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孫策沒有早死,他和兄弟孫權,誰能立足江東?

2021-02-14 國家人文歷史





閱       讀       需       要

東漢末年分三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蜀漢劉備白手起家,一路輾轉投機,在蜀地立國。而孫氏父子,原本是袁術的部將,又是怎樣在江東立足的?

建立吳國的孫氏本是浙東地區一個地位一般的豪族,孫堅以吳郡司馬的身份在募兵平定會稽許生起義中發跡。黃巾起義爆發後,孫堅大顯身手,最終獲長沙郡太守一職。在群雄討伐董卓的過程中,孫堅積極響應,投入袁術門下。在袁術進攻劉表時,孫堅被黃祖部下射死。孫堅死後,他的大兒子孫策繼承了他的勢力。

孫策在孫堅出徵時,在江淮之間結交名流,如周瑜等人。當時袁術並不是很信任孫策,就託孫策經營江東擴大他的勢力範圍,因為這時候的江東地區還沒有較大的割據勢力。孫氏也因此沒有過多地捲入中原群雄爭霸的混戰中,而是集中精力開拓江東。

孫策過江,是以徵服者和入侵者的姿態進入江東的,所以當地士人不歡迎他,甚至老百姓聽說孫策來了,都嚇得失魂落魄,連地方官都跑到山上藏起來。

江東人對孫策最直接的牴觸情緒源於孫策的上司袁術,袁術不識時務,貿然稱帝,弄得天下人群起反對。同時,孫策剛入江東時,當地名義上的地方官是揚州牧劉繇。這個人是東漢的宗室成員。東漢末年,眼看山河凋落,國勢日下,地方勢力崛起,東漢政府起用宗室成員坐鎮地方,讓劉焉當益州牧、劉表當荊州牧、劉繇當揚州牧。劉繇本是中央派來揚州制衡袁術的,但他空談禮義,疏於政事,沒有意識到孫策的野心。

孫策向劉繇示好,借劉繇來提高自己的名聲。而劉繇也放鬆了對孫策的警惕。孫策逐漸在江東擴大勢力,最終向劉繇用兵,侵吞其境。

孫策攻劉繇之舉,意味著公然向江東大族挑戰。當地大族要麼靜觀其變,要麼聚眾自保,採取不合作的態度。而寄居於此地的北方士人,更是紛紛逃亡,表明自己的不合作態度。如名士許靖,就是在孫策入侵的時候逃到蜀地的。

孫氏剛立足江東的時候,只能依靠自己的故舊與老部將,如張昭、周瑜、魯肅等人。對那些不合作的江東大族,孫策血腥殺戮。吳郡許貢,會稽盛憲,會稽周昕、周昂、周喁三兄弟,都因為反對孫策被誅殺。曹操發動赤壁之戰,藉口就是孫氏濫殺江東的英雄豪傑,曹操是前來討伐的,正是弔民伐罪。

孫策開始意識到,孫氏政權想要在江東立穩腳跟,關鍵要獲得江東大族的支持,就讓弟弟孫權發揮他「選賢舉能,各盡其心」的才能,來保護孫家江東基業。這說明孫策也意識到,弟弟孫權比自己更適合立足江東。

94版《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左)、魯肅(中)、諸葛亮(右)

孫權繼位以後,掌握政權的主要還是故舊。一方面,大族士人表面順從,但實際採取不合作態度。另一方面,孫權既想籠絡江東士族,但又對他們不放心。

江南此時最大的四個士族為顧、陸、朱、張,領銜的當數顧、陸二氏。這四大家族中,陸氏是最先在孫吳政權做官的。但其實,陸氏一開始是恨孫氏的。

陸氏與孫氏是在孫策過江的時候結怨的。孫策殺了廬江郡守陸康,陸康的兒子陸績和從孫陸續逃回吳郡。孫權即位後,陸績仍把孫氏稱為大漢的「逆臣」,最終被孫權貶到荒無人煙的鬱林,並死於途中。

但孫權要想威服江東,必須獲得陸氏的支持。他尋求與陸遜合作,而陸遜也較識時務,接受孫權任命,投入平定山越的戰爭中,逐步擴充勢力。陸遜隨後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蜀軍,更是確立了江東士族的領袖地位,開始了陸氏與孫氏親密無間的合作。與陸氏掌武職不同,顧氏則是做朝官,黃武四年(225年),孫權任顧氏領袖顧雍為相。

