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將」各自的成名戰,哪個最頂?哪個最水?

2021-02-13 有時間看簡史

導語: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被稱為「五子良將」,他們各自的成名戰有哪些?誰的含金量更高一些呢?

曹操集團有「五子良將」這個概念,這個比「五虎上將」的說法硬多了,畢竟陳壽在總評上有「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的字句,而「五虎上將」則是小說家的創造。「五子良將」不是曹操集團中地位最高的,地位最高的是夏侯氏、曹氏出身的將領,但是他們的名氣大概是最大的。名將之所以是名將,總要有一些成名戰或者突出的表現,「五子良將」大部分都是這樣,不過也有一些顯得沒有存在感。下面小編就來盤點一下「五子良將」各自的成名戰。

張遼:「合肥之戰」破孫權

不得不說張遼在「五子良將」中的表現是獨一檔的,可以對標「五虎上將」中的關羽。有些「五子良將」的成名戰勉勉強強選出一個,張遼隨便就能拿出兩場戰役:「白狼山之戰」和第二次「合肥之戰」。

張遼在這兩次戰役中的表現都很完美,「白狼山之戰」的意義也十分重要,極大削弱了北方烏桓勢力的力量,徹底掃平袁氏殘餘,為曹操南下荊州、揚州創造了環境和條件。但是如果是側重「成名戰」的話,那還是第二次「合肥之戰」。

第二次「合肥之戰」的時間是在東漢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當時曹操的軍隊在漢中一帶,淮南地區空虛;孫權和劉備也剛剛在荊州的歸屬上達成共識,最起碼矛盾有所緩和。於是孫權率領大軍進攻合肥。

第二次「合肥之戰」中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中張遼、李典率領八百死士衝擊孫權的大軍,「江表十二虎臣」中的陳武戰死,張遼衝到孫權面前,孫權不得不登高避險,這次戰鬥極大打擊了孫權的士氣。

第二階段孫權撤軍,主力部隊多撤退到逍遙津以南,孫權、甘寧、凌統、蔣欽、呂蒙等人在津北斷後。這個時候張遼又抓住時機突襲孫權,同時將橋面破壞,險些俘虜孫權。第二次「合肥之戰」中孫權的傷亡可能不多,但是對士氣的傷害是非常嚴重的。

樂進:「青泥之戰」遏關羽

相對於其他人而言,樂進的存在感實在是很低,陳壽評價樂進驍勇果毅,然而「鑑其行事,未副所聞。」樂進很早就跟隨曹操,其軍事經歷無疑很豐富,表現也很驍勇,動輒先登、斬將。不過要從其中挑出一場成名戰,恐怕很難。

有人認為「烏巢之戰」是樂進的成名戰,也不是很恰當,因為「烏巢之戰」是曹操親自指揮的,不應該算到樂進的頭上。所以小編沒有從《樂進傳》中挑選,而是將《先主傳》中提到的「青泥之戰」,作為樂進的成名戰。

「青泥之戰」大概發生在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當時劉備正在益州作為劉璋的外援,曹操進攻孫權,而樂進與關羽對峙在青泥一帶。按《讀史方輿紀要》記載,青泥有兩個地方,一在襄陽西北方,似乎不太可能;一在江夏竟陵的青泥山,而此時曹操和孫權正在交戰,所以小編個人認為樂進或許是曹操的奇兵,關羽作為盟友到竟陵支援孫權。

從《先主傳》的記載來看,關羽面對樂進的情況不是很理想,「今不往救羽,進必大克」;《樂進傳》中雖然沒有「青泥之戰」的明確記載,不過也有「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的表現,可能是「青泥之戰」的一部分。平心而論「青泥之戰」的知名度、意義都不是很大,不過畢竟是壓制了關羽,足以體現樂進作為主將的能力。

于禁:「宛城之戰」整軍紀

于禁與樂進有些類似,工作履歷一大篇,但是挑出一場足斤足兩的成名戰很難,在「襄樊之戰」中反而成為關羽的背景板。《三國志》中評價于禁「最號毅重」,能夠突出于禁這個特點,並且有一定知名度的,應該是曹操與張繡的「宛城之戰」。

