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千古一策《隆中對》,到底是哪裡出了錯?

2021-01-18 魚羊秘史

《隆中對》作為戰略規劃的「千古名對」,一直家喻戶曉、流傳至今。諸葛亮「未出茅廬,而三分天下」,可見其功力之深厚,的確不是蓋的。在古往今來的一片讚譽聲中,《隆中對》走過了千百年的歷程。時至今日,不斷有學人標新立異、譁眾取寵,或排斥、或貶低、或抨擊,以此來證明其「事後諸葛亮」的功力,《隆中對》遇到了不小的挑戰。

在我看來,無論是將其奉為金科玉律、要求世人頂禮膜拜,還是反其道而行、博取大眾眼球,恐怕都不是《隆中對》的應有之義,也有失我輩學人的風範。

今天的我,既做不了「事前諸葛亮」,也不屑於做「事後諸葛亮」,只想從當時的歷史條件出發,客觀地來談一談關於《隆中對》的一點淺見,一家之言,僅此而已。

01

《隆中對》原文如下: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我們來逐一分析:從「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到「曹操、孫權」的發展歷程,諸葛亮向劉備明確傳授了一個知識點:「二八定律」的概念和「善於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方法論。二八定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被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發現的,簡而言之就是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諸葛亮的發現比他早了一千多年。在大漢王朝的盤子裡,林林總總陳列著數不清的蘿蔔青菜、梟雄莽漢。諸葛亮說,這些數據報表都不用看,我們直接抓主要矛盾,對標頭部的曹操與孫權。不得不說,這招非常高明,極具戰略眼光。

02

劃完知識點後,諸葛亮隨即引出了第一個重點:「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幫助劉備確立了「避實擊虛」的戰略指導思想。我們既不強行向北發展,也不肆意向東擴張。

那麼劉備該往何處去呢?諸葛亮指出了第二個重點:「荊州用武之國,將軍豈有意乎?」一句話,我們要建立荊州革命根據地。荊州乃天下之腹,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在此開闢根據地本也無可厚非。可諸葛亮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因素沒有認真考慮進去。

一是公司現狀。從劉備出道之日算起,他就沒有過屬於自己的固定資產。《隆中對》時,也只是客居荊州。大半生的奮鬥,倒是積累了一筆無形資產:「信義著於四海」,可就是沒法變現。諸葛亮想讓它在荊州變現,但讓劉備去奪他皇兄劉表的位置,無疑於砸掉他的招牌。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行動上,劉備都不可能接受。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二是領導習性。劉備當年為了避嫌,生怕給自己的光輝形象抹黑,三讓徐州而堅辭不受。最後,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才勉強接收陶謙的公司。戲都做到這份上了,難道還能指望劉表來個「三讓荊州」?試想一下:你在家族企業上班,有個人突然叫你去搶董事長的位置,而且董事長還是他的小姨夫(劉表之妻蔡夫人是諸葛亮的小姨),同時列出了一大堆你不得不信服的理由支持你去搶,你心裡作何感想呢?

三是外部競爭。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誰都想當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荊州的戰略價值曹操與孫權未必看不出。因此,曹操在收編袁紹之後,馬不停蹄進駐樊城,虎視荊襄各郡。孫權的參謀長魯肅說得更直白:「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今乘北方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03

曹孫劉三家同時看上了荊州市場。作為競標能力最弱的劉備,怎麼還能繼續坐在火上烤呢?即使僥倖得到荊州,另外兩家難道會輕易放過他?難保不合起夥來幹他!最後荊州也的確在曹孫合擊之下永遠失去。最理想的狀態就是曹操、孫權、劉表打一場侵略與反侵略戰爭,劉備坐收漁人之利。

而利,也不在荊州。我們不妨再往下推算一步:曹操、孫權、劉表打完侵略與反侵略戰爭後,實力自然此消彼長。可劉備與他們相比,仍然是弱小一方,敵強我弱的態勢沒有從根本上發生改變。與其貪圖一時之便利,暫時得到荊州,不如索性跳出荊州,重新定義荊州在劉備集團中的位置:到底是要把荊州建成人人垂涎三尺的根據地,還是當成拴住曹操、孫權的誘餌,使其相互爭鬥,從而讓自己脫身,獲得足夠的戰略發展期?你強大了,世界都會對你和顏悅色。

