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魏延沒踢翻魂燈,諸葛亮七出祁山能匡扶漢室嗎?

2021-02-13 循跡曉講

關於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北伐,被小說《三國演義》描寫得精彩紛呈。以至於一提起諸葛亮北伐,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六出祁山」。

那麼,歷史上諸葛亮區區之後六年的北伐,到底什麼樣呢?

諸葛亮北伐

如果用輕快的語言描述一下,諸葛丞相的北伐風格就是「左手右手一個假動作,右手左手假動作重播。這次北伐帶給你快樂,你會不會愛上我……」諸葛亮北伐首先對上的對手,是在曹丕時代擅長「督諸將」建功而被稱為名將的曹真。

諸葛亮一、二次北伐示意圖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派趙雲鄧芝出箕谷,「左手右手一個假動作」,曹真以為是主力馬上被吸引過去。

接下來聽說隴西失陷,曹真驚慌失措,馬上向曹睿求援。

曹睿派張郃收拾馬謖,郭淮也在列柳城擊敗高翔,曹真親自追擊趙雲、鄧芝,取得毛毛雨一般的戰果。

街亭之戰,諸葛亮一是用人不當,二是低估了張郃的行軍速度,本以為馬謖能來得及在街亭修好工事,把張郃堵在隴山上過不來。

畢竟丞相剛開始北伐,經驗不足,結果這次敗績,一下就錯失了出其不意奪下涼州的機會,真是可惜了。

街亭位於隴山要害之處

蜀軍損失不小,但也從涼州遷走了1000多戶人口,削弱了魏國的戰爭潛力,算得上有得有失。

二伐和三伐實際上是串聯起來的,認為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純粹就是數萬大軍被曹真安排的郝昭阻擋,實屬暴論。


陳倉守將郝昭

按諸葛亮的《與兄瑾言治綏陽穀書》:【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重,溪水縱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人。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扳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

則諸葛亮攻陳倉,是禿子頂上的蝨子,明擺著的事,看出來需要什麼眼力?從諸葛亮修小谷開始,就已經很明確了。

魏吳石亭之戰

228年八月石亭之戰爆發,曹休大敗,隨後魏國欲伐吳報復。

按【司馬宣王治水軍於荊州,欲順沔入江伐吳,詔郃督關中諸軍往受節度……諸葛亮復出,急攻陳倉……郃晨夜進至南鄭,亮退】,魏國把伐吳的張郃火速調來救援陳倉,解了吳國之圍,諸葛亮的戰略目的完美達成。

且諸葛亮的二伐三伐並非分開的軍事行動。228年冬諸葛亮從漢中出發,229年春圍攻陳倉並撤退,與此同時229年春陳式已經率偏師進攻西面的武都陰平二郡。

陳式收復武都、陰平

和一伐一樣,「右手左手假動作重播」,原來的配方,原來的味道,就連曹真同志中計的方式也幾乎一模一樣——一直帶著主力蹲在長安,準備給陳倉的軍隊作後繼,等同掛機。

張郃解圍陳倉,陳式拿下二郡,郭淮跑去支援二郡,結果發現諸葛亮早已趕到嚴陣以待,郭淮差點被圍殲,倉皇跑路。

雖然郭淮機靈,諸葛亮誘殲魏軍的目的沒有達成,但是至少武都陰平得以收復,曹真這次又中了諸葛亮聲東擊西的連環計了。

曹真劇照

也許是被諸葛亮戲弄多次,又掛機太久,曹真想要一洗前恥,【真以「蜀連出侵邊境,宜遂伐之,數道併入,可大克也。」】

曹真應該是對面魏延的粉絲,【真以八月髮長安,從子午道南入】。結果路果然不好走,【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詔真還軍。】

子午谷風光

當然大雨還是小事,最大的問題估計是子午谷那麼窄的地方竟然走主力,也虧曹真想得出來,不堵在裡邊無法動彈才怪。

正面率領主力和曹真對峙的同時,諸葛亮順便讓魏延吳懿深入羌中,於陽溪之戰大破魏將郭淮、費曜。陽溪之戰擴大了蜀國在羌人中的影響力,增加了蜀漢的馬匹來源,後來姜維也屢次跑到羌中搞事。

