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最熟悉的陌生人:歷史上的周瑜,曾如何設想江東帝業?

2020-12-25 澎湃新聞

原創 周渝 國家人文歷史

本 文 約 5800 字

閱 讀 需 要 16 min

建安五年四月四日(200年5月5日),26歲的江東之主孫策遇刺身亡,隕落於霸業方興之際。臨終前,孫策向弟弟孫權交代「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為江東定下守成之國策。

小說《三國演義》中,孫策還有一句著名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此話雖不見於正史,卻總結到位。

世家子弟中的非主流

漢末三國群英中,周瑜大概算得上大眾最熟悉的陌生人,數百年來,他在演義中始終無法擺脫諸葛孔明的陰影,「三氣周瑜」甚至成為家喻戶曉的典故。這固然能歸結為以蜀漢為主角的小說家藝術處理,但 《三國演義》中選取周瑜作為諸葛亮的對手,尤其在赤壁之後兩人就荊州問題上多次較量,倒也不是全憑腦補,故事原型取材於正史中周瑜成就江東帝業的願望。

從孫策立業到三國歸晉,東吳政權長達八十年,孫氏虎踞三吳,江東群星閃耀,周瑜更像是那顆耀眼流星,雖只一瞬,卻驚豔了東漢末年之蒼穹。周瑜,字公瑾,出身廬江周氏,父親周異曾任朝廷的洛陽令。

周瑜與小喬畫像,現代,李雲中,國畫。畫中周瑜羽扇綸巾,雄姿英發,身旁撫琴的女子為周瑜之妻小喬。周瑜在年少時就精通音樂,但凡樂音上有錯誤之處,哪怕是酒過三巡,周瑜亦能準確聽出並指正,故時人有云:「曲有誤,周郎顧。」

周瑜過人之處在於他出身官宦世家,卻選擇學習兵法軍事。像周瑜這樣不走尋常路,選擇學習兵法世家子弟實乃鳳毛麟角,這應該也是他與孫策能玩到一起、情同手足的主要原因。周瑜與孫策無比投緣,甚至邀請孫策一家住進自己家大院裡,兩人彼此「升堂拜母」,親密無間。瑜策之交並非面子虛情,一定程度上也跨越身份,打破世俗陳規。周瑜弱冠之年,正逢孫策渡江立業,他義無反顧率丹陽之兵以援知己。24歲那年,周瑜拒絕了袁術的招攬,奔赴江東來到孫策身邊,與他一同開疆拓土。

《戴敦邦畫說三國演義·孫策託孤》,現代,戴敦邦,國畫。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斬于吉 , 碧眼兒坐領江東」。孫策死後,江東集團主要由張昭與周瑜共同主持大局

孫策一生縱橫天下,卻在霸業蒸蒸日上之際遇刺身亡,弟弟孫權上位時年少資淺,威信未立,江東集團內部一度出現信任危機。一方面宗室成員陰謀奪位,爆發了孫靜 (孫堅之弟)的長子孫暠欲圖自立事件。另一方面是已歸附的地方勢力復叛,如影響至深的廬江太守李術叛亂事件。這兩件事都發生於建安五年 (200),也就是孫策新死之際。前者被虞翻說服勸退,後者動用武力徵伐,總算平定暗潮,但也暴露出主少國疑、政權的暗流與危機。這種情況下,周瑜、張昭等重臣對於政權安定所發揮的作用就十分關鍵。

建安五年那場暗殺發生時,周瑜並不在吳郡,直到孫策死訊傳出,周瑜才率兵匆匆趕回弔喪,此後任中護軍之職,與長史張昭共同輔佐孫權,執掌江東政事。從建安五年 (200)孫策遇刺到建安十三年 (208)赤壁之戰這八年時間裡,周瑜最大的影響無異於推動江東集團意識形態之轉變,為江東集團繪製了一幅帝業藍圖!

