榻上策對決隆中對!魯肅和諸葛亮誰才是三國最強戰略家呢?

2021-01-20 小魯說書

大家好,我是說書人小魯,今天替大家帶來精彩的英雄故事。三國時期有許多優秀的軍師,他們因為提出精彩的戰略簡報而名留青史。今天想聊聊兩位名氣很響亮的人物分別是三國演義裡的魯蛇,三國志裡的溫拿,魯肅魯子敬以及以天下三分----隆中對技驚四座的諸葛孔明。話說本次比較的重點,不會是魯肅諸葛亮的人生大小事,關於兩位的生平簡介呢,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今天拿出魯肅與諸葛亮兩人身平最經典的那一份戰略簡報,做個比較。以魯肅來說呢,就是他和孫權兩人在房間臥榻上喝酒喝出來的榻上策;諸葛亮呢,就是他和劉備在隆中小草屋裡面午睡睡出來的隆中對了,究竟魯蛇的榻上策PK臥龍的隆中對誰能夠勝出呢?我們繼續看下去。

首先開頭幫大家做個懶人包整理啊,榻上策是什麼東西呢?這發生在孫權剛成為領導人後不久,他召集了群臣想開個戰略會議。據我所知,孫權的是個派對王,他喜歡酒宴的程度,有時候我都懷疑到底是要開會還是找藉口喝酒而已。會議上面的大家各抒己見,其中魯肅的意見呢?特別得到孫權賞識,就在會議結束後啊,

兩個人促膝長談。孫權表示,自己想要成就過去春秋五霸那樣的霸業,不知道魯肅有沒有妙計。魯肅見四下無人,時機成熟,遂把收藏已久的戰略簡報拿出來,對孫權細細解說。總結起來呢,有三個重點,第一,當今天下想要復興漢室,那是沒有希望的,而曹操的勢力已經穩固,也不可能跟他為敵;第二呢,因為北方我們無從插手,我們顧好自己的江東地盤,等待時機才是良策(前面這兩點的比較像是戰略指導原則);第三點呢,

就是戰略執行步驟,要怎麼顧好江東呢?往西邊先打黃祖,再打劉表,然後沿著長江的往上遊前進。如果能夠前進到益州深處,那最好,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就算稱帝圖謀天下也不為過了,這個就是所謂的榻上策。

接下來呢,我們馬上要接著看隆中對的簡介。隆中對發生在劉備客將身份暫時投靠荊州劉表的時期,前面提到了孫權去找魯肅,是因為剛接班,權力基礎不穩,劉備這時候能跑去找諸葛亮,正是因為自己活了一把年紀,結果還在寄人籬下,前途茫茫,看不到未來,想要求臥龍先生指點迷津,於是呢。他和諸葛亮在草廬當中相會,劉備的起手式呢,就是把左右辭退,連關羽張飛啊,都在門口等待,誠懇的對諸葛亮訴說自己想要復興漢室的胸中大志。諸葛亮啊,一看四下無人時機成熟,遂把收藏已久的戰略簡報拿出來,對劉備細細解說。總結起來呢,也是三個重點,第一,

北方的曹操擁有百萬雄師,又擁護漢獻帝,我們不能與之爭鋒;第二點的東邊的孫家三代經營江東,牌子老信用好,建議有事跟他們當朋友,不要圖謀對方的地盤。第三點的前面兩個方針告訴你,北邊不能打東邊,不能去還能往哪裡走呢?就剩下西邊的巴蜀了,諸葛亮還建議劉備,你現在住的荊州呢,是個不錯的地方。

劉表的兒子無能的,可以說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不拿白不拿,有了荊州之後呢。再往翼州前進,趁機能把孱弱的劉璋吞併了,等到同時掌控荊州、益州,就專心處理西邊和南邊的少數民族,在跟東邊的孫權打好外交關係,只要未來出現好機會,派一個能打的將軍從荊州北上,老闆的你就從關中出兵,分進合擊,復興漢室呢就是指日可待了。

聽完魯肅與諸葛亮兩人的簡報啊。以目前的戰略專家們,我們來比較一下當中差異。先說相同的部分吧,我認為主要有兩個第一點榻上策或隆中對,開宗明義都強調曹操勢力很穩固,千萬不要硬打。第二點則是想辦法佔據南方的地盤,然後等待北方局勢出現變化。這看似簡單的兩點了,其實就拉出了往後三國外交合作的主旋律。

