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劉皇叔在某短視頻平臺上火了起來,打了一輩子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嗎?而這位打了一輩子仗的劉皇叔卻在最後一次戰役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夷陵之戰,是劉備借著給義弟關羽報仇的名義所發起的,舉全國之力伐吳,但最終卻成為了他一生的遺憾。其實關於夷陵之戰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劉備這樣做是不明智的,至少在當時不應該有那樣的衝動,荊州剛失,關羽剛死,其實力和士兵士氣都不適合發動戰爭,而且當時的孫權也主動派人求和,此時的劉備是不應該拒絕的,如若不然的話,三國的歷史走向或許會有新的改變。但是仔細分析一下劉備這個人,其實發動這場戰爭遠不止為兄弟報仇那麼簡單,雖然兄弟情深,但還不至於他這個一國之君如此武斷,他是有一定的戰略意圖的,出發點和最終的落腳點一定是在蜀國的軍民身上,結合當時的情況仔細分析,其實劉備發動這場戰爭是有難言之隱的。
蜀國具備收復荊州的實力
雖然三方勢力中,當時是魏吳聯盟,但是曹丕斷然是不會真正的援助吳國的,他所採取的是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不僅不給支持,說不定還會在東吳背後插上一刀,除此之外,東吳剛佔領荊州,立足未穩,而劉備就是從荊州發展起來的,是有一定的基礎的,所以主場優勢促使他發動這場戰爭。在軍備力量上,二者懸殊不大。
以打促和,增加談判籌碼
當初在孫權派人求和的時候,就有人想藉助和談爭取荊州的利益,但是別忘了自古以來就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在這個問題上,孫權是勝利方,是佔據主動權的,他是不會做出讓步的,而劉備則是失敗的一方,是沒有談判的資本和砝碼的。所以這場仗是必須要打的,即使是失敗,也可以彰顯自己的實力,以此給東吳施加壓力,為談判爭取更多的主動。
年近古稀,時不我待
蜀國損兵折將,實力受損,軍中已經沒有堪當重任的大將。而此時劉備已經年過半百,對於一手建立起來的蜀漢政權,其未來令人十分擔憂。早在隆中對的時候,諸葛亮已經表明荊州對於蜀漢之重要,如果沒有了荊州,蜀漢無疑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很難再有穩固的根基去爭奪天下。想到此,劉備覺得在有生之年,統一天下時沒有希望了,但是收復荊州還是有可能的,為了國家命運,為了蜀漢明天的希望,他必須背水一戰,放手一搏,儘管這對於他來說無異於一場豪賭,但實屬無奈,不得已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