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將在正史和演義中死法有何不同,張郃于禁一致,徐晃最離譜

2021-01-12 你陪我到白頭

五子良是曹操手下的五大大將之一,分別是:張遼、于禁、徐晃、張郃、樂進,因為正史和三國演義的區別,正史是指真實的歷史,三國演義只是這本小說中的描述,同樣也可以和正史一樣,同樣也可以和正史不一樣,這裡就五子良在正史和三國演義中的死亡有什麼區別做個說明。

五子良在正史中地位最高的是于禁,其次是張遼,再次是張郃,再次是樂進,最後是徐晃,這是他們的地位和能力的大概排名。《三國演義》中,五子良將的武藝最高的是張遼,其次是徐晃,再次是張郃,再次是樂進,最後是禁軍,這是以他們的武藝來排名的。

五子良將

一、張遼

張遼最初是丁原的部下,丁原被何進徵募到京,張遼被派出去招兵,丁原被殺後,張遼招兵回來就投降了董卓,董卓被呂布殺了,張遼又跟隨呂布,呂布被曹操殺了,張遼就率領部下投靠了曹操,正史上張遼是主動投降的,而《三國演義》中卻把張遼的投降還編了一個插曲,說張遼不願投降,還是劉備向關羽求情才投降,正史上張遼投降曹操,正史上張遼投降曹操主動投降。歷史上的張遼遠勝於三國演義中的張遼,他是曹操手下最勇猛的將領,因為合肥之戰,張遼率領八百勇士就打得坐擁十萬大軍的孫權狼狽不堪,除此之外,他還在白狼山之戰中斬殺烏桓單于踏頓,勇闖天柱山斬陳蘭、梅成,死後張遼被封為前將軍,晉陽侯。張遼在歷史上的死法是:正常人死於公元222年,享年53歲。

晚年仍鎮守邊疆,在雍丘駐軍期間得病,曹丕十分關心張遼的病情,不斷派使者送醫,並請御醫為張遼治病,但張遼始終沒有痊癒,而且還抱病與東吳軍隊交戰,孫權聽說張遼在,仍十分忌憚,還記得自己7年前被張遼打得驚心動魄的合肥之戰,在廣陵之戰中,張遼、王凌等人擊敗吳將呂範,不久即病逝於江都。

在演義中,張遼的死亡方式是:被東吳將軍丁奉一箭射中腰間,不治而死。張遼只能算一個二流武將,明明正史中的一流武將被三國演義黑成了二流武將,三國演義中的張遼七八十回合可以戰平太史慈,五十回合可以戰平張郃,五十回合可以戰平凌統。

最後,張遼隨曹丕伐吳,但所部軍隊被吳將徐盛擊敗,曹丕遂逃走,張遼為保護曹丕,主動與東吳將軍丁奉交戰,卻不小心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間,回營後因傷重而死,這就是《三國演義》中張遼的死法。

二、于禁

于禁最早是濟北相鮑信的部下,他早年起兵時,是曹操生死未卜的兄弟,與曹操並肩作戰時戰死,後來被介紹給曹操,成為曹操部下的一員戰將,他以老成持重、忠貞忠貞為特徵,在軍隊中聲望很高。于禁

于禁一生功勳卓著,跟隨曹操參加過許多討伐呂布、討伐張繡、官渡等戰役,單獨率軍參與過博望、天柱山、平定昌豨等戰役,也奪取過朱靈等人的兵權,公元216年于禁被曹操封為左相,並擁有假節鉞等權力,是曹操時代唯一擁有假節鉞等權力的將領,也是曹操時代除夏侯氏和曹氏以外,除夏侯氏和曹氏外,在外姓中地位最高的將領。

正如《三國演義》所記載的,關羽在曹操陵墓裡看見關羽水淹七軍,被擒于禁,斬首龐德的畫像後,羞愧而死。

本來五子良將是五人中地位最高,又受曹操寵愛的外姓將軍,但于禁在襄樊與關羽的戰爭中表現極差,被關羽擊敗並俘獲,然後于禁投降,關羽被押往南郡的江陵城守備,與于禁一同被俘的龐德卻寧死不降,被關羽斬殺,正是因為有了龐德的英勇,于禁才顯得貪生怕死,以致于禁晚節不保。