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曹操率軍來到南陽宛縣,張繡向曹操投降。但是曹操沒有處理好與張繡的關係,導致張繡叛亂,採取賈詡的建議突襲並擊潰曹操。曹操軍隊一片混亂,于禁率領部下數百人邊戰邊退,遏制張繡的追擊。

曹操麾下有一支黃巾軍出身,軍紀散亂的「青州兵」,趁亂在曹操軍中劫掠,于禁因此責備「青州兵」,重新恢復秩序,不顧「青州兵」先向曹操告狀,堅持布置好營壘、壕溝再向曹操匯報情況。「宛城之戰」本質上是一場敗仗,于禁有所表現,沒有力挽狂瀾的作用,但是最符合他「毅重」的特點。

張郃:「街亭之戰」通隴右

張郃以巧變著稱,然而其本傳對巧變的記載並不多。張郃的成名戰雖然不如張遼的含金量高,但是也能夠找到,就是諸葛亮一伐時期的「街亭之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利用曹魏、蜀漢兩家久無戰事,曹魏邊境軍事疲敝的機會,派趙雲牽制曹真,自己迅速攻克隴右三郡,是諸葛亮五次北伐中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曹真被趙雲牽制在關中不敢動彈,張郃到隴右救火。諸葛亮派馬謖在街亭攔截曹魏的援軍,馬謖不按照諸葛亮的規劃,舍水上山。張郃非常清晰地判斷出這次戰役的勝機,先切斷蜀漢軍隊的水源,再擊潰馬謖佔據街亭,打通隴右的通道。

王平在「街亭之戰」的表現不錯,做為疑兵遏制張郃的攻勢,避免了更大的損失。不過張郃的勝利還是讓諸葛亮一伐無功而返,對戰爭局勢起到關鍵性作用。

徐晃:「沔水之戰」解樊城

很不幸,關羽再次成為「五子良將」的背景板。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關羽率軍北伐襄陽、樊城,也就是著名的「襄樊之戰」。在「襄樊之戰」前期關羽可謂高歌猛進,斬殺龐德俘獲于禁,至少三萬人被關羽消滅,可謂一場輝煌的大勝。樊城也在岌岌可危的境況中,這次戰役給曹操集團帶來非常大的震動。

然而「襄樊之戰」在徐晃的身上卻出現了轉折點。徐晃率領一部分援軍抵達前線,假裝挖壕溝向關羽後方行進,逼迫關羽撤出襄陽以北的偃城;等到殷署、朱蓋等十二營援軍趕到時,徐晃佯攻圍頭屯(關羽軍屯之一),實攻四冢屯(關羽另外一個軍屯),擊敗救援四冢屯的關羽,並且跟隨關羽一同進入蜀漢軍營,成功擊潰關羽,救下了樊城。此戰被稱為「沔水之戰」,是「襄樊之戰」的一個局部戰役。

雖然「沔水之戰」並沒有徹底擊敗關羽,奠定「襄樊之戰」的勝局,但是卻可以說是「襄樊之戰」的轉折點。曹操集團保證樊城的安全,緩解了緊張的局勢,挫敗了關羽的士氣。另外在「沔水之戰」的具體表現中,無論是智謀還是勇氣,徐晃都表現得可圈可點,尤其長驅直入的表現非常驚豔,可以視作漢末三國時期的一次經典戰例,也是徐晃軍事生涯中最有含金量的成名之戰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讀史方輿紀要》、《中國歷史地圖集》

