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以江東六郡為根基,那麼歷史上「江東」是現在的哪個地方呢?

2020-12-22 你陪我到白頭

三國時期,小霸王孫策在父親孫堅死後,率舊部過江襲擊江東,擊敗劉繇、王朗、嚴白虎等人,吞併了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建立了霸業。連曹操也聽聞孫策的驍勇,稱讚他為「獅兒難相爭」。孫策死後,孫權繼位,年幼的小將軍成為一方主帥。借著周瑜、張昭等人的幫助,安定了內亂,又接連取得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的勝利,打敗了當時的首屈一指的梟雄曹操和劉備,然後保住了江東,於公元229年開國稱帝,把父兄的霸業變成帝業。

三國時期的孫權,一般稱之為「江東孫權」,當然,孫權是以江東六郡為根據地,一步步地發展壯大,最終成就帝業,三分天下一分天下。所以,歷史上的「江東」現在在哪裡?

過去的「江東」不同於現在的「江東」。如今江東是指長江中下遊地區,即江西九江以下,江南地區東部(也包括安徽省和江蘇省的部分江北地區)稱為江東。如今,江東可以說是中國最富饒的地方,幾乎每個國家的 GDP都在國內排名第一。

但是,三國時期的江東和現在的江東不同。坐鎮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的孫權,在古代指的是什麼地方?因從江西九江到南京,長江向東北斜流,故稱江東段。而江東六郡,自然就屬於這個地區,也就是長江下遊的江南地區。就江東六郡而言,分別指吳郡(江蘇省蘇州市)、會稽郡(浙江省紹興市)、丹陽郡(初期在宛陵)、豫章郡(當時在江西省泰和縣)、廬江郡(當時在宛陵)、廬江郡(當時在安徽省廬江縣)、廬江郡(當時在安徽省泰和縣)、廬江郡(當時在安徽省廬江縣)、廬江郡(當時在潛山市)。

以下是對這六郡的分析,為什麼說孫權得此六郡就可以稱霸一方。

一是吳郡(江蘇省蘇州市的一個郡)。其中主要包括今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帶,又可稱「吳越之地」,是春秋時期吳國、越國的國都。其中江東猛虎孫堅為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所以對吳郡而言,可以說是孫權家族的發源地。

漢末,孫堅乘亂而起,決戰天下,他的弟弟孫靜也聚集了五六百名鄉親和族人追隨孫堅。孫家在平定江東的時候,孫氏也立下了汗馬功勞,孫靜為孫策鞍前馬後,徵伐鎮守。而且江東的武將中,也有不少來自吳郡,如凌操,凌統父子都是吳郡餘杭(今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人。

二、會稽郡。會稽郡是秦朝建立的一個郡,建都之初,會稽郡的地域十分廣闊,北至江蘇省,南至福建省。但到了漢末三國時期,會稽郡的範圍大大縮小了。會稽郡的治所在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領十五縣,轄境以浙江省為中心。

第三個是丹陽郡。漢末年,三國時期,丹陽郡的郡治設在今南京市,孫權稱帝後,也定都此地。丹陽郡主要分布在江蘇省中部和安徽省南部兩大區域。並以「丹陽兵士」著稱於世,袁術也曾以「此地精兵輩出」來評價丹陽。並以江東都城的建置,即現在的南京,作為六朝古都的起點。

第四,豫章郡(郡治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區),主要包括現在江西省及周邊省份的縣市。漢末三國時期,豫章郡與吳郡、廬陵郡、會稽郡一樣,受戰爭影響較小,也就是說,這幾個郡都處於東吳勢力的後方。基於此,這幾郡為東吳貢獻了大量的人才和財力,支撐起東吳與曹魏、蜀漢三分天下。