另外,陽溪之戰還奪取、燒毀了魏軍一定數量的糧草物資,四伐時魏國糧秣不足與此有點關係。經過此次丟人之後,曹真同志光榮氣死。

司馬懿劇照

到了四伐,司馬懿先生出場,就是我們喜聞樂見的「甲首三千」時間。

司馬懿先派費曜、戴陵等人帶4000人佔據上邽,並拒絕張郃分兵後方雍、郿2縣的建議。可諸葛亮親自擊破費曜、戴陵等人,開始搶麥。

司馬懿麾下大將費曜

由於之前陽溪之戰的損失,已經魏國的涼州地區已經有半年時間少雨,所以司馬懿不得不向曹睿求援,同時派郭淮率軍進入羌中徵集糧草,分散了兵力又浪費了時間。

滷城之戰

割完麥子之後諸葛亮來了個漂亮的偽退,吸引司馬懿追擊到滷城,結果諸葛亮華麗反殺,司馬懿慘敗而退。

諸葛亮又回到上邽逼壓到司馬懿臉上,才真正撤軍,路上在木門道射死了來追擊的張郃。

有人認為,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沒能直取長安,被司馬懿拖在五丈原,最後拖死,是司馬懿比諸葛亮高明的表現。

五丈原諸葛亮廟

的確,司馬懿曾經說過【若孔明出武功,依山而東,則吾等危矣。若出渭南,西止五丈原,則無事】。

但這純屬司馬懿的心理戰術,完全是說給部下聽以表現領導智珠在握,必勝可期的打氣話,將對手已然或者唯一可行的選擇說成是「下策」罷了。 

如果諸葛亮真的出武功,他就會說:「亮若據五丈原,分兵屯田以為久計,我等皆殆矣……」各位看看地圖,就知道所謂的出武功直搗長安,是個極為冒險的打法。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選擇了褒斜道

這種打法看似可以切斷司馬懿部與長安的聯繫,切斷司馬懿的補給,但也把自己的補給線完全暴露在敵人的攻擊之下,而且司馬懿部還能從西方的涼州獲得補給。

懂軍事而且謹慎的諸葛亮,絕不會拿蜀國的國運做這樣的軍事大冒險。

他選擇走褒斜道,目的很明顯是逼迫司馬懿再次決戰,取得又一場野戰勝利,以提升蜀國的士氣,如果司馬懿表現不佳,這一戰可能打成大型殲滅戰。

之所以司馬懿能夠安然做縮頭烏龜,也並非他自己比諸葛亮高明。

魏將郭淮認為蜀軍必會爭奪北原,司馬懿認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備,結果郭淮正在搶修營寨的時候,蜀軍就到來,被超水平發揮的郭淮擊退。

如果郭淮戰敗,司馬懿就不得不出營打野戰了,請問面對諸葛亮,他又有多少勝算?

也就是說,五丈原之戰,司馬懿能拖死諸葛亮壓根不是因為他比諸葛亮聰明,只是他的部下郭淮偶然猜破了諸葛亮的戰略行動,並且超水平發揮,與司馬懿毫無關係。

秋風星落五丈原

雖然進取渭河以北的計劃失敗,但蜀軍在渭南於魏軍眼皮子底下屯田,收割糧食,司馬懿亦毫無辦法。

如果諸葛亮不病逝,蜀軍無疑要在渭南駐留更長時間,使得魏軍消耗更多糧草物資和國力。那麼,如果諸葛亮多活20年又會如何?

顯然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對決,頗有嶽飛和金兀朮對決的味道。司馬懿也是當世名將,但比起諸葛亮就是遜色一籌,能擋住諸葛亮,但擋得並不漂亮,左支右絀,難免出么蛾子。

