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的歷史上,吳國大都督是一個身份顯赫,且要承擔重要軍事任務的職位。也許我們一直認為東吳的大都督一直不是只有周瑜嗎?其實不然,東吳的大都督一共有過四位,他們也稱東吳四傑: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周瑜
周瑜周瑜,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少時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周瑜是在建安十三年成為東吳大都督的,他當時33歲。也是在這一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範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魯肅
魯肅魯肅,東吳第二任都督,周瑜臨死前推薦。其戰略思想是鞏固江東、攻佔巴蜀、控制長江流域、聯合荊州,遇有合適時機出兵中原,否則在南方稱霸,類似於諸葛亮的隆中對。曹操攻佔荊州後,魯肅及時將戰略調整為聯劉抗曹,並且一生極力主張孫劉聯盟。魯肅初到江東,便向孫權指出,漢不可復興,勸其早作打算。可以說,魯肅是東吳四大都督中最具戰略眼光的,也是我最佩服的。當時東漢13周,曹操已有9周,如不聯合劉備,江東也將不保。只有孫劉聯合,孫權在東,劉備在西(劉備後來取得了西川、漢中),共同對中原進行蠶食,才能既保全自己,又擴大勢力。如果孫劉火併,曹魏出手,吳、蜀都將不保,這一點和諸葛亮所見相同。
呂蒙
呂蒙呂蒙,東吳第三任都督,鎮守陸口的魯肅去世。呂蒙代其為將,西駐陸口,原來魯肅所部人馬萬餘全都歸呂蒙指揮。孫權任命呂蒙為漢昌太守,增食下雋、劉陽、漢昌、州陵。呂蒙的主要功績是趁關公進攻樊城的時候,火速出兵,白衣渡江,攻佔荊州。在關公敗走麥城的時候,設計活捉關公。關公死後不久,呂蒙就死了。呂蒙白衣渡江,直接破壞了孫劉聯盟。
陸遜
陸遜陸遜,於公元221年成為東吳第四任都督,臨危受命。其本人戰略思想,先滅劉備,後伐中原。陸遜的主要功績是夷陵之戰大勝劉備,保全了江東。夷陵之戰後,陸遜曾想進川,後聽到曹魏來襲的消息而未能得逞。陸遜還曾幫孫權討伐山越暴亂,立下大功。夷陵之戰後,鎮守荊州,治國安民,政績突出,後拜為丞相。歷史上陸遜也是一個文武兼備的政治家、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