簡單梳理一下江東國策的轉變,孫策渡江立業之時,曾拜訪過名士張紘,當時孫策的目標僅僅是當個朝廷的外藩,但張紘卻告訴孫策,你應該 「匡輔漢室」。

《戴敦邦畫說三國演義·孫權納士》,現代,戴敦邦,國畫。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斬于吉 , 碧眼兒坐領江東」。講述孫權即位後,效仿當年漢光武帝,與魯肅同榻抵足而臥,不恥下問,一時名士雲集江東

可孫策的突然死亡打亂了整個江東集團的部署,這幾年中,江東集團內部出現了新的聲音,那就是以周瑜、魯肅為主流的江東帝業論。從資歷上來說,周瑜與孫策雖是年少時的故交,但他真正加入江東集團已是建安三年 (198),晚於張昭、張紘。而魯肅則是周瑜在袁術那裡幹居巢長結交的好友,受推薦一同投效到孫策帳下的。

關於江東帝業綱領,魯肅與孫權的 《榻上論》算得上代表之作,尤以「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一針見血,清晰構建出大方針——漢室已不可復興,在江東建立一統天下之帝業。

《戴敦邦畫說三國演義·智激周瑜》,現代,戴敦邦,國畫。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決計破曹操」。講述諸葛亮以曹操建銅雀臺收二喬之事激怒周瑜。但正史上此事子虛烏有

首先,江東這片土地在歷史上就有楚國的成功模板,當初楚國受封於荊山之側,不滿百裡之地。而後來招賢納士,開疆拓土,佔據了荊、揚二州,國祚長達九百年。

其次,今日孫權繼承父兄留下的基業,兼有六郡之眾,兵精糧多,將士用命,同時又物產豐隆,人心安定。

第三,江東有強大的水軍,泛舟舉帆,朝發夕到,士風勁勇,所向無敵,軍事上也不用擔心。

《戴敦邦畫說三國演義·決計破曹》,現代,戴敦邦,國畫。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決計破曹操」。孫權聽了周瑜對形勢的一番分析,拔劍斬斷前奏案,決心抗曹

周瑜認為,江東既然有如此好的基礎,沒有必要向曹操派遣人質表示臣服。更何況人質一入,就等於承認了與曹操的首尾關係,一旦強化這層關係,曹操再發詔命讓主公北上,則不得不從,只能處處受制於人。

此時的周瑜還只是個28歲的青年,其卓識遠見已遠在諸多江東老臣之上。

江東進入周瑜時代

對於孫權來說,周瑜、魯肅的帝業之路顯然更具有吸引力,但要實現這一宏圖,就必須拿下荊州。中原戰亂之際,劉表治下之荊州保持著和平與繁榮,實力不可小覷。江東集團想要進取荊州,第一步就是擊破宿敵黃祖,打開荊州門戶。自建安十一年 (206)起,江東與黃祖的戰爭再度重啟,周瑜先率部討伐麻、保二屯,陣斬敵軍主將,俘虜敵軍萬餘人。而後黃祖派部將鄧龍率兵進入柴桑縣,周瑜發兵徵伐,一戰而勝,活捉鄧龍押送吳郡。

至建安十三年 (208)春,孫權發兵討伐江夏郡,周瑜被授為前部大督,率水軍進攻黃祖。此役不僅一雪江東孫氏之世仇,同時也打開荊州門戶,為江東政權佔據荊州邁出第一步。

這一年,荊州形勢風雲激變。先是曹操正式出任丞相,緊接著荊州之主劉表病逝,蔡瑁、張允等就擁立劉表幼子劉琮繼任荊州牧,長子劉琦大怒,欲興兵徵討,荊州集團分裂。曹操看準時機,親率大軍南下,劉琮迅速投降,由襄陽至江陵一線皆落入曹操之手,荊州大部土地劃入曹操勢力範圍。

荊州這個緩衝地帶沒有了,來自曹操威脅近在咫尺,孫權很快接到曹操發來的一封帶有威懾的書信:「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與此同時,還發生了一件對江東集團影響巨大的事——劉備被曹操大軍所敗,諸葛亮奉命渡江向孫權求援,表達聯盟抗曹之意願。