魏國內部穩定,百姓並不願意響應蜀漢。理論上魏國國力遠勝蜀漢,只要魏軍沒有毀滅性的大敗,不至於發生多米諾骨牌式的崩潰。


但我們不要忘了另一個重要因素——異族。

雍涼之地本來就是胡漢雜居

如果諸葛亮持續北伐,對魏保持壓制並不斷取得一些小的戰果,胡族勢力就會相信蜀漢的實力。

魏國的精兵強將會在一次次小敗中不斷消耗,而蜀人則能從胡人手中獲得越來越多的物資和戰馬,彌補蜀道艱難轉運不易的問題。

此消彼長之下,筆者認為,如果諸葛亮多活20年,司馬懿即便能避免毀滅性的慘敗,最後隨著雍涼地區魏國威望實力的削弱,蜀國終會聯合諸胡從四面八方包抄奪下雍涼。

五部匈奴的勢力由河套、陝北一直延伸到并州

有人又會討論胡人的危害,但從蜀漢以暴力和恩信將胡人治理得服服帖帖的情況來看,季漢王朝對於異族的管理水平是遠勝曹魏和後面的西晉的。

如果諸葛亮利用胡人力量奪下雍涼,隨後一定會對他們進行限制和管理,不會令胡人肆無忌憚。

假設能奪下雍涼,季漢將打通絲綢之路,獲得絲路的收益,在戰馬數量上也會超過失去了雍涼的曹魏。


但以諸葛亮來說,以小攻大,也就能做到這一步。潼關無論是從東向西還是從西向東進攻,都是天險。

金蒙交戰時,失去了河北山東的金國僅僅憑著河南和淮北拒關守河,都使得蒙古屢遭挫折。

三國勢力範圍圖

但就孫吳的戰爭實力而言,拿下淮南無疑是其極限,攻取易守難攻的襄陽都無法看好——孫吳的軍隊大多是諸將的世襲部曲,而江東諸將們更願意攻擊山越掠奪人口,擴大自家的產業,並不願意北伐。

