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伐魏為何要出祁山?

2021-02-13 冷熱軍事史

NO.360 - 伐魏出祁山

作者:巴希爾

編輯:Q先森  /  出品:冷熱軍事史

近期,三國題材電視劇《虎嘯龍吟》播出,吸引了不少觀眾。劇中主人公司馬懿(吳秀波飾)同諸葛亮(王洛勇飾)這對宿敵,以三國時代的隴右地區為舞臺,演出了一幕幕鬥智鬥勇的活劇。

諸葛亮以弱敵強的北伐,是三國史上繞不開的話題。《三國演義》將其演繹為一段功敗垂成的悲情史詩,並概括為「六出祁山」。

的確,在三國時期,祁山是蜀魏相爭的主要戰場之一。祁山到底在哪兒?諸葛亮究竟幾次出祁山?蜀漢高層為何如此決策呢?

▲ 諸葛亮

諸葛亮從來沒攻下「祁山」

《三國演義》對地理的描述,頗為混亂,導致國人對三國地理存在一定誤解。例如張松向劉備進獻西川地圖,竟然出現「西川五十四州」等漢末絕不存在的建制。

祁山的真面目,同樣模糊不清。在《三國演義》中,祁山似乎並不表示一座山峰,而是代表隴南的秦嶺支脈山區。其基本位置在今天甘肅禮縣境內,當時屬天水郡,處於蜀軍北伐要道上。

實際上,祁山不僅僅是一片山區或山路。正史中,此處是曹魏西線重要的軍事要塞區。在今天禮縣城區東面一座數十丈的孤峰上,修築有祁山城。

▲ 祁山城堡遺蹟

現在祁山城遺址尚存,高51米,基圍632米,規模上只能算一座小城堡,但該城扼守通往渭水河谷的交通要道,附近山勢陡峭,易守難攻。

軍事地理大家顧祖禹認為,祁山城當為漢末修築,時間上比諸葛北伐早得多。早在曹操同馬超勢力爭奪隴右時,祁山已經成為重要據點。魏明帝曹睿曾宣稱,魏國防禦部署為「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足見祁山的邊防重鎮地位。

因此,諸葛亮北伐出祁山,並非通過一處偏僻山區,而是攻打曹魏的祁山要塞。

在《三國志•諸葛亮傳》對首次北伐的記述中,就說他「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遺憾的是,歷史上,諸葛亮幾次北伐都未能攻克此城,只能在其南邊另築堡壘,與之相持。

根據南北朝著名地理著作《水經注》,諸葛亮的「故壘」保存完好,在祁山城南三裡左右。據傳附近有諸葛點將臺、長蛇陣、圈馬溝等遺址,還修建有一座武侯祠。

一打祁山,街亭失利

被對手司馬懿讚譽為「天下奇才」的諸葛亮,怎麼會一直沒能攻克小小祁山城?

雖然諸葛北伐被《三國演義》說成「六出祁山」,但實際在祁山地區的作戰只有兩次,分別在公元228年的首次北伐和231年的第四次北伐中。

▲ 三國地圖,白框內是蜀魏交戰主要地區

祁山在蜀軍首次北伐中就佔據重要地位。227年諸葛亮率軍進駐漢中,次年正月,大舉伐魏。

這次進攻出敵不意,魏國大受震撼。魏軍邊防薄弱,蜀軍從武都到祁山一路暢通,未受阻擊。

曹魏關中都督夏侯楙庸碌無能,依賴裙帶關係才得以擔當大任。魏延甚至估計他會直接逃跑,因而提出由子午谷奇襲長安的計劃,但諸葛亮考慮風險過高,沒有採用。

▲ 魏延

在蜀軍強大攻勢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叛,響應北伐。魏國的雍州刺史郭淮和天水太守馬遵還比較鎮定,率軍退守上邽。而天水郡另一處未被蜀軍攻克的堡壘,就是祁山。

