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孫權開戰前求和是一個外交手段,說起夷陵大戰,有必要說一下吳,蜀的另一場大戰,呂子明」白衣渡江,奇襲荊州「。當時鎮守荊州的蜀國大將關羽,率軍對曹魏據守的樊城發動攻擊,正當關羽和曹魏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孫權派大都督呂蒙攻打荊州,當時孫權和劉備名義上還是盟友關係,孫權背叛盟友,背後捅刀子,這事做得確實不地道。
孫權這一仗收穫滿滿,奪取了荊州這麼大一塊地方,還殺了荊州守將關羽,除去了一個禍患,但也招來了劉備的報復,劉備發兵要滅東吳。孫權是位出色的政治家,他明白,既然已經撈到了好處,如果能靠求和避免一場戰事是最划算的,所以派諸葛瑾前去勸說劉備,停戰講和。
孫權還有一個擔心,就是曹魏,這時候曹操已經死了,曹丕繼位,這個曹丕也不是好惹的,孫權怕東吳一旦和劉備開戰,曹丕也學東吳,背後給東吳捅一刀,所以孫權除了向劉備求和,儘量避免戰爭外,還主動向曹丕稱臣,讓劉備看看,我和曹魏聯合,實力比西蜀大,還是停戰為好。
孫權已經奪取荊州,能用求和等外交手段保住既得利益,是最好的,他向曹魏稱臣,也是一個外交手段,為了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暫時低一下頭,說明孫權政治上是很成熟的。
2:劉備不答應孫權的求和請求,有兩個原因:
1:孫權不僅奪取了荊州,還殺了大將關羽,劉備的另一個大將張飛鎮守閬中,被手下範疆,張達二人暗殺,帶張飛人頭投降了東吳,所以劉備舉兵伐吳。關羽,張飛二人是劉備手下重臣,在劉備心裡的位置舉足輕重,劉備興兵伐吳,很大程度是劉備咽不下這口氣,給關羽,張飛來報仇,【三國志】記載:孫權派遣使者致信請和,先主盛怒之下,不肯答應。
在{三國演義}裡,劉備,關羽,張飛是桃園結義的兄弟,三人立下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三人的關係就像手足一樣,關羽死在孫權手裡,他肯定要為關羽報仇,孫權斷了劉備的手足,劉備怎麼會答應講和呢?
還有一個原因,孫權雖然求和,但給劉備開的條件不能滿足劉備,試想一下,孫權武力奪取了荊州,會輕易放棄嗎?關羽被殺了,孫權會殺東吳幾個大將為關羽報仇雪恨嗎?如果只是派使臣去講和,又沒有什麼好條件,劉備怎麼會答應,正史上只是記載孫權講和,沒有提到有什麼附加條件,劉備肯定是不會答應的。【三國演義】裡孫權答應退還土地講和,但劉備是來給二弟報仇的,必須殺了孫權才肯罷休,這要求孫權也不能答應,所以只能開戰了。
綜上所述:孫權在夷陵之戰沒有開打時向劉備求和,是一種外交手段,劉備不答應的原因是在荊州吃了大虧,大將關羽戰死,這口氣沒出來,關羽的仇沒有報,還有就是孫權給不了劉備能答應講和的條件。所以劉備拒絕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