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是為國家命運還是兄弟情義,你不知道的難言之隱X

2021-03-05 靚仔史說官

最近一段時間,劉皇叔在某短視頻平臺上火了起來,打了一輩子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嗎?而這位打了一輩子仗的劉皇叔卻在最後一次戰役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夷陵之戰,是劉備借著給義弟關羽報仇的名義所發起的,舉全國之力伐吳,但最終卻成為了他一生的遺憾。其實關於夷陵之戰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劉備這樣做是不明智的,至少在當時不應該有那樣的衝動,荊州剛失,關羽剛死,其實力和士兵士氣都不適合發動戰爭,而且當時的孫權也主動派人求和,此時的劉備是不應該拒絕的,如若不然的話,三國的歷史走向或許會有新的改變。但是仔細分析一下劉備這個人,其實發動這場戰爭遠不止為兄弟報仇那麼簡單,雖然兄弟情深,但還不至於他這個一國之君如此武斷,他是有一定的戰略意圖的,出發點和最終的落腳點一定是在蜀國的軍民身上,結合當時的情況仔細分析,其實劉備發動這場戰爭是有難言之隱的。

蜀國具備收復荊州的實力

雖然三方勢力中,當時是魏吳聯盟,但是曹丕斷然是不會真正的援助吳國的,他所採取的是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不僅不給支持,說不定還會在東吳背後插上一刀,除此之外,東吳剛佔領荊州,立足未穩,而劉備就是從荊州發展起來的,是有一定的基礎的,所以主場優勢促使他發動這場戰爭。在軍備力量上,二者懸殊不大。

以打促和,增加談判籌碼

當初在孫權派人求和的時候,就有人想藉助和談爭取荊州的利益,但是別忘了自古以來就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在這個問題上,孫權是勝利方,是佔據主動權的,他是不會做出讓步的,而劉備則是失敗的一方,是沒有談判的資本和砝碼的。所以這場仗是必須要打的,即使是失敗,也可以彰顯自己的實力,以此給東吳施加壓力,為談判爭取更多的主動。

年近古稀,時不我待

蜀國損兵折將,實力受損,軍中已經沒有堪當重任的大將。而此時劉備已經年過半百,對於一手建立起來的蜀漢政權,其未來令人十分擔憂。早在隆中對的時候,諸葛亮已經表明荊州對於蜀漢之重要,如果沒有了荊州,蜀漢無疑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很難再有穩固的根基去爭奪天下。想到此,劉備覺得在有生之年,統一天下時沒有希望了,但是收復荊州還是有可能的,為了國家命運,為了蜀漢明天的希望,他必須背水一戰,放手一搏,儘管這對於他來說無異於一場豪賭,但實屬無奈,不得已而為之。