第五,廬陵郡。公元前200年,孫策分設豫章郡、廬陵郡、西昌縣(位於今江西省泰和城西北15千米)。兩郡——廬陵郡、豫章郡,在漢末三國時期,包括江西省的大部分地區。

第六,廬江郡。西漢高祖十年(前196)七月,設立廬江郡,境內設舒縣(今廬江縣城)。但到了漢末三國時期,廬江郡遷到了安徽省潛山市的皖城。當時,正如曹魏、東吳設立揚州,兩國又分別設立廬江郡。就廬江郡而言,主要包括安徽省中部一帶,也就是安徽省的周邊地區。從這個角度看,廬江郡由於處於東吳與曹魏的交界處,自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如石亭之戰、合肥之戰等,就在這一地區爆發了。

於是,廬江郡,就像丹陽郡那樣,聚集了大量的東吳軍隊,以對抗強大的曹魏。在這一點上,孫策留給孫權的江東六郡,主要包括了浙江、江西兩省和上海市,以及江蘇、安徽兩省的中南部地區,也可以說是長江下遊地區。毫無疑問,東吳勢力是其核心。

以江東六郡為基礎,孫權偷襲關羽,佔領了荊州的大部分地區,讓東吳版圖擴展到湖北、湖南一帶,又通過收復了交州一帶的士燮,使東吳版圖擴展到廣東、廣西一帶。因此,孫權因擁有江東六郡,再加上實力雄厚,便成了與曹操、劉備並駕齊驅的霸主。公元229年孫權建立東吳,280年東吳滅亡,前後共經歷了52年,成為中國三國鼎盛時期的第一個國號,可見江東的確兵精糧足,若不是當權者失德,絕非久居人世之地。