即使失去了雍涼和并州,佔有肥沃的華北平原的曹魏仍然將擁有三國中最多的人口,更能憑藉太行山、潼關和淮河進行內線防禦。

而華北的人民已經習慣了曹魏的統治,即便季漢節節勝利,也應當不會出現像嶽飛北伐時四十萬河北義軍那種響應的力量。

著名的曹操傳mod姜維傳的幻想線中,姜維北伐成功是建立在司馬氏滅蜀失敗後仍然篡魏,結果魏國餘部在河北起兵,與季漢軍隊呼應前提上的。

如果司馬懿被諸葛亮擊敗丟失雍涼,司馬氏不可能崛起,曹魏內部也就不可能發生諸如淮南三叛一類的變數。

北齊後主劇照

所以筆者的看法是,如果諸葛丞相多活20年,在有生之年應當能擊敗司馬懿,拿下整個雍涼,乃至并州地區,而孫吳也有可能從曹魏手裡奪取淮南。

但接下來季漢還能取得什麼成果,則取決於繼業者的優劣,以及曹魏接下來是否會出現北齊後主高緯那樣水平低劣的領袖了。

相關焦點

  • 倘若此人不死,諸葛亮根本不用六出祁山,出一次,或將曹魏蕩平!
    要說到三國時期的「明星」,我想諸葛亮必定上榜,為何呢?單單是他提出著名戰略《隆中對》,就足以讓他名動三國了,諸葛亮堪稱一代賢相,也是古代軍師的代表性人物,在他身上有著「神機妙算」的標籤。諸葛亮雖然智商超高,但是在劉備死後,他雖然六出祁山,依舊卻沒有為劉備匡扶漢室!孔明最後一次與司馬懿交手,竟然被其活生生耗死於軍營之中。作為孔明謎來說,對於這一點,是絕對很難接受的。
  • 諸葛亮「六出祁山」是不是騙人的?
    魯迅他老人家一代毒舌大師,評價諸葛亮「多智而近妖。」是耶非耶?我們這篇文章從諸葛亮主政時期的豐功偉績「六出祁山」來說道說道。為了實現劉備「興復漢室」的遺願,自公元228年起,諸葛亮親率蜀軍,連續發起了六次對魏國的戰事,在《三國演義》中這六次戰事被形象地概括為「六出祁山」,而《虎嘯龍吟》前半部分的劇情也正是圍繞著這些戰爭展開的。
  • 諸葛亮伐魏為何要出祁山?
    劇中主人公司馬懿(吳秀波飾)同諸葛亮(王洛勇飾)這對宿敵,以三國時代的隴右地區為舞臺,演出了一幕幕鬥智鬥勇的活劇。諸葛亮以弱敵強的北伐,是三國史上繞不開的話題。《三國演義》將其演繹為一段功敗垂成的悲情史詩,並概括為「六出祁山」。的確,在三國時期,祁山是蜀魏相爭的主要戰場之一。祁山到底在哪兒?諸葛亮究竟幾次出祁山?蜀漢高層為何如此決策呢?
  • 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什麼不成功?
    羅貫中為了渲染諸葛亮的高超智慧,不僅把周瑜、魯肅等人簡化來做陪襯,把張昭、王朗等人醜化來做綠葉,就連原本恢宏英氣的劉備同志,也被軟化成哭哭啼啼的拖油瓶,以至於魯迅先生要說「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諸葛亮的一生功績,有一幅長聯總結得很全面:「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 諸葛亮六出祁山怎樣才能贏?軻比能是關鍵,可惜諸葛亮明白得太晚
    諸葛亮認為,北伐曹魏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發起了六出祁山之戰,先後數次帶領大軍,從漢中出兵,進攻曹魏的關中、隴西等地。遺憾的是,諸葛亮雖然雄心萬丈,但六出祁山之戰卻收效甚微。蜀國興師動眾,組織數萬大軍,耗費巨額軍費,卻幾乎全打了水漂,不僅遠遠沒有完成北伐關中、恢復中原的既定目標,最大的收穫僅僅是短期佔領武都郡陰平郡,幾乎可以說是寸土未得,從頭至尾竹籃打水一場空。
  • 諸葛亮北伐真的是為了「興復漢室」嗎?
    蜀漢政權偏居西南一隅之地,國小力弱,其整體實力遠不及曹魏,但「一生謹慎」的諸葛亮卻一反常規,執意率眾五出祁山,北伐曹魏,這與其「謹慎
  • 《三國演義》第306回 諸葛亮出祁山
    陸遜看了看諸葛亮的這封信,他想了一想,衝著孫權搖了搖頭。「啊~~主公,這個事情可使不得呀。」「不行嘛?」「哎~~您還沒看出來嘛,諸葛亮之所以寫信來讓咱們出兵,他這是懼怕司馬懿呀。諸葛亮兩次出祁山,可以說都不太順利。什麼原因?就因為~~司馬懿~在阻擋著他。那可以稱得起~~是諸葛亮一個勁敵呀。諸葛亮寫這封信來讓咱們一出兵,司馬懿當然~~他得派兵拒敵咱們。
  • 兵出子午谷:魏延的奇計與諸葛亮的陽謀
    魏延率軍一萬,其中戰兵五千,從子午道穿越秦嶺山脈,嚇走長安守將夏侯楙,然後依靠長安附近的零散糧食固守長安,等待與諸葛亮從斜谷道進兵的主力大軍匯合。子午道並不是什麼鮮為人知的密道,如果子午道口魏軍已經有了防備,怎麼辦?
  • 諸葛亮聽取魏延兵出子午谷的建議,能否克復中原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自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六次北伐,踐行自己對劉備的承諾,諸葛亮也因此被稱為忠誠的表率。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蜀漢名將魏延就提出並出子午谷,奇襲長安的計劃:魏延率精兵五千,從地勢險峻的子午谷,偷襲長安,佔領長安和潼關兩座城池,諸葛亮策親率大軍主力,兵分兩路,一路攻取長安以西的城池,一路直撲長安,策應魏延,蜀軍最終在長安會師,完全佔領長安以西的地區。魏延奇謀提出後,諸葛亮考慮到子午谷地勢險峻,不利於行軍,一但被發現,就會全軍覆沒,於是果斷的拒絕了魏延的計策。
