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是曹操手下的五大大將之一,分別是:張遼、于禁、徐晃、張郃、樂進,因為正史和三國演義的區別,正史是指真實的歷史,三國演義只是這本小說中的描述,同樣也可以和正史一樣,同樣也可以和正史不一樣,這裡就五子良在正史和三國演義中的死亡有什麼區別做個說明。
五子良在正史中地位最高的是于禁,其次是張遼,再次是張郃,再次是樂進,最後是徐晃,這是他們的地位和能力的大概排名。《三國演義》中,五子良將的武藝最高的是張遼,其次是徐晃,再次是張郃,再次是樂進,最後是禁軍,這是以他們的武藝來排名的。
五子良將
一、張遼
張遼最初是丁原的部下,丁原被何進徵募到京,張遼被派出去招兵,丁原被殺後,張遼招兵回來就投降了董卓,董卓被呂布殺了,張遼又跟隨呂布,呂布被曹操殺了,張遼就率領部下投靠了曹操,正史上張遼是主動投降的,而《三國演義》中卻把張遼的投降還編了一個插曲,說張遼不願投降,還是劉備向關羽求情才投降,正史上張遼投降曹操,正史上張遼投降曹操主動投降。歷史上的張遼遠勝於三國演義中的張遼,他是曹操手下最勇猛的將領,因為合肥之戰,張遼率領八百勇士就打得坐擁十萬大軍的孫權狼狽不堪,除此之外,他還在白狼山之戰中斬殺烏桓單于踏頓,勇闖天柱山斬陳蘭、梅成,死後張遼被封為前將軍,晉陽侯。張遼在歷史上的死法是:正常人死於公元222年,享年53歲。
晚年仍鎮守邊疆,在雍丘駐軍期間得病,曹丕十分關心張遼的病情,不斷派使者送醫,並請御醫為張遼治病,但張遼始終沒有痊癒,而且還抱病與東吳軍隊交戰,孫權聽說張遼在,仍十分忌憚,還記得自己7年前被張遼打得驚心動魄的合肥之戰,在廣陵之戰中,張遼、王凌等人擊敗吳將呂範,不久即病逝於江都。
在演義中,張遼的死亡方式是:被東吳將軍丁奉一箭射中腰間,不治而死。張遼只能算一個二流武將,明明正史中的一流武將被三國演義黑成了二流武將,三國演義中的張遼七八十回合可以戰平太史慈,五十回合可以戰平張郃,五十回合可以戰平凌統。
最後,張遼隨曹丕伐吳,但所部軍隊被吳將徐盛擊敗,曹丕遂逃走,張遼為保護曹丕,主動與東吳將軍丁奉交戰,卻不小心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間,回營後因傷重而死,這就是《三國演義》中張遼的死法。
二、于禁
于禁最早是濟北相鮑信的部下,他早年起兵時,是曹操生死未卜的兄弟,與曹操並肩作戰時戰死,後來被介紹給曹操,成為曹操部下的一員戰將,他以老成持重、忠貞忠貞為特徵,在軍隊中聲望很高。于禁
于禁一生功勳卓著,跟隨曹操參加過許多討伐呂布、討伐張繡、官渡等戰役,單獨率軍參與過博望、天柱山、平定昌豨等戰役,也奪取過朱靈等人的兵權,公元216年于禁被曹操封為左相,並擁有假節鉞等權力,是曹操時代唯一擁有假節鉞等權力的將領,也是曹操時代除夏侯氏和曹氏以外,除夏侯氏和曹氏外,在外姓中地位最高的將領。
正如《三國演義》所記載的,關羽在曹操陵墓裡看見關羽水淹七軍,被擒于禁,斬首龐德的畫像後,羞愧而死。
本來五子良將是五人中地位最高,又受曹操寵愛的外姓將軍,但于禁在襄樊與關羽的戰爭中表現極差,被關羽擊敗並俘獲,然後于禁投降,關羽被押往南郡的江陵城守備,與于禁一同被俘的龐德卻寧死不降,被關羽斬殺,正是因為有了龐德的英勇,于禁才顯得貪生怕死,以致于禁晚節不保。
禁錮後的經歷比較傳奇,襄樊之戰後期,孫權派呂蒙、陸遜等人偷襲荊州,呂蒙攻佔江陵,禁錮後被孫權解救,因為當時孫權想和曹操一起對付蜀漢,所以為了向曹魏表示忠心,孫權將關羽的首級獻給了曹操,後來將關羽俘虜的于禁還給了曹丕。于禁和關羽
曹丕見于禁已是襄樊之戰的第二年,于禁因為長時間心情低落,加上年紀又老,所以頭髮都白了,曹丕見于禁沒有說什麼,也沒有責怪于禁,反而安慰于禁不要往心裡去,然後安排于禁去曹操的陵墓祭拜,于禁來到曹操陵墓後,看見了陵墓牆上畫著關羽在囚禁中投降龐德則寧死不降的圖畫,于禁心中暗自慚愧,見此圖畫後,曹丕便立即去祭拜。
雖然在羞恥中死了,但也算是曹丕故意害死,曹丕這種作法並不厚道,在朝堂上裝大度,實則心底還是關心于禁投降,然後又故意羞辱于禁,士可殺不可辱這個道理誰都懂,這擺明是想在禁死,於是在禁死,這帳算到曹丕頭上。
三、徐晃
