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穿越過千年的守望與傳承

2021-02-23 成都Big榜

外地遊客來成都,十人裡倒有九人要去武侯祠。到了門口往往不是激動興奮,而是謎之不解:

明明說好的武侯祠,為什麼大門牌匾上寫著漢昭烈廟?

門前的牌子雖然是漢昭烈廟,但確確實實是如假包換的武侯祠。其間的緣由說起來話也不長,不過差不多兩千年而已。

劉備在奉節白帝城託孤完畢剛剛去世,蜀漢首府成都修建先帝祠廟的計劃就提上了議事日程。這樣大的事情,不用說,從選址到設計都一定是要經過丞相諸葛亮點頭的。 當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上去跟司馬懿拼刺刀時,說不定就會路過叮叮噹噹的祠廟建築工地。

鞠躬盡瘁的諸葛亮終於在秋風五丈原倒下了,但他的精神卻一直為蜀人所銘記。大約一百年後,統治成都的成漢李雄政權,建立了最初的武侯祠。諸葛武侯,從此有了與先帝劉備一樣的專屬紀念祠堂。

當時的武侯祠不在如今的地點,而是在成都少城內。到了大約南北朝的時候,開始從城內遷出。又過了三四百年,杜甫來成都當蓉漂的時候,賦詩為證:「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清清楚楚地表明:武侯祠此時是在城外的。

杜甫足跡遠去一百多年之後的公元809年,武侯祠立了一塊石碑,號稱「三絕碑」。之所以稱為三絕,是因為撰碑文的人、寫碑文的人和刻碑文的人,都是一時之俊傑。

撰碑文的人是裴度,諸葛亮的忠實粉絲,後來自己也成為了一代宰相;寫碑文的人名叫柳公綽,他的弟弟更有名,就是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蘇」中的柳公權;刻碑文的人,是當時首屈一指的石匠魯建。

因為詞章、書法、刻工都是一等一,所以向來被稱為「三絕碑」,而其本名《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 ,卻常常為人所忽略了。

在大部分的歷史歲月裡,武侯祠都跟昭烈廟比鄰而處。到了明代初年重建時,明蜀王卻將武侯祠併入了昭烈廟,形成了君臣同祀、祠堂與陵園合一、延續至今的格局。中國王朝興替,君臣何止千百?但武侯祠卻是中國現存唯一一座君臣合祀寺廟,絕無僅有。

古代造殿的規矩,前殿的地位是不如後殿的。一進門首先就遇到的殿,往往都不如後進的殿堂地位重要。按照常理而言,設計完全沒有什麼可考慮的:諸葛亮為臣,武侯祠應該在前;劉備為君,昭烈廟當然應該居後。

但蜀人實在是太鍾愛諸葛亮了,不僅蜀人愛,全國的老百姓都對諸葛亮有更深的感情。皇帝走馬燈似的換,姓劉的皇帝兩隻手都數不過來。但寫《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寫《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讓從絕代詩人杜甫到一代名將嶽飛的人都佩服膜拜的,卻只有諸葛亮。

把諸葛亮的武侯祠放在昭烈廟之前,理智上勢在必行,但過不了感情的坎。但這又不是開玩笑的小事。按照古代禮制,君臣名分是最大的等級秩序。修祠堂不按前後順序來,亂僭越可是要掉腦袋的。

既要保住性命,又要實現理想,武侯祠的總設計師和總建築師們想出了一個天才的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

如今「武侯祠」的門匾,不是掛在大道邊的正門上方,而是要進入大門穿越過昭烈廟之後才會看見。祠堂裡有著名的清代趙藩「攻心聯」: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諸葛亮的武侯祠,終於還是被放在了昭烈廟之後——然而皆大歡喜,無人因此而掉腦袋。就連武侯祠和昭烈廟之間的28座文官武官塑像,要是能活轉來,估計也要讚美這一設計。

武侯祠的總建築師和總設計師,冒天下之大不韙地把諸葛亮的武侯祠放在了劉備的昭烈廟之後——但是,但是,但是——重要的話說三遍——劉備的昭烈廟被放在一個高高的土臺上,從海拔高度而言,比武侯祠要高一米多。

