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未開打,孫權就趕緊求和退還土地,為什麼劉備還不答應?

2020-12-24 鮮花暢談歷史

1:孫權開戰前求和是一個外交手段,說起夷陵大戰,有必要說一下吳,蜀的另一場大戰,呂子明」白衣渡江,奇襲荊州「。當時鎮守荊州的蜀國大將關羽,率軍對曹魏據守的樊城發動攻擊,正當關羽和曹魏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孫權派大都督呂蒙攻打荊州,當時孫權和劉備名義上還是盟友關係,孫權背叛盟友,背後捅刀子,這事做得確實不地道。

孫權這一仗收穫滿滿,奪取了荊州這麼大一塊地方,還殺了荊州守將關羽,除去了一個禍患,但也招來了劉備的報復,劉備發兵要滅東吳。孫權是位出色的政治家,他明白,既然已經撈到了好處,如果能靠求和避免一場戰事是最划算的,所以派諸葛瑾前去勸說劉備,停戰講和。

孫權還有一個擔心,就是曹魏,這時候曹操已經死了,曹丕繼位,這個曹丕也不是好惹的,孫權怕東吳一旦和劉備開戰,曹丕也學東吳,背後給東吳捅一刀,所以孫權除了向劉備求和,儘量避免戰爭外,還主動向曹丕稱臣,讓劉備看看,我和曹魏聯合,實力比西蜀大,還是停戰為好。

孫權已經奪取荊州,能用求和等外交手段保住既得利益,是最好的,他向曹魏稱臣,也是一個外交手段,為了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暫時低一下頭,說明孫權政治上是很成熟的。

2:劉備不答應孫權的求和請求,有兩個原因:

1:孫權不僅奪取了荊州,還殺了大將關羽,劉備的另一個大將張飛鎮守閬中,被手下範疆,張達二人暗殺,帶張飛人頭投降了東吳,所以劉備舉兵伐吳。關羽,張飛二人是劉備手下重臣,在劉備心裡的位置舉足輕重,劉備興兵伐吳,很大程度是劉備咽不下這口氣,給關羽,張飛來報仇,【三國志】記載:孫權派遣使者致信請和,先主盛怒之下,不肯答應。

在{三國演義}裡,劉備,關羽,張飛是桃園結義的兄弟,三人立下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三人的關係就像手足一樣,關羽死在孫權手裡,他肯定要為關羽報仇,孫權斷了劉備的手足,劉備怎麼會答應講和呢?

還有一個原因,孫權雖然求和,但給劉備開的條件不能滿足劉備,試想一下,孫權武力奪取了荊州,會輕易放棄嗎?關羽被殺了,孫權會殺東吳幾個大將為關羽報仇雪恨嗎?如果只是派使臣去講和,又沒有什麼好條件,劉備怎麼會答應,正史上只是記載孫權講和,沒有提到有什麼附加條件,劉備肯定是不會答應的。【三國演義】裡孫權答應退還土地講和,但劉備是來給二弟報仇的,必須殺了孫權才肯罷休,這要求孫權也不能答應,所以只能開戰了。

綜上所述:孫權在夷陵之戰沒有開打時向劉備求和,是一種外交手段,劉備不答應的原因是在荊州吃了大虧,大將關羽戰死,這口氣沒出來,關羽的仇沒有報,還有就是孫權給不了劉備能答應講和的條件。所以劉備拒絕講和。