徐晃最初是黃巾起義軍餘部白波軍將領楊奉的部下,楊奉後來向李傕投降,楊奉逃亡至洛陽,隨後他協助漢獻帝討伐曹操,在曹操迎立漢獻帝後,徐晃投靠了曹操,成為曹操的部下,跟隨曹操南徵北戰,徐晃在徐州擊敗劉備,在官渡之戰中與關羽、張遼並肩作戰,在延津之戰中徐晃擊敗了文丑。隨後,徐晃參加曹操北徵平定北方之戰,也跟隨夏侯淵參加關中至雍涼的平定戰爭,也參加了討伐張魯及漢中之戰,徐晃也參加了襄樊之戰,並在襄樊之戰中擊敗了威震華夏的關羽,解救了襄陽及樊城的危局,是襄樊之戰的功臣。在曹操死後,徐晃被曹丕封為右將軍,逯鄉侯,參與了三次伐吳戰爭。
在歷史上,徐晃的死法是:徐晃公元227年去世,死於疾病,無子,屬於正常死亡。《三國演義》中徐晃之死是:隨司馬懿討伐孟達,在城下呼喊陣,被孟達一箭射中前額,然後不治而死。
《三國演義》中徐晃的死法是最離譜的,在《三國演義》中徐晃只是一個二流將軍,能夠與曹營頭號將軍許褚戰平,卻被顏良擊敗二十回合,明明歷史上是徐晃打敗顏良、文丑,到《三國演義》中卻被反叛,被徐晃貶得不成人形,甚至徐晃的死法也是最離譜的。
徐晃和司馬懿一起去討伐準備造反的孟達,當徐晃率軍進攻時,孟達被城牆上的箭矢射中了前額,徐晃又不傻,身為將軍,怎能站在敵人射程之外?愚蠢地被敵人一箭射死,令人難以理解,以徐晃的武藝,在《三國演義》裡,孟達三人加起來也不是徐晃的對手,那麼輕而易舉地被射死,算是子五良中死得最窩囊的將領了。
四、張郃
張郃最初是冀州牧韓馥的部下,韓馥將冀州讓給袁紹,張郃便成了袁紹的部下,在官渡之戰中,張郃請求袁紹派遣重兵援救烏巢,袁紹沒有答應,卻讓張郃率軍攻打曹營,張郃害怕被郭圖陷害,便率軍投降曹操,成為曹操部下大將。在曹操手下,張郃也是戰功卓著,跟隨曹操參加了北伐,討伐過陳蘭、梅成,參加過渭南之戰,多次擊敗馬超的部隊,隨曹操參與了平定張魯之戰,後來在巴西之戰中,張郃敗於張飛,還隨曹操參與了漢中之戰。
最著名的戰役應該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打過街亭,打敗了馬謖,導致諸葛亮前功盡棄,因而退位,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功勞,但他的第四次北伐也使張郃失去了生命。
歷史上和三國演義中的張郃死法基本相同,都是中了諸葛亮的伏兵,不同的是正史上的張郃是在木門道追擊諸葛亮時,被諸葛亮膝蓋中了一箭,隨後傷重而死,三國演義中的張郃中了亂箭,當場身死。
在歷史的長河中,張郃是不願意追擊諸葛亮的,因為諸葛亮每次退卻都有後手,第二次北伐時魏將王雙也追擊諸葛亮被射死,但司馬懿逼著張郃必須要追擊,結果張郃死了,所以司馬懿有借刀殺人的嫌疑。但三國演義中的張郃卻是主動追擊,司馬懿問誰能追擊蜀軍,張郃說自己能追,張郃還想為此立功,結果,又被魏延引入包圍圈,中了蜀軍的埋伏,當場被射死,三國演義中的張郃覺得自己頭腦簡單,這是和正史不同的。
五、樂進
樂進是五子良將中唯一一直跟隨曹操的將領,樂進早年出徵參軍投靠曹操,雖然戰功卓著,不斷升遷,但在正史上,樂進是個被人忽視的將領,實際上,樂進的勇猛並不亞於張遼,樂進在曹營也有許多功勞,其中最多的是先登之功,什麼叫先登之功呢?第一個爬上敵人的牆,這需要勇氣和勇氣。
樂進還在戰場上陣斬過兩個大將軍,一個是南皮之戰斬殺袁譚大將嚴敬,另一個是烏巢之戰斬殺袁紹大將淳于瓊,陣斬敵將並非人人都有,但樂進有兩個項目,其他一些年輕的戰役,樂進就有許多戰功,因為樂進死得早,顯得很低調,再加上《三國演義》寫的樂進也很低調,所以感覺樂進能力不強,其實樂進的能力並不弱。
在正史中樂進的死亡:公元218年,樂進死於正常死亡。《三國演義》樂進的死法:樂進中了甘寧的暗箭而退,不知是死是活,沒有記載。
《三國演義》樂進最後一戰發生在合肥之戰後,張遼、樂進、李典三將迎戰吳將凌統,凌統首先與樂進單打獨鬥,五十回合不分勝負,於是曹操派曹休放暗箭射凌統,凌統馬不停蹄,凌統落馬,樂進來刺凌統,結果吳營中的甘寧也射出暗箭,一箭射中了樂進的門面,樂進和凌統都受傷,隨後分別被自己人救回營中,之後《三國演義》沒有樂進的記載。
《三國演義》本來就是小說,作者估計也不可能把每個人的結局都寫出來,有些人不寫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