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和蜀漢的建立

2021-02-13 橫山書院


蜀漢是劉備建立的政權。劉備和東漢的劉秀一樣是漢朝宗室,漢景帝的後代。景帝有個兒子劉勝,封為中山王。劉勝又有個兒子劉貞,封為列侯。漢武帝的時候,因為酎金事件被奪去爵位,淪為一個小地主。以後,劉貞這一支逐漸破落,傳到劉備這一代已經變成貧民了,以「販履織席為業」。黃巾起義爆發後,他糾結「豪俠」,拉起一支隊伍,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因為有功,被朝廷任命為縣尉。從此步入仕途。董卓之亂後,劉備又帶著自己的軍隊參加了軍閥混戰。

劉備

劉備不像曹操那樣雄才大略,老謀深算,倒有點像劉邦,能力不足,但能禮賢下士,比較虛心。軍閥混戰初期,他總是打不開局面,今天投靠這個,明天投靠那個,到處遊蕩,最後客居荊州。當時劉備身邊已經有了關羽、張飛、趙雲等武將,但缺少一個謀士。到荊州後,他聽說隆中一帶有個隱士叫諸葛亮,人稱「臥龍」,很有謀略,就親自登門拜訪。

諸葛亮原來是琅琊人。他們家也是當地的一個大族。戰亂爆發之後,他跑到荊州來避難,從此就在隆中這個地方過起了隱居生活。劉備到諸葛亮家去了三次,才見到他。見面後,劉備向諸葛亮請教消滅曹操、興復漢室的計策。諸葛亮當場為劉備分析了當時的政治形勢。這番分析,歷史上稱為「隆中對」。後來的歷史學家對「隆中對」非常推崇,認為此後政治形勢的發展基本上符合「隆中對」的分析。這說明諸葛亮確實很有政治遠見。

「隆中對」的內容有這樣幾個要點:一、曹操是當時最強大的勢力,「擁百萬之眾」,又「挾天子而令諸侯」,劉備目前不是他的對手,暫時「不可與爭鋒」,不能和曹操去爭奪中原。二、孫權佔據江東,力量也不小,劉備不能去攻打他,而應該和他聯合起來對付曹操,「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三、荊州四通八達,是「用武之國」。劉備必須佔據荊州。另外,益州地形險要而又富庶,是「天府之土」,劉備佔有荊州後,還必須向益州擴張,形成「跨有荊益」的局面,這樣就能割據一方,站穩腳跟。四、劉備在荊、益兩州站穩腳跟後,就可以等待時機了。一旦政局發生變化,「天下有變」,有機可乘,劉備就可以派一員「上將」從荊州率兵北上,爭奪中原,劉備本人從益州率兵北上,爭奪關中。如果完成了這一步,消滅了北方的曹操勢力,統一天下就指日可待了。「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這裡的關鍵環節是第三條,「跨有荊益」。荊州是長江中遊的軍事要地,佔有荊州,對曹操、孫權都能形成直接威脅。但荊州也容易受到別人的進攻,只佔有荊州就會感到缺少穩定的後方。因此還必須佔有益州。益州就是今天的四川,這是個盆地,四面環山,易守難攻,作為劉備的根據地最為理想。但益州也有個弱點,就是出不來。中國歷史上不少政治家看中了四川的地理特點,在這兒建立過割據政權,但最終沒有一個成功的,也就是說,沒有一個能從這兒出發去統一天下的。諸葛亮看到了這一弱點,所以強調要「跨有荊益」,既要佔據益州作為根據地,又要保住荊州這個門戶。只有佔據益州,才能真正地割據一方,只有保住荊州,日後才能去爭奪天下。

劉備聽了諸葛亮的分析,連連稱「善」,並且採納了諸葛亮的建議。赤壁之戰以後,劉備首先控制了荊州。然後親自率軍西進,攻佔了益州,形成了「跨有荊益」的局面。從此,劉備結束了遊蕩生活,實現了比較穩固的割據。公元220年,曹丕篡漢,做了皇帝。第二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還是「漢」,歷史上稱之為「蜀」,或「蜀漢」。

  