至於魯肅和諸葛亮提出來的簡報中有沒有什麼不同點呢?我覺得,與其說這兩人的不同,不如我們直接看看這兩位執行戰略的結果會更加的有趣。因為他們後來都面臨的狀況叫做計劃趕不上變化。本來說好的等待北方出現變化,結果變化來得太快。曹操大軍南下荊州,偏偏荊州牧劉表正巧過世,兒子劉琮直接舉白旗投降,這個局勢演變能讓孫權和劉備陣營的都是大傻眼了。因為原本荊州在他們的戰略規劃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但現在呢,卻落入曹操手中。偏偏這個時候又不想跟曹操翻臉發生衝突,那該怎麼辦才好呢?我們先看看魯肅這邊,他已榻上策為基礎,做了一個大膽的戰略調整,那就是暫時放棄對於爭奪荊州的想法,和劉備聯手對抗曹操,他調整戰略的腳步是非常迅速的,下了決定後,自己就親自擔任使者,跑一趟荊州,要跟時間賽跑。在曹操打垮劉備之前的搶先建立盟約。而在曹操得知魯肅最後終於完成孫劉聯手的計劃後呢,是嚇得連筆都掉落在地上。

至於諸葛亮的他在面對這個變局的態度也是很果斷,他願意親自出使東吳,和孫權的親自面會,確保雙方的同盟不會破局。但講坦白的,我們都知道劉備在這緊急時刻呢,是弱勢方,原本隆中對的計劃呢,是江東為援,此時已經變成快給我向江東求救了。

因此呢,這邊了要先說說我對於魯肅執行踏上次的評價。要知道,赤壁之戰時東吳方面是擁有較多選項的勢力,他們可以跟曹操談和,當一個附庸國;也可以選擇和劉備聯手對抗曹操,但如果選擇後者呢,要面對的風險無疑是較大的,反觀劉備,其實他幾乎是沒得選擇,就像走在鋼索上的那個男人,而魯肅,他卻在一個己方極度優勢,對方沒有籌碼的談判桌上選擇讓利給劉備。赤壁戰後呢,甚至也提供了荊州的部分領土,作為劉備東山再起的基地,這個行為呢,我認為是非常大氣的,而且從魯肅年輕的時候啊,就顯露出這樣的性格。還記得他跟周瑜初次見面的時候,周瑜啊,本來是想要跟他借點軍糧花花,魯肅聽了呢。隨手一指,就說那一間倉庫的米呀,通通拿去。當然了,你可以說有錢人的想法跟我們不一樣,但仔細想想,真的不是所有的有錢人都能夠有魯肅這種勇敢投資的判斷力,聽到這裡的好像魯肅的格局比較高哦,那就要來看看諸葛亮的處境了。

他和魯肅最大的差別在於,諸葛亮首抽的老闆劉備是一個非常弱小勢力,當公元207年諸葛亮策劃隆中對的時候,劉備更是處在生涯的最低潮,連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都沒有啊。但是諸葛亮幫他規劃的夢想是什麼,竟然是統一天下,

這就好像的我現在月薪三萬上班族,結果你跟我說,我們十年後開間五百人的公司,目標就是上市上櫃,怎麼聽都像是詐騙集團吧,不騙你喲。哈哈,諸葛亮還真的把那個計劃完 成了一半,你要說這就是畫大餅的藝術嗎?很多人會以隆中對最後沒有完成,而認為這是一個失敗的戰略計劃。但我們如果換個角度想,有沒有可能,諸葛亮的隆中對當初就帶有一點激勵成分在裡面呢,他當然知道打敗曹操很難,等待北方大亂的時機呢,也很渺茫。可是,如果劉備抱持著這樣的心情努力下去,沒有做到一百分呢,也可以有八十分的成績。以結果論來說呢,劉備集團確實達到了一個難得的歷史高度。