相關焦點

  • 東吳以江東六郡為根基,那麼歷史上的「江東」是現在的哪裡呢?
    那麼歷史上的「江東」是現在的哪裡呢? 歷史上的「江東」與現在的「江東」有所不同。現在的江東指的是,長江中下遊地區,就是江西九江以下,江南地區的東部(也包括安徽省和江蘇省的部分江北地區)被稱為江東。可以說現在的江東是中國的富饒之地,基本上各個GDP在全國名列前茅。 但三國時的江東和現在江東有所不同。孫權坐鎮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在古時指的是哪裡呢?由於自江西九江至南京,長江向東北方向斜流,因此,此段以東地區稱為江東。
  • 東吳以江東六郡作為根基,那麼歷史上的「江東」在現在的哪裡呢?
    關於江東,最出名的莫過於三國時期的東吳,東吳以江東六郡作為根基,最終與魏蜀形成鼎足之勢。那麼歷史上的「江東」在現在的哪裡呢?江東的江,指的是長江,東是方位詞,因長江在今安徽南部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以此江段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江東所在區域即指的是今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遊南岸一帶。三國時期,孫策率領部下千餘人白衣渡江進佔江東,據有江東六郡,被朝廷封為吳侯。
  • 東吳以江東六郡為根基,歷史上的「江東」是如今的什麼地方?
    所謂江東,大致上指的是長江從蕪湖到南京之間這一段河道以南以東的地區。而從古代上南下北右西左東的情況來看,所以也有江左這麼一個稱呼。當然了,古代歷史上的「江東」範圍並不是固定的。 說起江東,很大程度上會想起項羽。
  • 孫策打下江東六郡,指的是現在啥地方?和項羽不肯過的江東一樣嗎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江東子弟今猶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這些詩句裡所提到的江東,是項羽發家致富的地方。那麼它和三國時期東吳孫權所佔領的江東六郡是否是一個地方呢?
  • 孫權和魯肅之間的「江東對」,是如何改變東吳歷史的?
    諸葛亮和劉備的隆中對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不僅改變了劉備和諸葛亮的命運,也改變了整個東漢歷史的發展軌跡,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其實,在諸葛亮和劉備隆中對以前,具體時間為公元200年,在江東也發生了一次足以改變東吳歷史的對話,這次對話的主人公是江東之主孫權和江東重臣魯肅,這也是被史學家稱為能和隆中對相媲美的一次對話。
  • 孫權和魯肅之間的「江東對」,孫權非常器重,足以改變東吳歷史
    最終他幫助劉備分析了天下局勢,選擇讓他先以荊州為家,在後來的不斷發展當中,可以看出這真的是一個風水寶地。這一次是劉備慢慢的壯大起來,最後能夠三國鼎立定下了基礎。不論怎樣劉備能夠取得諸葛亮的信任也並非一般了,後來還慢慢的幫助劉備再次取得益州。以這個地方為根基,逐漸的取得了中原的戰略構想,慢慢的他們也逐漸的壯大起來,最後也促成了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
  •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此江東,是彼江東嗎?
    三國時期的江東六郡與三國時代孫吳政權有關的語境裡,「江東」可以代指孫吳政權統治的地區,其範圍西自長江中遊的兩湖地區,北起長江下遊北岸,東至大海,南達嶺南兩廣。三上文說的古代「江東」概念很明確,誰都不會搞錯。但現在,我國許多江河流域都有「江東」地區,如寧波市有江東區、黑龍江歷史上有江東六十四屯等。
  • 三國中最熟悉的陌生人:歷史上的周瑜,曾如何設想江東帝業?
    但正史上此事子虛烏有首先,江東這片土地在歷史上就有楚國的成功模板,當初楚國受封於荊山之側,不滿百裡之地。而後來招賢納士,開疆拓土,佔據了荊、揚二州,國祚長達九百年。其次,今日孫權繼承父兄留下的基業,兼有六郡之眾,兵精糧多,將士用命,同時又物產豐隆,人心安定。
  • 東吳大都督,江東四英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孫權一生經歷了四任大都督,而這四位大都督也成為東吳的護國柱石。周瑜周瑜(175-210),字公瑾,東吳四英將第一位,廬江舒城人。幼年與孫策相識,結為生死之交。孫策死後,受命輔佐孫權。208年,曹操南下,目標直指江東,孫權戰和未定。周瑜及時從鄱陽湖趕回,正確分析了曹操遠來的種種弊端,使孫權決定與曹操一戰。周瑜身為水軍大都督,用火攻之計大破曹操,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戰。