曹操表示要「會獵於吳」,江東集團眾臣驚慌失色,連老臣張昭等人也說曹操乃虎狼之師,江東政權不足以與其抗衡,從大局出發不如臣服了吧。《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把張昭等人駁得啞口無言,這倒也是有依據的,在那場戰與降的辯論中,諸葛亮的確成功說服了孫權,使之傾向於聯劉抗曹。不過演義中諸葛亮以曹操造銅雀臺奪取小喬為由來「智激周瑜」的橋段就子虛烏有了。

銘文弩機,赤壁鎮墓葬出土。弩機望山上刻「上大將軍呂侯都尉陳文和弩一張」。通過專家鑑定,它是東吳時期鑄造的,距今約有1800年的歷史

真實的情況是周瑜本身就是堅定主戰派,但他當時不在柴桑 (今江西九江)。雖然孫權已被諸葛亮說動,但江東集團內部主和派聲勢猶大,力主聯劉抗曹的魯肅建議孫權召回同為主戰派的周瑜,整合江東集團之意志。周瑜奉命自鄱陽湖趕回柴桑,對此事發表的第一句話就是:「操雖託名漢相,實為漢賊也。」

這是對曹操集團性質的定調。周瑜不僅是表達強烈的主戰意志,同時也告訴江東集團的主和派們,不要被曹操「漢相」的頭銜唬住,咱們抗曹不是與朝廷為敵,而是對抗「漢賊」。此時的周瑜絕口不提以江東取代漢室、成就帝業之類構想,反而以漢室忠臣自居,用匡扶漢室的名義整合江東集團的抗戰意志,使之名正言順。聽聞周瑜對形勢的一番分析,孫權拔劍斬斷前奏案:「諸將吏敢復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

從此刻開始,江東政權進入周瑜時代。

揚眉淡看漫天烽火

印象中,赤壁之戰如同 《三國演義》描寫的那樣,是一場曹操主攻,孫劉聯軍主防的大決戰。但正史上的赤壁之戰迷霧重重,資料匱乏,很多細節語焉不詳,從有限的資料看來,更像是一場遭遇戰。

但赤壁絕非偶然遭遇,而是周瑜主動出擊,率江東水軍直入荊州境內而發動的攻勢戰役。問題來了,與曹操相比,孫劉聯軍處於弱勢一方,為何不以逸待勞,而敢於主動出擊尋求決戰呢?一切的原因早在周瑜趕回柴桑、為孫權定下主戰之議時就已分析得很透徹。

首先,曹操致書孫權時號稱「水軍八十萬眾」,這個數字的確很唬人。但周瑜以一個軍事統帥的眼光,看穿了曹操的致命弱點——吃得太快,消化不良。曹操取荊州並非一城一池穩紮穩打推進的,而是因劉琮投降而得以速取,這麼一個大州短時間內很難鞏固統治。其次,當時北土未安,馬超、韓遂虎踞關西,為曹操之後患。第三,曹軍善於陸戰,弱於水戰,今下江東舍步兵而依仗水軍,是以短擊長。第四,時值寒冬,馬無蒿草,曹軍勞師遠徵,必然水土不服,生出疾病。周瑜認為有此四者,曹操實則外強中乾,而他貿然進犯,必敗無疑。

其實曹操並沒有貿然進犯,他根本沒有在建安十三年 (208)揮師南下徵服江東的計劃。但對周瑜而言,事態緊急,孫劉聯軍兵力處於弱勢,只能以巧取勝,他必須在曹操立足未穩主動出擊尋求決戰,一舉擊破曹軍。如果只作防守應對,雖然短期內曹操不會南徵,但等其逐步把荊州消化,站穩腳跟,那時候再揮師南下,對江東可就真是滅頂之災了。

戰機稍縱即逝,周瑜與程普分別任左都督、右都督,各領一萬五千精兵,與劉備軍一同逆江而上,深入荊州境內尋找曹軍主力,終於在長江赤壁 (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與曹軍相遇,周瑜採納黃蓋提出的火攻之計,放火焚燒曹軍戰船,大破曹操,成就了一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足以名留青史的著名戰役。這場長江流域首次大規模作戰的軍事行動中,周瑜發揮了主導作用,赤壁成為他短暫人生中最耀眼的巔峰之作。此役讓曹操失去了短期內一統天下的機會,亦重新劃分了荊州的格局。

