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壁之戰後曹操已經沒有了南徵的想法,而劉備和孫權兩股勢力也開始爭奪曹操吐出來的荊州。一開始的時候劉備佔據了絕對的主動權,荊州七郡劉備獨佔其四,因為赤壁之戰開打前,雙方都沒有料想到會有如此大的勝果,所以並沒有提前約定勢力劃分問題,所以劉備得四郡之地孫權方面也沒有意見。
但是後來在周瑜去世後,原本掌握在孫權手中的南郡遭受了來自曹魏的猛攻,魯肅向孫權建議將南郡借給劉備,讓劉備去跟曹操相互消耗,手下沒有能臣猛將的孫權暫時接受了魯肅的建議,於是荊州大半掌握在了劉備的手中。
在劉備穩定了荊州局勢後,正打算按照諸葛亮的建議向益州進軍,沒想到益州牧劉璋主動邀請劉備入川,幫助自己迎擊漢中的張魯,劉備大喜過望,率軍進入了西川,留諸葛亮和關張趙留守荊州。
本來劉備入川後直接向成都發動突襲,劉璋是沒有任何抵抗能力的,但是劉備卻顧念同為漢室宗親,想著慢慢吞併劉璋的勢力,結果他跟法正之間的密謀被劉璋發現,有了時間警戒,讓劉備進攻益州屢屢受挫,軍師中郎將龐統還因為失誤戰死。
無奈的劉備只能讓留守荊州的大軍來益州增援,諸葛亮和趙雲張飛等人也一起入川,只留關羽一員大將留守荊州,諸葛亮給關羽定下了「東和孫吳,北拒曹操」的計策,讓他不要輕舉妄動,所謂「拒」的意思就是據險以守,不主動發起進攻,可是後來關羽並沒有聽他的意見,擅自進攻樊城,最終導致自己被東吳偷襲讓蜀漢丟了荊州,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關羽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孤軍北伐呢?
蜀漢自身因素
在劉備進攻益州的前期,關羽確實老老實實的防範東吳和曹操的進攻,並沒有輕舉妄動,可是沒有輕舉妄動不代表關羽不眼熱,眼看著在漢中奮戰的諸將都在發光發熱,自己卻只能被動等待,他心裡很不是滋味。
直到劉備自封「漢中王」,分封五虎上將之後關羽再也坐不住了,雖然關羽位列五虎上將之首是前將軍,可是從劉備起兵就跟隨他的關羽怎麼能忍受黃忠和馬超跟自己同列,關羽十分不屑地說「大丈夫不屑與老卒同列」,被諸葛亮安撫之後又想著入川跟馬超單挑,也被劉備攔了下來。
壯志凌雲的關羽再也不想安分守己,想要贏得一次轟轟烈烈的勝利,來證明自己的實力,於是駐守襄陽的曹仁成了他的目標。
曹魏方面內亂不斷
就在關羽覺得自己壯志難酬的時候,曹魏方面也是一團糟,曹魏方面的總參謀長,在軍中有著赫赫威名的夏侯淵,在定軍山被黃忠斬殺,本來已經勢在必得的漢中之地被劉備奪走,再加上曹操已經老邁,很多地方的守將都開始起義,想要依附於東吳或者蜀漢,曹操和他的五子良將四處救火,關羽北伐前的曹魏就已經一團糟。
曹操在很長一段時間都留在中原地區,既不敢進軍漢中跟劉備繼續爭奪,又不敢支援合肥與孫權對峙,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後方不穩定。
孫吳方面背信棄義
在劉備進軍西川之後,孫權就已經背信棄義蠢蠢欲動了,他不顧魯肅的阻攔和勸告,想要發兵進攻荊州,這時候關羽對他嚴防死守,加上劉備從西川回軍支援,雙方並沒有真的打起來,為了讓東吳不再添亂共抗曹操,劉備把荊州三郡交還給了孫權,雙方再次罷兵言和。
得到三郡之地的孫權心滿意足,率領著十萬大軍又去攻打合肥了,這時候劉備進攻漢中,孫權進攻合肥,牽制了曹操的大量兵力,關羽想要居中策應一下給曹操施加壓力也沒有問題。
但是孫權不知道是怕關羽拿下襄陽勢不可擋,還是真的指揮失誤,十萬大軍被張遼八百人擊敗,潰退的孫權將目光再次盯向荊州。
這時候的關羽正在襄陽城下血戰,可是孫權不僅沒想著給關羽分擔壓力,反而讓呂蒙準備進攻荊州,斷了他的後路。
這時候拿下漢中的劉備不知為何也默契的停下了進攻的步伐,於是關羽的北伐從三路並進,變成了奇怪的孤軍奮戰。信息傳遞緩慢的他哪裡知道自己已經被孫吳和曹魏兩家聯合算計,還想著能夠再立不世之功。
他沒料到失敗會來得這麼快,自己會輸得這麼慘。
雖然關羽孤軍北伐是自己貪功冒進的原因,也確實沒有和劉備商量就開始作戰,但是北伐失敗的主要原因卻不在他身上,而是孫權和曹操的默契,他們在擊敗關羽之後一點衝突都沒有,在孫權接手荊州的時候,曹操命令曹仁不許追擊放任孫權搶佔荊州,這也是曹操睿智的表現,如果他也參與到搶奪荊州的戰鬥中去的話,可能就沒有後來的夷陵之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