陳蘇鎮教授,200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
     歷史學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獲博士學位,
     現任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此文據講座錄音整理,獨家版權,轉載務必聯繫。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的《隆中對》和魯肅的《榻上策》,誰的水平更高?
    通過赤壁之戰戰勝曹操,三國鼎立的格局得以初步建立。就魯肅來說,和諸葛亮一樣堅持孫劉聯合的主張。並且,魯肅還提出了類似《隆中對》的戰略分析——《榻上策》。那麼,問題來了,魯肅的《榻上策》和諸葛亮的《隆中對》,誰更優秀呢?
  • 諸葛亮「隆中對」:對不對?脫離現實的幻想,無異於鏡中花水中月
    諸葛亮和劉備的「隆中對」可謂是東漢末年時代最大的一個戰略思想,但很多人往往無法品味到隆中對之中真正的思想,隆中對在表面上是統一天下的戰略部署步驟,但在深層次思想上,隆中對卻是一個攻防思想,為何稱為攻防思想?
  • 諸葛亮的隆中對為何對劉備那麼重要?隆中對的戰略缺陷主要有哪幾個方面?
    而諸葛亮專為劉備量身打造的《隆中對》戰略也家喻戶曉,有人曾說諸葛亮一生兩文章,生於《隆中對》,死於《出師表》。這話固然誇張,但也說明《隆中對》之於諸葛亮,之於劉備,乃至之於歷史的意義。後來他根據諸葛亮在隆中定下的策略,果然取得了荊州的一部分與益州,隨後他自立為漢中王,並在曹丕廢除漢獻帝後登基稱帝,建立蜀漢政權,與曹魏,東吳一起三分天下。只可惜《隆中對》的前半段沒有任何問題,但後半段一統天下這一部分並沒有實現,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隆中對》在戰略上有嚴重的缺陷。開頭諸葛亮就說:「自從董卓造逆以來,豪傑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跨州佔郡數不過來。」這一筆就帶過了漢獻帝初年的軍閥割據。
  • 三國志11隆中對就是個餿主意,從沙盤一眼就看得出
    首先我們要承認,諸葛亮對於天下形勢的把握和分析確實非常的精準,其戰略眼光在當時也的確擔得起「臥龍」的名號。隆中對的前半部分諸葛亮對於曹孫劉三方力量的評估是完全正確的,搞劉表和佔劉璋的計劃也是對的,這兩點毋庸置疑。這個主意餿就餿在荊州的問題上。掃平荊州,以此為跳板攻擊巴蜀,然後佔據荊州和益州的資源向曹操發起決戰。
  •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劉備為何能成為大漢皇叔,建立蜀漢?
    講和:敗了一半,講和就要有講和的條件,和親、割地、賠款,哪一個都不好受。撤退:不是失敗,保存實力還有翻盤的機會。和與敵人硬拼相比,能毫髮無損的撤退,才是真豪傑,只要沒有被敵人消滅、收服,就仍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比如外號」劉跑跑「,的劉備,顛沛流離一生,最終仍然佔據蜀中,三分天下。
  • 劉備和蜀漢的建國神話
    劉備以漢室宗親身份建立蜀漢,自然與法堯禪舜,號稱接過天命正統的曹魏政權產生直接的正統性之爭。神聖性與正統性的問題可以說從一開始就籠罩在劉備和蜀漢建國者們的心頭——何利用好劉備的血親身份?如何營造新政權的神聖性?這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其建國後的內外政策。劉備一生以「匡扶漢室」為行動綱要,蜀漢的立國也建立在延續漢朝正統的目的上。這樣的立國基調奠定了未來諸多政策,譬如對北伐的堅持。
  • 《隆中對》埋藏三大伏筆
    不過,對歷史的反思只能來自於理性的考辯,而不能以道德的高標和對智慧的膜拜,代替對歷史謎題和真相的探究。失敗終究是失敗,找出失敗的原因與憑弔英雄一樣重要。那麼,造成諸葛亮五伐中原而不勝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這一點其實可以在諸葛亮最初為蜀漢事業所作的頂層設計《隆中對》中找到答案。
  • 三國人物之蜀漢風採
    劉備得到劉琦、諸葛亮、龐統等荊州集團的幫助,先後攻取荊州、益州和漢中。尤其是漢中之戰,劉備軍第一次大破曹操大軍,達到人生軍事生涯巔峰。不過由於其戰略失誤,導致荊州失陷,猇亭慘敗,使《隆中對》的方略化為泡影。
  • 韓信《漢中對》與諸葛亮《隆中對》:成敗關鍵,究其原因是人