周瑜與江東諸將商議攻打南郡之策,出自蔣萍、趙晉繪《三國演義連環畫·取南郡》。圍攻南郡是赤壁之戰的最後一個階段,周瑜率兵渡江圍攻江陵,劉備也派兵進攻江陵,關羽自漢水出擊,雙方相持近一年

赤壁之戰的最後一個階段相當漫長,周瑜率兵渡江圍攻江陵,劉備也派兵進攻江陵,關羽自漢水出擊,雙方相持近一年,最終曹仁擔心退路被孫劉聯軍切斷,於建安十四年 (209)底放棄江陵,倉皇北竄,至此戰役才算畫上句號。

曹仁退兵後,孫權以周瑜為南郡太守,駐防江陵,與此同時,盟軍劉備也分享了赤壁之戰的勝利果實,劉備表劉琦為荊州牧,隨後又迅速收服了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以趙雲守桂陽,廖立守長沙。荊州風雲再起,新的挑戰隨之而來。

未完成的野望

赤壁之戰後,曹、劉、孫三股勢力在荊州匯集,荊州北部襄陽、南陽郡以及南郡部分地區仍在曹軍控制之下;孫權控制了長江一線的重要地點;劉備佔領四郡,雖地盤較大,但地理位置尷尬,沒有出口,發展極度受限,故而劉備也一直試圖以外交手段改善自身處境。不久後,劉琦病死,劉備領荊州牧,孫權同意讓其駐紮於油口,因為當時劉備官職為左將軍,人稱左公,故將此地改名為公安。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劉備屯駐的公安和周瑜的江陵距離很近,僅數十公裡。現在周瑜要面對一個巨大挑戰——他既領南郡太守,自然想以此為根基,擴大影響力,最終達到讓江東跨有荊、揚的目的。但問題是曹操雖已北歸,中間卻橫了一個盟友劉備。無論是周瑜本人還是江東集團,在荊州的影響力都無法與劉備相比。更令周瑜擔憂的是,劉備在荊州開始迅速整合資源,招賢納士,吸納了黃忠、魏延、馬良、霍峻等一大批文臣武將,聲望與日俱增。這一切沒有人比近在咫尺的周瑜看得更清楚了。

周瑜率軍攻打南郡,出自蔣萍、趙晉繪《三國演義連環畫·取南郡》。在孫劉聯軍進攻下,曹仁於建安十四年(209)底放棄江陵,倉皇北竄。曹仁退兵後,孫權以周瑜為南郡太守,駐防江陵

鑑於曹操在北方的巨大壓力,孫劉聯盟重新劃分責任,孫權縱然再不情願,也只能接受劉備在荊州極具影響力這一事實,故而在其領荊州牧的同時,孫權自領徐州牧。此時徐州尚在曹操控制下,孫劉聯軍這一划分意味著日後徐州方向的攻略由孫權主導,荊州方面則大部分交予劉備。這樣的安排,地位最尷尬的無疑是周瑜這個南郡太守,一旦荊州落入劉備之手,也意味著他要開拓荊州、繼而北進的計劃付諸東流。

為挽救荊州之局,周瑜決定兵行險著,他上書孫權,說 「劉備有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他建議給劉備打糖衣炮彈,給他住大房子、給他美人,消磨其意志,將其軟禁起來,來個挾劉備以令關羽、張飛。但這一計劃遭到魯肅的反對,畢竟一旦軟禁劉備,孫劉聯盟就有破裂的風險。赤壁之戰後,周瑜與魯肅出現分歧,魯肅自始至終認為,只有孫劉聯盟才可能對抗曹操;周瑜則認為帝業實現過程中,聯劉並非必要條件;孫權則認為曹操威脅還很大,聯盟不能破裂,故而採納了魯肅的意見,沒有軟禁劉備。

荊州幾個回合的博弈中,周瑜處境較為被動,但他並未放棄作最後一搏。建安十五年(210),周瑜醞釀出一個更加野心勃勃的計劃。計劃首先涉及與奮威將軍孫瑜 (孫權堂兄)入蜀取益州,這與諸葛亮《隆中對》中「跨有荊益」戰略不謀而合,是劉備集團不久後的路線。其次盟友,周瑜提及了與西涼馬超結援。第三是北伐,周瑜計劃與孫權一同會攻襄陽,而後進取北方,成就帝業。