相關焦點

  • 《皇帝成長計劃2》夷陵之戰怎麼打 夷陵之戰打法攻略
    那麼遊戲中夷陵之戰應該怎麼打?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夷陵之戰打法講解。   困境 首先是困境 如圖... 皇帝成長計劃2是一款模擬養成類休閒娛樂遊戲。並且是《皇帝成長計劃》的續作。那麼遊戲中夷陵之戰應該怎麼打?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夷陵之戰打法講解。
  • 《老九門》陳偉霆VS張藝興:兄弟情義兩難全
    《老九門》開篇大戲中,陳偉霆飾演的佛爺和張藝興飾演的二月紅,這對超具CP感的兄弟上演拔槍對峙的精彩戲碼——真可謂「生死兄弟命運糾葛,情義恩仇實難兩全!」與此同時,劇中,詭異列車、紅府密室、礦山古墓、巖漿棧道等場景,也在兩人膠著的對白中逐一呈現,劇情升級、懸念叢生。
  • 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看看劉備的損失,蜀國為何一蹶不振?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在三國這個勾心鬥角的亂世之中,更多人所被吸引的還是以劉備為中心的群雄之爭。而三國裡也有震驚中外的世界名戰,官服,赤壁,夷陵之戰號稱三國頂級的三大戰鬥,同時也是改變整個三國局勢的戰鬥。不過今天所說的夷陵之戰卻是一個讓人議論紛紛的戰鬥。
  • 梟雄昭烈帝的最後一戰:影響蜀漢國運的夷陵之戰是戰略失誤嗎?
    追思那個群星璀璨的三國時空,緬懷昭烈帝百折不撓的一生,評點夷陵之戰。常見的哭哭啼啼的劉備影視形象誤導國人久矣,縱觀昭烈帝劉備一生,年少遊學,壯年起兵,戎馬一生,雖屢經挫折,卻「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亂世群雄紛紛謝幕之時,以雄烈之姿成一方霸主,鼎足三分而留名青史。
  • 如果龐統不死,劉備夷陵之戰帶他去會怎樣?
    以當時的形勢,夷陵之戰即使劉備帶上龐統,還是會以失敗告終。1:龐統只是一個軍師,是謀士,最後的決定權在劉備手裡,劉備對龐統並非言聽計從。龐統加入劉備集團後,劉備對龐統待遇還是很不錯的,地位僅在諸葛亮之下,擔任軍師中郎將。劉備入川的時候,留下諸葛亮守荊州,龐統擔任軍師和劉備一起入川。
  • 劉備為何發動夷陵之戰?原因不簡單:諸葛亮與劉備的「宮心計」
    之前諸葛亮對劉備沒有進行具體的勸阻,諸葛亮看不出來夷陵之戰是一個戰略錯誤嗎?顯然是能夠看得出來的。因為諸葛亮在第一次為劉備制定的整個戰略最重要的一點兒就是「連孫抗曹」,而劉備徵討夷陵明顯就是打破這個戰略。而且諸葛亮也看出了孫權不能打的原因:「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 趣讀 | 公基:夷陵老祖?關於夷陵之戰的知識你了解多少?
    提起夷陵,很多人都會想起來去年的熱播劇《陳情令》中的夷陵老祖魏無羨,想起那場在夷陵的戰爭,然而歷史上的夷陵之戰真的存在,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來講解一下三國中的著名戰役——夷陵之戰。(相關的名句: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2.夷陵之戰基本情況地點:夷陵(今湖北宜都北) 時間:221年七月-222年八月參戰方:蜀漢、五溪蠻夷、東吳 結果:吳軍得勝,蜀漢元氣大傷3.戰役經過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
  • 夷陵之戰打的有多慘?蜀漢精銳全死了
    我們都知道,《三國》這部名著描寫的是魏蜀吳三個國家發生的事情,並且都了解奠定這三個國家局面的是赤壁之戰。
  • 夷陵之戰,大好時機之下,為什麼曹丕不出兵?
    這個問題可能問出了很多人的心聲,作為曹操優秀的繼承人曹丕,如此坐收漁翁之利的機會是不可能放過的。但是為何劉備和孫權夷陵之戰打了這麼久,曹丕卻遲遲按兵不動呢?下面我們就好好分析分析:首先,夷陵之戰爆發於公元221年,而曹丕公元220年剛剛逼劉協讓位。
  • 漢中之戰,夷陵之戰,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你看看孔明真實的身份
    你看看,劉備手下的護衛大隊長:趙雲、還有陳到,甚至是後來的謀士法正,他們都願意為劉備而奉獻自己的生命。劉備之所以能夠在夾縫之中,建立屬於自己的王朝,用人、識人是他最大的敲門磚。劉備的用人、識人之術,甚至要在曹操之上。例如:劉備在漢中之戰時,識別王平,你看看後來王平的作為,為蜀漢支起一片天。獨自帶領兵馬,抵擋曹魏10萬大軍。
  • 【影評】《太極旗飄揚》: 你為誰而戰,國家還是家人?