禁錮後的經歷比較傳奇,襄樊之戰後期,孫權派呂蒙、陸遜等人偷襲荊州,呂蒙攻佔江陵,禁錮後被孫權解救,因為當時孫權想和曹操一起對付蜀漢,所以為了向曹魏表示忠心,孫權將關羽的首級獻給了曹操,後來將關羽俘虜的于禁還給了曹丕。于禁和關羽

曹丕見于禁已是襄樊之戰的第二年,于禁因為長時間心情低落,加上年紀又老,所以頭髮都白了,曹丕見于禁沒有說什麼,也沒有責怪于禁,反而安慰于禁不要往心裡去,然後安排于禁去曹操的陵墓祭拜,于禁來到曹操陵墓後,看見了陵墓牆上畫著關羽在囚禁中投降龐德則寧死不降的圖畫,于禁心中暗自慚愧,見此圖畫後,曹丕便立即去祭拜。

雖然在羞恥中死了,但也算是曹丕故意害死,曹丕這種作法並不厚道,在朝堂上裝大度,實則心底還是關心于禁投降,然後又故意羞辱于禁,士可殺不可辱這個道理誰都懂,這擺明是想在禁死,於是在禁死,這帳算到曹丕頭上。

三、徐晃

徐晃最初是黃巾起義軍餘部白波軍將領楊奉的部下,楊奉後來向李傕投降,楊奉逃亡至洛陽,隨後他協助漢獻帝討伐曹操,在曹操迎立漢獻帝後,徐晃投靠了曹操,成為曹操的部下,跟隨曹操南徵北戰,徐晃在徐州擊敗劉備,在官渡之戰中與關羽、張遼並肩作戰,在延津之戰中徐晃擊敗了文丑。隨後,徐晃參加曹操北徵平定北方之戰,也跟隨夏侯淵參加關中至雍涼的平定戰爭,也參加了討伐張魯及漢中之戰,徐晃也參加了襄樊之戰,並在襄樊之戰中擊敗了威震華夏的關羽,解救了襄陽及樊城的危局,是襄樊之戰的功臣。在曹操死後,徐晃被曹丕封為右將軍,逯鄉侯,參與了三次伐吳戰爭。

在歷史上,徐晃的死法是:徐晃公元227年去世,死於疾病,無子,屬於正常死亡。《三國演義》中徐晃之死是:隨司馬懿討伐孟達,在城下呼喊陣,被孟達一箭射中前額,然後不治而死。

《三國演義》中徐晃的死法是最離譜的,在《三國演義》中徐晃只是一個二流將軍,能夠與曹營頭號將軍許褚戰平,卻被顏良擊敗二十回合,明明歷史上是徐晃打敗顏良、文丑,到《三國演義》中卻被反叛,被徐晃貶得不成人形,甚至徐晃的死法也是最離譜的。

徐晃和司馬懿一起去討伐準備造反的孟達,當徐晃率軍進攻時,孟達被城牆上的箭矢射中了前額,徐晃又不傻,身為將軍,怎能站在敵人射程之外?愚蠢地被敵人一箭射死,令人難以理解,以徐晃的武藝,在《三國演義》裡,孟達三人加起來也不是徐晃的對手,那麼輕而易舉地被射死,算是子五良中死得最窩囊的將領了。

四、張郃

張郃最初是冀州牧韓馥的部下,韓馥將冀州讓給袁紹,張郃便成了袁紹的部下,在官渡之戰中,張郃請求袁紹派遣重兵援救烏巢,袁紹沒有答應,卻讓張郃率軍攻打曹營,張郃害怕被郭圖陷害,便率軍投降曹操,成為曹操部下大將。在曹操手下,張郃也是戰功卓著,跟隨曹操參加了北伐,討伐過陳蘭、梅成,參加過渭南之戰,多次擊敗馬超的部隊,隨曹操參與了平定張魯之戰,後來在巴西之戰中,張郃敗於張飛,還隨曹操參與了漢中之戰。

最著名的戰役應該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打過街亭,打敗了馬謖,導致諸葛亮前功盡棄,因而退位,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功勞,但他的第四次北伐也使張郃失去了生命。

歷史上和三國演義中的張郃死法基本相同,都是中了諸葛亮的伏兵,不同的是正史上的張郃是在木門道追擊諸葛亮時,被諸葛亮膝蓋中了一箭,隨後傷重而死,三國演義中的張郃中了亂箭,當場身死。