在常人印象中,總覺得東吳只能作為黃金配角。但在周瑜的時代,虎踞龍盤的江東亦曾懷吞食天地之志,敢於問鼎中原,逐鹿天下。只可惜天不假年,當周瑜準備回江陵具體著手實施這一宏大計劃時,卻在途經巴邱時患病而逝,時年36歲。

風雲散聚任評說

周瑜之死讓江東集團跨有荊益,揮師北伐一統山河的宏圖霸業猝然而止。

《戴敦邦畫說三國演義·周瑜歸天》,現代,戴敦邦,國畫。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柴桑口臥龍弔喪,耒陽縣鳳雛理事」。演義中周瑜被孔明「三氣」而死,正史中則是病逝。南郡作戰中周瑜曾受過傷,也可能是導致其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

璀璨的將星已隕落在東漢末年,周瑜之死對孫權無疑是一大損失,但周瑜對江東政權乃至漢末格局的影響猶在。赤壁之後,天下三分之勢漸成,孫權亦在帝業徵途上步步為營。多年後,孫權已佔據荊州,與陸遜談論往事時,猶記周瑜英姿,嘆道:「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

當孫權加冕登基,成為東吳大帝時,憶及周瑜,同樣感慨萬分:「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周瑜去世872年後,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蘇軾泛舟遊於黃州城外長江之上,見大江浪滔滔,東風染盡半壁胭脂色,遙想赤壁烽火中的周郎英姿,遂提筆而書,寫下千古名篇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END