祁山孤城一座,方圓僅數十丈,不可能駐紮重兵,估計守軍也只有千餘人。但魏軍堅守祁山,給蜀國北伐軍帶來巨大威脅。

當時諸葛亮的本營距祁山僅五十裡。因為祁山這顆釘子,諸葛亮不得不留駐部隊守護大本營和後勤路線,並著手攻打祁山城,以將控制區連成一片。

結果,當張郃領兵前來救援時,諸葛亮只得派馬謖守街亭,未能親率主力參與決定北伐成敗的一戰。馬謖等指揮的蜀軍前部,在張郃、郭淮夾擊下慘敗,諸葛亮只得隨之撤兵。

▲ 馬謖

擊退蜀軍後,曹魏朝廷將不稱職的夏侯楙召回,由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加強了西線守備。第一次北伐這樣有利的局面,諸葛亮再也等不到了。

蜀漢首次北伐,司馬懿並沒機會出場。他與諸葛亮的交手,還要等到第四次北伐。這又是另一場圍繞祁山的戰事。

二戰祁山,後勤拖累

首次北伐失利後兩年裡,諸葛亮沒有放棄「興復漢室」的初心,繼續採取積極軍事行動,先後領兵攻打陳倉,又奪取武都、陰平二郡。但祁山方向並未爆發大規模戰鬥。

▲ 魏晉時期的軍隊

公元230年秋,魏國部署大規模攻勢,司馬懿、張郃、曹真三路伐蜀。諸葛亮坐鎮漢中迎敵。

由於蜀道難行,兼以秋雨,魏軍喪盡天時地利,最終狼狽撤退,主帥曹真也被拖死(次年三月病逝)。這次戰事,被演義附會為蜀國第四次北伐,因而才有「六出祁山」之數。

諸葛亮抓住有利戰機,這年冬天先派魏延進軍南安,打敗郭淮。公元231年他派遣大軍,再次包圍祁山。這才是貨真價實的第四次北伐。

▲ 魏將曹真

這回出徵的蜀軍據稱至少八萬之眾,兵強馬壯,裝備精良,後勤運輸還用上了著名的黑科技發明「木牛」。蜀漢丞相諸葛亮親自出陣,聲勢浩大。

由於此前鎮守關中的曹真一病不起,魏明帝急忙調司馬懿前來接替指揮。司馬懿留四千精兵守上邽,率其餘主力救援祁山。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決之機,終於到來。

吸取街亭失利的教訓,諸葛亮這次只以少量部隊圍困祁山城,親自帶兵到上邽迎擊魏軍。郭淮、司馬懿等相繼不幸成為經驗包,被蜀軍打得慘敗。

▲ 司馬懿

司馬懿本來希望守險避戰,手下將領嘲笑他「畏蜀如虎」。迫於壓力,司馬懿不得不出兵迎戰。結果在祁山附近,他遭遇了一生罕有的敗仗,損失「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倉皇敗退。

然而,後勤壓力最終拖垮了蜀軍。隴西農業基礎較差,難以供應大軍。蜀軍糧食需從益州千裡轉運,連司馬懿部的軍糧,也要靠郭淮向周邊羌胡部落徵調,才得以支撐。

六月,諸葛亮因缺糧撤軍。雖在撤退途中射殺了魏軍名將張郃,但此次北伐仍然沒能攻下祁山。

▲ 張郃

三年後的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改變用兵方向,由斜谷出師,駐軍渭南五丈原。在這裡,諸葛亮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等到蜀軍再次兵臨祁山,已經是二十五年後的姜維北伐了。

蜀軍為什麼要進攻祁山?

「六出祁山」實際上只有兩次,似乎水分很大。

不過,諸葛亮執政時期,祁山方向的確受到蜀國高度重視。從兵力上看,蜀漢僅有一州之地,可出動極限兵力大約十萬,而諸葛亮兩次進攻祁山均擁兵七八萬,足見其把祁山作為主攻方向。

▲ 一州之地的蜀漢,只有成都平原等少數地方才適合耕種,國力和人口都遠弱於曹魏

祁山在諸葛北伐中最受關注,戰事最多,當時就有人將北伐概括為「長驅祁山」。《三國演義》「六出祁山」的說法,作為藝術提煉,也有一定依據。

蜀魏對峙戰線,從漢中盆地,一直到西端青海的湟水流域,長逾千裡,交戰地域遼闊複雜,北伐路線絕不止祁山一條。後來姜維十一次伐魏,僅攻祁山一次。那麼,為什麼諸葛亮如此執著於攻取祁山?

