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遊客來成都,十人裡倒有九人要去武侯祠。到了門口往往不是激動興奮,而是謎之不解:
明明說好的武侯祠,為什麼大門牌匾上寫著漢昭烈廟?
門前的牌子雖然是漢昭烈廟,但確確實實是如假包換的武侯祠。其間的緣由說起來話也不長,不過差不多兩千年而已。
劉備在奉節白帝城託孤完畢剛剛去世,蜀漢首府成都修建先帝祠廟的計劃就提上了議事日程。這樣大的事情,不用說,從選址到設計都一定是要經過丞相諸葛亮點頭的。 當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上去跟司馬懿拼刺刀時,說不定就會路過叮叮噹噹的祠廟建築工地。
鞠躬盡瘁的諸葛亮終於在秋風五丈原倒下了,但他的精神卻一直為蜀人所銘記。大約一百年後,統治成都的成漢李雄政權,建立了最初的武侯祠。諸葛武侯,從此有了與先帝劉備一樣的專屬紀念祠堂。
當時的武侯祠不在如今的地點,而是在成都少城內。到了大約南北朝的時候,開始從城內遷出。又過了三四百年,杜甫來成都當蓉漂的時候,賦詩為證:「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清清楚楚地表明:武侯祠此時是在城外的。
杜甫足跡遠去一百多年之後的公元809年,武侯祠立了一塊石碑,號稱「三絕碑」。之所以稱為三絕,是因為撰碑文的人、寫碑文的人和刻碑文的人,都是一時之俊傑。
撰碑文的人是裴度,諸葛亮的忠實粉絲,後來自己也成為了一代宰相;寫碑文的人名叫柳公綽,他的弟弟更有名,就是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蘇」中的柳公權;刻碑文的人,是當時首屈一指的石匠魯建。
因為詞章、書法、刻工都是一等一,所以向來被稱為「三絕碑」,而其本名《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 ,卻常常為人所忽略了。
在大部分的歷史歲月裡,武侯祠都跟昭烈廟比鄰而處。到了明代初年重建時,明蜀王卻將武侯祠併入了昭烈廟,形成了君臣同祀、祠堂與陵園合一、延續至今的格局。中國王朝興替,君臣何止千百?但武侯祠卻是中國現存唯一一座君臣合祀寺廟,絕無僅有。
古代造殿的規矩,前殿的地位是不如後殿的。一進門首先就遇到的殿,往往都不如後進的殿堂地位重要。按照常理而言,設計完全沒有什麼可考慮的:諸葛亮為臣,武侯祠應該在前;劉備為君,昭烈廟當然應該居後。
但蜀人實在是太鍾愛諸葛亮了,不僅蜀人愛,全國的老百姓都對諸葛亮有更深的感情。皇帝走馬燈似的換,姓劉的皇帝兩隻手都數不過來。但寫《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寫《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讓從絕代詩人杜甫到一代名將嶽飛的人都佩服膜拜的,卻只有諸葛亮。
把諸葛亮的武侯祠放在昭烈廟之前,理智上勢在必行,但過不了感情的坎。但這又不是開玩笑的小事。按照古代禮制,君臣名分是最大的等級秩序。修祠堂不按前後順序來,亂僭越可是要掉腦袋的。
既要保住性命,又要實現理想,武侯祠的總設計師和總建築師們想出了一個天才的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
如今「武侯祠」的門匾,不是掛在大道邊的正門上方,而是要進入大門穿越過昭烈廟之後才會看見。祠堂裡有著名的清代趙藩「攻心聯」: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諸葛亮的武侯祠,終於還是被放在了昭烈廟之後——然而皆大歡喜,無人因此而掉腦袋。就連武侯祠和昭烈廟之間的28座文官武官塑像,要是能活轉來,估計也要讚美這一設計。
武侯祠的總建築師和總設計師,冒天下之大不韙地把諸葛亮的武侯祠放在了劉備的昭烈廟之後——但是,但是,但是——重要的話說三遍——劉備的昭烈廟被放在一個高高的土臺上,從海拔高度而言,比武侯祠要高一米多。
這樣雖然昭烈廟在前武侯祠在後,但君王處在更高的位置、臣下居於更低的位置,高低貴賤尊卑還是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的,既符合規章制度,又符合發展需要。從此,武侯祠就形成了今天這樣劉備在前但居高、諸葛亮在後但處下的格局。
