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說書人小魯,今天替大家帶來精彩的英雄故事。三國時期有許多優秀的軍師,他們因為提出精彩的戰略簡報而名留青史。今天想聊聊兩位名氣很響亮的人物分別是三國演義裡的魯蛇,三國志裡的溫拿,魯肅魯子敬以及以天下三分----隆中對技驚四座的諸葛孔明。話說本次比較的重點,不會是魯肅諸葛亮的人生大小事,關於兩位的生平簡介呢,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今天拿出魯肅與諸葛亮兩人身平最經典的那一份戰略簡報,做個比較。以魯肅來說呢,就是他和孫權兩人在房間臥榻上喝酒喝出來的榻上策;諸葛亮呢,就是他和劉備在隆中小草屋裡面午睡睡出來的隆中對了,究竟魯蛇的榻上策PK臥龍的隆中對誰能夠勝出呢?我們繼續看下去。
首先開頭幫大家做個懶人包整理啊,榻上策是什麼東西呢?這發生在孫權剛成為領導人後不久,他召集了群臣想開個戰略會議。據我所知,孫權的是個派對王,他喜歡酒宴的程度,有時候我都懷疑到底是要開會還是找藉口喝酒而已。會議上面的大家各抒己見,其中魯肅的意見呢?特別得到孫權賞識,就在會議結束後啊,
兩個人促膝長談。孫權表示,自己想要成就過去春秋五霸那樣的霸業,不知道魯肅有沒有妙計。魯肅見四下無人,時機成熟,遂把收藏已久的戰略簡報拿出來,對孫權細細解說。總結起來呢,有三個重點,第一,當今天下想要復興漢室,那是沒有希望的,而曹操的勢力已經穩固,也不可能跟他為敵;第二呢,因為北方我們無從插手,我們顧好自己的江東地盤,等待時機才是良策(前面這兩點的比較像是戰略指導原則);第三點呢,
就是戰略執行步驟,要怎麼顧好江東呢?往西邊先打黃祖,再打劉表,然後沿著長江的往上遊前進。如果能夠前進到益州深處,那最好,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就算稱帝圖謀天下也不為過了,這個就是所謂的榻上策。
接下來呢,我們馬上要接著看隆中對的簡介。隆中對發生在劉備客將身份暫時投靠荊州劉表的時期,前面提到了孫權去找魯肅,是因為剛接班,權力基礎不穩,劉備這時候能跑去找諸葛亮,正是因為自己活了一把年紀,結果還在寄人籬下,前途茫茫,看不到未來,想要求臥龍先生指點迷津,於是呢。他和諸葛亮在草廬當中相會,劉備的起手式呢,就是把左右辭退,連關羽張飛啊,都在門口等待,誠懇的對諸葛亮訴說自己想要復興漢室的胸中大志。諸葛亮啊,一看四下無人時機成熟,遂把收藏已久的戰略簡報拿出來,對劉備細細解說。總結起來呢,也是三個重點,第一,
北方的曹操擁有百萬雄師,又擁護漢獻帝,我們不能與之爭鋒;第二點的東邊的孫家三代經營江東,牌子老信用好,建議有事跟他們當朋友,不要圖謀對方的地盤。第三點的前面兩個方針告訴你,北邊不能打東邊,不能去還能往哪裡走呢?就剩下西邊的巴蜀了,諸葛亮還建議劉備,你現在住的荊州呢,是個不錯的地方。
劉表的兒子無能的,可以說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不拿白不拿,有了荊州之後呢。再往翼州前進,趁機能把孱弱的劉璋吞併了,等到同時掌控荊州、益州,就專心處理西邊和南邊的少數民族,在跟東邊的孫權打好外交關係,只要未來出現好機會,派一個能打的將軍從荊州北上,老闆的你就從關中出兵,分進合擊,復興漢室呢就是指日可待了。
聽完魯肅與諸葛亮兩人的簡報啊。以目前的戰略專家們,我們來比較一下當中差異。先說相同的部分吧,我認為主要有兩個第一點榻上策或隆中對,開宗明義都強調曹操勢力很穩固,千萬不要硬打。第二點則是想辦法佔據南方的地盤,然後等待北方局勢出現變化。這看似簡單的兩點了,其實就拉出了往後三國外交合作的主旋律。