在歷史的長河中,張郃是不願意追擊諸葛亮的,因為諸葛亮每次退卻都有後手,第二次北伐時魏將王雙也追擊諸葛亮被射死,但司馬懿逼著張郃必須要追擊,結果張郃死了,所以司馬懿有借刀殺人的嫌疑。但三國演義中的張郃卻是主動追擊,司馬懿問誰能追擊蜀軍,張郃說自己能追,張郃還想為此立功,結果,又被魏延引入包圍圈,中了蜀軍的埋伏,當場被射死,三國演義中的張郃覺得自己頭腦簡單,這是和正史不同的。

五、樂進

樂進是五子良將中唯一一直跟隨曹操的將領,樂進早年出徵參軍投靠曹操,雖然戰功卓著,不斷升遷,但在正史上,樂進是個被人忽視的將領,實際上,樂進的勇猛並不亞於張遼,樂進在曹營也有許多功勞,其中最多的是先登之功,什麼叫先登之功呢?第一個爬上敵人的牆,這需要勇氣和勇氣。

樂進還在戰場上陣斬過兩個大將軍,一個是南皮之戰斬殺袁譚大將嚴敬,另一個是烏巢之戰斬殺袁紹大將淳于瓊,陣斬敵將並非人人都有,但樂進有兩個項目,其他一些年輕的戰役,樂進就有許多戰功,因為樂進死得早,顯得很低調,再加上《三國演義》寫的樂進也很低調,所以感覺樂進能力不強,其實樂進的能力並不弱。

在正史中樂進的死亡:公元218年,樂進死於正常死亡。《三國演義》樂進的死法:樂進中了甘寧的暗箭而退,不知是死是活,沒有記載。

《三國演義》樂進最後一戰發生在合肥之戰後,張遼、樂進、李典三將迎戰吳將凌統,凌統首先與樂進單打獨鬥,五十回合不分勝負,於是曹操派曹休放暗箭射凌統,凌統馬不停蹄,凌統落馬,樂進來刺凌統,結果吳營中的甘寧也射出暗箭,一箭射中了樂進的門面,樂進和凌統都受傷,隨後分別被自己人救回營中,之後《三國演義》沒有樂進的記載。