東吳黃武三年(224年),負責人事部門的暨豔與徐彪受命考核官吏,結果暨豔和徐彪卻被誣陷自殺。

這事其實並不詭異,因為暨豔動了江東士族的奶酪。暨豔等人考核的官員,上有丞相,下有百官,但主要的是三署郎官。郎官是什麼職務呢?郎官都是皇帝身邊的職位,從漢代開始就是官員的儲備集團,擔任郎官一般都是貴族子弟。黃武年間,郎官中的大部分都是江東大族子弟。暨豔大加指責郎官貪汙卑鄙,這一下就威脅到了江東士族的利益,他們肯定是要反擊的。

以顧、陸、朱、張為首的江東士族紛紛向孫權進言,指責暨豔。孫權在權衡利弊之後,嚴懲暨豔。自此之後,江東士族在東吳的權勢變得不可撼動。到了東吳後主暴君孫皓在位時期,經常濫殺大臣,但他對宗族勢力強大的陸氏,卻不敢亮刀子。而孫氏的故舊淮泗士人,為了獲得在政權裡的特權,紛紛改籍於江東,張昭的孫子就是典型。

炎漢四百年中,滋養出勢力強大的士族。漢末三國亂局當中,曹魏居於中原,世家大族實力雄厚,曹操雖操縱國器20年之久,一直不敢擅興廢立,直到曹丕以九品中正制保障士族特權才得以行禪位之舉,立國最難。蜀地士族最弱,劉備、諸葛亮得以法制,打壓當地士族。而江東士族雖不如中原,但也形成了一定規模,作為外來者和入侵者的孫氏,要想鞏固根基,必須與當地士族合作,引入江東士人。最終,孫吳政權實現了江東化。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中華書局2004年版。林昌丈:《社會力量的合流與孫吳政權的建立約論》,《魏晉南北朝隋唐史數據第三十二輯》,2015年。‍  經公眾號「浩然文史」(微信ID:haoranwenshi)授權轉載