相關焦點

  • 若五子良將和五虎上將對戰誰能贏?大名鼎鼎的五虎上將恐非對手?
    蜀國有五虎上將而魏國有五子良將,這是很多小夥伴都知道的。那兩個五人組哪個更厲害?但是五子良將,非三國迷可能知道的不多。今天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下是這五個人。 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
  • 曹操的五子良將,相比於劉備的五虎上將,哪一方更厲害
    漢水之戰趙雲表現神通,張郃、徐晃不敢應戰趙雲,因為他們害怕,所以五子良將都不是趙雲的對手。張遼五子良將與五虎上將這十人中,軍事能力排名第二是張遼。張遼的軍事能力在五子良將中排名第一,在十人中排名第二,張遼一生中有很多小功績,但最著名的有三個功績:1、勇闖天柱山斬陳蘭、梅成。
  • 五子良將 vs 五虎上將,誰更強?
    然而隨著近幾年人們對於三國正史的了解深入,五子良將的事跡逐漸被人們熟知,關於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究竟誰更厲害的爭論也越來越多。從《三國志》中的記載來看,歷史上的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共進行過7次交手,這其次交手雙方互有勝負。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這7次巔峰對決的戰績,對比一下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究竟誰更勝一籌。
  • 三國志11裡性價比最高的武將,五子良將的他因為活得久最受歡迎
    說起歷代的武將,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似乎還不少,畢竟中國歷史悠久,打戰的歷史也久,因此名將一撥一撥的,甚至有很多人大家都不太熟悉。但是兵仙韓信,被人稱之為國士無雙,可以說,沒有韓信,劉邦可能還是各種十萬被三萬吊打。
  • 五子良將為何不能獲得最高官位?
    【導語】: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為曹操和他的曹魏政權徵戰四方,個個戰功赫赫,可是沒有獲得最高的官位。
  • 五子良將和五虎上將打起來誰會贏?
    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從演義、正史、武力、軍事能力幾個方面來衡量。演義中,從武力上看五虎將以關羽為首,五子良將以張遼戰力最高。黃忠在演義中被弱化最多,沒有與五子良將直接交鋒的記錄,不過在定軍山怒斬夏侯淵,直接決定了戰役的走向。
  • 曹魏五子良將誰的功勳最高,實力最強?
    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為曹操和他的曹魏政權徵戰四方,個個戰功赫赫,可以說是曹操得以稱王的主力幹將。
  • 五虎大將與五子良將的四場巔峰對決,強弱一目了然!
    說起三國名將,最光輝耀眼的當屬劉備的「五虎大將」,其次是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將」和孫權陣營的「江表十二虎臣」。
  • 曹魏政權五子良將之殤,張遼樂進張郃等人,正史上到底咋死的
    三國演義中,蜀漢有五虎上將三賢相,曹魏有五子良將,東吳有四英將十二虎臣。中國歷史一直有三五十二之說,所以關於三五的典故應算最多的。按名氣而論,蜀漢五虎將應是最著名的,無論任何三國遊戲,五虎將都是武力前十佔三四存在。而和五虎將能齊名的,在三國時代,當屬曹魏五子良將,至於東吳十二虎臣,貌似等級差了點。
  • 「五子良將」下場如何,死得有多窩囊?僅有一個得到善終
    大家都知道三國中出了許多名將,有「三國二十四將」的排名,也有「五虎上將」,這些軍事才能出眾的將領在軍隊中是極為重要的,各勢力想要攻城略地,就必須靠軍隊,一般帶軍作戰,鼓舞士氣的就是將領了,比如劉備手下就有關張趙三位大將,關羽、張飛、趙雲,無論哪個人,都是三國名將中的佼佼者,除此之外,也有許多能力不俗的將領,如此劉備才能從一無所有到成為蜀漢開國皇帝。
  • 三國歷史:曹操的五子良將中最喜歡誰呢?是最不起眼的他
    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時,曹操作為一方諸侯、一代梟雄,手下的猛將謀士自然是多如牛毛了,不說其他人,光是曹操的曹氏宗族,曹操的自家人就有八虎騎了,更別提曹操在之後廣納天下人才,其中作為武將的代表就是曹操的五子良將了,這個五個人都是曹操招募的外姓將軍,那麼在張遼、徐晃、樂進、于禁和張郃這五個人之中,