這樣雖然昭烈廟在前武侯祠在後,但君王處在更高的位置、臣下居於更低的位置,高低貴賤尊卑還是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的,既符合規章制度,又符合發展需要。從此,武侯祠就形成了今天這樣劉備在前但居高、諸葛亮在後但處下的格局。

明朝的武侯祠,到了明末遭遇了一場戰火。張獻忠作亂攻陷成都之後,將武侯祠拆毀。所以如今所見的武侯祠,是公元1672年所建的建築。然而格局仍然繼承了之前君在前、臣在後的樣式。

太平時武侯祠香火不斷,動蕩時武侯祠也難以避免被捲入其中。到了上世紀成都解放前,武侯祠差不多已經變成了一座道觀,住在裡面的道士負責日常維護。據文史專家譚良嘯介紹,祠堂裡甚至還住有國民黨的殘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武侯祠迎來了新生。政府從道士手中接管了武侯祠,將其交給文物管理部門接收。1961年,武侯祠被國務院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武侯祠正式升級為武侯祠博物館。此時,武侯祠已經與杜甫草堂一起,成為成都市赫赫有名的一張歷史名片。

1995年,當時的國家領導人發出相關指示: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尤其要注意保護好武侯祠這樣的歷史古蹟。當時武侯祠的問題在於佔地空間實在有限,別說「錦官城外柏森森」的歷史無法展現,就連參觀都走不了多久就感覺到了頭。

有鑑於此,政府啟動了武侯祠片區的擴建工作。武侯祠旁邊有一塊地名叫曹雲壩,當居民搬遷離開之後,這裡成為了三國城景區。在景區裡有一處街道和市場合二為一的景點,名叫錦裡。又經過了許多年的反覆規劃、論證和思考,錦裡最終成為了武侯祠比鄰而居的繁華去處。但到錦裡的外地遊客,很少有不到武侯祠駐足一遊的。

如今每年有一千五百萬遊客,在香火不斷的千年祠堂裡,細思三國名臣勇將的身前身後名。

塵煙淘盡千載去,文墨星辰伴江流。新中國成立,古祠欣逢盛世,開啟嶄新華章。作為全國乃至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址博物館,武侯祠七十年來在文博事業、文化產業和文旅融合等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發展。

武侯祠博物館是國家文物局授牌成立的「全國三國文化研究中心」,近年來啟動了「全國三國文化遺存調查」和「全國現存諸葛亮文化遺存調查」等重點課題項目;2017年起,原創策劃了「三國掇英——三國時期物質文化系列展」等大型文物展;同年開始開始搭建三國文化遺存資料庫,實現資源開放共享。今年,武侯祠又開展了「成都武侯祠數字文化之旅」項目,運用網際網路、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文化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的革新。

七十年篳路藍縷,七十年風雨兼程,一代又一代武侯祠守護人不忘初心,深耕基層,守土盡責,敢於擔當,將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的發展同國家文博事業的宏偉藍圖緊密相連,在歷史的豐碑上銘刻下輝煌的榮譽和動人的掠影,充盈著高度的文化自覺和無私的家國情懷。

國慶期間,成都武侯祠《守望•傳承——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文博成果展》《武•戲——漢晉三國體育文物展》兩大展覽持續對觀眾開放,觀眾不僅可以現場觀展,還能掃描展廳二維碼,免費收聽展覽語音講解,欣賞展覽精美圖片,深入了解展覽背後的精彩故事。

此外,成都武侯祠還特別推出 「迎國慶花卉盆景展」,屆時,400餘盆山水盆景、樹樁盆景,配以2000餘盆仙客來、一品紅、紅掌等時令花卉,將在武侯祠文物區與廣大觀眾見面。

成都武侯祠小小講解員、文化志願者也將齊齊上陣,在國慶期間為觀眾提供公益講解服務。

武侯祠的歷史,既是成都的經歷,也是中國歷史的吉光片羽。一千多年的變化,未必及得上七十年來發展的日新月異。在古樸久遠的歷史建築裡,現代與過往相遇,用時間書寫出了一段赫赫有名的傳奇。

