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成都武侯祠玩的朋友一定是奔著三國文化去的,隆中對、出師表、劉備墓、諸葛亮北伐、空城計、臥龍妙計安天下,種種《三國演義》裡面的故事都是驅動我們去武侯祠尋找答案的動力。當然,還少不了蜀漢著名的「五虎將」。
這裡不是給武侯祠打廣告,相反,我還要給它提點兒意見。就是感覺裡面的三國氛圍還不夠濃厚,很多精彩的典故和人物體現得還不夠淋漓盡致,總覺得差點兒什麼,希望景區會越做越好。
這裡說一下武侯祠裡面的人物塑像,這是個非常重要的看點。武侯祠裡,名將塑像眾多,「五虎將」(關張馬黃趙)自然少不了,少了這個,那還叫三國?此外,還有蜀漢著名的文臣——「蜀漢四相」:諸葛亮、蔣琬、董允、費禕。
在武侯祠左右兩廊裡共有塑像28尊,文臣、武將各14尊。其中,左側的文臣有龐統、簡雍、呂凱、傅肜、費禕、董和、鄧芝、陳震、蔣琬、董允、秦宓、楊洪、馬良、程畿14人;右側的武將有趙雲、孫乾、馬超、姜維、黃忠、向寵、傅僉、張南、馮習、「小五虎」(王平、張嶷、張翼、馬忠、廖化)14人。關羽、張飛不在其中,有祠堂另外單獨配享。
大家看了這個名單,發現少了誰沒有?還是個一等一的大將。沒錯,就是魏延。熟悉魏延的人都知道,他是繼「五虎將」之後,蜀漢唯一一個能和曹魏「五子良將」(張遼、張郃、徐晃、于禁、樂進)抗衡的人。然而,這樣一個猛將,為何在蜀漢名相諸葛亮的祠堂裡找不到「影子」呢?
這就得說到魏延和諸葛亮的恩怨以及修建者的目的了。魏延和諸葛亮都是屬於荊州人士,在劉備的幾大集團裡面屬於中堅派。劉備的發展壯大主要是在荊州,荊州幫打下了蜀漢堅實的根基,所以後來蜀漢的大權都始終掌握在荊州幫的手裡,諸葛亮就是其代表。諸葛亮後來寧願培養曹魏降將(姜維)都不願意放權給蜀中將領,就是害怕益州幫(蜀人)坐大。
而魏延,基本上和諸葛亮差不多時間加入劉備陣營,而且,他在戰場上的功勞一點兒不比諸葛亮在文治上面的差多少。所以,劉備死後,諸葛亮要壓制魏延,還真有點兒費力。
特別是在軍事上,魏延的實戰經驗比諸葛亮要豐富得多,歷來諸葛亮都是讓魏延獨自成軍的,魏延也沒有出現過任何紕漏。問題就出現在諸葛亮死了以後,諸葛亮一死,蜀中再也找不到更有威望的人來壓制魏延,所以魏延的處境表面很風光,實則很危險。
諸葛亮為了讓權力順利的過渡,不惜拋棄魏延,將大權交給楊儀,而楊儀,趁機向魏延下了黑手,誣陷他謀反,滅三族。諸葛亮是大家公認的忠臣,自然,被他拋棄的魏延就成了反賊。所以,後來重修武侯祠的清帝們為了彰顯「忠君」思想,自然就把魏延排除在外。可憐為蜀漢兢兢業業奉獻的大將竟落得如此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