相關焦點

  • 孫策是如何崛起江東的?為什麼孫權建國後沒有追封孫策為帝?
    在那裡,慣好結交名流的孫策屢次拜訪廣陵人張紘,希望能得到他的指點。他們兩人進行了一段對話,對孫策日後經營江東起到了很大的引導作用。簡短來說,就是孫策打算向袁術求取孫堅的部眾,然後帶領他們返回丹陽聯合舅舅吳景割據江東。張紘經不住孫策的死纏爛打,告訴他江東的確是用武之地。孫策聽完很高興,將家人託付給張紘後便起身西行至壽春拜見了袁術,希望能得到父親的「餘兵」。
  • 孫策與孫權到底誰更強?
    這樣日後就沒有人再敢質疑孫權,因為如果你質疑孫權的能力,豈不是說孫策識人有誤?孫權年輕無威信,但是孫策可是當時名副其實的江東之神!所以小縱認為,孫策和孫權的能力比較,不應以孫策臨終遺言為準。因為孫策此言太過功利,並不客觀!孫策,外號「小霸王」,江東孫氏的真正奠基人!靠著袁術資助的千餘人起家,8年時間橫掃江東六郡八十一州!
  • 到底是誰殺害了三國小霸王孫策,孫策為什麼要把江東集團事業權力交給弟弟孫權?(企業家老闆必看)
    袁術明知孫策對自己不滿,但他認為,劉繇佔據曲阿,王朗佔據會稽,孫策未必能有什麼作為,就答應了他的請求,並表奏朝廷任命孫策為折衝校尉。孫策遂率父親舊部和自己的數百門客東進。當然代價就是傳國玉璽。孫策勞賜將士,發布文告,曉諭下屬各縣:"劉繇、笮融的鄉人和部下來投降的,一概不問;願意從軍的,可以從軍,並免除全家賦稅徭役;如果不願從軍,絕不勉強。"文告發布後,來歸附者由四面八方雲集風湧,不長時間,就招得士兵兩萬多,徵集得馬匹一千多。袁術在壽春,得知孫策大勝,上表奏請孫策為殄寇將軍。自此,孫策之名威震江東。不久,劉繇又放棄丹徒西逃,孫策遂東進奪取吳郡。
  • 孫策將孫權扶上位,後代的下場卻很慘
    有這麼一對兄弟,成了業內的一股清流,兄弟情深,他們就是孫堅的兩兒子,孫策和孫權。一直以來挺佩服小霸王孫策的胸懷和格局,在他遇刺後,拼盡最後一口氣將江東領導人的位置傳給了弟弟孫權。但哈叔覺得孫權是有負於哥哥孫策的,且聽我慢慢說來。
  • 孫策被刺殺重病臥床,江東眾臣皆推薦孫翊,孫策為何選孫權接班?
    張昭作為江東士族的代表人物,他的話代表了江東士族的意見,為何孫策卻反其道而為之,選擇二弟孫權繼承王位呢?在江東眾臣中,孫翊被認為更像自己的哥哥孫策,更加果斷英勇,殺伐決斷。孫翊20歲,就鎮守了江東要地丹楊,統管了一方軍隊。其實孫策選擇孫權,還是有自己的考慮,他從三個方面,考慮了繼承人問題。第一個原因是孫策同孫權的關係,孫堅去世的時候,孫策和孫權年紀還小,孫翊更是一個黃毛小兒。在擴張江東疆域的過程中,年齡稍大的孫策和孫權在外徵戰,孫翊則留在後方。
  • 三國小霸王孫策為什麼傳位給弟弟孫權,而不是他的兒子?
    孫策傳位給孫權,而不傳位給他的兒子孫紹,這沒有什麼不對。只不過,歷史上傳給兒子的,比傳給弟弟的要多得多。孫策去世的時候,是26歲。這時候他已經有了一個兒子孫紹。孫紹當時究竟多大?正史裡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其它一些資料上說,他當時才四歲。不管這個記載準不準確,總之他當時肯定是個孩子。當時的情況,如果是我,我也傳位給弟弟,而不是自己的兒子。
  • 歷史上孫策死後,孫權如何安置美貌的嫂子大喬?很多人不敢相信!
    他立志為父報仇,但手中無兵無將,年幼的他只能暫時委身於袁術帳下,尋找機會報仇。袁術表面上是孫堅的前上司,但其實是害死孫堅的幫兇,如果不是他一次又一次的坑孫堅,孫堅也不至於落到身死異鄉的下場,所以袁術對孫策始終存在顧慮,也不敢對他加以重用。
  • 為什麼孫策死後,周瑜甘願輔佐孫權,而沒有謀權篡位呢?
    孫策和周瑜皆為三國時期的江東才俊,孫策起兵的時候,周瑜也曾散盡家財輔佐孫策。他們二人珠聯璧合,最終打下了江東這一片土地。
  • 孫策傳位給弟弟孫權,孫權後來是怎樣對待孫策的子女的?
    孫策,人送外號江東小霸王,他是三國時期東吳勢力的奠基者之一,二十多歲便平定江東六郡,開創事業。
  • 孫策遇刺重病不起,大臣全部舉薦孫翊,孫策為何還是傳位給了孫權
    在突然遇刺後,孫策的身體是一天不如一天,終日都躺在床上。但是江山是需要繼承者的,於是誰是最佳人選,就成了當下最重要的問題。現在孫家有三位候選人可以挑選,其中有孫策的兩個弟弟孫權以及孫翊,還有長子孫紹。作為長子的孫紹肯定是最有資格繼位的,但是為什麼群臣反而都跑去支持孫翊呢?到了最後繼位的卻是孫權呢?下面我們就來一一分析一下。
  • 孫策:「死要面子」的江東小霸王