那麼利在哪裡呢?當我們翻開東漢末年的地圖就會知道,利在漢中!漢中居高臨下,戰略位置實際上比荊州更突出。向北,可以挺進關中,直搗舊都長安;向南,可以拿下益州,獲取戰略資源;向西,可以威脅雍涼,組建西涼鐵騎;向東,可以直插新城,打開荊西門戶。

更為重要的是,漢中太守張魯和劉備沒有親戚關係,打他毫無心理負擔,戰鬥力也只能算二流。盤踞關中、雍涼一帶的馬騰、韓遂等輩,也統統不是劉備的對手,這一點於公司的長遠發展大有好處。一旦等曹操反應過來,收復關中、雍涼及漢中一帶,劉備將再無統一中國的機會。因此,漢中才是劉備真正要搶先建立根據地的地方,劉備集團的市場,首在漢中,不在荊州。

04

我們再來看,諸葛亮劃出的第三個重點:「益州險塞,沃野千裡,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要劉備擇機進取西川。與荊州牧劉表一樣,益州牧劉璋雖然暗弱,但也是漢室宗親,天子親封。地盤很好,我很中意,可取它心理壓力實在太大,必須等到不得不取的時候才能取。事實證明,就在劉備盤踞荊州、裹足不進時,曹操揮軍西向,武力解決了關中問題。劉備白白坐失了數年的戰略機遇期。

接著說諸葛亮劃出的第四個重點:「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這實際上是鞏固根據地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四方與內外,考慮得非常周全。我們自己行事做人,也應如此。

最後來看諸葛亮的第五個重點:「天下有變,上將出荊州,將軍出益州,兩路北伐。誠如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制定了劉備集團的最高綱領。這裡面有一個相當大的問題:說的是「天下有變」,萬一「天下不變」呢?亦或是「天下朝著不利於劉備集團的方向去變呢?」那該怎麼辦?

我們也可以坐下來分析。先按照諸葛亮的說法「天下有變」,難道一變,兩路北伐就勢如破竹了?這未免也太兒戲了。這當中需要多少實力,如何調配,如何實施等等,都沒有說到。因而這話看上去更像是寬慰劉備的。

05

再說「天下不變」。這倒是不太可能的。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因而割地稱王的局面不會永遠持續,一定會有人出來統一全國。

最後來講「天下朝著不利於劉備集團的方向去變」。這倒是實實在在可能的。東漢王朝從上到下已經爛透了,官吏腐敗、民不聊生。劉備作為皇室成員,要想貼狗皮膏藥重新續命,群眾基礎未必紮實。這是第一點。第二,客觀地說,劉備眼中的「淪陷區」,也就是曹操、孫權等人的「佔領區」,他們都治理的不錯。不然諸葛亮也不會自己說「曹操不可爭鋒,孫權不可圖謀」了。「百姓簞食壺漿以迎將軍」的情況基本不會出現。由此引出了第三點,另起爐灶,勢在必行。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就讓我來做那個愚者吧:倘若「天下真的朝著不利於劉備集團的方向去變」,那麼他能做的,也只有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綜上所述,《隆中對》戰略思想正確,戰略步驟和發展方向有誤。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江東子弟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相關焦點