作者丨周渝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李棟

排版 | 李媛

原標題:《三國中最熟悉的陌生人:歷史上的周瑜,曾如何設想江東帝業?》

相關焦點

  • 東吳以江東六郡為根基,那麼歷史上的「江東」是現在的哪裡呢?
    在周瑜、張昭等人的輔助下,安定了內部,又接連取得赤壁之戰與夷陵之戰的勝利,擊敗了當時的頭號梟雄曹操與劉備,進而保住了江東之地,於公元229年開國稱帝,把父兄的霸業變為了帝業。 在三國中孫權一般被稱為「江東孫權」,當然孫權是以江東六郡作為根基,一步步發展壯大,最終成就帝業,三分天下有其一。
  • 東吳以江東六郡為根基,那麼歷史上「江東」是現在的哪個地方呢?
    借著周瑜、張昭等人的幫助,安定了內亂,又接連取得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的勝利,打敗了當時的首屈一指的梟雄曹操和劉備,然後保住了江東,於公元229年開國稱帝,把父兄的霸業變成帝業。三國時期的孫權,一般稱之為「江東孫權」,當然,孫權是以江東六郡為根據地,一步步地發展壯大,最終成就帝業,三分天下一分天下。所以,歷史上的「江東」現在在哪裡?
  • 王者榮耀中的中國古代英雄盤點——三國篇
    三國時期的英雄可以說是王者榮耀中人物最多的一支隊伍。我們把這些人物分為魏、蜀。吳三國,依次進行介紹。曹操曹操畫像文學作品中的曹操多是奸詐多疑的人物,而歷史上的曹操實行屯田制,安撫流民 消滅群雄,統一北方,奠定曹魏政權的基礎,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 三國中,諸葛亮三氣周瑜原來不是真的,那麼周瑜究竟是怎麼死的?
    三國中,諸葛亮三氣周瑜原來不是真的,周瑜究竟是怎麼死的?周瑜是三國時期吳國的一名大將,他足智多謀,英勇善戰,為吳國立下赫赫戰功。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認為周瑜是個心胸狹隘,小心眼的人,但其實歷史上真實的他並非如此。那麼周瑜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真的是如羅貫中所言被諸葛亮氣死的嗎?他的墓穴有多處,哪裡才是他真正的長眠之地?下面,快跟小編一起來探個究竟吧!
  • 歷史學者:周瑜並非人品差 氣量小
    既然羅貫中的書,號稱是在對陳壽《三國志》進行通俗化的推廣,那麼要破解周瑜的人品究竟如何的謎團,直接去查《三國志》不就行了嗎?好,徹查《三國志》,從頭查到尾,得到如下兩點結果:一、周瑜人品「兩小無良」的具體情節,包括心眼小,容不下孔明;氣量小,「三氣周瑜」,他被活活氣死;還有無良心,恩將仇報,孔明幫他草船借箭、七星壇借東風,他卻派人殺孔明等等,這些在《三國志》中,全都沒有記載。
  • 周瑜臨死前寫了一封信給孫權,寥寥數句話,差點改變了三國的歷史
    要說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那可謂是真正的群星薈萃。每個勢力都有自己的各路英雄豪傑,為自己的君主拋頭顱灑熱血。我們一般所說的三國時期,其實是從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開始算起,雖然與嚴格的歷史劃分有些出入,但是三國時期的三大勢力已經在那時候開始顯露出頭角了。而這個時期,出現的英雄人物比之後期的三國,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 孫權和魯肅之間的「江東對」,是如何改變東吳歷史的?
    諸葛亮和劉備的隆中對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不僅改變了劉備和諸葛亮的命運,也改變了整個東漢歷史的發展軌跡,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其實,在諸葛亮和劉備隆中對以前,具體時間為公元200年,在江東也發生了一次足以改變東吳歷史的對話,這次對話的主人公是江東之主孫權和江東重臣魯肅,這也是被史學家稱為能和隆中對相媲美的一次對話。
  • 歷史上的周瑜是怎樣一個人?
    在這部以歷史人物為基礎卻夾帶著大量改寫的小說中,作者有意抬高了一些人,也刻意貶低了一些人。其中被黑得最慘的人應該就是東吳大都督周瑜周公瑾了。周瑜是江東有名的青年才俊,不僅身材魁偉,容貌俊美,而且極為精通音律,即使是在醉酒中,他也能聽出撫琴的人彈錯了哪一個音調,並且回頭看彈錯的人。
  • 彈指間灰飛煙滅,大都督周瑜的歷史真相,周瑜並不是你們想的那樣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軾的這首詞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這也是宋詞豪放派中的經典作品。
  • 閒談三國之真正歷史上的周瑜形象
    閒談三國之真正歷史上的周瑜根據《三國志》對周瑜的描述來看,周瑜是一個極其有能力的形象。年輕有為、寬宏大度、才智過人、家庭美滿,為孫吳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也對三足鼎立之形勢的最終確立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但羅貫中對周瑜的形象進行了重大的改造。
  • 揭曉三國歷史上,這對姐妹花真實故事
    ,詩中的二喬指的就是大喬和小喬,坐觀三國歷史,這對姐妹花在當時,絕對算是風華絕代的美人,現在的那些網紅錐子臉,那都是無法和她們相提並論的。就是因為大喬和小喬,這對姐妹花很漂亮,就連曹操這種一世梟雄,也非常想得到大喬和小喬,於是就有了三國中赤壁的故事,那到底大喬和小喬最終嫁給了誰呢?結局又是如何?很顯然,在當時,能夠被大喬和小喬看上的人,必然也不是普通人。下面奇趣人生小編,就帶大家來揭曉,三國這對姐妹花歷史上真實的故事,從她們的故事中,你就能知道,到底誰這麼幸運,取到了這對漂亮的姐妹花。