各位朋友聽完這兩位風格迥異的三國戰略家,你欣賞的是手握籌碼,勇敢投資,不會輕忽每個潛力股的魯肅,還是認真去操作槓桿親力親為執行的諸葛亮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心得。謝謝你的支持。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的《隆中對》和魯肅的《榻上策》,誰的水平更高?
    公元197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通過赤壁之戰戰勝曹操,三國鼎立的格局得以初步建立。就魯肅來說,和諸葛亮一樣堅持孫劉聯合的主張。並且,魯肅還提出了類似《隆中對》的戰略分析——《榻上策》。那麼,問題來了,魯肅的《榻上策》和諸葛亮的《隆中對》,誰更優秀呢?
  • 魯肅的《榻上策》哪裡不如諸葛亮《隆中對》啦?
    諸葛亮二十七歲,給徵戰年紀比自己還長、哪個國家我沒有去過、依然是個縣級領導的劉備出《隆中對》。——我們搞不過曹操。
  • 鼎足論:《隆中對》與《榻上策》
    都說理論指導實踐,歷史上三國鼎立格局的形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鼎足論」的理論指導,若不是這種鼎足論的指導,魏蜀吳三方勢力必然會大戰不止
  • 三國奇才魯肅《榻上策》
    榻上策是魯肅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時,與孫權合榻對飲時,對孫權提出了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發生於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相似的治國對策
  •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大都督,誰最厲害?答案很多人比較意外
    曹魏有五子良將和曹氏宗親八虎騎,蜀漢有五虎上將,而東吳與之同級別的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大都督(十二虎臣地位略低)。有不少讀者想知道,東吳四大都督,誰是最厲害的呢?
  • 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郭嘉到底有多厲害?
    郭嘉在三國謀士中的地位1、從計策上我把三國的計策分為三檔:勢、略、謀。「勢」,是對天下形勢的判斷,對國家發展路徑和國家關係上的理解和規劃,這一級別的計策以荀彧「挾天子以令不臣」、諸葛亮「隆中對」以及魯肅「榻上策」為代表。
  • 魯肅是東吳第一戰略家?滑天下之大稽(本文講述了很多從未有人說過的要點)
    ——————正文分割線———————本文為隆中對系列文章第一篇,日後在此基礎上改為《三國戰爭記事》書稿三國麼,早就被人寫濫了。以前有讀者奉承了我一句「讓那些以三國為生的寫手情何以堪」,人家不過是客氣我卻當真了。故有本系列。諸葛亮有「隆中對」,這早已是人所共知。
  • 三國最強十大軍師:諸葛亮為何排不進前五,看看他前面都有誰?
    三國時期,是一個人才井噴的時代,除了蜀漢五虎上將、曹魏五子良將及八虎騎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軍師。那麼,他們在東漢末年到三國這個大舞臺上,鬥智鬥勇,不亦樂乎。本文選出了正史上,三國最強的十大軍師,他們都是誰呢?諸葛亮排第幾呢?
  • 三國十大謀士排行,第九名徐庶,第六名諸葛亮,第一名竟是他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有意思的時期,建安風骨和謀略計策是三國的代名詞,除了常勝將軍趙雲,古之惡來典韋,錦帆賊甘寧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武將之外,還有諸多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的謀士,今天就來說一下我心中前十的三國謀士,此排名僅代表個人看法,不代表歷史準確排名。第一名我覺得是他。
  • 諸葛亮,司馬懿,魯肅,郭嘉,周瑜,三國時期謀士,到底誰最厲害
    那麼,三國謀士誰才是天下第一?是龐統、法正、諸葛亮、司馬懿、魯肅、郭嘉,還是周瑜呢?"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是一句十分有道理的俗語。要是比武,那麼只需要看看兩人誰能打贏就好,而要在謀略上比較,就不能簡單地進行對比了。畢竟,有的人認為戰略重要,有的人認為機變重要,有的人則看重謀士治國理政的能力。對於三國的眾多謀士來說,他們有的擅長領軍作戰,有的擅長出謀劃策,有的在內政上也有所建樹。