相關焦點

  • 【中評社看四川】品三國文化:武侯祠與錦裡風情街
    三國文化與時俱進,舌尖上的四川讓人過足嘴癮,風情街盡展民俗風情.這些體驗,都給走親團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走親團首站來到武侯祠博物館。武侯祠享有「三國聖地」的美譽,也是全球三國文化粉絲的朝聖之地,每年除大陸遊客外,也吸引了不少臺灣地區和日本、韓國的遊客。
  • 梁羽生講對聯:武侯祠、龐統祠、周瑜祠對聯趣談
    傳為嶽飛所書的出師表成都武侯祠聯中有幾副值得介紹。
  • 武侯祠在哪裡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都知道武侯祠是為了紀念諸葛亮的地方,這裡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那麼武侯祠究竟在哪裡呢?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武侯祠大街231號,佔地15萬平方米,始建於章武元年,原是紀念諸葛亮的專祠,亦稱孔明廟、諸葛祠、丞相祠等,後合併為君臣合祀祠廟。
  • 武侯祠
    武侯祠          城裡人都相信轎行的計算,說出南門到武侯祠有五裡路。其實走起來,連三裡都不到。過了南門大橋——也就是萬裡橋,向右手一拐,是不很長的西巷子,近年來修了些高大街房,警察局制訂的街牌便給改了個名字,叫染靛街。
  • 周樂兮:趣話武侯祠
    就這樣,全國第一座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修建起來了,但它並不是建在成都,而是位於陝西省勉縣定軍山下的武侯墓旁,也就是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的「勉縣武侯祠」。你可能會有疑問,既然是紀念諸葛亮的祠廟,為什麼不稱為「諸葛亮祠」而是稱為「武侯祠」呢?大家知道,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官至蜀漢丞相,生前封爵位為「武鄉侯」,去世後諡號為「忠武侯」。
  • 成都武侯祠遊記
    很難想像的是,踏入巴蜀大地僅有短短二十年的時間,卻造就了丞相與成都千年以降的絕對聯繫。西晉時桓溫伐蜀,遇到武侯時代的小吏,問:「諸葛丞相今誰與比?」小吏答道:「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歿後,不見其比。」丞相治蜀的赫赫聲望,始終烙印在成都人民的記憶裡,與這座城市一同呼吸,綿延至今。出差到成都忙碌了十天之後,終於覓得半天的閒暇,立刻義無反顧地奔赴武侯祠。
  • 武侯祠x鴻圖之下紅包封面免費領取入口
    點擊下方微信名片獲取更多紅包識別下方藍色字體進入領取- 武侯祠紅包封面領取入口
  • 古風濾鏡下的馬鞍山,一眼穿越千年
    古風濾鏡下的馬鞍山,一眼穿越千年
  • 長時間淪為軍營,民國成都武侯祠的艱難歲月
    清道光年間,國學大師劉沅調整武侯祠塑像,此後武侯祠未再修繕,塑像損壞剝落嚴重, 殿內木結構也多處朽壞。1921年, 川軍司令、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成勳在成都耆老勸說下,籌款修繕祠廟,對劉備殿、諸葛亮殿、文武兩廊建築均進行了大規模修整。1922年夏,成都「五老七賢」之一、著名慈善家尹昌齡撰寫《重修諸葛忠武侯祠記》記述此次修繕緣由,後刻碑立於今武侯祠諸葛亮殿西側水榭。
  • 舞榭歌臺夜未央 武侯祠成都大廟會文藝演出精彩紛呈
    伴著新年將至的濃鬱年味兒,萬眾期待的「2020武侯祠成都大廟會」將於1月23日晚20時正式拉開序幕。 1月19日,封面新聞記者來到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廟會籌備現場探營,園區內張燈結彩,一片喜慶祥和,主題燈組、三國集市、舞榭歌臺都已基本搭建完畢。
  • 成都武侯祠的歷史