至於魯肅和諸葛亮提出來的簡報中有沒有什麼不同點呢?我覺得,與其說這兩人的不同,不如我們直接看看這兩位執行戰略的結果會更加的有趣。因為他們後來都面臨的狀況叫做計劃趕不上變化。本來說好的等待北方出現變化,結果變化來得太快。曹操大軍南下荊州,偏偏荊州牧劉表正巧過世,兒子劉琮直接舉白旗投降,這個局勢演變能讓孫權和劉備陣營的都是大傻眼了。因為原本荊州在他們的戰略規劃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但現在呢,卻落入曹操手中。偏偏這個時候又不想跟曹操翻臉發生衝突,那該怎麼辦才好呢?我們先看看魯肅這邊,他已榻上策為基礎,做了一個大膽的戰略調整,那就是暫時放棄對於爭奪荊州的想法,和劉備聯手對抗曹操,他調整戰略的腳步是非常迅速的,下了決定後,自己就親自擔任使者,跑一趟荊州,要跟時間賽跑。在曹操打垮劉備之前的搶先建立盟約。而在曹操得知魯肅最後終於完成孫劉聯手的計劃後呢,是嚇得連筆都掉落在地上。
至於諸葛亮的他在面對這個變局的態度也是很果斷,他願意親自出使東吳,和孫權的親自面會,確保雙方的同盟不會破局。但講坦白的,我們都知道劉備在這緊急時刻呢,是弱勢方,原本隆中對的計劃呢,是江東為援,此時已經變成快給我向江東求救了。
因此呢,這邊了要先說說我對於魯肅執行踏上次的評價。要知道,赤壁之戰時東吳方面是擁有較多選項的勢力,他們可以跟曹操談和,當一個附庸國;也可以選擇和劉備聯手對抗曹操,但如果選擇後者呢,要面對的風險無疑是較大的,反觀劉備,其實他幾乎是沒得選擇,就像走在鋼索上的那個男人,而魯肅,他卻在一個己方極度優勢,對方沒有籌碼的談判桌上選擇讓利給劉備。赤壁戰後呢,甚至也提供了荊州的部分領土,作為劉備東山再起的基地,這個行為呢,我認為是非常大氣的,而且從魯肅年輕的時候啊,就顯露出這樣的性格。還記得他跟周瑜初次見面的時候,周瑜啊,本來是想要跟他借點軍糧花花,魯肅聽了呢。隨手一指,就說那一間倉庫的米呀,通通拿去。當然了,你可以說有錢人的想法跟我們不一樣,但仔細想想,真的不是所有的有錢人都能夠有魯肅這種勇敢投資的判斷力,聽到這裡的好像魯肅的格局比較高哦,那就要來看看諸葛亮的處境了。
他和魯肅最大的差別在於,諸葛亮首抽的老闆劉備是一個非常弱小勢力,當公元207年諸葛亮策劃隆中對的時候,劉備更是處在生涯的最低潮,連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都沒有啊。但是諸葛亮幫他規劃的夢想是什麼,竟然是統一天下,
這就好像的我現在月薪三萬上班族,結果你跟我說,我們十年後開間五百人的公司,目標就是上市上櫃,怎麼聽都像是詐騙集團吧,不騙你喲。哈哈,諸葛亮還真的把那個計劃完 成了一半,你要說這就是畫大餅的藝術嗎?很多人會以隆中對最後沒有完成,而認為這是一個失敗的戰略計劃。但我們如果換個角度想,有沒有可能,諸葛亮的隆中對當初就帶有一點激勵成分在裡面呢,他當然知道打敗曹操很難,等待北方大亂的時機呢,也很渺茫。可是,如果劉備抱持著這樣的心情努力下去,沒有做到一百分呢,也可以有八十分的成績。以結果論來說呢,劉備集團確實達到了一個難得的歷史高度。
各位朋友聽完這兩位風格迥異的三國戰略家,你欣賞的是手握籌碼,勇敢投資,不會輕忽每個潛力股的魯肅,還是認真去操作槓桿親力親為執行的諸葛亮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心得。謝謝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