    袁術知道孫策對自己不滿,但他認為孫策小小年紀未必能有什麼作為,於是就同意了他,但只給了他一千兵馬。孫策雖然兵少,但由於他名聲在外,一路上不斷有人前來投奔他,等到了江東地界,隊伍已經擴展為五六千人了。孫策為何會有如此大的魅力,他的性格究竟如何呢?據《三國志·孫策傳》記載:「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
  • 孫策明明有兒子,為何要傳位給孫權?孫紹最終命運結局如何
    孫堅、孫策、孫權,但是其三人的承襲方式並不像中國古代的,父喪子承的關係。孫策與孫權本為兄弟,屬於不太正常的承接關係。若孫策膝下無子,在中國古代是有弟承其兄位的,但重要的是孫策膝下有子名為——孫邵。那麼,為什麼孫策為何不傳位給孫邵,而是傳為給孫權呢?而孫策是兄弟五人依次為:孫權、孫翊、孫匡、孫朗,為何就是孫權呢?孫紹最終的命運又是如何呢?
  • 三國最神秘暗殺事件:刺殺孫策的幕後人是誰?
    文:快哉風(微信公號讀史特約作家)三國中英年早逝的牛人很多,但誰也比不上這個人的猝死帶來的影響力之巨大。如果他不早死,天下格局不一定是我們熟悉的魏蜀吳三分天下,因為這個年輕人只用了幾年,只用了三千人馬,就怒濤一樣席捲江東,完成了曹操劉備辛苦半輩子才做到的鼎足霸業。他就是江東霸王孫策。
  • 英雄孫堅、霸主孫策、帝王孫權
    三國這個時代沒有對與錯,誰都是對的,劉備、曹操、孫權,甚至袁紹、呂布等等,不都是朝著一個方向走的嗎?你能說誰是正義的,誰是非正義的?所以,我得出結論,三國拼的不是英雄,而是權術,謀略。但是,在三國,仍然有許多人物有抱負,有理想,有追求,有正義感,這一類人我們姑且稱其為「英雄」,比如,東吳的孫堅就是其中一個。1 孫堅(文臺)東漢末年群雄爭霸,孫堅是其中非常特殊的一個。
  • 在孫策去世以後,孫權怎麼處置他的親人?
    根據記載,他其實是和小喬一起被孫策給擄獲的,從那以後,大喬就跟了孫策,小喬就跟了周瑜。而後世之人之所以把他們以大小二喬並稱,那是因為他們兩個人真的就叫這個名字,而且因為他們兩個人的名字沒有被歷史記載,所以這兩個人的存在感非常的低。傳說故事中的浪漫情節不一樣的是,孫策把俘虜的大喬強娶了過來,並沒有什麼明媒正娶,所以這也就意味著大喬並不可能是孫策的妻子。
  • 號稱比周瑜還強的謀士,與孫權師傅齊名,以一人之力力保江東
    孫權能夠稱帝,正是因為手下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其中周瑜被認為是孫權手下貢獻最大的功臣,周瑜的智謀和諸葛亮不相上下。但是今天咱們說的這位,他是孫策被刺殺時留給東吳集團的文臣,他一句話就避免了曹操滅吳的想法,只因為他去世的較早,沒能與三國眾位謀士一較高低。
  • 孫策活了26歲,孫權卻活了71歲,原因只有兩個字
    孫策、孫權哥都是一代梟雄,開創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基業,三分天下有其一,三國之中,吳國是最後一個滅亡的。但孫策26歲英年早逝,他的兄弟孫權卻熬死了曹操,熬死了劉備,熬死了諸葛亮,足足活了71歲,在當時來說絕對是個長壽星。
  • 孫策死前,為何不把基業交給兒子,而是弟弟孫權?原因很簡單
    此處的孫仲謀,指的是江東之主孫權。他從十九歲起,便從哥哥孫策手中,接過了江東基業,在群雄角逐中,他不但沒有被吞併,反而脫穎而出,與曹操、劉備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要知道,論年齡曹操和劉備基本上相當於他的父輩,他卻從來沒有慫,反而在保住基業的同時,將江東治理的井井有條。不過說到此處,我們不禁會產生一個疑惑,那就是古人一般講究父子傳承,孫策去世的時候,明明已經有兒子了,為什麼最終卻是孫權接手了江東呢?
  • 為何孫策不把位子傳給兒子孫紹,卻傳給弟弟孫權?孫紹後來如何?
    所謂亂世出英雄,不少英雄豪傑在紛亂中想方設法要瓜分這早已搖搖欲墜的東漢王朝,其中脫穎而出的就有孫策、孫權兩兄弟。孫策和孫權兩兄弟齊心協力,四處徵戰,勇猛無敵,成為了後世「東吳」政權的奠基者。孫策建立基業之時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二十多歲的他在繼承了其父孫堅的軍隊後變得越發成熟,他的管理有方使軍隊比起以前更加的紀律嚴明。
  • 孫策死後,孫權是如何對待嫂子大喬的?帝王家族真的是太亂了
    孫權其實是江東軍閥孫堅的小兒子,他上面還有他的大哥孫策,當時孫堅帶著人馬從江東趕來參加18路諸侯的討董大軍,因為孫堅作戰勇猛,所以率先攻佔了長安還順便奪取了董卓的傳國玉璽,不料孫堅在回江東的時候,被人設下埋伏最終被亂箭射傷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