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表十二虎臣與五子良將的團戰:東吳諸將倆打一個,最後誰會贏?

2021-02-13 老王說評書

⬆⬆ 閱讀前,先點擊上方藍字「老王說評書」,再點",右上角設置星標,這樣您就可以每天收到最新內容。

季漢昭烈帝劉備劉玄德麾下有五虎上將,東漢魏王、丞相曹操曹孟德帳下有五子良將,一直有謀逆之心的東吳孫權孫仲謀跟前,也有江表十二虎臣。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有一個心思,那就是希望他們的主公篡漢自立,自己也能成為「從龍之臣」獲得高官厚祿。

關羽和趙雲是否心存漢室和百姓,他們是否贊成劉備在大漢天子劉協還活著的時候就急忙稱帝,這個咱們不去深究,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孫權從接班那天起,就在魯肅的攛掇下有了不臣之心。

魯肅攛掇孫權叛逆,在《三國志·卷五十四》中有記載,魯肅一投靠孫權,就給他制定了篡漢的長遠規劃:「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孫權是大漢朝廷冊封的討虜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孫權在魯肅的攛掇下有了篡漢之心,但他有篡漢的能力嗎?且不說劉備會不會讓自己的舅哥坐擁天下,就是曹操麾下的諸曹夏侯和五子良將,也是難以逾越的障礙——就是讓江表十二虎臣一擁齊上,也未必能打得過人家。

曹操財大氣粗人多勢眾,如果使出全力,是可以碾壓孫權和劉備中的任意一方,為了公平起見,咱們今天的話題,就是讓劉備牽制住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純曹休曹真,讓江表十二虎臣放手跟五子良將對決,甚至可以倆打一個,最後誰能打贏?按照正史記載,江表十二虎臣武力遠超五子良將,孫權為何要向曹魏稱臣?

五子良將按照《三國志·卷十七》的排序,分別是張遼張文遠、樂進樂文謙、于禁於文則、張郃張俊乂、徐晃徐公明,而按照《三國志·卷五十五》的排序,江表十二虎臣的排序則是程普字德謀、黃蓋字公覆、韓當字義公、陳武字子烈、董襲字元代、周泰字幼平、董襲字元代、甘寧字興霸、凌統字公績、徐盛字文向、潘璋字文珪、丁奉字承淵。

在演義小說中,江表十二虎臣除了甘寧和黃蓋周泰丁奉,基本都是打醬油的角色,一般都是倆人一夥出場,而且經常被虐。但是一看《三國志》,我們就會發現這十二個人中至少有一半武力值爆表:韓當「便弓馬,有膂力」;董襲「長八尺,武力過人」;丁奉「少以驍勇為小將,數隨徵伐,戰鬥常冠軍」;甘寧百騎劫營全身而退,讓曹操心驚膽戰;周泰是一個打不死的小強,百戰餘生,被創數十,膚如刻畫,但卻一直活到孫權稱帝。

這些人拉出來單練,可能都不會輸給曹魏五子良將,如果倆打一個,五子良將可能連一成勝算都沒有:甘寧足以對付張遼,這是孫權親口說的;七尺七寸的陳武外加八尺高的董襲,打徐晃也應該沒有問題;張郃雖然勇悍,但是在丁奉徐盛聯手之下,也難逃活命。至於樂進和于禁,可能一個江表虎臣就能對付,就更別說讓周泰當肉盾、讓潘璋打偷襲了。

雖然有江表十二虎臣,但是在三國正史中,孫權卻曾分別向曹操和曹丕納款輸誠,為此還受到了曹家父子的嘲笑:曹操笑罵「這小子要把我放在火上烤」,曹丕更是不客氣,直接說「孫權殘害民物,朕以寇不可長,故分命猛將三道並徵。」

這時候問題就出來了:既然江表十二虎臣武力不弱,對戰五子良將也能取勝,為什麼孫權還要向曹魏俯首稱臣呢?這個問題我們要從三方面來分析。

首先一點,我們要看到,江表十二虎臣已經是東吳主力,除了十二虎臣,東吳前期能拿得出手的戰將,也就是周瑜、魯肅、呂蒙,而曹魏的五子良將只能算二流人物——夏侯惇曹仁等諸曹夏侯算是第一檔,五子良將算是第二檔,五子良將之下,還有《三國志·卷十八》中的「二李(李典、李通)臧(臧霸)文(文聘)呂(呂虔)許(許褚)典(典韋)二龐(龐德、龐淯)閻(閻溫),這些人可以算曹營第三檔武將。 