相關焦點

  • 夷陵之戰,為什麼還沒開戰,孫權就送地求和,劉備又為何拒絕?
    有人問:夷陵之戰開戰之前,孫權為什麼馬上示弱求和,劉備為什麼不接受?這個問題就顯而易見了,兩個問句,咱們一一解答。
  • 劉備伐吳,真的是為關羽報仇?不!帶你認識夷陵之戰背後真正的政治權衡!
    但我們都知道,劉備在正史中其實並非像演義中那樣只會哭出個天下,正史中的劉備主導了「火燒博望坡」,「漢中爭奪戰」等經典戰役,作為一名經驗豐富,判斷出色的將領,斷不會盲目發起戰爭,也不會輕易以慘敗的方式結束一場戰爭。事實上,夷陵之戰並非只有前方的戰鬥,還有著後方各股勢力的不斷交織,也最終決定了這場戰役的走向!我們開始!
  • 夷陵之戰,大好時機之下,為什麼曹丕不出兵?
    有人問:蜀吳夷陵之戰,對魏國大有利,為什麼曹丕卻沒有發兵參戰呢?
  • 劉備夷陵之戰慘敗後,為什麼沒有回成都,而是停留在永安白帝城?
    今天,我們繼續來講述夷陵之戰的相關話題。公元221年,已經年滿60歲的劉備最終還是登上的帝位,成為蜀漢王朝的開國之君。
  •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孫權為何不攻克西蜀?周瑜之死或改變三國戰局!
    而且,夷陵之戰打贏了之後,局勢發生了吳強蜀弱的變化,曹魏又向漢中發動了一次進攻,只不過漢中依舊巋然不動。 也就是說,夷陵之戰之後,魏吳兩方合作滅蜀是共識,曹丕說了,東吳已經向我稱臣,在他危難的時候消滅它,以後誰敢向他稱臣。而且曹丕想的是坐山觀虎鬥,順便效法漢光武帝劉秀當年的得隴望蜀之策,使天下一統,所以此時此刻魏吳兩國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滅了蜀漢。
  • 如果龐統不死,劉備夷陵之戰帶他去會怎樣?
    以當時的形勢,夷陵之戰即使劉備帶上龐統,還是會以失敗告終。1:龐統只是一個軍師,是謀士,最後的決定權在劉備手裡,劉備對龐統並非言聽計從。龐統加入劉備集團後,劉備對龐統待遇還是很不錯的,地位僅在諸葛亮之下,擔任軍師中郎將。劉備入川的時候,留下諸葛亮守荊州,龐統擔任軍師和劉備一起入川。
  • 劉備為何發動夷陵之戰?原因不簡單:諸葛亮與劉備的「宮心計」
    之前諸葛亮對劉備沒有進行具體的勸阻,諸葛亮看不出來夷陵之戰是一個戰略錯誤嗎?顯然是能夠看得出來的。因為諸葛亮在第一次為劉備制定的整個戰略最重要的一點兒就是「連孫抗曹」,而劉備徵討夷陵明顯就是打破這個戰略。而且諸葛亮也看出了孫權不能打的原因:「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 身經百戰的劉備為何會在夷陵之戰敗給陸遜?
    ,劉備又被呂布吊打,劉備投靠曹操後又背叛曹操,還發生了第二次徐州之戰,劉備再被曹操吊打,逃跑時連老婆孩子都顧不上的那種狼狽樣。孫權與陸遜夷陵之戰時,一邊是身經百戰敗多勝少的劉備,一邊是書生型深藏不露的儒將孫遜,劉備為什麼會輸給陸遜?
  •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曹魏為何不趁勢伐蜀,而是進攻獲勝的東吳?
    於是派出使者與劉備議和,劉備將軍政大權交於諸葛亮,孫劉聯合再度形成。數月之後,曹丕與孫權鬧翻,曹丕發兵南下伐吳,開啟了歷時三年的伐吳作戰。那麼問題來了,曹丕為什麼不進攻已經元氣大傷的蜀漢,反而進攻剛剛取得大勝,士氣正旺的東吳孫權集團呢?
  • 趣讀 | 公基:夷陵老祖?關於夷陵之戰的知識你了解多少?
    提起夷陵,很多人都會想起來去年的熱播劇《陳情令》中的夷陵老祖魏無羨,想起那場在夷陵的戰爭,然而歷史上的夷陵之戰真的存在,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來講解一下三國中的著名戰役——夷陵之戰。(相關的名句: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2.夷陵之戰基本情況地點:夷陵(今湖北宜都北) 時間:221年七月-222年八月參戰方:蜀漢、五溪蠻夷、東吳 結果:吳軍得勝,蜀漢元氣大傷3.戰役經過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
  • 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看看劉備的損失,蜀國為何一蹶不振?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在三國這個勾心鬥角的亂世之中,更多人所被吸引的還是以劉備為中心的群雄之爭。而三國裡也有震驚中外的世界名戰,官服,赤壁,夷陵之戰號稱三國頂級的三大戰鬥,同時也是改變整個三國局勢的戰鬥。不過今天所說的夷陵之戰卻是一個讓人議論紛紛的戰鬥。