原因出自諸葛北伐的戰略規劃。諸葛亮早年「隆中對」所擬訂的北伐計劃,需要從荊州和益州兩路進兵,還要求「天下有變」。而蜀國北伐時這兩個條件均不滿足,蜀國以弱抗強,只能步步為營。

▲ 隆中對

學界普遍認為,諸葛亮北伐的目標不在於一擊消滅曹魏(根本不可能),而是先奪取隴右、涼州,擴展國力,再以高屋建瓴之勢威脅長安、潼關,逐鹿中原。具體步驟則先經祁山佔據天水郡,封鎖道路,阻擊來自東方的魏國援軍,奪取西面防守薄弱的隴右地區。

以上計劃具有一定可行性。首次北伐時,魏國隴西太守就曾向蜀軍表示,只要切斷隴道,援軍一月不至,隴西將不戰自破。但由於祁山、上邽兩城堅守,牽制蜀軍主力,導致其未能擊退魏國援軍,北伐宣告失利。

可見,在北伐戰事中,祁山如同卡在蜀軍咽喉上的魚刺,牽制了大量兵力,拖延其進軍速度,對於挫敗蜀軍進攻起到關鍵作用,導致諸葛北伐至少兩次無功而返。

受制於後勤等因素,諸葛亮始終未能攻克祁山,但憑藉其高超的軍事素質,迫使國力遠為強大的曹魏長期被動防禦、主帥畏蜀如虎,諸葛絕對是三國第一流的人才。

- 擴展閱讀 -

冷熱軍事史更多好文-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到底在哪裡?為何諸葛亮會從這裡北伐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曾經五次徵伐北方的曹魏,後來在《三國演義》中被戲稱為「六出祁山」。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幾乎是三國時代經典戰役的最後大戲。而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始於《出師表》,終於五丈原的病逝。但是在現實中,祁山的位置究竟在哪裡呢?歷史上的祁山大致位置應該在今天甘肅東部禮縣的祁山鎮附近。祁山扼守著隴西古道,是蜀地進入關中與隴西的主要通道之一。
  • 諸葛亮「六出祁山」是不是騙人的?
    魯迅他老人家一代毒舌大師,評價諸葛亮「多智而近妖。」是耶非耶?我們這篇文章從諸葛亮主政時期的豐功偉績「六出祁山」來說道說道。為了實現劉備「興復漢室」的遺願,自公元228年起,諸葛亮親率蜀軍,連續發起了六次對魏國的戰事,在《三國演義》中這六次戰事被形象地概括為「六出祁山」,而《虎嘯龍吟》前半部分的劇情也正是圍繞著這些戰爭展開的。
  • 諸葛亮六出祁山怎麼走的?
    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臨發,上疏曰:(此處省略千字,大家都會背的出師表)遂行,屯於沔陽。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
  • 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什麼不成功?
    遺憾的是,無論羅貫中再怎麼編、怎麼轉,也改變不了歷史的現實,諸葛亮終究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為了不影響諸葛亮的光輝形象,《三國演義》努力把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歸給敵人,歸給戰友,歸給領導,甚至歸給上天。關於六出祁山失敗的原因,有的說,那是因為敵人太狡猾了。周瑜臨時死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 諸葛亮北上伐魏為何註定會失敗?《三國志》作者陳壽是這麼說的
    諸葛亮竭盡所能,助其從弱小的割據政權成長為可與曹魏、東吳相抗衡的三足鼎立勢力之一,並且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更是軍政統抓、鞠躬盡瘁,為了完成先主劉備的復興漢室之夙願,對魏連年用兵,只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諸葛亮積勞成疾,年僅54歲與世長辭。諸葛亮為何要連年用兵、炫耀武力?