江表十二虎臣出戰,東吳基本就空了,而曹魏即使五子良將全部戰死,也不會大傷元氣——曹魏死得起,東吳死不起,這就是孫權甘願伏低做小的第一個原因。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以討不臣,在名正言順這一點上佔有優勢,所以後漢三國時期的精英絕大多數都被曹操招攬,諸葛亮的朋友徐庶徐元直、孟建孟公威、石韜石廣元到了曹營,也只能算中級幹部,就是諸葛亮進了曹營,可能也排不進文臣前三名:荀彧、荀攸、賈詡,哪一個都不是善茬子,就更別提鷹視狼顧的司馬仲達了。

讀者諸君都知道,在古代戰爭中,大將單挑極少出現,真正的名將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而東吳除了周瑜和陸家父子,還真找不出幾個智勇雙全的統帥之才,真要打起來,他們會被賈詡司馬懿玩兒死。這就是孫權忍氣吞聲的第二個方面原因——算計不過人家。

曹操的第三個優勢,就是地大人多,這一點我們從荊襄之戰後的三國形勢圖就能看得出來:荊州之戰、夷陵之戰雖然孫權佔了便宜,但也付出了極大代價。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孫權總是想從妹夫劉備身上找便宜,就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承受不住曹操父子的怒火——如果曹魏揪住孫權猛揍而劉備不幫忙,孫權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孫權知道自己打不過曹操也打不過曹丕,所以他給曹魏打報告,也是可憐兮兮:「若罪在難除,必不見置(如果我的罪過大得不可原諒),當奉還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終餘年(我啥都不要了,您留我一條命就行)。」

這樣看來,孫權對曹魏那是打心眼裡害怕,別說有江表十二虎臣,就是有二十四星宿,他也不願意跟曹魏死磕。

當然,說五子良將打不過江表十二虎臣,說孫權懼怕曹家父子,只是筆者一家之言。本文權當拋磚引玉,最後的結論還要有勞讀者諸君來下:在諸曹夏侯都不出手、許褚龐德都不幫忙的情況下,江表十二虎臣團戰五子良將,會不會取得最終勝利?如果曹營一擁齊上,江表十二虎臣再加上周瑜魯肅,能夠抵擋多長時間?