    這是韓國版的《集結號》,同樣取材於歷史戰爭,同樣定位於商業主流,甚至都可以算作各自國家的主旋律電影。但是《太極旗飄揚》具有不小的野心,除了戰爭的血腥殘忍外,影片也加入了人性,人情多個面向的思考。在商業包裝之下,還嘗試解讀和思考韓國南北戰爭的歷史問題。
  • 夷陵之戰中,馬良為何沒能勸諫劉備,他又為劉備創造了何等的戰機戰機是如何浪費的?
    馬良是荊州的著名人才,他和他的兄弟一共有五人,都有才子的名聲。在這五人中,由於馬良的眉毛中有白毛,因此在當地流傳著一句諺語,就是「馬氏五常,白眉最良」,指的就是馬良的才能在五兄弟中的排名。馬良與諸葛亮交情很好,他稱呼諸葛亮為兄長,後人推測他應該是和諸葛亮結義為了兄弟。馬良有一位兄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馬謖。這位被劉備臨終前稱作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人物,卻受到了諸葛亮的器重。
  • 《皇帝成長計劃2》夷陵之戰名臣怎麼選擇 夷陵之戰名臣選擇介紹
    那麼遊戲中夷陵之戰天命用什麼名臣選擇什麼?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夷陵之戰天命推薦 名臣選擇介紹。 天命選擇 核心:黃天當... 皇帝成長計劃2是一款模擬養成類休閒娛樂遊戲。並且是《皇帝成長計劃》的續作。那麼遊戲中夷陵之戰天命用什麼名臣選擇什麼?
  • 如果劉備不打夷陵之戰,那後來諸葛亮是否能打敗曹魏?
    如果劉備不打夷陵之戰,那麼我們就要把情況架空一下了。
  • 三國最後的大戰,夷陵之戰蜀國到底損失多大?看戰死的主將就明白
    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可以說是吸引了無數人的興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爾虞我詐的群雄割據世界,三國有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以及最後的大戰夷陵之戰
  • 夷陵之戰,魏蜀吳三國鼎立
    赤壁之戰,孫劉聯盟,大敗曹魏,繼而「天下三分」(《後漢書》);夷陵之戰,魏蜀吳互相抗衡,三國鼎立形成。公元221年,劉備出川東進,孫權西拒,在宜昌對峙交戰達一年之久,以孫權大將陸遜防禦反擊、大敗劉備而結束,史稱吳蜀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刀光劍影的背後,彰顯曹魏、蜀漢、孫吳三大集團合縱連橫的韜略。
  • 只知道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三國圍繞荊州共有5個回合的爭奪!
    然而在三國時期,情況卻有些不太一樣,並不是說北方中原不重要,而是除了中原,荊州也成為各方爭奪的焦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往往被稱為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是袁紹和曹操爭奪北方中原控制權的戰役,而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卻都是圍繞荊州的爭奪進行的。
  • 夷陵之戰是天意嗎?
    夷陵之戰劉備為什麼前勝後敗對於劉備所領導的蜀漢政權來說,夷陵之戰的失敗,可能象徵著劉備自己統一天下的可能性也就不復存在了。夷陵之戰給蜀漢政權所帶來的打擊,是十分巨大的。蜀漢最精銳的中央軍,基本上被徹底殲滅,而南方的蠻族部落也同樣在夷陵之戰之後,給整個蜀漢政權帶來了巨大的政治和地理麻煩。但是在夷陵之戰初期,劉備所率領的蜀漢軍隊是獲得了絕對戰略優勢的,那麼,為什麼劉備會最後在夷陵之戰的關鍵時刻,輸掉了自己最後的家業呢?在夷陵之戰之前,蜀漢軍隊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損失。
  • 劉備伐吳,真的是為關羽報仇?不!帶你認識夷陵之戰背後真正的政治權衡!
    每當說到夷陵之戰,七百裡連營自然就成為了劉備兵敗的罪魁禍首!但我們都知道,劉備在正史中其實並非像演義中那樣只會哭出個天下,正史中的劉備主導了「火燒博望坡」,「漢中爭奪戰」等經典戰役,作為一名經驗豐富,判斷出色的將領,斷不會盲目發起戰爭,也不會輕易以慘敗的方式結束一場戰爭。事實上,夷陵之戰並非只有前方的戰鬥,還有著後方各股勢力的不斷交織,也最終決定了這場戰役的走向!我們開始!
  • 劉備夷陵之戰的慘重損失:七將陣亡,五將投降,一將失蹤
    本期的三國戰爭見於《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發生在夷陵之戰中,主要人物為傅彤、程畿和沙摩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