飛,黃忠相繼身亡,劉備敗光家底隻身逃回白帝城,鬱鬱而終,託孤諸葛亮。諸葛亮花了數年時間發展經濟,平定南中,穩定了蜀漢後方,總算恢復了些許元氣,在益州站穩了腳跟。
  • 趙云為什麼反對劉備伐吳?
    荊州之敗,劉備失去了「恩若兄弟」 的關羽。如果他人勸諫劉備,有站著說話不腰疼之嫌。但趙雲同樣失去了並肩作戰的親家,女兒與外孫也下落不明,趙雲勸諫劉備更容易接受。 從內容上看,趙雲的建議可以說是益州版的《隆中對》。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跨有荊益後就應該伺機兩路北伐。
  • 諸葛亮五次北伐花費多少?難怪蔣琬和費禕不願北伐,劉禪口袋空了
    很顯然前者是非常難找的,有軍事才能的人,未必就足夠忠心,有忠心的人,未必就有軍事才能,諸葛亮並沒有找到類似這樣的人,所以只能採取第二種方案。延熙元年,詔琬曰:「寇難未弭,曹睿驕兇,遼東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糾結,與之離隔。睿大興眾役,還相攻伐。曩秦之亡,勝、廣首難,今有此變,斯乃天時。
  • 諸葛亮北伐,從一開始就註定無法成功,為什麼他還要強行北伐?
    後世之人雖欽佩諸葛亮的忠勇,可也懷疑北伐之戰可能從一開始就註定無法成功。其實,北伐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可以從諸葛亮當年所作的《隆中對》中窺知一二,當年,諸葛亮為劉備謀劃了三步走的戰略:第一步,拿下荊州,獲取益州,以此為霸業基礎。
  • 諸葛亮明知北伐不能成功,為什麼一直堅持北伐?原因很簡單!
    他上來就有四五個基地,但每個基地只有一兩個農民在採礦。你怎麼打?跟對手慢慢玩拼消耗?那你就慘了,不被玩死才怪!趁著起步時採礦效率高,趕快暴兵出去打,爭取先拿下對手的幾個分基地,才是正途。不然等對手開始暴兵了,你就完了。這是當時歷史大框架下蜀漢「王業不偏安」的大背景。一句話,北方的式微決定了南方割據的可能,而北方一旦恢復完成,南方絕無割據的可能。
  • 諸葛亮生平多次北伐皆以失敗告終,司馬懿為何還說他是天下奇才
    提起來諸葛亮很多人都不陌生,他無疑是三國時期名氣最大的一位謀士。諸葛亮未出山前就已經名聞於世,之後輔佐劉備開闢蜀漢基業更是立下了蓋世功勞。諸葛亮是一個全能型人才,不僅能夠領兵作戰而且還能治理政務,然而相對於其治理國家的才能來說軍事上的謀略則稍顯不足,關於這一點從劉備出徵從未將其帶在身邊也可以看得出來。
  • 劉備帳下的第一謀士,連諸葛亮都自愧不如!
    ,蕭玉田(繪)談到三國時期的軍師級謀士,大家肯定首先想到諸葛亮,如果要問劉備手下的第一謀士是誰,大家肯定認為非諸葛亮莫屬。大家之所以這樣認為,只因為《三國演義》太過於家喻戶曉,以至於諸葛亮就像神一樣的存在。可蠻荒君要告訴大家:小說總歸是小說,不是真實的歷史,劉備手下能稱得上第一謀士的只有他:法正,法孝直。《三國志》作者陳壽說他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就連諸葛亮也嘆服法正的智慧謀略。我們都知道,劉備當年為報關羽被殺之仇率軍伐吳,被陸遜一把火燒了個精光,從此蜀國開始走起了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