創作不易,喜歡的朋友請幫忙 「分享」

或右下角點 {再看}

相關焦點

  • 五虎大將與五子良將的四場巔峰對決,強弱一目了然!
    這就跟五子良將和江表十二虎臣同在一傳一樣,意義明顯。五子良將在曹操陣營並不是頂尖將帥,他們一直歸諸曹夏侯領導,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這些曹操的本家和前本家,隨便拉出來一個,就能管住全部五子良將。五子良將一說,出自《三國志·卷十七》:「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江表十二虎臣一說,出自《三國志·卷五十五》:「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
  • 五子良將和五虎上將打起來誰會贏?
    從這些直接單挑的戰績來看,演義中的五虎將全面強於五子良將。按照民間流傳的說法: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五虎將有四位位居前十,五子良將在前十裡卻難覓蹤影,可見民間認可的,也是五虎將強於五子良將。演義中,從軍事能力上看。不考慮單挑,從軍事能力上看,五虎將也優於五子良將。
  • 敢群毆呂布,敢單挑關羽,夏侯兄弟和五子良將為何忌憚張飛趙雲?
    蜀漢有五虎上將,曹魏有五子良將,東吳有江表十二虎臣,武廟七十二將中至少有十二位可以算後漢三國人物,這還不包括屬於梟雄級別的將帥孫堅、孫策、呂布。在一般人看來,既然可以號稱名將,那就應該是天不怕地不怕敢摸閻王爺鼻子的英雄好漢。
  • 若五子良將和五虎上將對戰誰能贏?大名鼎鼎的五虎上將恐非對手?
    但是五子良將,非三國迷可能知道的不多。今天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下是這五個人。 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
  • 曹魏五子良將誰的功勳最高,實力最強?
    此戰不但迫使孫權解圍而去,還使東吳軍隊聞風喪膽,張遼從此駐守居巢,專職防守東吳,一生都為孫權所忌憚。  樂進很早就跟隨曹操起兵,還受曹操的派遣回家鄉募兵千餘人。跟隨曹操在濮陽戰呂布、在安眾圍攻張繡、在下邳圍攻呂布以及在沛縣進攻劉備,樂進都立有大功。官渡之戰,樂進非常出力,曹操親自奇襲烏巢,帶兵將領就是樂進,烏巢守將淳于瓊,就為樂進所殺。
  • 三國時魏國有五子良將,蜀國有五虎上將,那麼吳國呢?
    論武力的話,五虎上將屬於超一流猛將,在三國演義中屬於第一序列;五子良將屬於一流武將,在三國演義中屬於第二序列;東吳三大虎將屬於一流猛將,在三國演義與五子良將處於同一水平,而東吳十二虎臣有六人屬於一流猛將,屬於第二序列,另有六人屬於二流猛將,屬於第三序列。
  • 五子良將為何不能獲得最高官位?
    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為曹操和他的曹魏政權徵戰四方,個個戰功赫赫,可以說是曹操得以稱王的主力幹將。這些人成為名將良將沒有絲毫疑問,但他們的職務爵位卻並不能反映他們的功勞戰績,就是說,他們的功勳是一等的,而職務爵位卻只是二等的。先說功勞。張遼和夏侯淵圍困東海郡,在糧食將用完的情況下,一人出陣說服昌豨歸降。袁紹死後,張遼跟隨曹操平定河北,打破袁尚軍,斬殺單于蹋頓。
  • 「五子良將」各自的成名戰,哪個最頂?哪個最水?
    導語: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被稱為「五子良將」,他們各自的成名戰有哪些?誰的含金量更高一些呢?曹操集團有「五子良將」這個概念,這個比「五虎上將」的說法硬多了,畢竟陳壽在總評上有「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的字句,而「五虎上將」則是小說家的創造。「五子良將」不是曹操集團中地位最高的,地位最高的是夏侯氏、曹氏出身的將領,但是他們的名氣大概是最大的。
  • 江東十三虎與蜀漢五虎打架:兩人敢打黃忠關羽,誰去打張飛趙雲?
    這兩本書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對曹劉兩家描述很多,而對東吳描述較少,於是曹魏五子良將和蜀漢五虎上將都戰功赫赫彪炳千秋,而江東十三虎將,都成了打醬油的路人甲乙。史料簡略,並不代表將帥無能,我們在三國正史中尋章摘句管中窺豹,就會發現東吳孫權的實力,是遠超蜀漢劉備的。
  • 「五子良將」下場如何,死得有多窩囊?僅有一個得到善終
    曹魏政權身為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雖然曹操不是開國皇帝,但他為兒子曹丕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在徵戰四方的過程中,曹操也少不了手下人的助力,他手下出名的有「五子良將」,這五人處於相同的地位,能力不俗,可想而知,曹操有這樣的勢力,在戰場上自然是輕鬆取勝,當然,名將之中的比拼較量,自然是有輸有贏的,這並不能說明輸的就是差的。
  • 曹操的五子良將,相比於劉備的五虎上將,哪一方更厲害