  • 諸葛亮否決子午谷奇謀:魏延的這條計策之中,是否存在三個漏洞?
    諸葛亮伐魏,一直堅持出祁山而不聽從魏延的建議走子午谷。於是有人說諸葛亮根本就沒想過跟曹魏決戰,他數次出兵只是為以攻為守,同時也要化解蜀漢日益嚴重的內部矛盾——益州本土派一直蠢蠢欲動,如果大家沒有外敵可打,很可能會發生內訌。
  • 錯用馬謖導致全線潰敗,諸葛亮很無奈:趙雲魏延王平不能去守街亭
    之所以拿曹真的部署和郝昭的善守舉例,是要說明一點:曹營並不缺少智勇雙全的將帥,諸葛亮也不是打遍天下無敵手——事實上也沒有人能打遍天下無敵手,孫悟空會七十二變還被壓在了五指山下,如果諸葛亮真的無敵,他早就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了。
  • 魏延之死—諸葛逼人太甚
    到了後期,才有六出祁山,對中原進行了一系列軍事行動。這樣一來,與他隆中對中搜提出的軍事策略要保守得多。隆中對提出雙管齊下的軍事戰略意圖,荊益兩地同時出兵。而諸葛亮的隆中藍圖幻滅後,他對魏進行軍事行動,往往是經過一段休養後,行動單向而且效果不佳。諸葛亮面對早先計劃的全盤失效,只好穩紮穩打。為了完成匡扶漢室,一統天下的願望。
  •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到底在哪裡?為何諸葛亮會從這裡北伐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曾經五次徵伐北方的曹魏,後來在《三國演義》中被戲稱為「六出祁山」。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幾乎是三國時代經典戰役的最後大戲。而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始於《出師表》,終於五丈原的病逝。但是在現實中,祁山的位置究竟在哪裡呢?歷史上的祁山大致位置應該在今天甘肅東部禮縣的祁山鎮附近。祁山扼守著隴西古道,是蜀地進入關中與隴西的主要通道之一。
  • 諸葛亮六出祁山,手下多少大將北伐戰死沙場?
    諸葛亮所謂的六出祁山,並不是指諸葛亮六次出了祁山,而是引申或代指為諸葛亮的北伐,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六次北伐中,其實只有兩次是出祁山。
  • 地緣詳解諸葛亮二出祁山
    按諸葛亮的說法「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蜀漢當下是只有一州之地,能與魏、吳兩國分庭抗禮,靠的是是劉備打拼數十年積攢下來的家業。如今天下三分已定,意味著人才大流動時代正式結束。如果就這樣偏安西南,用不了多久這些精兵猛將都老去的話,將再無機會匡扶漢室。
  • 魏延真的「腦有反骨」嗎,諸葛亮為何要殺他?忠心還是暗藏禍心?
    提起《三國演義》中最為熟知的人,莫過於被後世譽為「多智近於妖」的諸葛亮,然而,諸葛亮身上卻也有抹不去的汙點,比如劉備死後六出祁山寸功未建、識人不明導致街亭失守、設計殺魏延致使蜀中無大將……
  • 七星燈被魏延踢翻,孔明為何制止姜維殺魏延?姜維得知後嚇出冷汗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第六次出兵祁山,此時的諸葛亮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風採,頭髮也已經灰白。
  • 《三國演義》第325回 諸葛亮六出祁山
    您都五次出祁山了,全都沒能取勝啊,這次要留出祁山~~就能有必勝的把握嗎?再說丞相這身體~~最好還是不去為好。但是譙周可不能再勸啦。這是譙周的想法。你按著費禕蔣琬郭憂之這些位呀~~還主張諸葛丞相出兵。就是說諸葛亮要出兵祁山他們是支持的。為什麼?他們知道,丞相是怎麼打算的。只有這樣才能攻中求守啊。你想~~偏安一地就這麼呆著啊~~按著劉禪的話說~~過兩天太平日子,太平不了。
  • 六出祁山,為啥諸葛亮總是繞遠路?可不僅僅只是為了避開秦嶺
    這些道路都是崎嶇不平的,不方便行軍打仗,據史書記載,漢代時,有許多貨物從這裡經過,而運貨的牛馬往往要半個時辰才能到達,如果漢軍從這裡經過,肯定筋疲力盡,哪有力氣和心思去打仗,所以這條道路是行不通的。出徵突襲從子午谷出發,被諸葛亮直接否決,這是不走秦嶺的第二個原因。
  • 諸葛亮北伐究竟是為了什麼?不是匡扶漢室,魏延之死表明一切
    ,是劉備生前最為信任的人,劉備死後,諸葛亮成為託孤大臣,全力輔佐後主劉禪,劉禪也是非常的敬重諸葛亮,一切事務都由諸葛亮說了算。諸葛亮一生六次北伐曹魏,都沒有取得太大的勝利,反而消耗了蜀國自身的實力。諸葛亮北伐究竟是為了什麼?不是匡扶漢室,魏延之死表明一切。  諸葛亮北伐究竟是為了什麼?