  • 歷史上的周瑜是什麼樣的人?真的像三國演義中那樣善妒嗎?
    三國中有很多十分出彩的人物,相信很多人都十分喜歡諸葛亮。因為他才智過人,而且做出了許多讓我們覺得堪稱奇蹟的事情。當然提到諸葛亮,自然也會想到周瑜,在演義中,周瑜幾乎一直都在與諸葛亮相爭,最終落得個被氣死的下場。
  • 【三國殺武將列傳】江東絕色姐妹花·大喬小喬
    曹操是為了大小喬才攻打江東嗎?大小喬的婚姻生活幸福嗎?大小喬後來如何?《三國殺》大喬的經典形象而喬玄183年就已去世,死時已七十有五,從年齡上正常推斷,也根本不可能是大、小喬之父。二喬真實身世如上所述,乃小家出碧玉,並非名門有閨秀。二喬的美貌,在歷史上雖然甚少直接的渲染描寫,但可從《三國志》中的寥寥數筆中窺得倪端:「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何謂國色?當然是有絕頂出眾美貌、冠絕一國之女子方配此二字。
  • 他是三國歷史上第一美男子,比周瑜還帥,每次出門都被百姓圍觀
    三國時期是許多歷史愛好者比較感興趣的一段歷史時期,正所謂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確實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一說到三國,人們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諸葛亮、曹操、關羽等這些家喻戶曉的人物,而說到三國時期第一美男子是誰,可謂是眾說紛紜,那麼誰才擔得起三國第一美男子的稱號呢?
  • 大家都知道周瑜是三國時期有名的謀士,但是周瑜的另一面你知道嗎
    大家都知道周瑜是三國時期有名的謀士,但是周瑜的另一面你知道嗎 大多數的人對周瑜的認識來自《三國演繹》,在書中他氣量小,心眼小等等,容不下比他高明的諸葛亮,最後被氣死,但是這是演繹(演繹在很大程度上是虛構的)中的周瑜
  • 東吳以江東六郡作為根基,那麼歷史上的「江東」在現在的哪裡呢?
    關於江東,最出名的莫過於三國時期的東吳,東吳以江東六郡作為根基,最終與魏蜀形成鼎足之勢。那麼歷史上的「江東」在現在的哪裡呢?江東的江,指的是長江,東是方位詞,因長江在今安徽南部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以此江段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江東所在區域即指的是今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遊南岸一帶。三國時期,孫策率領部下千餘人白衣渡江進佔江東,據有江東六郡,被朝廷封為吳侯。
  • 陸遜的才能和周瑜比如何?他還是略遜一籌
    而一提到江東,就不得不說孫權手下的「四大英將」,即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四人堪稱是江東的柱石,先後輔助孫權稱霸一方。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在這四人中,周瑜與陸遜是最大放異彩的江東統帥。因為周瑜在赤壁之戰,陸遜在夷陵之戰,都大敗敵軍保護了江東安危,如無此二人,江東必亡。那今天就來比較一下陸遜與周瑜,看陸遜的才能和周瑜比如何?
  • 還原三國歷史上真實的大喬和小喬
    歷史上對於這二人的記載並不多,只知道她們是江東喬公之女,還有人誤傳為太尉喬玄之女。大喬與小喬真名不詳,具體生卒年不詳,大致推測生於180年以後,就是這樣兩位歷史記載不清的人,居然會在一千八百年後的今天大火,憑藉一款叫作「王者榮耀」的遊戲。 歷史上,關於大喬和小喬的記載最早出現於建安四年(公元199年)。
  • 三國歷史上最悲壯十句話,哪句戳中你內心?
    三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紛爭的年代,但是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就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造就了這些仍讓我們記憶猶新的英雄,他們為中國的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下面是本站總結出三國十大最悲壯,之所以悲壯,是因為說出這些話的都是鐵骨錚錚男兒真情流露,這裡沒有功過,沒有忠奸,因為這些在筆者看來只是立場問題,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人物都說了什麼話語吧!絕對戳中你內心!NO.10 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
  • 嫉賢妒能錙銖必較,心胸狹窄恩將仇報,這真的是歷史上的周瑜?
    《三國演義》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錙銖必較,嫉賢妒能,心胸狹窄,恩將仇報的周瑜形象,但是歷史上的周瑜真的是《三國演義》所描述的那樣麼?《三國演義》講述的「三氣周瑜」在正史中根本沒有記載,據《三國志周瑜傳》裴注引《江表傳》記載,周瑜死因是「道遇暴疾」,而不是被諸葛亮氣死,所謂「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也是子虛烏有。《三國演義》描述的草船借箭、借東風、謀害諸葛亮等情節,在《三國志》中都未見記載,可見《三國演義》中關於諸葛亮和周瑜鬥智鬥勇的事件,全部的都是羅貫中虛構的。那麼歷史上的周瑜,究竟是什麼樣的形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