  • 漢中之戰,夷陵之戰,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你看看孔明真實的身份
    說到劉備的用人方式,讓人一下子便聯想到,蜀主劉備這輩子面臨過最大的4場戰事,第一就是赤壁之戰,其二就是入川之戰(與劉璋爭奪地盤),其三就是漢中之戰(與曹操爭雌雄),其四就是夷陵之戰(為關、張復仇,伺機滅孫權)。在劉備所經歷的這4場戰爭之中,他基本上都沒有帶上諸葛亮上戰場!為什麼呢?來看看諸葛亮真實的身份就知道了…首先來看一下赤壁之戰時,劉備為什麼不帶諸葛亮?
  • 夷陵之戰並不是意氣用事,劉備一世梟雄,看到了東吳的命門
    夷陵之戰爆發之前,曹操去世,曹丕篡漢曹魏正式建國,在這種情況下劉備需要確認自己的政治地位,政治方向。在人才方面,關羽死的第二年法正去世,黃忠去世,孟達攜三郡叛漢歸魏。
  • 夷陵之戰:劉備若使用這三大戰術,孫權早就全軍覆沒了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劉備作為進攻方帶著6萬精銳士兵和武陵蠻沙摩柯的1萬精銳蠻族士兵一起攻打荊州。孫權得知消息後派人議和卻被劉備拒絕,無奈只能啟用少壯派陸遜統兵禦敵。陸遜利用劉備急切的心態不斷誘敵深入,最終在夷陵地區反擊,放火燒蜀漢的營帳造成混亂後領兵衝擊,蜀軍被殲滅、燒死、踐踏致死不計其數,劉備跑回白帝城時手上僅剩2萬兵馬。這一仗蜀漢損失慘重,也預示著蜀漢徹底淪為一個區域性政權,失去翻盤的可能。其實現在的角度來看,假如劉備運用下面這三個戰術作戰的話,結局就能改變。
  • 夷陵之戰:是為國家命運還是兄弟情義,你不知道的難言之隱X
    夷陵之戰,是劉備借著給義弟關羽報仇的名義所發起的,舉全國之力伐吳,但最終卻成為了他一生的遺憾。其實關於夷陵之戰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劉備這樣做是不明智的,至少在當時不應該有那樣的衝動,荊州剛失,關羽剛死,其實力和士兵士氣都不適合發動戰爭,而且當時的孫權也主動派人求和,此時的劉備是不應該拒絕的,如若不然的話,三國的歷史走向或許會有新的改變。
  • 夷陵之戰劉備大敗,曹丕為何攻吳不攻蜀呢,原因有三
    曹丕在夷陵之戰發生前認為劉備不會攻打孫權,在夷陵之戰發生中選擇了坐山觀虎鬥,在夷陵之戰結束劉備大敗後,選擇了攻打東吳,這是曹丕在整個夷陵之戰前、中、後的態度,曹丕的態度很大程度上,來源於魏國朝堂上的主流態度。
  • 劉備關羽都死了,曹丕為何還不敢攻蜀?難怪他能當皇帝
    曹操生前的最後一戰,便是與劉備相約在漢中之戰,那次曹操被迫撤出漢中,足以讓他臉上無光,而又損失了城池,讓他心中陰影面積加大,最終加速了曹操的死亡。不久,曹操便去世了。所以,無論從哪種角度來講,劉備都是曹魏的仇人。曹丕為何不為父報仇?他當上皇帝之後,權力無邊,況且那會兒劉備關羽也都去世了,蜀漢十分空洞,國力衰弱,曹丕為何不趁虛而入?
  • 夷陵之戰,魏蜀吳三國鼎立
    赤壁之戰,孫劉聯盟,大敗曹魏,繼而「天下三分」(《後漢書》);夷陵之戰,魏蜀吳互相抗衡,三國鼎立形成。公元221年,劉備出川東進,孫權西拒,在宜昌對峙交戰達一年之久,以孫權大將陸遜防禦反擊、大敗劉備而結束,史稱吳蜀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刀光劍影的背後,彰顯曹魏、蜀漢、孫吳三大集團合縱連橫的韜略。
  • 夷陵之戰後,劉備一直留在白帝城,並做了三件事情
    同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而張飛又被部下所害。孫派遣使者前來請和,劉備大怒不許。畢竟,東吳不僅偷襲了荊州,還斬殺了關羽父子,這不能讓劉備什麼表示都沒有,不然也會讓麾下將士寒心。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劉備派遣黃權督江北水軍,自率陸軍進軍。秋七月,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將軍馮習、張南、傅肜、程畿等戰死。
  • 如果劉備不打夷陵之戰,那後來諸葛亮是否能打敗曹魏?
    如果劉備不打夷陵之戰,那麼我們就要把情況架空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