  • 項羽時期的江東在哪兒?為何能徵善戰的江東子弟,變成吳儂暖語了
    項羽的故土是楚國,而江東地區曾經也有楚國的一部分。所以在反秦起義的時候,項羽前往江東招攬子弟兵起義。那麼過去戰鬥力十足的江東子弟兵,為何到現在成了吳儂暖語的溫柔之鄉呢?一、東晉王朝南遷,江東地區從此鶯歌燕舞。
  • 如果孫策沒有早死,他和兄弟孫權,誰能立足江東?
    江東人對孫策最直接的牴觸情緒源於孫策的上司袁術,袁術不識時務,貿然稱帝,弄得天下人群起反對。同時,孫策剛入江東時,當地名義上的地方官是揚州牧劉繇。這個人是東漢的宗室成員。東漢末年,眼看山河凋落,國勢日下,地方勢力崛起,東漢政府起用宗室成員坐鎮地方,讓劉焉當益州牧、劉表當荊州牧、劉繇當揚州牧。劉繇本是中央派來揚州制衡袁術的,但他空談禮義,疏於政事,沒有意識到孫策的野心。
  • 【三國殺武將列傳】江東絕色姐妹花·大喬小喬
    而喬玄183年就已去世,死時已七十有五,從年齡上正常推斷,也根本不可能是大、小喬之父。二喬真實身世如上所述,乃小家出碧玉,並非名門有閨秀。二喬的美貌,在歷史上雖然甚少直接的渲染描寫,但可從《三國志》中的寥寥數筆中窺得倪端:「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何謂國色?當然是有絕頂出眾美貌、冠絕一國之女子方配此二字。
  • 走近東吳的政治鬥爭(一):四大勢力介紹
    了解三國歷史,繞不開東吳;了解東吳歷史,就不能無視東吳的政治鬥爭。我將嘗試用一個系列的文章為大家解析波瀾詭譎、明爭暗鬥的東吳政局。可以說,東吳的歷史就是一本政治鬥爭史,殘酷而複雜,血腥而黑暗。孫策從袁術處取回父親的舊部,從淮南殺回江東,靠武力壓服了六郡。
  • 3.5(8)張紘在江東的作為(上)
    (8)張紘在江東的作為(上)東吳集團中有一位與張昭齊名的文學才士張紘,他是孫策創業之初邀請到的軍政謀臣,曾被派往許都出使而被朝廷留任若干年
  • 江東三代雄主,一虎、一霸王和一犬
    三國時期,東吳的存在感一直低於魏蜀,但是,三國幾個關鍵的戰役,卻都有東吳的身影。 赤壁之戰,江東軍是主力,若非周瑜打敗了曹操的大軍,後面的三足鼎立根本不會存在。 荊州之戰,如果沒有江東軍背盟,偷襲江陵,關羽或許當真能夠打下中原,三國強弱之勢便可逆轉。
  • 他曾力挽江東危局,卻在後人眼中卻籍籍無名!東吳孫氏帳下99純金真智囊:張紘
    東吳孫氏帳下99純金真智囊:張紘歷史上隨著三國題材的小說,演義問世,「貶曹重劉」似乎已成司空見慣的話題,再加上現代三國題材的影視劇上線,蜀漢劉備似乎成了三國最大贏家。可是在三國中,有一個國家,總是被人忽略,它就是江東的吳國。江東的吳國可以說一直被後人當作三國中的陪襯角色,在東吳國內,除了孫策,孫權,周瑜等寥寥幾位名氣大外,就連夷陵之戰大破劉備的大都督陸遜名氣似乎也不怎麼大。
  • 東吳歷史上的四大都督
    在三國的歷史上,吳國大都督是一個身份顯赫,且要承擔重要軍事任務的職位。也許我們一直認為東吳的大都督一直不是只有周瑜嗎?
  • 孫策為什麼如此「犀利」,僅用6年時間就能平定江東?
    、韓遂和張魯等幾股不大的勢力。南方有劉璋和劉表等。然而,這個時候,曹操放眼天下,或許根本就沒有把馬超、韓遂、張魯、劉璋、劉表等放在眼中,因為他最擔心的是東南一角的東吳。然而,袁術對孫策一直不信任,最初答應孫策任九江太守,沒有想到,袁術最終將太守之職改為自己的親信陳紀擔任,後來,袁術攻打徐州,向廬江太守陸康要糧,陸康不肯,袁術叫孫策攻打廬江,答應如果打下廬江,就讓孫策任廬江太守,孫策輕鬆打下廬江,袁術卻再次將太守之職給了老部下劉勳。孫策雖然失望,但他忍辱負重,沒有翻臉,等待時機。
  • 江東的三世老將,因何死後卻埋骨魏國——韓當
    那麼作為河北人的韓當是怎麼加入到江東孫氏集團當中的呢?史料上沒有任何相關的記載或者線索 ,對此我只能推測,很可能與程普相似,也是在黃巾之亂時,由於孫堅被朱儁調到自己軍中做佐軍司馬,韓當在當時報名參軍加入了孫堅的部隊。要說呢,韓噹噹時報名參軍是有著自身的優勢的,就是他非常擅長於弓箭和騎術,並且膂力過人。這就使得他在同期入伍的新兵當中顯得格外突出,也因此得到了領導孫堅的格外賞識。
  • 讓曹操垂涎三尺的江東二喬到底有多美?
    現代人對此會覺得奇怪,但在以男性為中心的封建社會裡,這種現象卻是見慣不驚的。歷史上許多皇后都沒有留下名字,就是孫權的母親吳夫人、妹妹孫夫人,不也同樣不知其名嗎?第二,二喬的籍貫是廬江郡皖縣(今安徽潛山)。第三,二喬長得很美,有傾國之色,顧盼生姿,明豔照人,堪稱絕代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