  • 江表十二虎臣與五子良將的團戰:東吳諸將倆打一個,最後誰會贏?
    這些人拉出來單練,可能都不會輸給曹魏五子良將,如果倆打一個,五子良將可能連一成勝算都沒有:甘寧足以對付張遼,這是孫權親口說的;七尺七寸的陳武外加八尺高的董襲,打徐晃也應該沒有問題;張郃雖然勇悍,但是在丁奉徐盛聯手之下,也難逃活命。至於樂進和于禁,可能一個江表虎臣就能對付,就更別說讓周泰當肉盾、讓潘璋打偷襲了。
  • 于禁才是五子良將之首,只是晚節不保
    朱靈說:「大丈夫就是要為人效力,怎麼能顧及家室呢」於是力戰攻陷鄃城,生擒季雍,然而朱靈自己家人都被殺害。曹操徵討陶謙時,袁紹派朱靈統率三個營援助曹操。等作戰結束要回去的時候,朱靈卻留了下來,朱靈說:「我一生閱人無數,曹公才是明主啊,既然遇到明主,還找別人幹啥?」這樣朱靈就帶著將士們投靠了曹操。
  • 蜀漢有五虎上將,曹魏有五子良將,哪一方的能力更強
    因為在這個時代,湧現出了太多的英雄豪傑,比如蜀漢有「五虎上將」,曹魏有「五子良將」,江東有「十二虎臣」。筆者忽然間想到這麼一個腦洞大開的問題:五虎上將與五子良將哪一方的能力更強呢?張遼再看看曹魏的五子良將,他們分別為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陳壽亦將其放在一起作傳,並評價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 高順如果投靠曹操,會不會成為五子良將?
    但是漸漸不少小夥伴開始說張遼原來只是高順的小跟班,讓高順守逍遙津也能守住這種奇奇怪怪的話出來,導致不少「高順吹」影響讀者判斷,這裡公平分析,高順不和張遼比(肯定是比不上的),看看能不能擠下其他五子良將。
  • 三國中最厲害武將,劉備的五虎上將、曹操的五子良將都比不上他
    三國中最厲害武將,劉備的五虎上將、曹操的五子良將都比不上他歷史的長沙埋沒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在名著《三國演義》的推廣下,很多人第一段了解的歷史就是三國。一個個人物都在其中登場,譜寫自己的鐵血詩歌。相比之下曹魏的五子良將則是實實在在的封號,但是這五位武將並不是魏國最厲害的,在武將中位至最高的是夏侯惇,官封大將軍,是魏國軍事力量的掌管者。說起夏侯惇很多人可能想到是一位殺人如麻的獨眼大漢,想到的是一位徵戰沙場的武將,可實際上夏侯惇在軍中是文將的位置,更多的是排兵布將。而夏侯惇可以說是曹操的第一位手下,也是他一人幫助曹操組建起了第一支自己的軍隊。
  • 三國時魏國有五子良將,蜀國有五虎上將,那麼吳國呢?
    三國時期,名將薈萃,各顯神通,無論是強大的魏國,還是弱小的蜀漢,又或者是不大不小的東吳,其實都有自己所屬的名將,比如魏國有于禁、張遼、樂進、張郃、徐晃等五子良將,蜀漢有趙雲、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等五虎上將,那麼東吳有什麼能與魏蜀兩國相抗衡呢?
  • 《三國演義》中,張郃是曹操的五子良將之一,他最懼怕的人是誰?
    #三國風雲錄#張郃是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之一在與馬超的交手,是在渭橋之戰中。在這一次交手中,張郃與馬超交戰了二十合就敗走。與黃忠的交手,是在與張飛交手失敗後,為了戴罪立功,來攻打葭萌關。在這一仗中,迎戰張郃的是老將黃忠和嚴顏。老將黃忠與張郃交手二十餘合,嚴顏從小路抄到張郃的軍後,兩面夾擊,打得張郃大敗。接著黃忠趁勢奪取了天蕩山,張郃只得敗走。二、張郃最懼怕的五虎上將趙雲。
  • 五子良將在正史和演義中死法有何不同,張郃于禁一致,徐晃最離譜
    《三國演義》中,五子良將的武藝最高的是張遼,其次是徐晃,再次是張郃,再次是樂進,最後是禁軍,這是以他們的武藝來排名的。歷史上的張遼遠勝於三國演義中的張遼,他是曹操手下最勇猛的將領,因為合肥之戰,張遼率領八百勇士就打得坐擁十萬大軍的孫權狼狽不堪,除此之外,他還在白狼山之戰中斬殺烏桓單于踏頓,勇闖天柱山斬陳蘭、梅成,死後張遼被封為前將軍,晉陽侯。張遼在歷史上的死法是:正常人死於公元222年,享年53歲。
  • 徐晃怎麼死的 曹操「五子良將」之一徐晃之死
    徐晃位列三國曹操「五子良將」之一,既是一名勇將也是一名謀將。跟隨曹操徵戰南北,為曹魏的創建屢立功勳,深得曹操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