    綜觀唐代二百餘年,著名詩人和高官上層拜謁武侯祠之多,並留下重要墨寶,成為武侯祠歷史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表明,這一名勝古蹟自齊高帝恢復昭烈廟和南北朝遷入武侯祠後,已得到全國各地人士的認可,影響迅速擴大,名聲在外。從唐代開始,逐漸形成了新任地方首腦,一到成都,就要先拜祭武侯祠的習俗。武侯祠景區的快速發展,與"揚一益二"的文化、經濟背景有著密切聯繫。
  • 南陽武侯祠,諸葛臥龍崗
    南陽武侯祠,諸葛臥龍崗作者:轅固小生 河南古城南陽有著悠久的歷史,當地有武侯祠、保存完好的南陽府衙和醫聖祠(紀念張仲景)等三大古蹟名勝。其中武侯祠是為紀念諸葛亮而建的。諸葛亮曾在南陽生活過,他在《出師表》中不是寫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嗎?其實諸葛亮的原籍並不是南陽人。
  • 武侯祠!
    超塵脫俗不可方物的女子不多,但也不少,迷笛香算是一個。所以,儘管那是一個背影,也可以很輕易的知道--那就是她。能夠認識書生這樣的人物,迷笛香很高興。這些年,也曾聽說過不少江湖傳說,但能親眼見到其人,也算是幸事一件。成都的茶樓很多,但他們並沒有選擇茶樓,而是盤桓在武侯祠中。
  • 本是武侯祠的鎮館之寶,因「三絕」名聲大噪,也因「三絕」被砸
    《三國演義》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文學名著,書中人所描寫的人物也深得大家的喜愛,其中蜀國陣營中的諸葛亮更是人氣極高,所以近年來有幸去過四川成都的小夥伴們大多都會選擇去成都武侯祠領略一下一代名相的風採。到了武侯祠之後,往往會看見剛進門不遠的右手邊,有一個亭子被遊客圍的嚴嚴實實,不知道的小夥伴肯定會湊過去看個究竟,原來這是一塊石碑,旁邊的簡介牌寫著「唐碑」二字。不過這看似不起眼角落裡的唐碑卻是武侯祠的鎮館之寶之一,唐碑,又叫「三絕碑」。說到這三絕碑,還有一段並不遙遠的故事。不過在這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三絕碑。
  • 龍門陣 成都歷史上竟有7座武侯祠,90%的人都不知道!
    作為一座歷史悠久,文化沉澱深厚的歷史名城,成都在千年歷史中曾多次作為都城。
  • 朗誦 | 紅塵一夢,穿越了千年之戀
    是誰,躲在月光下,滿箋墨淚訴憂涼,孤倚今生的守望?是誰,在寂寞中將月賦成你的影子,將風描成我的夢境,飄蕩在憂柔的詩句中,為你吟風詠月意亂情迷?於朗月之下,斟一杯清酒,笑把三千悲歡溶於其中,一飲而盡。絞斷柔腸,便也化為三千相思之淚。是誰於醉夢中書寫綣繾情愫,以慰平生?是誰於萬丈紅塵裡,忍把蕭索暗換惆悵,鬱郁獨行?
  • 《媽祖回家》講述千年傳承:「鄉思融情」定檔發布會於湄洲島舉行
    《媽祖回家》作為第一部登陸銀幕的媽祖文化電影,藉助小人物的故事講述媽祖傳承千年的精神脊柱。此次官方宣布定檔,也給一直關注與傳承媽祖文化的信眾們極大振奮,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非遺文化的傳承精神,這也是作品所勇於表達的。
  • 成都武侯祠「遊喜神方」活動
    今年春節期間提倡在家過年,也不知道成都武侯祠是否舉辦「遊喜神方」活動。十多年前拍攝「蜀漢三國」選題曾連續兩年大年初一到武侯祠拍「喜神」。今天翻看十多年的圖片依然透著年味的喜慶。百姓們相信關羽、張飛的形象具有驅邪避禍的功效。每年初一成都武侯祠都要舉行「遊喜神方」成都武侯祠在大年初一舉辦「遊喜神方」活動,是古老的習俗。
  • 情感物語:誰是我守望千年的眼
  • 膳祖傳承千年,譜寫新時代的廚具篇章
    時光穿越千年,在東海之濱寧波,膳祖廚具卓然而立,一支在廚具行業耕耘奮鬥20多年的資深團隊,潛心研究,嘔心磨礪,讓中華廚神的烹飪情懷,通過一款款廚具,傳遞到每一個消費者的心裡,尊重中華千年的烹飪文化,深刻洞察現代社會的烹飪變化,採用最新科技和工藝技術,踐行精工細作的品質之路,融入現代設計元素,打造充滿膳祖情懷的廚具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