  • 諸葛亮六出祁山時每天吃只一斤大米,司馬懿喜道:諸葛亮命不久矣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六出祁山,再次伐魏,他率大軍出了斜谷道,與司馬懿在渭南對峙。在這段時間裡,諸葛亮既多次派使者下凡,甚至送上巾幗女子的飾物,來激怒司馬懿,但司馬懿卻不動聲色,堅守不出,同時採用「千裡請戰」的妙計,平息了眾怒。諸葛亮沒辦法,只好分兵屯田,與魏國百姓共種糧食自給,打算長期駐守,但此時諸葛亮已因勞累過度而病倒。
  • 諸葛屯兵,五出祁山,克復中原,矢志不渝!
    同時又派人暗中與魏新城(今湖北省竹山)太守孟達密約,囑其伺機舉事反魏,蜀將派兵策應,以形成內外夾攻之勢。至建興十二年(234),歷時八年,諸葛亮以漢中為根據地,出兵五次,北伐曹魏,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建興六年(228)一月,諸葛亮與諸將計議伐魏戰略,魏延說:「聞魏以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守長安。楙,魏主婿也,怯而無謀。
  • 地緣詳解諸葛亮二出祁山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歷史篇> [第91回]作者:溫駿軒長篇連載,每周更新第91回 二出祁山 諸葛亮的二次北伐與首次北代發生在同一年,一個在春季,一個在冬季。曹休是建興六年十一月八日去世的,諸葛亮收到消息後即刻北伐。《後出師表》與其說是請戰書,倒不如說是諸葛亮在向劉禪解釋,為什麼自己要如此急於出兵,以至於都來不及先行報備。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諸葛亮入抵漢中本來就是執行北伐的戰略任務,這樣做並不算逾矩。不過諸葛亮小心謹慎,怕被劉禪誤會,所以一定要用個「陳情表」來解釋一番。
  • 《三國演義》第325回 諸葛亮六出祁山
    您都五次出祁山了,全都沒能取勝啊,這次要留出祁山~~就能有必勝的把握嗎?再說丞相這身體~~最好還是不去為好。但是譙周可不能再勸啦。這是譙周的想法。你按著費禕蔣琬郭憂之這些位呀~~還主張諸葛丞相出兵。就是說諸葛亮要出兵祁山他們是支持的。為什麼?他們知道,丞相是怎麼打算的。只有這樣才能攻中求守啊。你想~~偏安一地就這麼呆著啊~~按著劉禪的話說~~過兩天太平日子,太平不了。
  • 如果魏延沒踢翻魂燈,諸葛亮七出祁山能匡扶漢室嗎?
    以至於一提起諸葛亮北伐,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六出祁山」。那麼,歷史上諸葛亮區區之後六年的北伐,到底什麼樣呢?諸葛亮北伐如果用輕快的語言描述一下,諸葛丞相的北伐風格就是「左手右手一個假動作,右手左手假動作重播。這次北伐帶給你快樂,你會不會愛上我……」諸葛亮北伐首先對上的對手,是在曹丕時代擅長「督諸將」建功而被稱為名將的曹真。
  • 諸葛亮六出祁山,手下多少大將北伐戰死沙場?
    諸葛亮所謂的六出祁山,並不是指諸葛亮六次出了祁山,而是引申或代指為諸葛亮的北伐,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六次北伐中,其實只有兩次是出祁山。
  • 諸葛亮六出祁山怎樣才能贏?軻比能是關鍵,可惜諸葛亮明白得太晚
    諸葛亮認為,北伐曹魏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發起了六出祁山之戰,先後數次帶領大軍,從漢中出兵,進攻曹魏的關中、隴西等地。遺憾的是,諸葛亮雖然雄心萬丈,但六出祁山之戰卻收效甚微。蜀國興師動眾,組織數萬大軍,耗費巨額軍費,卻幾乎全打了水漂,不僅遠遠沒有完成北伐關中、恢復中原的既定目標,最大的收穫僅僅是短期佔領武都郡陰平郡,幾乎可以說是寸土未得,從頭至尾竹籃打水一場空。