  • 魯肅的《榻上策》哪裡不如諸葛亮《隆中對》啦?
    諸葛亮二十七歲,給徵戰年紀比自己還長、哪個國家我沒有去過、依然是個縣級領導的劉備出《隆中對》。——我們搞不過曹操。
  • 諸葛亮的隆中對為何對劉備那麼重要?隆中對的戰略缺陷主要有哪幾個方面?
    而諸葛亮專為劉備量身打造的《隆中對》戰略也家喻戶曉,有人曾說諸葛亮一生兩文章,生於《隆中對》,死於《出師表》。這話固然誇張,但也說明《隆中對》之於諸葛亮,之於劉備,乃至之於歷史的意義。當年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臺之初,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當時諸葛亮是這樣對劉備分析天下大勢的。諸葛亮認為,自董卓在洛陽專權之後,東漢政權已形同虛設,而此時各路豪強割據一方,相互之間徵戰不斷。
  • 《隆中對》:年輕的諸葛亮,留給世界的一份浪漫狂想曲
    不用說,他就是諸葛亮。而後來他真的成了那條翻卷天宇的龍。徐庶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一方面是人情,另外一方面也是有點私心。畢竟諸葛亮也算是自己的朋友。常年呆在臥龍崗,唱著鄉曲,種著田。算年紀也已經27歲了,在古代三十而立那也沒有幾年時間了。好吧,既然是你徐庶推薦的,那就去唄。凡是有本事的人,總是要抬高自己的身價,不可能一次就成功。劉備為了請出諸葛亮還真的去了三次。
  • 諸葛亮的《隆中對》和魯肅的《榻上策》,誰的水平更高?
    就魯肅來說,和諸葛亮一樣堅持孫劉聯合的主張。並且,魯肅還提出了類似《隆中對》的戰略分析——《榻上策》。那麼,問題來了,魯肅的《榻上策》和諸葛亮的《隆中對》,誰更優秀呢?一首先,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榻上策是魯肅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時,與孫權合榻對飲時,對孫權提出了的戰略規劃,由於其是在榻(一種狹長而較矮的床形坐具)上進行的對話,因此得名。
  • 諸葛亮北伐為何未能成功?《隆中對》埋藏三大伏筆
    那麼,造成諸葛亮五伐中原而不勝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這一點其實可以在諸葛亮最初為蜀漢事業所作的頂層設計《隆中對》中找到答案。這次對策不僅是一次「面試」,讓劉備對諸葛亮「一見傾心」,而且也規劃了此後劉備集團的發展原則、發展方向和具體路徑,更是諸葛亮不斷北伐的思想基礎。
  • 榻上策對決隆中對!魯肅和諸葛亮誰才是三國最強戰略家呢?
    今天想聊聊兩位名氣很響亮的人物分別是三國演義裡的魯蛇,三國志裡的溫拿,魯肅魯子敬以及以天下三分----隆中對技驚四座的諸葛孔明。話說本次比較的重點,不會是魯肅諸葛亮的人生大小事,關於兩位的生平簡介呢,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今天拿出魯肅與諸葛亮兩人身平最經典的那一份戰略簡報,做個比較。
  • 諸葛亮的扇子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從不離手?原來如此!
    描寫的十分符合諸葛亮的形象,不管是名著《三國演義》裡,還是影視作品中的諸葛亮都是手持一把羽扇,顯得非常神秘。那麼到底諸葛亮的那把羽扇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從不讓羽扇離手?難道這羽扇有什麼驚人的秘密?這不得不讓人展開遐想。諸葛亮隨叔父逃亂來到南陽,結草廬而居,躬耕苦讀。孤獨的諸葛亮遊走襄陽,結交朋友,拜見師長,見識和學業大長。
  • 韓信《漢中對》與諸葛亮《隆中對》:成敗關鍵,究其原因是人
    導語:韓信的《漢中對》和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中國歷史上君臣問對的兩顆雙子星,這兩篇策論都涉及了一個共同的地點:漢中之地與關中。《漢中對》是韓信之作,內容為劉邦與韓信的問對。《隆中對》是劉備在三顧草廬時,諸葛亮與劉備的問對。諸葛亮也對當時的時局進行了分析:1.曹操之鋒芒不可爭,孫權之地位不可爭,但是可以作為戰略合作夥。2.荊州是用武之地,益州是根據地,奪天下,兩者缺一不可。
  • 諸葛亮「隆中對」:對不對?脫離現實的幻想,無異於鏡中花水中月
    諸葛亮和劉備的「隆中對」可謂是東漢末年時代最大的一個戰略思想,但很多人往往無法品味到隆中對之中真正的思想,隆中對在表面上是統一天下的戰略部署步驟,但在深層次思想上,隆中對卻是一個攻防思想,為何稱為攻防思想?
  •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的茅廬在哪裡?
    《三國演義》中非常經典的橋段:劉備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出山,然後就有了千古名篇《隆中對》,對創業路上的劉備指明了前進的大方向。
  • 「隆中對」和蜀漢的建立