    五子良將是:張遼、于禁、張郃、徐晃、樂進,五虎上將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如果要比較五子良將與五虎上將誰更厲害,得從兩個角度去比較,第一個角度就是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中有五虎上將的說法,但沒有五子良將的說法。
  • 高順如果投靠曹操,會不會成為五子良將?
    不不不,很多能力都是後期打仗都能吸取經驗的,當初劉關張不也基本沒贏過戰役,後面經驗多了,兵力大了,也成為一代名將不是。所有高順一出來就治軍傑出,後面發展幾十年,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了吧。
  • 曹魏五子良將都有副將嗎?這些副將的武力謀略值又如何呢?
    而在曹魏陣營中,比較出智勇雙全的將才,除了曹仁、夏侯淵這些本家兄弟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子良將」了:于禁、樂進、張遼、徐晃、張郃這五位。對於「五子良將」的武力值和治軍水平,大家基本上都清楚:張遼多智,「威震逍遙津」;樂進勇悍,「每陣先登」;于禁端嚴,「在亂能整」;張郃「識變數,善處營陣」;徐晃善治軍,「有周亞夫之風」。臨陣而戰,非一人之力。
  • 網友給五子良將取綽號:叩頭和攀巖能理解,醬油和大膽兒又是誰?
    在另外的稿子裡,網友還根據三國正史,給曹魏五子良將也都取了綽號。其中的叩頭和攀巖,大家都能理解,而其中的醬油和大膽兒是誰,就需要琢磨一下了。被打哭的老張就是張郃,他被張飛設計包圍,最後施展出攀巖絕技逃掉了:「山道迮狹,前後不得相救,飛遂破郃,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間道退。」 那一戰成了張郃一生揮之不去的夢魘,而「張攀巖」這個綽號,也成了五子良將幹不過五虎上將的一個經典案例。
  • 曹魏政權五子良將之殤,張遼樂進張郃等人,正史上到底咋死的
    三國演義中,蜀漢有五虎上將三賢相,曹魏有五子良將,東吳有四英將十二虎臣。中國歷史一直有三五十二之說,所以關於三五的典故應算最多的。按名氣而論,蜀漢五虎將應是最著名的,無論任何三國遊戲,五虎將都是武力前十佔三四存在。而和五虎將能齊名的,在三國時代,當屬曹魏五子良將,至於東吳十二虎臣,貌似等級差了點。
  • 五子良將 vs 五虎上將,誰更強?
    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都是三國時期的一流武將,在以往的時候,人們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誤認為五子良將只是五虎上將手下的跳梁小丑。然而隨著近幾年人們對於三國正史的了解深入,五子良將的事跡逐漸被人們熟知,關於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究竟誰更厲害的爭論也越來越多。從《三國志》中的記載來看,歷史上的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共進行過7次交手,這其次交手雙方互有勝負。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這7次巔峰對決的戰績,對比一下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究竟誰更勝一籌。
  • 于禁才是五子良將之首,只是晚節不保
    季雍以鄃shū城背叛袁紹而投降公孫瓚,袁紹命朱靈前往攻打鄃城,但朱靈的家人都在城中,公孫瓚便將朱靈的母親、弟弟綁在城上,以此來誘降朱靈。朱靈說:「大丈夫就是要為人效力,怎麼能顧及家室呢」於是力戰攻陷鄃城,生擒季雍,然而朱靈自己家人都被殺害。曹操徵討陶謙時,袁紹派朱靈統率三個營援助曹操。
  • 蜀漢有五虎上將,曹魏有五子良將,哪一方的能力更強
    因為在這個時代,湧現出了太多的英雄豪傑,比如蜀漢有「五虎上將」,曹魏有「五子良將」,江東有「十二虎臣」。筆者忽然間想到這麼一個腦洞大開的問題:五虎上將與五子良將哪一方的能力更強呢?關羽1、五虎上將與五子良將的來歷先看看蜀漢的五虎上將,這個概念是由《三國演義》提出來的。不過追根溯源,還多虧了陳壽。陳壽在撰寫《三國志》時,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這五人並在一個傳中。
  • 五子良將在正史和演義中死法有何不同,張郃于禁一致,徐晃最離譜
    五子良是曹操手下的五大大將之一,分別是:張遼、于禁、徐晃、張郃、樂進,因為正史和三國演義的區別,正史是指真實的歷史,三國演義只是這本小說中的描述,同樣也可以和正史一樣,同樣也可以和正史不一樣,這裡就五子良在正史和三國演義中的死亡有什麼區別做個說明。五子良在正史中地位最高的是于禁,其次是張遼,再次是張郃,再次是樂進,最後是徐晃,這是他們的地位和能力的大概排名。
  • 不弱甘寧,東吳最後的「狂人」丁奉:為何僅排「十二虎臣」最末位
    不過偶爾也會依據他個人對功績的認定,而進行排序。少年驍勇,師從名將——「狂人」甘寧在《三國志·吳書十》的江表十二虎臣大傳中,丁奉排在最後。從史書可知,丁奉的第一任長官,就是狂人甘寧。而作為小將的丁奉自然也深受其影響,常常在戰鬥中身先士卒、衝鋒陷陣,表現異常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