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是劉備建立的政權。劉備和東漢的劉秀一樣是漢朝宗室,漢景帝的後代。景帝有個兒子劉勝,封為中山王。劉勝又有個兒子劉貞,封為列侯。漢武帝的時候,因為酎金事件被奪去爵位,淪為一個小地主。以後,劉貞這一支逐漸破落,傳到劉備這一代已經變成貧民了,以「販履織席為業」。黃巾起義爆發後,他糾結「豪俠」,拉起一支隊伍,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因為有功,被朝廷任命為縣尉。從此步入仕途。董卓之亂後,劉備又帶著自己的軍隊參加了軍閥混戰。
劉備
劉備不像曹操那樣雄才大略,老謀深算,倒有點像劉邦,能力不足,但能禮賢下士,比較虛心。軍閥混戰初期,他總是打不開局面,今天投靠這個,明天投靠那個,到處遊蕩,最後客居荊州。當時劉備身邊已經有了關羽、張飛、趙雲等武將,但缺少一個謀士。到荊州後,他聽說隆中一帶有個隱士叫諸葛亮,人稱「臥龍」,很有謀略,就親自登門拜訪。
諸葛亮原來是琅琊人。他們家也是當地的一個大族。戰亂爆發之後,他跑到荊州來避難,從此就在隆中這個地方過起了隱居生活。劉備到諸葛亮家去了三次,才見到他。見面後,劉備向諸葛亮請教消滅曹操、興復漢室的計策。諸葛亮當場為劉備分析了當時的政治形勢。這番分析,歷史上稱為「隆中對」。後來的歷史學家對「隆中對」非常推崇,認為此後政治形勢的發展基本上符合「隆中對」的分析。這說明諸葛亮確實很有政治遠見。
「隆中對」的內容有這樣幾個要點:一、曹操是當時最強大的勢力,「擁百萬之眾」,又「挾天子而令諸侯」,劉備目前不是他的對手,暫時「不可與爭鋒」,不能和曹操去爭奪中原。二、孫權佔據江東,力量也不小,劉備不能去攻打他,而應該和他聯合起來對付曹操,「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三、荊州四通八達,是「用武之國」。劉備必須佔據荊州。另外,益州地形險要而又富庶,是「天府之土」,劉備佔有荊州後,還必須向益州擴張,形成「跨有荊益」的局面,這樣就能割據一方,站穩腳跟。四、劉備在荊、益兩州站穩腳跟後,就可以等待時機了。一旦政局發生變化,「天下有變」,有機可乘,劉備就可以派一員「上將」從荊州率兵北上,爭奪中原,劉備本人從益州率兵北上,爭奪關中。如果完成了這一步,消滅了北方的曹操勢力,統一天下就指日可待了。「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這裡的關鍵環節是第三條,「跨有荊益」。荊州是長江中遊的軍事要地,佔有荊州,對曹操、孫權都能形成直接威脅。但荊州也容易受到別人的進攻,只佔有荊州就會感到缺少穩定的後方。因此還必須佔有益州。益州就是今天的四川,這是個盆地,四面環山,易守難攻,作為劉備的根據地最為理想。但益州也有個弱點,就是出不來。中國歷史上不少政治家看中了四川的地理特點,在這兒建立過割據政權,但最終沒有一個成功的,也就是說,沒有一個能從這兒出發去統一天下的。諸葛亮看到了這一弱點,所以強調要「跨有荊益」,既要佔據益州作為根據地,又要保住荊州這個門戶。只有佔據益州,才能真正地割據一方,只有保住荊州,日後才能去爭奪天下。
劉備聽了諸葛亮的分析,連連稱「善」,並且採納了諸葛亮的建議。赤壁之戰以後,劉備首先控制了荊州。然後親自率軍西進,攻佔了益州,形成了「跨有荊益」的局面。從此,劉備結束了遊蕩生活,實現了比較穩固的割據。公元220年,曹丕篡漢,做了皇帝。第二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還是「漢」,歷史上稱之為「蜀」,或「蜀漢」。
陳蘇鎮教授,200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
歷史學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獲博士學位,
現任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此文據講座錄音整理,獨家版權,轉載務必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