    導語:韓信的《漢中對》和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中國歷史上君臣問對的兩顆雙子星,這兩篇策論都涉及了一個共同的地點:漢中之地與關中。《漢中對》是韓信之作,內容為劉邦與韓信的問對。東吳在議和不成的情況下,與蜀漢打了一場防禦戰。在充分消耗掉蜀漢鬥志的情況下,東吳一把大火燒掉蜀漢軍在猇亭的連營。劉備退到白帝城,最終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猇亭之戰,蜀漢幾乎全軍覆沒。
  • 三國有三份「隆中對」,有一個人沒聽,他就落了個身敗名裂的結局
    這裡所說的「隆中對」,指的是對天下局勢的分析,以及該採取的措施和將要達到的目標,當然,這種措施一般是有梟雄麾下的謀士提出來的,當年諸葛亮一份「隆中對」,被劉備驚為天人,認為天下謀士大約沒有比諸葛亮更聰明的了,然而,也不知是劉備不知道還是故意含糊,
  • 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算不算漢朝延續?
    在中國歷史上,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西漢由劉邦建立,東漢由劉秀建立,前前後後,兩者共歷29帝,享國407年江山,其間,還有一段「新莽」政權。有人說,不對,那劉備建立的「蜀漢」呢?是不是也應該算作漢朝的延續?
  • 襄陽之戰時,蜀漢第一謀士法正為何會失聲無策?
    但是,令人費解的是,在事關蜀漢國祚的襄陽之戰中,貴為第一謀士的法正,卻在此關鍵時刻失聲無策,毫無蜀漢「謀主」的風採,最終也導致孤立無援的關羽兵敗被害。那麼問題來了,法正為何會在襄陽之戰的關鍵時刻失聲無策了呢?
  • 諸葛亮最大的敗筆,讓蜀漢走向滅亡,就是因為培養了三個人
    諸葛亮出山後,為劉備制定了隆中對,只不過後來的劉備沒有完全按照隆中對進行一統天下的規劃。有了諸葛亮的輔佐,劉備的蜀漢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蜀漢的地盤和實力不斷增強。那麼,諸葛亮無疑是非常優秀的,但是諸葛亮萬萬想不到,自己培養了三個人,正是這三個人,讓蜀漢走向了滅亡。除了這三個人之外,諸葛亮為蜀漢培養了很多人才,但是其他人對蜀漢的影響意義不大。
  • 為何劉備建立的國家叫蜀漢?這是正經稱謂,還是十足蔑稱?
    「蜀漢」不僅不是蔑稱,反而是最適合這個由劉備建立、歷經劉備、劉禪兩代皇帝的政權的稱呼。而蜀漢政權從它於公元221年建立開始,其實際控制地區其實也就只有一個益州(荊州早就在兩年前丟了)。因此,在蜀漢存在的這幾十年裡,他們對內一直是自稱大漢政權的,和他們交好的吳國也在外交場合承認他們是「漢」政權(雖然他們內心未必這麼想)。
  • 《隆中對》:年輕的諸葛亮,留給世界的一份浪漫狂想曲
    所以,在他的茅廬裡,兩人相談甚歡,還製作了一份《隆中對》。成了後人仰慕的神作。浪漫隆中對劉備對於諸葛亮的雄辯非常的佩服。至少他從來沒有聽過有人如此客觀地分析過事實。這種感覺就如同一名小學生在聽大學生做的畢業答辯。不覺明厲。
  • 讀史|關羽之死,蜀漢君臣難辭其咎
    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對》中,為劉備集團未來的發展路線作了這樣一個規劃:「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梟雄昭烈帝的最後一戰:影響蜀漢國運的夷陵之戰是戰略失誤嗎?
    按:部分網友對蜀漢、季漢稱謂爭議較大,本文按常規稱謂。一、《隆中對》的戰略高度人們常覺得準備的階段是在浪費時間,只有當真正的機會來臨,而自己沒有能力把握的時候,才能覺悟到自己平時沒有準備,才是浪費了時間。
  • 成都武侯祠蜀漢名將雕塑眾多,唯獨缺少一個,還是個大將
    去成都武侯祠玩的朋友一定是奔著三國文化去的,隆中對、出師表、劉備墓、諸葛亮北伐、空城計、臥龍妙計安天下,種種《三國演義》裡面的故事都是驅動我們去武侯祠尋找答案的動力
  • 諸葛亮的千古一策《隆中對》,到底是哪裡出了錯?
    《隆中對》作為戰略規劃的「千古名對」,一直家喻戶曉、流傳至今。諸葛亮「未出茅廬,而三分天下」,可見其功力之深厚,的確不是蓋的。在古往今來的一片讚譽聲中,《隆中對》走過了千百年的歷程。時至今日,不斷有學人標新立異、譁眾取寵,或排斥、或貶低、或抨擊,以此來證明其「事後諸葛亮」的功力,《隆中對》遇到了不小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