《三國演義》本來就是小說,作者估計也不可能把每個人的結局都寫出來,有些人不寫也是正常的。

相關焦點

  • 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都是怎麼死的?演義和正史中的結局大不相同
    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五人並稱為曹操的五子良將,在正史中他們的死和演義中是大不相同的!而且在正史中,他們各自的地位和演義中也是不盡相同的,從這五人的地位和死法,其實可以看到,羅貫中先生的價值觀是和大家有點不同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家都認為大富大貴的生活比較好,比較認可善終的結局。
  • 曹魏政權五子良將之殤,張遼樂進張郃等人,正史上到底咋死的
    三國演義中,蜀漢有五虎上將三賢相,曹魏有五子良將,東吳有四英將十二虎臣。中國歷史一直有三五十二之說,所以關於三五的典故應算最多的。按名氣而論,蜀漢五虎將應是最著名的,無論任何三國遊戲,五虎將都是武力前十佔三四存在。而和五虎將能齊名的,在三國時代,當屬曹魏五子良將,至於東吳十二虎臣,貌似等級差了點。
  • 五子良將和五虎上將打起來誰會贏?
    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從演義、正史、武力、軍事能力幾個方面來衡量。演義中,從武力上看五虎將以關羽為首,五子良將以張遼戰力最高。夏侯淵單挑記錄不多,但至少也不弱於樂進、于禁等,黃忠當時已60出頭,其實力仍然不容小覷,之前在長沙也曾與關羽戰平。從這些直接單挑的戰績來看,演義中的五虎將全面強於五子良將。按照民間流傳的說法: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五虎將有四位位居前十,五子良將在前十裡卻難覓蹤影,可見民間認可的,也是五虎將強於五子良將。演義中,從軍事能力上看。
  • 五虎大將與五子良將的四場巔峰對決,強弱一目了然!
    這就是說,如果否認了五虎大將之說,那麼五子良將和江表十二虎臣,也就難以立足了——看歷史人物不能執行雙重標準為黑而黑。當然「五虎大將」這個說法歷史中是否存在,並不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主要話題。今天我們主要來看一看小說中的五虎大將,也就是關張趙馬黃,跟曹魏的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這五子良將,在歷史中的交手情況。
  • 曹操的五子良將,相比於劉備的五虎上將,哪一方更厲害
    五子良將是:張遼、于禁、張郃、徐晃、樂進,五虎上將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如果要比較五子良將與五虎上將誰更厲害,得從兩個角度去比較,第一個角度就是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中有五虎上將的說法,但沒有五子良將的說法。
  • 五子良將 vs 五虎上將,誰更強?
    然而隨著近幾年人們對於三國正史的了解深入,五子良將的事跡逐漸被人們熟知,關於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究竟誰更厲害的爭論也越來越多。從《三國志》中的記載來看,歷史上的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共進行過7次交手,這其次交手雙方互有勝負。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這7次巔峰對決的戰績,對比一下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究竟誰更勝一籌。
  • 蜀漢有五虎上將,曹魏有五子良將,哪一方的能力更強
    張遼再看看曹魏的五子良將,他們分別為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陳壽亦將其放在一起作傳,並評價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曹操麾下的武將集團,大概分為兩派,其一是曹氏宗親,以曹仁、夏侯惇為代表,是曹操最信賴的兄弟。其二是外姓將領以及後加入的投降將領,以于禁、樂進等人為代表。他們雖不是曹操嫡系,但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曹操的重視。五子良將,便是外姓將領中的佼佼者。
  • 網友給五子良將取綽號:叩頭和攀巖能理解,醬油和大膽兒又是誰?
    這些高手中的高手,迅速給五虎上將取了令人捧腹的綽號:關三刀、張一吼、馬坑爹、黃老卒、趙跑跑。在另外的稿子裡,網友還根據三國正史,給曹魏五子良將也都取了綽號。其中的叩頭和攀巖,大家都能理解,而其中的醬油和大膽兒是誰,就需要琢磨一下了。
  • 三國志11:號稱五子良將的人在遊戲中配嗎?怎麼發展
    三國志11中出現的武將雖然沒有三國志14多,但是要有的名將該有的還是有了的。不論是五虎將、還是五子良將,還是江東十二虎臣。
  • 五子良將為何不能獲得最高官位?
    張魯投降後,留下張郃和夏侯淵守衛漢中,拒敵劉備。劉備發起漢中之戰,主帥夏侯淵陣亡,一時軍中無主。張郃出面調度部隊排列陣勢,安定了軍心,守住了陣地不至於潰敗。張郃最有名的功績是在街亭打敗了馬謖,致使諸葛亮的初次北伐無功而返。徐晃原為楊奉部將,跟隨漢獻帝回洛陽後,曹操討伐楊奉,徐晃投奔了曹操。官渡之戰,徐晃跟隨曹操打敗了袁紹大將顏良,攻佔了白馬城。又進軍到延津,打敗了袁紹另一員大將文丑。