明朝的武侯祠,到了明末遭遇了一場戰火。張獻忠作亂攻陷成都之後,將武侯祠拆毀。所以如今所見的武侯祠,是公元1672年所建的建築。然而格局仍然繼承了之前君在前、臣在後的樣式。
太平時武侯祠香火不斷,動蕩時武侯祠也難以避免被捲入其中。到了上世紀成都解放前,武侯祠差不多已經變成了一座道觀,住在裡面的道士負責日常維護。據文史專家譚良嘯介紹,祠堂裡甚至還住有國民黨的殘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武侯祠迎來了新生。政府從道士手中接管了武侯祠,將其交給文物管理部門接收。1961年,武侯祠被國務院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武侯祠正式升級為武侯祠博物館。此時,武侯祠已經與杜甫草堂一起,成為成都市赫赫有名的一張歷史名片。
1995年,當時的國家領導人發出相關指示: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尤其要注意保護好武侯祠這樣的歷史古蹟。當時武侯祠的問題在於佔地空間實在有限,別說「錦官城外柏森森」的歷史無法展現,就連參觀都走不了多久就感覺到了頭。
有鑑於此,政府啟動了武侯祠片區的擴建工作。武侯祠旁邊有一塊地名叫曹雲壩,當居民搬遷離開之後,這裡成為了三國城景區。在景區裡有一處街道和市場合二為一的景點,名叫錦裡。又經過了許多年的反覆規劃、論證和思考,錦裡最終成為了武侯祠比鄰而居的繁華去處。但到錦裡的外地遊客,很少有不到武侯祠駐足一遊的。
如今每年有一千五百萬遊客,在香火不斷的千年祠堂裡,細思三國名臣勇將的身前身後名。
塵煙淘盡千載去,文墨星辰伴江流。新中國成立,古祠欣逢盛世,開啟嶄新華章。作為全國乃至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址博物館,武侯祠七十年來在文博事業、文化產業和文旅融合等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發展。
武侯祠博物館是國家文物局授牌成立的「全國三國文化研究中心」,近年來啟動了「全國三國文化遺存調查」和「全國現存諸葛亮文化遺存調查」等重點課題項目;2017年起,原創策劃了「三國掇英——三國時期物質文化系列展」等大型文物展;同年開始開始搭建三國文化遺存資料庫,實現資源開放共享。今年,武侯祠又開展了「成都武侯祠數字文化之旅」項目,運用網際網路、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文化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的革新。
七十年篳路藍縷,七十年風雨兼程,一代又一代武侯祠守護人不忘初心,深耕基層,守土盡責,敢於擔當,將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的發展同國家文博事業的宏偉藍圖緊密相連,在歷史的豐碑上銘刻下輝煌的榮譽和動人的掠影,充盈著高度的文化自覺和無私的家國情懷。
國慶期間,成都武侯祠《守望•傳承——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文博成果展》《武•戲——漢晉三國體育文物展》兩大展覽持續對觀眾開放,觀眾不僅可以現場觀展,還能掃描展廳二維碼,免費收聽展覽語音講解,欣賞展覽精美圖片,深入了解展覽背後的精彩故事。
此外,成都武侯祠還特別推出 「迎國慶花卉盆景展」,屆時,400餘盆山水盆景、樹樁盆景,配以2000餘盆仙客來、一品紅、紅掌等時令花卉,將在武侯祠文物區與廣大觀眾見面。
成都武侯祠小小講解員、文化志願者也將齊齊上陣,在國慶期間為觀眾提供公益講解服務。
武侯祠的歷史,既是成都的經歷,也是中國歷史的吉光片羽。一千多年的變化,未必及得上七十年來發展的日新月異。在古樸久遠的歷史建築裡,現代與過往相遇,用時間書寫出了一段赫赫有名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