  • 《三國演義》第306回 諸葛亮出祁山
    蔣琬呢~~又把朝中文武一些議論跟諸葛亮都說了。說有人主張啊~~要和東吳絕盟。還有的主張啊~~應該派兵~去徵伐東吳。說孫權這是大逆不道。諸葛亮一聽,「不能這麼做。公琰,不單不能絕盟,咱們還應該派使臣前往祝賀。孫權不是說了嘛,等要是掃平中原之後~~那麼就是說滅了曹睿~~他要和咱們西蜀平分天下。這是個大好事情啊,怎麼能不去祝賀呢。不單派使臣去,我還要附一封書信。請江東陸遜出兵,兵伐曹睿。
  • 司馬懿二鬥諸葛亮
    先說結論~諸葛亮與司馬懿真正的對決是兩次,其中不包括諸葛亮死後的那一次對決。第一次對決公元231年二月,諸葛亮第四次率軍攻魏,包圍了曹魏部署在祁山地區的賈嗣、魏平部,並用木牛運輸糧草,以保障其後勤供給。當時,曹魏的國家安全形勢比較嚴峻,東南方向要防備東吳,西北方向還要防備鮮卑。
  • 劉備死後,為何諸葛亮一直吃敗仗?姜維死前終於說出了實情!
    】劉備死後,為何諸葛亮一直吃敗仗?姜維死前終於說出了實情!關於三國時期歷史與演義中爭論最多的英雄人物,諸葛亮一定能算一位。諸葛亮設險兵於斜谷,自己攻打祁山,卻排馬謖守了漢中門戶街亭。張頜率軍攻破街亭,諸葛亮大敗而回。這次輸在了用人上。同年冬天,第二次失敗,出散關包圍了陳倉,二十多天久攻不下,糧食吃完不得不退兵。這次輸在了後勤保障上。
  • 倘若此人不死,諸葛亮根本不用六出祁山,出一次,或將曹魏蕩平!
    要說到三國時期的「明星」,我想諸葛亮必定上榜,為何呢?單單是他提出著名戰略《隆中對》,就足以讓他名動三國了,諸葛亮堪稱一代賢相,也是古代軍師的代表性人物,在他身上有著「神機妙算」的標籤。諸葛亮雖然智商超高,但是在劉備死後,他雖然六出祁山,依舊卻沒有為劉備匡扶漢室!孔明最後一次與司馬懿交手,竟然被其活生生耗死於軍營之中。作為孔明謎來說,對於這一點,是絕對很難接受的。
  • 第九十二回 三出祁山
    只有拿下郡治才能算取了這個郡,就像街亭、列柳城雖然都地屬廣魏郡,但當時有郭淮在上邽頂著,廣魏太守和郡治臨渭沒有降,所以一出祁山時,魏國不認為自己失了廣魏郡。同樣那次北伐也沒有取武都的記錄。這意味著諸葛亮為了保證能成功突襲冀城,並沒有去取下辨。一出祁山由祁山道繞過了下辨,二次北伐又從陳倉道繞過了下辨。
  • 《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為什麼非要六出祁山,唐國強這樣理解
    選唐國強扮演諸葛亮,是王扶林親自選定的,當時外界普遍認為被貼上「奶油小生」標籤的唐國強無法勝任諸葛亮這一角色,但是王導力排眾議,他認為:第一以唐國強的儒雅之風,再給他粘上鬍子,不可能沒有諸葛亮的智慧;第二唐國強當時已經是非常知名成熟的演員,要相信他的能力和演技;第三、當時唐國強因為大眾都喜好的變化,演繹事業出現低谷,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支持他。
  • 魏延真的「腦有反骨」嗎,諸葛亮為何要殺他?忠心還是暗藏禍心?
    諸葛亮為何一定要除掉他,有何私心? 提起《三國演義》中最為熟知的人,莫過於被後世譽為「多智近於妖」的諸葛亮,然而,諸葛亮身上卻也有抹不去的汙點,比如劉備死後六出祁山寸功未建、識人不明導致街亭失守、設計殺魏延致使蜀中無大將……
  • 錯用馬謖導致全線潰敗,諸葛亮很無奈:趙雲魏延王平不能去守街亭
    諸葛亮第一次出師伐魏就被張郃打了回去,這一仗諸葛亮敗的挺慘,簡直可以說是一潰千裡,連充當疑兵的趙雲也跟著倒了黴:從中護軍、鎮東將軍被貶為鎮軍將軍,最後也沒有官復原職,以至於有人說諸葛亮就是不想讓趙雲當中護軍——這個位置太重要了,比四方將軍還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