    到荊州後,他聽說隆中一帶有個隱士叫諸葛亮,人稱「臥龍」,很有謀略,就親自登門拜訪。諸葛亮原來是琅琊人。他們家也是當地的一個大族。戰亂爆發之後,他跑到荊州來避難,從此就在隆中這個地方過起了隱居生活。劉備到諸葛亮家去了三次,才見到他。見面後,劉備向諸葛亮請教消滅曹操、興復漢室的計策。諸葛亮當場為劉備分析了當時的政治形勢。這番分析,歷史上稱為「隆中對」。
  • 《隆中對》預言成真 | 益州之戰
    諸葛亮除了研究天下局勢,還喜歡寫些東西,以現代話來講,算是科研寫作兩不誤,而《隆中對》便是其中之一。       【諸葛亮劇照】《隆中對》又名「草廬對」,時間背景發生於公元207年冬天至208年春天。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在最後一次見面中,諸葛亮便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所說的那一番對話就是《隆中對》。
  •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到底怎麼樣?
    諸葛亮劇照陳壽在三國志裡面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奇謀為短,治戎為長『』加上諸葛亮北伐沒有大獲成功,因此近幾年來來,有不少人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持懷疑態度,甚至是黑,說他軍事才能一般或不行那我們就來一起看看諸葛亮軍事才能到底怎麼樣
  • 鼎足論:《隆中對》與《榻上策》
    尤其是孫權和劉備兩方,分別有魯肅和諸葛亮兩位軍師,提出了鼎足而立的立國方針。咱們最熟悉的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時的對話《隆中對》,這是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鼎足論方針。公元207年十月,諸葛亮先生還在村裡種地,劉備手下的謀士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 三國有三份「隆中對」,有一個人沒聽,他就落了個身敗名裂的結局
    這裡所說的「隆中對」,指的是對天下局勢的分析,以及該採取的措施和將要達到的目標,當然,這種措施一般是有梟雄麾下的謀士提出來的,當年諸葛亮一份「隆中對」,被劉備驚為天人,認為天下謀士大約沒有比諸葛亮更聰明的了,然而,也不知是劉備不知道還是故意含糊,
  • 諸葛亮留下兵法二十四篇,姜維到底學到了幾成?鄧艾:很恐怖
    說到諸葛亮,或許很多人在上小學的時候都聽老師講過諸葛亮的故事,記得上小學時,有一篇課文題目叫《隆中對》,當時聽老師講之後,依然似懂非懂,不過當時還算是基本搞明白了。現在加快起來,原來是說的三國時期的諸葛孔明,給老闆劉備出謀劃策的故事。其實《隆中對》諸葛亮所扮演的角色很簡單,用古代的話來說就是軍師,而用近現代的話來描述就是「參謀」。
  • 司馬懿vs諸葛亮,到底哪家強?
    在劇中的一眾人物裡,司馬懿同諸葛亮之間的關係最為微妙,他們亦敵亦友,彼此欣賞,卻又各為其主。而歷史中的司馬懿,也曾評價諸葛亮為「天下奇才」,司馬對諸葛的政治、軍事方面的才華是十分欣賞的。如此便引出了一個問題,司馬懿VS諸葛亮,到底哪家強?
  • 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什麼不成功?
    遺憾的是,無論羅貫中再怎麼編、怎麼轉,也改變不了歷史的現實,諸葛亮終究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為了不影響諸葛亮的光輝形象,《三國演義》努力把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歸給敵人,歸給戰友,歸給領導,甚至歸給上天。關於六出祁山失敗的原因,有的說,那是因為敵人太狡猾了。周瑜臨時死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 三國志11隆中對就是個餿主意,從沙盤一眼就看得出
    公元207年,半生倥傯的劉備客居新野,在徐庶的介紹下三顧茅廬拜請諸葛亮出山,隆中對就是諸葛亮為劉備規劃的事業路線。
  •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到底在哪裡?為何諸葛亮會從這裡北伐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曾經五次徵伐北方的曹魏,後來在《三國演義》中被戲稱為「六出祁山」。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幾乎是三國時代經典戰役的最後大戲。而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始於《出師表》,終於五丈原的病逝。但是在現實中,祁山的位置究竟在哪裡呢?歷史上的祁山大致位置應該在今天甘肅東部禮縣的祁山鎮附近。祁山扼守著隴西古道,是蜀地進入關中與隴西的主要通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