  • 曹魏五子良將誰的功勳最高,實力最強?
    曹操一直對朱靈不滿,派遣于禁去奪取他的兵權,于禁只帶著幾十人就把朱靈部隊拿下。  張郃原為袁紹部下,官渡之戰時投降曹操。跟隨曹操平定河北、和張遼等討伐陳蘭、梅成都立有大功。後跟隨曹操進兵關中平定馬超、韓遂叛亂,獲勝後跟隨夏侯淵繼續徵戰,收復那些尚未歸附地區。在收復漢中的張魯時,張郃為先鋒。張魯投降後,留下張郃和夏侯淵守衛漢中,拒敵劉備。劉備發起漢中之戰,主帥夏侯淵陣亡,一時軍中無主。
  • 高順如果投靠曹操,會不會成為五子良將?
    首先是治軍,高順的治軍十分傑出,手下有七百精兵號稱一千的「陷陣營」,論能力都是數一數二,而樂進的治軍無具體表現,而張遼和徐晃,于禁,張郃都對部隊治理十分條理有序。 當初張遼部隊中有人造反,軍中大亂,張遼立馬就安定士兵,很快捉住帶頭的造反的,很快就平定下來了,而徐晃更是被稱為「周亞夫之風」,就是治軍嚴謹而出名。
  • 「五子良將」各自的成名戰,哪個最頂?哪個最水?
    導語: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被稱為「五子良將」,他們各自的成名戰有哪些?誰的含金量更高一些呢?曹操集團有「五子良將」這個概念,這個比「五虎上將」的說法硬多了,畢竟陳壽在總評上有「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的字句,而「五虎上將」則是小說家的創造。「五子良將」不是曹操集團中地位最高的,地位最高的是夏侯氏、曹氏出身的將領,但是他們的名氣大概是最大的。
  • 《三國演義》中,張郃是曹操的五子良將之一,他最懼怕的人是誰?
    不過,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張郃與這些將領交手都毫無懼色,唯獨對一個人懼怕三分。那麼,這個人究竟是誰呢?一、張郃與五虎上將的交手。張郃在《三國演義》中,和五虎上將中的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交過手。當然,張郃面對這四員虎將,毫無例外地都遭受了失敗。不過,張郃作戰有個特點,那就是毫無畏懼,與敵人作戰屢敗屢戰。在與張飛的交手中,主要發生在漢中之戰裡。
  • 徐晃怎麼死的 曹操「五子良將」之一徐晃之死
    徐晃位列三國曹操「五子良將」之一,既是一名勇將也是一名謀將。跟隨曹操徵戰南北,為曹魏的創建屢立功勳,深得曹操喜愛。
  • 張遼:我們五子良將的典故,你了解幾個?
    三國時期是百姓們的顛沛流離,是各勢力的爭鋒,是謀士們的爾虞我詐,是隱士們的閒雲野鶴,也是將領們的千軍闢易,說起名將總要搭上曹操陣營的,「五子良將」。張遼止啼這個典故來自《三國志》,或者說是民間傳說。趁著劉備與曹操在漢中對峙,關羽在襄樊地區已經打出了「威震華夏」級別的成就,曹氏第一大將曹仁被迫求援,第一批援軍是于禁帶來的,成全了關羽的「水淹七軍」,下一批援軍就是徐晃帶來的12營新兵,張遼其實也在路上。徐晃帶的都是新兵,他也不打算跟關羽正面交鋒,就是步步為營的推進,關羽一出擊他就跑路。
  • 三國曹操的五子良將,實力不輸劉備五虎上將,知道排在第一的是誰嗎?
    因此陳壽在撰寫《三國志》魏書卷時,曾將五人合傳後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故後人便將這五人合稱曹魏手下的「五子良將」,那麼,這幾人究竟有哪些主要功勳呢?話說建安二十四年時,關羽在樊城圍困住曹仁,曹操派于禁率七軍前往援救,不想關羽水淹七軍,曹軍慘敗,龐德力戰不屈而死,而此時的于禁卻大失名將氣節,屈膝歸降關羽。曹操聞訊後,哀嘆說道:「我和于禁三十年之交,卻如何想不到臨危之際,他竟反不如一個降將龐德!」曹操死後,東吳孫權將原先擒獲的關羽所部于禁等人遣返曹魏。
  • 五子良將裡,誰被曹操比作「韓信」,此人為何能得如此高的讚譽?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這是魏國史官陳壽總結歸納出來的五個魏國大將,並沿用至今的一種稱謂,這是真實可信的,而所謂的蜀漢五虎是後期的小說家根據元雜劇的說法擬用而來,是不足為信的,至少得不到史學界的承認,而只在文學和民間流傳罷了。
  • 三國正史斬殺敵方大將最多的人是誰?不是呂布,也不是關羽和趙雲,而是他!
    然而這些都是演義中的說法,事實上兩軍對壘兵對兵常見,將對將,類似三國中的單挑其實並不多,即使是有斬將記錄更多的是由雙方的先鋒大將完成,所以正史中有明確斬將記錄的並不多,最為出名的當屬關羽萬軍中斬殺顏良而回,以及定軍山黃忠斬殺夏侯淵
  • 曹操五子良將之:徐晃
    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鑑其行事,未副所聞。或註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三國志·魏書·徐晃傳》徐晃跟于禁很像,在地方沒有樂進那樣的名聲、沒有張遼名將之後自帶兵權而賞賜重,也沒有張郃豪強出身名士之風,于禁、徐晃升官速度還是偏慢的。(可能兩個都是平民出身的原因)徐晃被授予兵權還是為了平叛……按在從徵呂布前來看,應該是在第二次與張繡、劉表作戰後、徵討呂布前授予兵權,也可以說他是五子裡最後一個有兵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