  • 三國有三份「隆中對」,有一個人沒聽,他就落了個身敗名裂的結局
    這裡所說的「隆中對」,指的是對天下局勢的分析,以及該採取的措施和將要達到的目標,當然,這種措施一般是有梟雄麾下的謀士提出來的,當年諸葛亮一份「隆中對」,被劉備驚為天人,認為天下謀士大約沒有比諸葛亮更聰明的了,然而,也不知是劉備不知道還是故意含糊,
  • 諸葛亮北伐為何未能成功?《隆中對》埋藏三大伏筆
    不過,對歷史的反思只能來自於理性的考辯,而不能以道德的高標和對智慧的膜拜,代替對歷史謎題和真相的探究。失敗終究是失敗,找出失敗的原因與憑弔英雄一樣重要。那麼,造成諸葛亮五伐中原而不勝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這一點其實可以在諸葛亮最初為蜀漢事業所作的頂層設計《隆中對》中找到答案。
  • 孫權和魯肅之間的「江東對」,是如何改變東吳歷史的?
    諸葛亮和劉備的隆中對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不僅改變了劉備和諸葛亮的命運,也改變了整個東漢歷史的發展軌跡,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其實,在諸葛亮和劉備隆中對以前,具體時間為公元200年,在江東也發生了一次足以改變東吳歷史的對話,這次對話的主人公是江東之主孫權和江東重臣魯肅,這也是被史學家稱為能和隆中對相媲美的一次對話。
  • 諸葛亮的隆中對為何對劉備那麼重要?隆中對的戰略缺陷主要有哪幾個方面?
    而諸葛亮專為劉備量身打造的《隆中對》戰略也家喻戶曉,有人曾說諸葛亮一生兩文章,生於《隆中對》,死於《出師表》。這話固然誇張,但也說明《隆中對》之於諸葛亮,之於劉備,乃至之於歷史的意義。當年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臺之初,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當時諸葛亮是這樣對劉備分析天下大勢的。諸葛亮認為,自董卓在洛陽專權之後,東漢政權已形同虛設,而此時各路豪強割據一方,相互之間徵戰不斷。
  • 三國真正厲害的十位謀士:四大都督只有一人,荀彧諸葛亮不在其中
    ,比如曹操五大謀士真正算得上謀士的只有賈詡、荀攸和郭嘉三人,其餘兩人程昱文武全才首先是名將然後才是謀士,荀彧真正厲害的是內政,他們都算不上是純粹的謀士,今天就來說一說三國十位頂級謀士:蜀漢兩人,曹魏三人,東吳只有一位。
  • 趣讀三國|俠肝義膽被羅貫中黑出翔,這不是欺負老實人嗎?
    四季教育大語文事業部李家人老師,推出趣讀三國系列欄目,帶你重讀三國歷史,學習三國文化,以古時之事照今世之人,以前車之覆警後車之鑑。《三國演義》因為是演義小說,其中很多人物的形象都和歷史上的真實形象有顯著出入。諸葛亮在歷史上其實並不算突出的軍事才能在演義裡被最大程度的拔高和神話了。
  • 大都督——魯肅
    率土唯一沒有出五星將的大都督 魯肅率土之濱作為一款三國題材的戰略型手遊,按照知名度和一生功績將許多三國時期的人物做成不同星級的武將,五星為最。許多沒有享有諸多知名度也無較大戰績的人物均被做成五星武將,魯肅作為孫權麾下的第二任大都督,難道還不如朱儁等人知名度高?非也,非也。魯肅,字子敬,為人忠實敦厚,戰略目光長遠。
  • 諸葛亮和魯肅的差距在哪裡?
    有大略處事謹慎,三國第一大軍師應是魯肅而非諸葛亮。魯肅和諸葛亮的作風不同。魯肅選擇由孫權右邊守建業;劉備左邊守荊州;自己卻積極練兵。魯肅的兵不是練來打蜀國的,而是要用來貫徹他平天下的大志的。不幸孫權和呂蒙眼光和胸襟都不如魯肅,於是打了兩場勝仗而輸了整個天下!不細讀歷史,不會發覺魯肅的智慧,因為寫歷史的儒生不可能領悟到魯肅的智慧。
  • 魯肅,三國裡所被低估的經世大才,只因他太過謙遜低調
    但是小說歸小說,真實世界裡,每個人都是每個人的主角,在魯肅自己做主角的場景下,魯肅是個怎麼樣的人呢?我只能說,魯肅是三國裡被低估的大才!少有壯節,好為奇計。家富於財,性好施與。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蕩荊城,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這是《三國志》作者陳壽對魯肅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